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郑州vs洛阳:谁是中原龙头
新欢旧爱,最断人肠。
郑州与洛阳之于河南,正是如此。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国的龙头。那时的郑州不过是河南的一个小镇,郑州的崛起,不过是近百年的事,相对洛阳,郑州不过是“小弟”。而如今,这个曾经的小弟,却已经是河南事实上的“老大”,郑州不仅是河南省省会,其政治和经济地位亦超过洛阳。
而洛阳的存在,也似乎对郑州构成了压力。虽然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但是,洛阳凭借5000年古城的声望蜚声全国,在名望上与郑州分庭抗礼。不仅洛阳在历史上比郑州更为知名,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洛阳还是河南的经济龙头,一度让郑州这个省会很没有面子。
2003年,河南正式公布了《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在这一构想中,中原城市群的城市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是郑州都市圈;第二层是以郑州都市圈为中心,以洛阳为次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城市为节点,构成中原城市群紧密联系圈;第三层为外围带和辐射区。在这种战略构想下,郑州是中心,而洛阳则是“副中心”。
事实上,在很多省域经济中,都存在着双雄争霸的局面。如山东的济南与青岛,江苏的南京与苏州,浙江的杭州与宁波,福建的福州与厦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辽宁的沈阳和大连,河北的石家庄与唐山,内蒙古的********和包头……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这些省域经济活跃,才会出现这种双雄争霸的局面。
不同的发展曲线
2009年,洛阳国内生产总值为2075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45位,在中部城市中位于武汉、长沙、郑州之后,在河南省内排名第二。而郑州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4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23位,居河南省内第一位。就总量而言,郑州稍胜一筹,不过,就10年的发展速度而言,则洛阳胜于郑州。
2000年,洛阳的国内生产总值为421亿元,2005年增加至1111.5亿元,增长了1.64倍;而同期的郑州,则从732亿元增加至1650亿元,增长了1.25倍。就5年复合增长率来说,洛阳高于郑州,在增长高峰期2004年和2005年,洛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分别为28%和25%,远远高于郑州2004年的15%和2005年的13%。
城市的经济实力,一直都是动态的。在改革开放初期,洛阳的经济实力尚超过郑州,当时,洛阳一直是郑州赶超的目标,甚至在1992年,在郑州和洛阳的经济实力非常接近的时候,郑州直接喊出赶超洛阳的口号。时至今日,郑州超过洛阳已成定局,而洛阳要反超郑州,能否拥有郑州当年一样的机会?
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洛阳都领先于郑州。当时,洛阳是中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之一,“一五”规划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中,有7个建在洛阳。一拖、洛铜、洛矿、洛轴等重工企业独霸河南。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洛阳上缴给国家的利税总额,就已经超过整个广东省的利税总额。国家还在洛阳建立了一批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洛阳高技术人才密集。每百人中就有10名科技人员和1名工程师。当洛阳有5个院士时,郑州还一个都没有。
长时间占据河南“龙头”位置的洛阳,却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工业的滑坡而一落千丈。当时,国家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很多重工业基地都只保住了龙头型国有企业,其他中小型企业则纷纷倒闭,洛阳瞬间丧失了原有的地位。而郑州则凭借其在政治、地理、交通上的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和轻工业,并以民营经济为先导,迅速超过了洛阳,确立了其在省内的老大地位。
如果双方都保持近10年内的发展速度,则洛阳需要20年才可以重新赶上郑州。而在目前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普遍减缓,并且各地发展呈现均衡的大势之下,洛阳重新赶超郑州,比当年郑州赶超洛阳,更为困难。
而就河南的经济版图而言,作为河南之中的郑州,显然比偏西的洛阳,更有辐射力。如果要二选一,找到一个发展核心的话,郑州的“十省通衢”之优势,是河南更需要的。
郑洛争雄,群龙无首
中部崛起,已经成为国家战略。
近年来,中部龙头城市之争逐步激烈,武汉一城独大,长沙后来居上,郑州虎视眈眈。同时,几大都市圈,亦开始一较高下。
就省域经济和城市群整体实力而言,河南先行一步。2009年,河南国内生产总值为19367.28亿元,湖北为12831.52亿元,湖南为12930.69亿元,河南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是湖南和湖北的1.5倍,已经遥遥领先。同时,中原城市群的总值,亦超过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
但是,就龙头城市而言,河南却远逊于湖南、湖北。作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郑州2009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为3300.4亿元,而武汉为4560.62亿元,长沙为3744亿元,郑州的总量,在三个中部中心城市中最小;而作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洛阳更是只有武汉的45.5%,长沙的55.5%。
虽然在《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发展战略构想》中,郑州被设想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全国物流中心,但是,由于郑洛争雄,郑州在中部城市群中的地位反而下降。
目前,郑州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洛阳的1.5倍左右,与洛阳的差距,比起10年前更小。同时,在中原城市群的9大城市中,除郑州与洛阳之外的7个城市,实力亦非常均衡。焦作、平顶山、新乡和许昌相差都在10%以内。相比上海在长三角经济圈中的绝对核心地位,以及武汉在武汉城市圈中的一城独大,郑州的中心城市首位度很低。
而郑州的中心作用的模糊,导致了河南省各城市之间协同效果的缺乏,群雄并起的潜台词就是无序发展,最终导致产业雷同。
如在铝工业发展方面,河南省的众多城市,都以其为主导产业。河南省有丰富的铝矾土和煤炭资源,其电解铝、氧化铝的产量居全国第一,铝加工材料的产量居全国第二。包括郑州、三门峡、洛阳等城市,都将铝工业作为支柱型产业。
东成西就
在中原城市群中,郑州与洛阳,一个为东部中心,一个为西部中心。
事实上,正如它们在中原城市群里截然相反的方向一样,郑州与洛阳的产业结构,亦存在很大的差异。
郑州的突出优势,一个是商业,一个是轻工业。郑州与武汉一样,在改革开放初期,都以“双通”起飞,流通与商贸业发达,郑州一度成为中国四大商都之一。同时,郑州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势头很猛,其大众消费类的轻工业,亦比洛阳发达。目前,富士康等制造型企业落户郑州。在郑州的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过小,这将使郑州的抗风险能力变弱,影响其未来的产业布局。而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和少林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崛起,则使郑州欲将汽车行业作为其未来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9年,郑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1∶54.6∶42.3,而洛阳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4∶65.3∶32.3,就工业对于经济的贡献而言,洛阳远超郑州。
不过,福兮祸之所依,洛阳的一大缺陷就是大众工业不发达。虽然工业对于洛阳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3,但是,这一贡献主要来自重工业,洛阳缺少高端制造业产业,亦缺少轻工业产业,工业结构单一。此外,相对郑州进驻大量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企业,洛阳的外来巨头亦很缺乏。
洛阳的优点在于重工业发达,其新兴装备行业亦希望巨大。洛阳石化工程公司、洛阳铝业公司、洛阳电力公司、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全国赫赫有名。洛阳的四大传统支柱产业,以及一大批“洛阳制造”的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的80%左右。洛玻集团的电子超薄玻璃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也达到90%。洛阳的一拖集团则在国内和亚非地区享有盛誉。
作为河南科教实力相对集中的城市,洛阳目前在高新技术上亦略胜于郑州,洛阳轴承集团特种精密轴承公司为“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奔月”工程提供过90%的轴承。
郑州和洛阳在工业领域的侧重点不一样,郑州的优势在信息产品、新材料和汽车、食品和纺织、煤炭、工程机械等领域,而洛阳的优势则在现代化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新材料等领域。但在某些领域,两城的优势将发生重叠,如新材料领域,这也是郑洛之间需要解决的产业协同问题。
在未来,两个城市“补课”的重点也不一样。郑州确立了“拉长工业短腿,发挥商贸优势”的发展方针,其工业结构的调整方向,主要为适当重型化,而洛阳则要补轻工业的课。同时,洛阳的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作为豫西乃至整个中原—关中地区的中心重镇,洛阳的流通和商贸相对落后,其旅游产业的发展程度,亦与其中国第一大文化资源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在未来,文化资源应该继续集中在洛阳,如少林资源就与洛阳更为同源。而郑州,则要将自身更清晰地定位为现代化都市,不要去和洛阳抢古都的地位。
同时,在经济活力方面,洛阳需继续推进改革。2009年,郑州的非公经济比重,已经达到67%,而洛阳仍然在40%左右。大型国有企业的存在,限制了洛阳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目前,洛阳民营企业的数量,已经占到企业总数的90%以上,但是,这些企业大都多而不强。在民营企业领域,培养部分能够在主流行业与国有企业抗衡的企业,是洛阳未来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