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90400000037

第37章 中国古代建筑(4)

(二)天坛与地坛

1.天坛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的地方,为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处古代坛庙建筑。天坛自明代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设计兴工,到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完工。天坛总面积273万平方米,外坛墙周长5.6千米,分内外两重,北部围墙均为圆形,南部围墙呈方形,象征“天圆地方”。天坛的主体建筑由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斋宫四部分组成,其布局略呈“品”字形。圆形的祈年殿、祈谷坛是天坛的代表性建筑,是象天法地建筑艺术最完美的体现。天坛于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地坛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为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家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这个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回字形两重正方形坛墙环绕,分成内坛和外坛两部分。2006年地坛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文庙与武庙

1.文庙

文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场所,故又称孔庙。目前全国乃至国外保存的历代孔庙甚多,尤以孔子故乡山东曲阜的孔庙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它与孔府、孔林并称“三孔”。曲阜孔庙原为孔子故宅,鲁哀公时立庙,历代增修,至明中叶扩至现存规模,占地327.5亩,房屋460多间。主要建筑有大成殿、奎文阁、碑亭等。整个建筑群以中轴线贯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1994年文庙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武庙

武庙本来多用来祭祀武成王(姜太公)及历代武将,宋元以后,关羽的地位逐渐尊崇,最终在清代被封为“武圣人”,遂成为武庙祭祀的主神,配祀关平、周仓,因此不少武庙也称关帝庙。世界各地都建有不少武庙,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山西解州、四川梓潼、福建东山、云南宾川等地的武庙。山西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清代重修,占地200余亩,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为我国关帝庙之冠,被誉为“武庙之祖”。

(四)宗祠

宗祠习惯上称祠堂,是民间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的场所。明清以来建造了大量宗祠,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部分遭到破坏,保存下来的不少由族人进行了修缮,有的还成了文物保护单位。我国现有宗祠主要分布在南方,近年随着寻根热的兴起,新建和修缮宗祠的行为有所抬头。

著名的宗祠有安徽黄山的罗东舒祠、安徽龙川胡氏宗祠等。罗东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学者,祠堂呈纵深排列,由照壁、棂星门、仪门、享堂和后寝组成,建筑以享堂为中心,突出祭祀功能,布局规整,规模宏大,雕刻精美,号称“江南第一祠”,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节陵墓建筑

至少在上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就已经有了灵魂观念和埋葬行为。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丧葬礼仪渐趋复杂,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到了阶级社会,丧葬礼仪成为一种与当时社会等级相对应的殡仪制度。帝王陵墓作为最高等级的墓葬,在埋葬和祭祀等方面不仅程序复杂、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而且坚固牢实、防盗措施严密。因此,时至今日许多帝王陵墓建筑得以保存,有的还成了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一、封土的沿革

商周以前,墓葬是没有封土的,即所谓“墓而不坟”。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为了祭祀时便于找到墓葬所在,出现了各种形制的封土以标识墓葬的位置。封土行为的出现,迎合了当时崇尚个人英雄主义的社会思潮,迅即得到帝王权贵的青睐,于是封土越修越大,后来还出现了按照官爵等级来定封土大小的制度。2000多年里,帝王陵墓封土形制大体经历了“方上”式、“以山为陵”式和“宝城宝顶”式的演化过程。

(一)秦汉两代的“方上”

在地宫上方用土堆成下大上小的正方形台体,形状像倒扣的斗,上部是一方形平顶,形如锥体截去顶部,故称“覆斗方上”,简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朝代最多,自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隋朝,后来又被宋朝选用。秦汉时期的帝王陵墓大多取“方上”形式。其中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是“方上”式封土最大的一座陵墓。

(二)唐代的“以山为陵”

“以山为陵”又称“因山为陵”,制度起自西汉文帝的霸陵:“因山为陵,不复起坟”,将墓穴修在山体之中,以整座山体作为陵墓的陵冢,既体现帝王气魄,又能防盗。东晋、南朝不少帝王也多仿照,唐代帝陵中,除唐武宗端陵和唐僖宗靖陵外,都采用“以山为陵”制度。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是“以山为陵”式帝陵的代表。

(三)宋代恢复“方上”

宋代由于国力羸弱,加之改变了以前预作寿陵制度,因此较之汉唐陵墓,墓葬规模要小一些,尤其是南宋帝陵规模更小。宋陵恢复了方上形式,但在具体做法方面又有所创新,出现了多层方上。

(四)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

明清时期皇陵多采用“宝城宝顶”形式,这种形式不仅突出显示了陵寝的庄严气氛,也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其具体做法是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圆形砖城,在砖城内填土,使之高出城墙成一圆顶,这一圆顶即为宝顶。城墙上设垛口和女儿墙,宛如一座小城,即为“宝城”。宝城之前,有一个突出的方形城台,上建明楼,称之为“方城明楼”,楼内立石碑,刻有皇帝的庙号和谥号。

二、陵园的建筑布局

一般而言,帝王陵墓除了它的主要标志——封土之外,在它们的陵前还有一大片建筑园林和石像生。所以陵园范围极大,陵园建筑也很多,其中地面建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一)祭祀建筑区

祭祀建筑是陵园地面建筑的重要部分,用来供祭祀之用,一般有围墙环绕。主要的建筑物是祭殿,不同时期曾有享殿、献殿、寝殿等称呼,与地宫的相对位置也不固定。在这一主殿的旁边,有配殿、廊庑,前面有焚帛炉、大门等建筑,在殿的后面还有祭坛(明清时为五供,即一个香炉,一对烛台,一对花瓶)等。

(二)神道

神道是陵墓正前方的导引大道。这种神道每一个陵前都有,但是一个陵区内只有一条主神道,一般以埋葬第一个皇帝的为主神道。如明十三陵以永乐为主,清东陵以顺治为主,西陵以雍正为主。其余均为次神道,规模较小。神道起初很短,在道旁置少数石刻,入口设阙门。到了唐朝,陵前神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大型的石刻仪仗队“石像生”已经形成。如唐乾陵的神道全长已有1000米左右,两边有翁仲、番酋等石像生。明清时期,帝王陵墓的神道发展到高峰,规模更胜以前,如清东陵神道长达5000米。

(三)护陵监

明清时期每个皇帝的陵墓都建有护陵监,用来防盗挖和破坏,确保陵墓安全。护陵监的外面有墙围绕,里面有衙门、市街、住宅等。西汉时期曾迁徙关东富豪于帝陵之旁建邑护陵。历代帝王无不重视对祖宗陵墓的保护与看守,对于前朝帝陵一般也不允许破坏,甚至派专人管理。

三、墓室结构

地宫是帝王陵墓中的重要部分,又称之为“玄宫”、“幽宫”等。因其刻意模仿人间宫殿,结构复杂、装饰富丽,俗称为地下宫殿。不过,如此豪华的地宫也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土穴木板墓、木椁及黄肠题凑墓、砖石墓几个阶段。

(一)土穴墓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的形式很简单,只是在地下挖一个竖穴土坑,墓坑一般都小而浅,仅能容纳尸体,无棺椁,随葬品也很简单。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贫富开始分化,埋葬方式有了发展,墓坑除了土壁之外,出现了简单的棺木,随葬品也变得丰富起来,等级差别也越来越明显。

(二)木椁墓

“椁”用于盛放棺木和部分随葬品。其做法是用砍割整齐的大木枋子或厚板做成一个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板,上有盖板。在套箱内分成数格,正中放置棺材,两旁和上下围绕着几个方格,称之为厢,分别安放随葬品。最早的木椁墓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正式成为丧葬制度。殷墟商王陵墓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周代规定天子棺椁四重,其余阶层依次减少。春秋、战国、西汉时期是木椁墓发展的顶峰时期,帝王陵墓和各级高官墓葬大量使用木椁墓室,椁室内外充斥着青铜器、漆器等各种精美的随葬品。

“黄肠题凑”墓是帝王陵墓建筑的一个重大发展,即用黄柏木(即“黄肠”)层层平铺、叠垒,四面枋木全都朝向墓室中间(即“题凑”),形成木构地宫,其中再设内椁和棺。这种葬制最迟出现在战国时期,到西汉时更趋完善,东汉时期黄肠木被黄肠石代替,汉代以后逐渐消失。

同类推荐
  •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中化学精典教案

    新课程师资培训教程-高中化学精典教案

    为新课程实施和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而精心编写,选取了大量教案,内容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是一次革命,一场对话,一座平台,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 安全教育二年级(上)

    安全教育二年级(上)

    《安全教育》系列编写的是孩子安全教育的图书。本书主要讲述的是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们快乐健康成长的必备能力。只有学会自我保护,远离危险,我们的孩子才能拥有幸福,享受美好的生活。
  •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

    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民间传说

    阅读中华国粹系列是一部记录中华国粹经典、普及中华文明的读物,又是一部兼具严肃性和权威性的中华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说是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丛书囊括古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入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民间传说,是一种口头叙事文学,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也是神话与历史等主流文化在民间的主要传播方式。
  •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讲述了丹麦国王的合法继承人哈姆雷特,其父王被杀,母后被迫改嫁,王位也被篡夺。他经历了艰苦的磨难,最后终于在父亲鬼魂的提示下,查明事实真相,替父亲报了仇。而他自己却在仇人设下的圈套中与其同归于尽。《哈姆雷特》的整个故事渗透着属于莎士比亚那个时代的精神,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和对现实生活批判精神的最深刻的表达。本书还收录了莎士比亚另外两本经典剧《麦克白》和《罗密欧与朱丽叶》。
  • 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

    诗意人生:高考古诗词鉴赏

    本书在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过程中,运用了一些独特而对学生有用的鉴赏方法,这也正是这本书的几个亮点:一、在鉴赏高考诗歌时采用“以诗证诗”的方法,即利用甲诗人的A诗印证其B诗,或者用甲诗人的诗印证乙诗人的诗。二、用丰富的诗例对古典诗词的意象和情感进行类型化分析。两位作者在赏析诗歌时,总是先对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和诗人情感进行类型化梳理,比如一个意象通常会表达哪几种情感。三、精美、灵动、诗化般的语言,毫无疑问地成了该书的一抹风景。赏析古典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美,似具于丹之风。
热门推荐
  • 不是孩子的问题

    不是孩子的问题

    本书主要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按重要程度分成9大部分。阐述了各大问题的现状及解决措施,提供了大量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并提出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家长们排忧解惑。
  • 拙政园诗余

    拙政园诗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青山作证

    青山作证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中短篇小说作品选集,包括军旅题材和地方题材两大部分,为了真实反映作者在小说创作道路上的足迹,这些内容是从各个阶段作品中选出来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内容也比较宽泛,其中有的是历年来的获奖作品,展示了作者小说写作的客观水平,更是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写作风格。内容精彩,读来一定受到感悟,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
  • 我的默默,你不曾无闻

    我的默默,你不曾无闻

    至我上高一开始就喜欢你,你就像书中的男主角万人迷,而我不曾你那么成功,我只是一只丑小鸭,我没有蒋媛那样的外貌,也没有她那么的家世,性格,我注定……
  • 新世界英雄传记录

    新世界英雄传记录

    他们是英雄,他们也许不想当英雄。谁都知道,他们在峡谷中厮杀,谁又知道,峡谷之外,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天赋异禀,他们能力特殊,他们掌握着超凡脱俗的力量,他们却渴望平凡的生活,魂悸光年,为新世界联盟中百位英雄记史立传。
  • 暗黑之死灵道士

    暗黑之死灵道士

    姓名:蒋继涛等级:1职业:死灵道士蒋继涛郁闷中带着疑惑地看着眼前这透明的状态栏,死灵法师这个职业他听说过,可这死灵道士又是从哪位大神手中诞生的?不明不白的来到了暗黑世界,原来,这里也不是如想象中那般美好。怎么样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生存下去呢?蒋继涛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从一开始的大大咧咧,到后来的低调行事,蒋继涛在暗黑的世界逐渐改变;最终,他凭借着自己的组合职业站在了这个世界的巅峰!Ps:本书不11,轻度YY,女主的话应该会只有一个,最多不超过两个!
  • 时光不及我爱你

    时光不及我爱你

    慕容雨兮,上官千忆,樱雨浅夏在死亡之森训练三年成功创办第一大帮“蓝魅”,世界上1、2、3三大杀手。在校园内跟男主南宫宇、北冥逸澈、慕容夜辰同时相遇。。。
  • 嬷嬷出嫁,公子要吗

    嬷嬷出嫁,公子要吗

    桃谷有一女,名叫容默默,上能掀瓦堂,下能闯男房…明明自己长的如花似玉,可妖孽二、妖孽三都不喜欢自己。呜呜…这都不说了,闯江湖居然闯进了皇宫,一不小心成了嬷嬷!!某女内心呐喊着:“天啊。我有那么老吗?难道就注定没人要了么?不行,再怎么不济也要绑个帅哥回去!”于是在某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女拿着一把刀子抵押某男的背上说:“你从还是不从??”某男羞涩得转过身去,说到:“我还是从了啊。”某女看了一下来人,刀子哐当一掉。鬼哭狼嚎得立刻抱住来人的大腿,吼道:“师兄,我错了啊……”
  • 海贼之威漫系统

    海贼之威漫系统

    莫名奇妙的来到海贼世界,传统的穿越者配置,看主角怎么称霸世界,暴打五老星!!!!!!!!!!!猪脚到底要不要吃果实呢.欢迎评论哦!!
  • 我的拂晓不是人

    我的拂晓不是人

    我叫苏暮,是一名很普通的学生。但是,除此之外,我的身边接踵而来一些诡异的事情。最重要的是,我碰到个美籍帅哥,他对我穷追不舍,还霸道地对我说,“我就喜欢你这样的,这个回答你满意吗?”正常剧情:一个不朽堕落的暗夜骑士,一个辗转巷弄的落难公主,当桔梗骑士蜕变为高贵的王子,在华丽彷徨的舞会上,公主又是否能将那朵路易十四玫瑰献给王子,与他共舞笙歌?有些人,有些事,或许是上天的缘分注定,还会再度回到我们身边,却又不是以那种让我们期待的方式。他,一见如故。而你,再见倾心。当一切风华重新上演,人间,也再未曾找到过象征永恒的爱情的路易十四玫瑰,再绚烂的情感,也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渐渐被淡忘。而事实真会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