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49900000016

第16章 传统学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点(1)

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和私学两大类。官学指由国家设立的学校,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设置太学“以养天下之士”后,历代的统治者均对此十分重视,不仅出现学校类型多样化的趋势,而且从中央向地方逐渐延伸,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教育网络。私学指民间兴办的学校,战国时期在百家争鸣的推动下兴盛一时,虽然在秦代一度遭到禁止,但两汉时期又呈现繁荣的局面,并成为以后各个朝代办学的重要形式。

封建社会的教育与奴隶社会一样,也分小学和大学两个层次。小学指蒙学阶段的教育,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如汉代称书馆,唐代称村校,宋代称村学、家塾、冬学等,元代有社学,明清有私塾、义学、义塾、社学等,大多由民间承办,也有官办与公助相结合。大学指蒙学阶段以后的成人教育,被视为人才培养之地而备受国家重视,各级官学所施基本属于大学教育,汉代民间兴办的经馆以及宋以后绝大部分书院也是该层次的教育机构。

因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呈现出这样的特点:由国家耗资所开办的官学从事以培养官吏为目标的高层次教育,而为进入高层次教育做准备的启蒙教育基本上是在民间自行进行。

本讲拟分官学教育和蒙学教育两部分,以分别阐明封建社会的大学教育和小学教育。

一、官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以创办早、规模大、办学经验丰富,而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于汉代,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设立学习经学的太学,其规模发展至东汉质帝时,学生达到3万余人。中国的实科教育开始于7世纪上半叶,当时的唐代已建有培养算学人才的算学和培养医学人才的医学。中国古代与近代不同,近代是学习西方及日本的教育,派赴国外的留学生很多,古代则是外国向中国学习,外国学生到中国来留学,尤其是唐代的京师长安,不仅是中国文化教育的中心,也是东亚各国,特别是日本、朝鲜等地青年学子向往的地方。

1.官学设置的演变

封建社会的官学有中央和地方两级。中央官学自汉至唐宋呈现由单一的儒学向多元化趋势发展的特点,但明清时期随着儒学在人才选拔中作用的强化,又从多元回归到单一的体制。地方官学的设立则从局部地区逐渐向全国各地推进。

中央官学汉代是封建社会官学的初建期,中央官学有太学、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太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师,是传授儒家经学的高等学府,西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创建时只有博士弟子50人,以后人数不断增加,昭帝时增至100人,宣帝时增至200人,元帝时达到1000人。东汉光武帝重建太学于洛阳门外,其规模比西汉更大,发展至质帝时太学生增加到3万余人。太学招收博士弟子或太学生尚无入学考试制度,主要采取选送的办法,或由朝廷主管部门太常于京都直接选拔,或由地方选拔所辖之地“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者,没有严格的出身限制,家境贫寒者可以一面读书一面做工。官邸学是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如汉明帝永平九年(66年)为外戚樊氏、郭氏、阴氏、马氏所设的宫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是宦官集团借助灵帝个人的爱好而设立,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得名,专以尺牍、小说、辞赋、字画等为教学和研究的内容,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专门学校。宫邸学和鸿都门学对社会影响都不大,所以汉代的中央官学实以学习儒学的太学为主体。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的时期,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也是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除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外,大地主(豪门世族)与中小地主(寒门庶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这一时期,受战乱影响,中央官学基本处于时兴时废的状态,并且兴的时间短,废的时间长,但同时出现多项制度上的变革,从而为隋唐官学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一是儒学的设立由汉代太学的单轨制出现多轨制趋势。西晋武帝于咸宁二年(276年)下令在太学之外另设国子学。国子,即国之贵游子弟,国子学的设立是豪门世族的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这种做法对以后封建社会等级学校的产生有很大影响。北魏孝文帝又于太和二十年(496年)下诏于国子学、太学外,设四门小学,是为我国古代设四门学之始。二是突破儒学一统的局面,官学的设立呈现多样化趋势。南朝宋文帝于元嘉十五年(438年)下诏设儒学馆,翌年又设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各聚徒授业。宋明帝于泰始六年(470年)诏立总明观,分设儒、道、文、史四科,进行分科教授。律学、书学、算学等实科学校的设立也源于魏晋南北朝。律学最早设于曹魏时期,以后南朝的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均置律学博士。北魏、北周设有书学,以教授书生。北周还设立算学,学生称算法生。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从分裂重新走向集中统一的时期,中央官学在继承魏晋南北朝诸多改革的基础上,更体现出类型多样化的特点。隋代立国时间很短,各类学校的设立和发展主要在唐代。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是国子监掌管的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广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均学习儒家经学,学业程度大致相同,只是因学生的出身不同有地位高低之分,国子学最高,太学次之,四门学又次之,但同时又有升格制度的规定,四门学毕业生可升至太学,太学毕业生可升至国子学。律学、书学、算学是学习法律、书法、算学的专科学校,广文馆专为准备进士科考试者所设。唐代也有行政部门所办的中央官学,如太医署设的医学、太乐署设的习乐班、太仆寺设的兽医学等,此外,司天台设有天文博士、历博士、漏刻博士,分别招收天文生、历生、漏刻生,这些学生在博士的教导下边工作边学习。唐代还有两所高于六学的贵族学校,一所是门下省所办的弘文馆,一所是东宫办的崇文馆,规定只有皇亲国戚的子弟方能入学,学习内容为儒家经学。

宋代的中央官学基本仿照唐代,以其隶属关系划分,主要有两类:属于国子监管辖的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武学、律学等;属于中央各局管辖的有医学、算学、书学、画学等。宋代中央儒学以太学的办理最有成效,专科学校中武学、画学开历代风气之先。武学成立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不久即停办,后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重设。画学成立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设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课程。

元代的中央官学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的特点,主要有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国子学学习汉民族的儒家经学,蒙古国子学以招收蒙古族学生为主,旨在发展蒙古族文化,回回国子学专门学习波斯文,以便于与西域诸国的交流。此外,司天台和太史院附设的学校,分别招收天文生和星历生。

明清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加强,国家更注重对教育的宏观调控,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又集中到儒家经学的基础之上。明清科举只设进士一科,中央官学也回复到以儒学为主体,虽然明代有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清代开设宗学、觉罗学、旗学、算学、俄罗斯文馆等,但影响均不大。就儒学而言,唐宋分别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而明清只有国子监一所。明立国之初,朱元璋便在南京鸡鸣山下建国子学,后改名国子监。明成祖迁都北京,又在北京建国子监,因此有南北两监之分。清因明制,于顺治元年(1644年)设国子监,但只有北京一处。

地方官学汉代的地方官学称为郡国学,其兴办始于蜀郡太守文翁。据汉书记载,汉景帝时文翁深感蜀地偏僻,文化落后,便挑选小吏10余人进京向博士学习,学成回到蜀郡均委以重任。同时,他又在成都设立学官,在属县中抽调一批人跟随学官学习,并依其学习成绩分派官职。于是,当地“县邑吏民见而荣之”,争相求学,文风大振。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令各郡国仿蜀郡设立学校,但实际各地兴办者并不多。

南北朝时期虽战乱不断,官学衰落,却曾有人提出普设学校的设想和具体建议。据《宋书》记载,南朝人周朗在上书中提议:“宜二十五家选一长,百家置一师,男子十三至十七皆令学经,十八至二十尽使修武。”北魏献文帝时,相州刺史李訢建议“于州郡治所各立学官”。随后,高允设计了一个设立地方官学的完整计划,将行政区域按人口多少分为大郡、次郡、中郡、下郡四级:大郡立博士2人、助教4人,学生为100人;次郡立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为80人;中郡立博士1人、助教2人,学生为60人;下郡立博士1人、助教1人,学生为40人。高允关于普设郡国学的计划,在当时因实施条件不成熟而未产生很大影响,但对唐代地方官学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参照的蓝本。

唐代在发展中央官学的同时,对地方官学的兴办也十分重视,规定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并依府、州、县人口的多少分上、中、下三等,分别确定博士、助教的人数和学生的名额。唐代的地方官学不仅有儒学,府、州两级还设有医学,办学方式仿照中央官学,只是教学要求相对低一些。唐代对地方官学设置的制度化,是促使封建社会官学从中央向地方延伸的重要措施。

宋代在三次兴学运动的推动下,地方官学得以进一步发展。第一次兴学运动是范仲淹在宋仁宗时主持的“庆历兴学”,内容之一即为要求诸路、府、州、军皆设学,县有士子200人以上亦设学。第二次兴学运动是王安石在宋神宗时主持的“熙宁兴学”,措施之一是恢复、发展州县地方学校。第三次兴学运动是蔡京在宋徽宗时主持的“崇宁兴学”,要求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并颁布《州县学敕令格式》,对如何办理作了具体规定。同时,宋代学田制度的建立保证了地方官学的经费,也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原因。学田指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学校祭祀、教师薪俸和补助学生之用,其来源或由皇帝诏赐,或由官府拨给。五代时已有关于学田的记载,但作为一项制度确定下来,是始于宋代。

元代对于地方官学的创建,最重要的举措是在农村地区设置社学。据《新元史·食货志》记载:“诸县所属村疃,五十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农隙使子弟入学。”这是以农家子弟为对象的初等教育机构,它的出现表明封建社会官学已由中央经地方进一步向广大的农村深入。明清时期,社学这一办学形式也备受统治者的重视。洪武八年(1375年),明太祖“诏天下立社学”。康熙九年(1670年),清政府下令各直省设置社学、社师,规定“凡府、州、县每乡置社学一,选择文艺通晓、行谊谨厚者,考充社师”。至明清,官学已形成社学——府、州、县学——国子监三级相衔接的体系,即社学中学业成绩优秀者,经考试可升入府、州、县学;府、州、县学的生员学业成绩优秀者,经考试选拔可进入国子监学习。

2.教学制度的发展

汉代是封建社会官学的初创时期,教学制度尚不完备。以太学为例,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没有规定的学习年限。太学的博士治有专经,太学生师从博士,也是专经学习,设有通习五经的要求,但须是通了一经之后再学习第二部儒家经籍。太学通过考试来了解太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情况,并按考试成绩和通经的多少授以相应的官职。太学生有了官职后仍可在太学继续学习,若再通一经考试合格者,可委以较大的官职。二是设有严格的学习制度。

太学生可以一面在太学学习,一面在校外研究。如王充在太学学习的同时,校外又师事班彪。郑玄既在太学攻读今文经学,又在校外研究古文经学,从而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三是教学形式初以个别教学为主,此后随着太学生人数的不断增长,出现了一种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同时也借鉴私学中次第相传的办法,以程度高的学生辅导程度低的学生。由于博士对于经文的解释大多采用口耳相传的手段,因而太学的教学十分强调严守师法与家法。

师法是指汉初立为博士或经学大师的经说,家法则是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并被学术界和朝廷承认。严守师法与家法,在当时对于经学的传授无疑是必要的,但这种学风只能恪守师教,重复师说,也不利于学术发展。四是考试采用“设科射策”的方式。西汉时,太学每年举行一次考试,称“岁试”,东汉改为二年一次。每次考试,主考者按题目的难易分为甲、乙两科或甲、乙、丙三科,把问题写在简策上密封起来,听凭考生抽取回答,故称“射策”。汉代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比过去私学中受毕师传即完成学业来说,实乃一大进步。此后,考试便成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

同类推荐
  •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

    发展性教育是作者在全国最早提出的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十年探索,十年实践”,发展性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而且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在“注重发展,追求卓越”的发展性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和“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把重庆一中办成了全国一流的名校。本书正是对发展性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的系统整理,对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
  •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网络传播与公众表达:网上公众表达的现状与影响研究

    网络传播的互动参与性可以被用来促进公共交流,因而也激发了人们对于其在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期望。特别是近几年涌现出来的一些个案,都让人们对网上舆论的影响产生深刻的印象。但是这些个案在广阔的网络传播背景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网络上的公众表达从整体上处于怎样的状态,能在多大范围内对社会产生影响,现有的研究尚很难就这些问题给出一个比较清晰的回答。本研究从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网络传播的实际运作状况出发,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证调查两种方法,对网络上的公众表达情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并试图对网络表达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提供判断。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本书是卢梭应法国第戎科学院的征文而写的论文。文中提出了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这一光辉思想。想阐述政治思想这一性质上,其重要性仅次于后来的《社会契约论》;而在思想体系上,本书可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基础和绪论。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发展的思考

    发展的思考

    本书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了山西省柳林县在推进发展改革、转型跨越过程中的工作思路和工作举措。
热门推荐
  • 穿越异时空的爱恋

    穿越异时空的爱恋

    她生前家世惨淡,受尽凌辱。一次意外却让她穿越时空,成为姜府千金。那年,他危在旦夕,她出手相救。这一世,他已认定她是他的此生。然而,上天却开了个天大的玩笑,让他们陷入一场巨大的误会。这场误会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真相?当真相浮出水面,他们又该如何面对?三个人的命运,两个人的爱恋。他们又该何去何从?
  • 妾簿命

    妾簿命

    [花雨授权]人人都不看好她的这段姻缘!她面对的,是受过她家错待的男子,和一班爱记恨的夫家人,刚入门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轻贱也好,冷落也好,甚至是下堂,统统都没关系!来多少,她接多少!可事情怎么忽然脱了轨?
  • 你若只如初见

    你若只如初见

    一个关于十七岁的高中三年故事。一份关于十七岁之前的记忆。一个叫安陌然的男孩,面对着一份不明爱,又面对一份不明的友谊。他是一名彻底的十七岁同龄少年人生的代表,那时候的他,喜欢一个人是不敢说出口的,只是想待在那个人身边,看着她就好了,后来她有了一段与我无关的恋情,就如读者,看着她的喜怒哀乐,静静的,只有同喜同乐的感觉。之后的人生,陌然开始写作,写着他对一个女生友谊与爱情之间的矛盾,把他对她的故事写成诗歌,写成小说,一份最真诚的感情。安陌然,每天紧紧的抓着时间写着,怕遗忘那些细节,可那是免不了虚构部分的,她永远也不会明白,那份虚构正是安陌然对两人之间发生的一小插曲,或者可以说是一梦想吧。
  • 枫叶红了的时候

    枫叶红了的时候

    十二月份的雪愈加厚了,漫天皆白。在一片白中豁然而开的雪岭煤矿的坑口,不语而威。清晨,坑洞前的雪野,早被民工笑笑他们蹚出一条小路,小路蜿蜒南去,连着炊烟乍起的山村……
  • 总裁的逃家少奶奶

    总裁的逃家少奶奶

    为了报复,他的刻意接近。两个人误打误撞共度一夜,至此两人纠缠一生。当属于两个人的孩子离开,她也跟着离开。五年后,她的身旁有了一个护花使者,他愤怒:“你是我的女人,你敢和别人在一起?”她却淡漠的留给了他一个背影。他却对她说:接近你是一场刻意的安排,爱上你却是无法预料的意外。
  • 劫念

    劫念

    血色之劫的预言现世,偏居东南的商盟崛起,对抗强大帝国的侵袭。念力天才金小金,只为“不下跪”的念头,玩命的奋斗。
  • 鬼手狂医

    鬼手狂医

    拥有鬼手称号的外科实习医黄子平,因违规做了一台手术被医院开除,却又莫名其妙被请回来。从此,他感觉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巨手,在推着自己前进,并且试图控制自己。于是,他展开了激烈的反抗,直到他发现,那双无形的巨手原来是……
  • 公主王爷来了

    公主王爷来了

    公主下嫁异姓王爷。一段孽恋的开始。身不由己,百般无奈,怎奈一场赐婚,会招来如此大的杀机。一次次的谋害、陷害、刺杀。只因为某位王爷太妖孽,招得桃花太多。自己太惹人嫌。但是人是有底线的,触底线者,活该你倒霉。怎奈,解决某位爷的烂桃花后,某位爷却以此为借口,死皮赖脸的缠着自己。理由,桃花没了,那王妃你就得肉偿。不然他害怕一个人睡觉。而且需要人暖床。公主那个怒啊。“司徒墨,你给我一边去。”“我不,娘子,夫君冷,你那暖和。”啊。谁能告诉我,那个冷酷的战王爷哪去了。为毛会变得如此流氓啊。
  • 雷军:让创业回归简单

    雷军:让创业回归简单

    本书选取世界范围内最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进行解读,立足于时代、社会、产业、公司与个人的多维角度,提炼出企业家在创业、商战、管理等领域的哲学智慧,通过翔实的数据与生动的案例,剖析企业家哲学智慧的实用性与科学性,给读者以启迪借鉴。设计等十几个板块划分,选择符合企业家共性与独具个人特色的内容,提升图书的实用性与可读性。
  • 无量宝珠

    无量宝珠

    一颗价值三千大千世界的宝珠,从佛祖手中无意滑落。恰逢张义佛前许愿:“佛祖,您老人家有那么多的宝珠,就赐下一颗给我吧。”于是宝珠带着张义穿越了。且看他如何凭借至宝搅动风云,纵横异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