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1939年9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并不能够极大地改变美国的生产和失业情况,美国直到1941年12月才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尽管战争始于1939年,而美国1940年时的失业率为14.6%,三年前该数字则为14.3%。因此,很清楚,战争的存在并不足以终结大萧条。1930年之后,失业率首次降至两位数之下的年份是1941年,当年,失业率跌落到9.9%。尽管此后来看,这个数字仍然高得吓人,但要知道,10余年过去了,失业率没能在哪怕一个单独的月份里降至10%以下。第二年——美国参战后的第一个完整的年份——失业率跌落到5%以下,此后连续3年,失业率均低于2个百分点。显然,战争似乎在降低失业方面有着神奇的功效。但是,现实的问题仍然存在:这难道是因为政府开支?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失业率在1940年时为14.6%。而在政府赤字更高的1936年,失业率却同样更高,达到了17%。如果认为联邦政府赤字开支是一项关键的要素,那么,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之前(1936年),更大的赤字无法获得更低的失业率,而在之后(1940年)却可以呢?
罗斯福总统明确指出过一个重大变化,如今却经常被那些将大萧条的终结归功于战争期间政府持续增加开支的人所忽略。有人在他神出鬼没的行径中找到了迷人之处,罗斯福曾指出,“新政先生”已由“赢得战争”先生替代。罗斯福政府放弃了大量反企业的立场,甚至启用来自私营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人员替换了多名身居高位的新政狂热分子,以应对战争生产而更好地响应工业企业家们的各项需求。为了消除企业生产的不确定性,罗斯福政府的各项举措甚至走到了另一个极端,以高成本的政府合同来确保战争物资生产商的利润。从劳动力中抽走120万人服务于军队的同时也极大地削弱了失业的“潜力”,但这一点同样也没有得到那些热衷于赞誉联邦政府开支终结大规模失业的人的重视。
总之,战争终结了新政,而新政的终结看到了经济的复苏,一如30年代以前美国历史上历次从萧条中的自行复苏一样。
新政的教训
如果说,新政经验可以提供什么经验教训的话,那么,那些鼓吹大规模政府开支和大规模政府干预经济的人所描述的“美景”恐怕就此成为反面教材。看似与事实更相符的教训是,大规模的、不可预测的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制造了人们对于政府下一步举措的不确定性预期,除了政府政策即将形成的真实经济后果的不确定性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