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历史梗概
什么时候有儿童,什么时候就有童谣,童谣与儿童几乎共生共存……但是,童谣散落于民间,传唱于儿童口中,很少见之于文字……所以,这里所说的“历史”是指浙江童谣辑录研究的历史,而不是浙江童谣的历史……
浙江,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但在先秦时代,浙江属于“蛮夷”之域,不开化之地……浙江先民为于越民族,虽然在尧、舜、禹时期,于越民族已和中原民族发生联系,但在秦以前夏商周三朝漫长的历史中,“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1】,对中原地区的依附关系一直是象征性的……“江浙远处东南,与黄河流域的交通十分困难,夏商周建立起来的华夏民族无法有效地影响浙江地区……”【2】春秋时浙江大部属越国的范围,战国时为楚国所灭,成为楚国的一部分,而楚人在历史上是中原人嘲笑的对象,《韩非子》中“自相矛盾”者是楚人,《吕氏春秋》中“刻舟求剑”者也是楚人……秦汉两朝在浙江地区设郡县,使浙江与中原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止于西汉,浙江地区文化的发展还是非常缓慢的,因而当时江浙地区仍被称为“南蛮鴃舌之地”……后经西汉末年的北方人口大迁入,尤其是西晋迁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政权后,汉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开始向南方迁移……从盛唐至北宋,虽然全国的政治中心还在北方,但经济重心已移至南方,江浙成了北宋最富庶的地区……正因为如此,逃亡的南宋政权才迁都临安(今杭州)……这是一次大规模的北方文化大迁移,从而形成了南北文化大交汇……至此,浙江才彻底甩掉了南蛮落后的帽子,真正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邦”……
总的说来,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浙江文化是被“边缘化”了的……
就童谣而言,我国清代之前所录童谣,很少有浙江的;即便有几首,也是名为童谣,实为民谣……如:
会稽童谣
弃我戟,捐我矛……
盗贼尽,吏皆休……
——《后汉书·张霸传》
会稽民为徐弘歌
徐圣通,政无双……
平刑罚,奸宄空……
——《类聚》十九
第一首是说东汉张霸的,第二首是说西晋徐弘的,两首都是当时人民歌颂当地官吏的歌谣,而不是童谣,儿童不可能有这样的情怀,童谣也不会有这样考究的词句……
童谣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策》、《春秋左传》等古代典籍……到了明代,大文学家杨慎广泛收集民谣,并编成《古今风谣》【3】一书……书中保存了不少当时流传于燕京、四川、陕南等地的童谣……童谣真正作为专集加以印行,开始于明代的吕坤,他根据从陕西、山西、河南、河北等地收集到的童谣,加以改编创作,于1593年编成《演小儿语》一书,这是目前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一部童谣专集……可是,以上两书中均没有出现浙江童谣……
《中国古代童谣》【4】一书中,共注析中国古代童谣82首,只有一首是浙江的,而难得的是,这一首相传为明代的童谣,就现在的眼光来看,无论其内容,还是其形式,均可称得上是上乘之作:
台州塘下童谣
塘下戴【5】,好种菜……
菜开花,好种茶……
茶结子,好种柿……
柿蒂乌,
摘个大姑,
摘个小姑【6】……
——《涌幢小品》【7】
清代开始,浙江童谣的收集整理大见起色……成书于康熙初年(约17世纪60年代)的《天籁集》,钱塘(今杭州)人郑旭旦辑编,书中收吴越童谣46首【8】,尤以杭州地区居多……此书还附有《天籁集醒语》17则……每首童谣前后加有评语及按语,以表己见……继《天籁集》之后,又有《广天籁集》问世,编者署名悟痴生,山阴(今绍兴)人……书成于同治十一年(1872),共收吴越童谣23首,每首童谣前后均有评语和按语……所录童谣的内容类别和编录体例均与《天籁集》相似……周作人对这两集有评价:“集中所录皆是江浙间通行童谣,什九与现今相同,可知是诚实的集录,未经文人加点,故可贵也……”【9】自《天籁集》后,浙江童谣独树一帜,成了中国南方童谣的标志……
“天籁”二集在浙江乃至中国童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在于:
1.保存了不少浙江本土的童谣资料……二集收录的大部分童谣至今仍以各种版本在浙江各地流传,如:
一颗星【10】
一颗星,挂油瓶,
油瓶油,炒黑豆;
黑豆香,卖生姜;
生姜辣,造宝塔;
宝塔尖,戳破天;
天呀天,地呀地,
三拜城隍老土地;
土地公公不吃荤,
两个鸭子囫囵吞……
——《天籁集》
黄狗抬轿
又会哭,又会笑,
两只黄狗会抬轿……
——《广天籁集》
2.标示了南方童谣体系的形成……中国童谣分为南北两个体系,《天籁集》和《广天籁集》的问世,标示着童谣南方体系的形成……之后,形成了以《北京儿歌》和《孺子歌图》【11】为代表的北方体系……《天籁集》成书比北方体系的形成早了200多年……
3.形成了“天籁”童谣理论……中国古代盛行童谣“荧惑说”,把童谣看成是天星垂象儆戒世人,从而使童谣异化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天籁集》、《广天籁集》的问世,使童谣从“荧惑说”的魔影下挣脱出来……二集均以“天籁”命名,称童谣为天籁之音,“天机活泼,时时发现于童谣”,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直率浑成之至”……纯真自然天成,是“天地之妙文”【12】……许之叙对此更有发挥,他说:“古谚童谣,纯乎天籁,而细绎其义,徐品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13】“至理存”未免夸张,“不能假”倒是真的……显然,“天籁说”比之“荧惑说”,是童谣理论的一大进步……
光绪壬午年(1882),会稽县(今绍兴)人士范寅编撰了《越谚》三卷,由谷应山房板印,该书以收录解释绍兴谚语、方言为主,也收有不少歌谣,其中有五十几首童谣……如:
火萤虫【14】
火萤虫夜夜红
公公挑柴卖胡蒜
婆婆织布【15】糊灯笼
倪子开店做郎中
新妇抽牌捉牙虫
一石米桶吃弗穷
——谣诼之谚第七
呷啾【16】
呷啾一个嚏
皇帝讴【17】我做女婿
路远迢迢弗肯去
——孩语孺歌之谚第十七
这是孩子打喷嚏时大人戏谑或孩子自谑之歌……幼稚中隐含庄严,低俗里透着高贵,当然,更多的还是阿Q式的幽默……
《呷啾》的现代版本很多,现录一首:
“阿啾”一个嚏,
皇帝喊我做女婿;
我路远迢迢勿肯去,
宁愿在家种田地……
——嵊县《“阿啾”一个嚏》【18】
嵊县(现嵊州)与绍兴紧邻,此童谣颇得《越谚》真传……还有:
一颗星
一颗星隔櫺灯
两颗星加油明
油瓶漏好炒豆
炒得三颗乌焦豆
拨【19】隔壁妈妈搽癞头
癞头殠加乌豆
乌豆香加辣姜
辣姜辣加水獭
水獭尾巴长加姨娘
姨娘耳朵聋加裁缝
裁缝手脚慢加只雁
雁会飞加只鸡
鸡会啼加螔蚁【20】
螔蚁会爬墙
**得小老鼠乃娘【21】
——孩语孺歌之谚第十七
这应该是《天籁集》所录《一颗星》的变异……这首童谣流传很广,在上世纪末辑录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中,浙江省中北部的县(市)几乎均有类似“版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有《越谚》影印本,影印本末附有周作人的《越谚跋》……《越谚跋》称:“《越谚》中又收录着好许多歌谣,完全照口头传说写下来的,这不但是歌谣研究的好资料,而且又是方言语法的好例……”【22】周作人在《读〈童谣大观〉》中还说到此书辑录情况:“范氏辑此书时,在光绪初年,买圆糖炒豆招集邻近小儿,请他们唱歌给他听,所以他所录的五十几首都是可信的儿歌……”【23】《越谚》所辑资料十分珍贵,范氏的实录精神更值得称道……《越谚》力求原汁原味记录绍兴方言,但方言的记录实在太难,因此书中用了很多生僻字,有些字今人已难以查考……
“五四”前后,北京大学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歌谣运动”……这次运动的中坚分子,全是江浙人,大多是浙江人……1918年2月1日,沈尹默(浙江湖州人)、刘半农(江苏江阴人)提出了“征集各地民歌”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浙江绍兴人)的鼎力支持,沈、刘二人便联合钱玄同、沈兼士(两人均为浙江湖州人)共同发起了著名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活动,并将他们所拟定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发表于1918年2月1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从此开展了包括儿歌童谣在内的歌谣征集活动……之后,于1920年12月19日成立了歌谣研究会,由沈兼士、周作人(浙江绍兴人)总负其事……《北京大学日刊》每天发表歌谣一首,1922年12月起又把《日刊》的附页改成《歌谣周刊》出版,两年中出了96期,共征集歌谣13900多首,先后刊出了200多首,其中就有不少童谣……在这一活动的影响下,歌谣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各地也纷纷开展征集活动,并出版了不少歌谣、童谣集,一时蔚然成风……
1922年,浙江永康人陈和祥编辑了插图本《童谣大观》,由世界书局出版,共收各地童谣400余首,其中收录浙江杭州、绍兴、永康、象山童谣39首……此书2007年由新世界出版社重版,并加了金庸和王春瑜的文章……
《童谣大观》中的绍兴童谣多采自《越谚》,其中有些疏漏,如《叉》:
叉!叉!叉!
叉到外婆家,
外婆留吃茶,
妗姆懒烧茶,
茶钟茶匙别人,
水水!
水缸底里结莲花……
这首童谣原书注明“为儿童叉手游戏时唱之”,绍兴方言押“O”韵,是一首韵味十足且带讽刺意味(讽刺舅母)的游戏歌,但“茶钟茶匙别人”一句末尾掉了一个“家”字,就使它变得不伦不类,非常别扭……《越谚》里有这首童谣,此句作“茶钟茶匙别人家”……
192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朱天民编辑的《各省童谣集》,这是一本现代童谣集,共收16个省的童谣203首……入选的童谣,依照当时行政区划按省分编,并注明流传地区……现录浙江的两首于下:
研胡椒
研研胡椒,
研研胡椒,
三个铜钱一大包……
一个圆果
一个圆果圆又圆,
外头黄来里头甜……
有爷有娘甜似蜜,
没爷没娘苦黄连……
之后又有一些零散辑录,如《永嘉童谣》【24】等,另外大多是在歌谣集中录有少量童谣……
在那个时期,尤其值得推誉的当属周作人,他为童谣,尤其是浙江童谣的研究和搜集整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五四”前后,周作人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儿童文学研究上,并对童谣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发表了不少有关童谣方面的文章,如:《儿歌之研究》(1914年),《读〈童谣大观〉》(1923年),《吕坤的〈演小儿语〉》(1923年),《读〈各省童谣集〉》(1923年),《歌谣》(1923年),稍后一些时期发表的有:《关于〈绍兴儿歌述略〉》(1936年),《天籁集》(1943年),《越谚》(1944年)等……周作人的童谣理论,在当时就有广泛影响,正如武文刚、李利芳的文章所言:“1920年以前,在‘儿童文学’视域说话的主要是周作人一人”【25】……他关于童谣的定义:“儿童歌讴之词”;童谣“母歌”、“儿戏”的分类;童谣“随韵接合,义不相贯”的结构特点【26】;童谣研究的三项效用:文艺的,历史的,教育的【27】;童谣与方言的关系【28】;对古代童谣辑录的评价等,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以至于现在研究童谣的著述,都无法避开周作人……除了研究,周作人还亲自搜集童谣……1911年,他从日本回到故乡任教,就着手搜集本地的童谣……1913年初写成《童谣研究稿本》初稿,收录、注释绍兴童谣、儿童游戏100余则,计划编一本《越中儿歌集》【29】……1914年1月,周作人任绍兴县教育会长,他利用会刊刊登“绍兴儿歌征集启示”,搜集童谣资料……1936年改名《绍兴儿歌述略》,并写了序,计划出书,但未果……一直到1958年,他已逾古稀之年,仍念念不忘将旧时搜集的材料整理注释,改名为《绍兴儿歌集》,共223首,准备出版……但由于当时正在开展“新民歌运动”,不需要旧童谣,终未付梓……【30】书虽没出成,但我们能够看出周作人对故乡童谣的一腔钟情……可以这样说,浙江童谣的研究和搜集整理工作,很多先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周作人的贡献无与伦比……
周作人于1967年去世,在他去世37年后,《童谣研究手稿》出版【31】……这本让他大半辈子梦绕魂牵的集子终于面世,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童谣及儿童游戏资料……
在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时段里,由于受时势和政治的影响,浙江童谣的研究与搜集整理和全国各地一样,几无进展……直到80年代,一项全国性的浩大工程——《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启动,80年代末90年代初,“集成”浙江部分陆续完成,各县(市、区)都出了一到三集,“集成”分三个部分:“故事”,“歌谣”,“谚语”……其中的“歌谣”包括“儿歌”(童谣),全省各县(市、区)辑录童谣少则几首,多则上百首,全省共收录二千多首,蔚为壮观……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给浙江后人留下了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所憾的是,由于各地对“集成”的负责程度和辑录水准参差不齐,尚存在以下缺点:
1.有缺漏……一是地区缺漏,因为当时有些地区正处在行政区划改制时期,如景宁、嘉兴、湖州,因此“集成”中缺了景宁县和嘉兴市、湖州市(即今景宁县、嘉兴市南湖区、秀洲区和湖州市吴兴区、南浔区)的童谣……二是方言缺漏,缺了徽方言童谣……浙江大部虽为吴方言区,但尚有少量闽方言区和徽方言区,“集成”中吴方言和闽方言童谣辑录较全面,而徽方言童谣则未见在录……
2.有些县(市、区)辑录工作敷衍了事……翻阅“集成”中的“儿歌”,可以看出,有些县(市、区)对“儿歌”明显不重视,辑录数量很少,有的甚至把成人歌谣和谚语收在里面,而真正的童谣却遗漏很多……
3.不规范,注释不全……这是个普遍性问题……按照规范,童谣后应注明“念唱者”和“记录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工作单位等信息,而“集成”中这些信息大多缺失……还有就是对方言词义和念唱方式(如游戏歌的游戏方式、风俗歌的念唱场景等)的注释不全……
在县别卷的基础上,90年代初又出版了《浙江民间文学集成》地(市)卷……地(市)卷是县别卷的选集,入选童谣较少……1995年,《中国歌谣集成·浙江卷》出版,入选童谣更少,全省只有136首……
纵观浙江童谣研究和搜集整理的历史,清代的《天籁集》是一条分界线……在现代历史上,周作人对浙江童谣的贡献最为重要……20世纪末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和《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是浙江童谣的最全面辑录……但时至目前,对浙江童谣作系统研究的理论尚未问世,只有个别散论存于坊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