当今时代有一句很时髦的话,叫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意味着对过去和未来是无所谓的,意味着无悔无忧。对过去已发生的事不作无谓的得失计较,所以无悔;对未来会发生什么不去作无谓的想像与担心,所以无忧。有些人只留恋往事,有些人只憧憬来日,却很少有人愿把现在活得踏踏实实。昨日是生活的累赘,它太长也太重,沉浸于往事的人,只是一条十足的笨虫。明天是易经先生的卦词,它太玄也太虚,只算计来日的人,他也是个白痴。只有今天是实在有效的,其余的日子都不要去管,我们只需把每一个日子活得踏实圆满。这样,将来回忆往事时,我们就会感到这一生没有那么多的遗憾。
幻想一步登天,是不切实际的
这是一个魔术般的时代,也是一个产生神话的时代。比如浙江东阳一个26岁的普通女子吴英,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拥有38亿财产的大陆第六女富豪,并成为新闻追逐的焦点。她出手阔绰,一掷万金,坐着价值375万的法拉利,俨然一位成功人士。而五六年前的她,还是一家中专刚毕业找不到饭碗的农家穷学生。
可是她的出场和谢幕都是如此令人瞠目。她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被刑事拘留。转瞬间,女富豪变成了女囚徒。整个过程,好似一场黄粱美梦。
现在的吴英不会再有人羡慕。谁会去羡慕一个将在牢狱度过人生最美好时光的囚徒呢?但是,在一年前,甚至几个月前,这个年轻而漂亮的女富豪不知是多少人向往的偶像。成为她那样风光的人,是多少人的梦想啊。
不可否认,人生中确有一些成功的机遇。在这个世界上,也确有一夜成名、一日暴富者。但是,那样的机遇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碰到,那些瞬间成功者也毕竟寥寥无几。对我们许多来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其实还是普普通通的,遥远漫长,坎坎坷坷,并非铺满鲜花。不想付出艰苦的努力,不想经过曲折过程,而幻想一步登天,往往是不切实际的。
一个人追求财富、渴望成功、向往大红大紫的人生,也许都没有错。但是,不能急功近利,心理浮躁,也不能把这一切当作人生的唯一目标。实际上,平凡之中有不平凡,成功的“质变”往往就是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普通生活的“量变”中实现的。
眼前就有一个最好的例证。2007年2月27日,空缺了两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就颁发给了一群不浮不躁、甘于寂寞的中国科学家——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实验室闵乃本、朱永元、祝世宁、陆亚林、陆延青等5位教授。从1986年至2005年,整整19年,他们埋头于介电体超晶格的研究,不断追求和创新,使一个冷门学科发展成了热门领域。而且,在这个领域,中国科学家引领了世界最先进水平。这19年,他们没有钟点、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一有空就自觉地泡在实验室里如痴如醉地潜心研究。人们常说“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实际上正是这19年的“冷板凳”,才换来了他们今天的辉煌成就。
不刻意追求辉煌人生,而是在年复一年的踏实工作中积累。这是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记得《圣经》中有一句话,就是“天堂里从来就没有什么幸运的事情”。花草的种子先要穿越沉重黑暗的泥土才得以在阳光下发芽微笑;小鸟要失去了无数根羽毛才能够锤炼出凌空的翅膀。就连上帝,也不过是曾经在地狱中走过了最长的路,挣扎得最艰难的那个人。而作为每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经过踏踏实实地奋斗、拼搏,不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事业之花,又何谈成功?
所以,享受踏实人生,关键是要做到经得住各种诱惑,不浮不躁,对自己、对事业成功始终有清醒的认识,踏踏实实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其实,就是许多大名人其人生也并非我们所想像的那般风光。杜甫写下的“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可谓是他一生寂寞孤苦的生动注释。大画家齐白石说,“画者,寂寞之道”。
他衰年变法,十载关门,声言“饿死京华,公等勿怜”。23岁就获得哲学硕士学位的黑格尔,曾躲在偏僻的伯尔尼当了6年家庭教师。但现在,由于社会上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以及一些媒体对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的炒作宣传,使得社会上不少人、特别是年轻人,世界观、人生观出现了偏差,特别是对财富和成名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在这种浮华思想影响下,这些人往往瞧不起普通人的生活,不愿从基础、基层做起,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凡事总想走捷径,甚至不择手段,走向邪路。这种错误的思想,害了年轻人,让他们付出了惨痛的人生代价。吴英就是一个例证。
实际上,再往远处看,也并非只有金钱、财富、成功才是人生唯一的检验尺度。前任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声称:“我们发觉,拥有东西和享用东西并不能满足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渴求。”一位军人也说过:“人活在世上,活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踏实!”作家余华有一部著名的小说《活着》,描述了主人公富贵一家四代人的普通生活。小说通过朴素的生活告诉我们,人活一世,十有八九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其中又不乏精彩,关键看你如何去体会。小说中富贵的爹告诉儿子:鸡长大了就变成鹅,鹅长大了就变成羊,羊长大了变成牛,有了牛,我们的生活就好过了。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立足本身,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活着,才能活得心里踏实。正如余华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踏实人生最美丽。人生要有所追求,只为生命充实;要有奋斗目标,只为生活得高尚;要有人生坐标,只为做事做人对得起良心。人生之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也许不快,但心安神定,很稳当,不容易跌倒。踏踏实实地走,会意志更坚定,咬定目标不放松,不容易走弯路。踏踏实实地走,可以边走边欣赏人生的美丽、享受人生的幸福快乐,苦中有乐,越走越轻松。
自己推荐自己没有毛病
中国古代儒家传统讲究谦卑为人,因而世俗观念就对那些主动表现自己才能的人以“逞能”来贬斥对待。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别人欣赏你的才能,推荐你,委你重任,伯乐相马,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别人不了解你,不推荐你,你的才能该如何发挥?要想让别人看得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有时自己推荐自己也无所谓。
“毛遂自荐”本是一件英雄壮举,也颇为人们所乐道,但毛遂自荐者却不多见,原因大概是“毛遂自荐”有点不自量力的嫌疑吧。其实我们说,在今天,毛遂自荐正逢其时,如果自己有能力,主动要求做自己希望做的工作,任何时候都无所谓。
在当前,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很难。有一天,某编辑部来了一个女孩子,要见社长。原来这是一位“毛遂自荐”的女孩子,英文很好,想到出版社来当编辑。因为社里当时没有英文书的出版计划,没有用她,但是社长却把她推荐给一位同行,结果这位女孩子很快就有了工作。
后来曾推荐那位女孩的社长提及这件事时说:这位女孩子的英文能力并不像她自己所描述的那么好,但她敢毛遂自荐,至少表现了她主动积极和勇于向陌生的人、陌生的事挑战的一面,当领导的当然喜欢用这样的人。
这位社长的话代表了许多主管的用人观,因为企业用人是要为企业赚钱的,而不是请来当摆设的,因此,主动积极具有挑战精神的人,对企业来说简直就是大旱之中的雨水。
我们之所以把“毛遂自荐”作为推销自己的一个方法,是因为现代的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待价而沽”或等人来“三顾茅庐”的时代已经过去,你如果不主动出击,让别人看得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坐以待毙”。
所以,找工作时与其坐等伯乐,不如毛遂自荐。
有了工作,也不可就此满足,应该发挥毛遂自荐的精神,推荐你自己去做某件工作或担任某项职务。不过热门的职务和工作争逐者众,这种毛遂自荐的效果不会太大。有一种状况特别适合毛遂自荐,那就是困难的工作。
如果你有能力,可自告奋勇去挑战那些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工作,因为别人不愿意做,毛遂自荐正可凸显你的存在,如果一战成功,你当然是惟一的英雄。如果失败,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不会有人责怪你,因为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那件事嘛。此外,你的毛遂自荐,也替你的上司解决了难题,他对你的感激当然不在话下。而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将成为你日后面对更艰难工作勇气的来源,而你的作为也将成为人们给你最高评价的依据,光是这一点,就可让你在日后“享用不尽”。
如果毛遂自荐没有如愿,千万别灰心沮丧,因为你的勇气已在别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次失败正是下次成功的本钱。不过“毛遂自荐”时要注意几点:
1.不要吹嘘自己的能力,有几分能力就说几分话,太过吹嘘,别人会认为你在吹牛,反而会给人留下不实在的印象。
2.强调自己的能力时,最好有具体的资料,让资料说话胜过你说得口干舌燥。
3.如果你没有资料来说明自己的能力,那么,态度上诚恳实在就可以了。
如果有必要甘愿为他人做嫁衣裳
生活中如果自己背负着重大的责任,那么舍弃个人名誉,做个默默无闻的英雄也无所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也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也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时,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也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也夫斯基也在军事会议上进言,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洪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战。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也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漓,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也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也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也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因此,面对“唯我独尊”,难以接受其他人意见的领导,当个“傻瓜”充当为人作嫁衣裳者也无所谓,这恰恰表现出自己的成熟和崇高,而好处毕竟是贡献给了公众。
该得则得该失就失
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进入了所谓的“成熟”期之后,就变得极其“呆滞”,对喜悦、美及周围的一切都不再敏感了。追究其因,其中的一个解释就是: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了。一生中努力想变成某种人物,奋力想得到与维护某种地位,受敬老与养育下一代的责任所驱,必须拼命赚钱。如此久而久之,很多外在事物很快就让其喘不过气来,从而失去了生活的快乐。
而实际上,对于生活当中的“得”与“失”都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都必须辩证地去看待这个问题,芸芸众生,孰人不知:每种权利都包含责任,每种机遇都带来义务,而每份拥有都意味着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