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各地人民掀起了规模宏大的武装斗争。1775年5月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对英“必须采取武力的宣言,”并着手创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但是,这届大陆会议在是否独立的问题上仍存在斗争。在保守派的坚持下,会议仍向英王递呈了和平请愿书。而与此同时,大陆军和各地民兵正在与英军展开英勇的斗争,1776年1月发表的潘恩的《常识》激励着北美人民为民族独立而斗争。1776年4、5月间,给英王的请愿书被驳回。北卡罗莱纳、弗吉尼亚等殖民地纷纷宣布脱离英国而独立,英军及外国雇佣军在北美烧杀掳掠,无所不为,战火已燃遍了各个殖民地。在这种情况下,1776年6月11日,大陆会议设立了一个由托马斯·杰佛逊、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阿丹姆斯、罗伯特·利文斯顿、罗杰·谢尔曼5人组成的委员会,开始起草独立宣言。6月28日,由杰佛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草案经富兰克林和阿丹姆斯修改后提交大陆会议讨论。1776年7月4日得以通过,7月9日,在费城公布,这就是有名的《美国独立宣言》。在这个宣言上签字者有56人,其中28人是律师,13人是商人,8人是种植园主,7人是其他职业者。《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有生命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言列举了英国政府压迫和剥削北美殖民地的种种罪状,正式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与英国断决一切政治上的附属关系,成为完全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独立宣言》是北美人民推翻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曲立斗争胜利的旗帜,它的发表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司的诞生。7月4日后来成为美国的国庆日。
亚当·斯密《国富论》出版
亚当·斯密(1723—1790)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最伟大的代表,是工场手工业时代和产业革命前夕集大成的经济学家。18世纪的英国已是最先进的工业国,但是封建势力仍掌握实权,过时的重商主义政策严重地限制资本主义自由发展,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英国现状,要求取消国家干涉经济生活,实行彻底的经济自由。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需要在理论上加以科学的论证。斯密正是适应这个时代要求而出现的资产阶级最杰出的理论家。斯密曾就读于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去法国会见过魁奈和杜尔果等著名经济学家。归国后斯密一心研究经济问题;于1776年3月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国民财富的本性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斯密从人类利己心出发,以经济自由为中心,以国民财富为研究对象,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部联系,但又把它的外表现象庸俗地加以叙述。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和衡量价值的真实尺度。这是他的重大功绩。但他又说价值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成为“斯密教条”,为庸俗政治经济学广泛利用,使其再生产理论走进死胡同。在分配理论上,科学的观点和错误的见解仍同时并存。他认为利润是对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这是斯密的重要贡献之一,是他真正接触到了剩余价值问题。但他又认为利润是生产费用的一部分。这些错误观点为庸俗价值论所接受,成为他们为资本主义辩护的武器。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充分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特征。斯密反对封建制度,热情地歌颂工场手上业的大生产和促进劳动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分工。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对当时英国经济政策起了重大作用。
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出版
爱德华·吉本(1737—1794)是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他出身于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自幼酷爱读书,青年时代在法国接受了启蒙思想并熟练地掌握了法语。1758年,他回到英国,1763年再次前往欧洲大陆漫游。1764年,来到罗马,这座古城极大地吸引了这个年青人。1764年10月15日,吉本坐在卡彼托山岗的古迹之中纵览古今,在朱匹特神庙的晚祷歌声中决定写这个城市衰亡的历史。他当时还没有考虑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直到1768年,他才决定写一部罗马帝国衰亡史。1770年,吉本的父亲去世,他接管了家产之后迁居伦敦,开始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第1卷。1776年,第1卷出版,立即轰动了英国学术界,很快就被抢购一空。该书在短期内再版三次,十分畅销。但由于在书中吉本抨击了基督教会,所以也遭到教会人士的猛烈攻击。1779年,吉本写成有名的《辩护书》,驳斥那些无理的指责。1781年,《罗马帝国衰亡史》的第2、3卷出版。1783年,吉本又对这两卷书进行了精心修改,同时又完成了《衰亡史》的第4卷。1787年,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6卷全部完成。为了与他的生日相合,最后一卷直到1788年4月27日吉本51周岁时才出版。《罗马帝国衰亡史》6卷71章共120多万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1~4卷主要记叙了公元180—641年前后500年的历史;5~6卷记叙了公元641年希拉克略皇帝去世到1453年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拜占庭灭亡约800年的历史。这套《衰亡史》上下1300多年,包括罗马帝国、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以及土耳其帝国的历史,时间长、国家多、头绪杂,但他写得井井有条。这本书是西欧启蒙时代最重要的历史著作之一。
古斯塔夫三世改革
1772年8月,古斯塔夫三世。在瑞典发动政变,重新确立国王的全权统治,结束了瑞典历史上的“自由时代”(1718—1772)。古斯塔夫三世取得全权之后,首先以一部新宪法(1772年宪法)取代了自由时代的宪法,从而使国王的最高统治权有了法律保证。面对长期积留下来的众多社会问题,古斯塔夫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他首先与顾问们对长期以来争执不休的特权问题和官僚统治问题进行了研究,接着任用约翰·利耳延克兰茨解决预算和币制问题。1776—1777年,他制定了一项周密的稳定币值的方案并付诸实施,取得很大成效;他取消了对谷类贸易的限制,减少了饥荒的威胁;为了革除官僚政治弊端,他审讯了失职的官吏;他废除了17世纪以来一直沿用的叛逆罪和巫觋罪审讯中通用的野蛮逼供方法。在对外关系上,主持外交的首席政务大臣乌耳里克·谢弗顺利地取得法国的支持,同时又对俄国采取绥靖政策。古斯塔夫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整顿国防,加强海军和加速建造步兵舰艇。但他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必须满足贵族们的要求,因为他是靠贵族支持才夺回全权的;同时,古斯塔夫又不能不考虑到非特权阶级的要求,因为这些人誓死为自身利益而斗争。这左右为难的窘境使古斯塔夫三世时而给贵族以报酬,时而又制定废除特权的政策。后者使他在议会中有了反对派。1788年他发动对俄战争,虽然订立了对瑞典有利的条约,却引起了通货膨胀;1789年他制定新宪法,对下层等级再次让步,这使贵族反对派决心采取暴力行动。1792年3月16日,古斯塔夫三世在歌剧院中参加化装舞会时被杀。古斯塔夫三世是个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但他的改革对瑞典的进步作用应该肯定。
《邦联条例》由大陆会议颁布
美国独立战争开始后,1776年5月10日,大陆会议通过决议,建议各殖民地成立新的州政府,到1776年7月4日《独立宣言》发表时,许多殖民地已经有了自己的政府。宣布独立后1年之内,除马萨诸塞、康涅狄克和罗得岛之外,其余各州都草拟了新的州宪法。但这13个州如何联合起来并成立统一的中央政府的问题却难以解决。不过,随着革命的发展,大陆会议做出了许多重大决策,它越来越带有中央政府的性质。它控制大陆军,宣布独立,对外缔约、借债、发行纸币等等。为了解决中央政府的组成、权限以及各州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等问题,在独立宣言公布前后,大陆会议已开始着手草拟宪法。但这一工作争论很大,拖的时间很久,直到萨拉托加大捷之后的1777年11月15日,大陆会议才通过了由约翰·迪金森起草的《联邦条例》,又经过了3年多的时间才得到各州的批准。1781年3月1日,最后一个州马里兰州议会批准,《联邦条例》开始生效。条例规定,美国是一个由各个独立州组成的邦联国家;不设总统;邦联国会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大权;各州派2—7名代表出席邦联国会;各州同时保持自己的主权、自由和独立;凡有关宣战、缔约、募军、宪法、财政、任命总司令等重大事宜,须经2/3以上州同意才能有效。邦联政府无权向各州直接征税,只能向各州募集。《联邦条例》是美国的第一部宪法。
氧化学说的建立
18世纪后半叶,除了氢气和氧气以外,还有许多气体相继被发现,新观察到的化学现象比比皆是,所有这些都告诫人们燃素说面临着全面危机。由此引发了一场化学革命。这场革命内代表人物是法国化学家安都昂·罗朗·拉瓦锡(1743—1794)。1774年拉瓦锡利用锡和铅作了著名内金属锻烧实验,他将锡和铅分别密封在曲颈瓶中,锻烧后瓶内金属成锻灰,精确测量表明,加热前后瓶内物质的总重量保持不变,而以前提到的金属锻烧后重量增加是由吸收了空气中的氧所致,即锻灰是金属氧化物。与其他化学家相比,拉瓦锡不但尊重实验事实,而且重视定量测量,他曾试图在天平上测量出燃素,然而并没有得到。1774年10月,拉匠锡得知普里斯特利用凸透镜加热汞锻灰时得到一种脱燃空气,拉瓦锡随即重复了这个实验,同时发现逸出的这种气体的重量恰好与在这个过程中汞锻灰增加的重量相等。后来他又做了大量有关燃烧的实验。1777年9月5日,拉瓦锡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一篇题为《燃烧通论》的学术论文,建立了新的燃烧学说——氧化学说。拉瓦锡认为:燃烧时物体放出光和热;物体只有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才能燃烧,燃烧过程就是氧化过程;空气由两种成份构成,氧是其中的一种,在燃烧过程中吸收氧的重量恰好等于物质增加的重量;非金属燃烧后由于吸收了氧而变成了酸,金属则成为氧化物。1789年,拉瓦锡出版了他的名著《化学纲要》,系统地批判了燃素说,阐述了氧化学说。拉瓦锡的氧化学说揭示了燃烧现象的秘密,成功地解释了当时许多化学现象,因此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同时燃素说破产。拉瓦锡的氧化学说使化学终于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纳入了科学轨道。
第二次迈索尔战争
第一次迈索尔战争结束之后,根据1769年3月英国与迈索尔所订和约,双方有义务在缔约一方遭到敌人攻击时进行援助。但是,1779年,当迈索尔与马拉塔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时,英国人并没有履行诺言,而是拒绝了海达尔·阿里共同对付马拉塔人的要求,反而进攻迈索尔。但是马拉塔人与英国人之间也存在矛盾,因为英国人也没有履行他们与马拉塔人签订的条约。1780年,马拉塔与迈索尔重新联合起来反对英国殖民者,第二次迈索尔战争就这样开始了。迈索尔的军队攻入卡尔纳提克,大败英军,但在波多诺沃、波里洛尔和肖兰故三次战役中英军接连获胜。1782年,英国又同马拉塔人签订《萨尔巴依条约》,马拉塔人退出了第二次迈索尔战争。这样,海达尔·阿里不得不单独与英军作战。但这时海达尔突然得到法国舰队的支持,取得了一些胜利。1782年12月7日,多年患病的海达尔·阿里在卡尔纳提克附近的军营中病逝,其子铁普苏丹继续与英国人战斗。1783年7月,在印度的法军与英军缔结和约,铁普又只好孤军奋战了。1784年3月,铁普苏丹率迈索尔军单独围攻芒格洛尔,被围英军弹尽粮绝。与此同时,另一支英军正在准备进攻铁普的首都,马拉塔人又准备对迈索尔发动新的战争。在这种情况下,铁普被迫在1784年3月11日,与英国订立《芒格洛尔和约》,铁普的军队撤出卡尔纳提克,英军退出马拉巴尔,双方互相遣返战俘,第二次迈索尔战争结束。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发表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出生于东普鲁士哥尼斯堡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康德青少年局限于德意志庸人的范围内生活,除了当几年家庭教师外,康德甚至从没有出过哥尼斯堡市区。虽然他在私人生活上是个彻头彻尾的庸人,但是,在科学史上他却成为三项重大成绩的获得者。他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一书。通过这本书,他作出了解放思想的壮举,粉碎了盛行在德国务大学中的教条主义哲学。他认为,自在之物独立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是感觉的源泉,但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是彼岸的、超验的。他认为,人的认识存在感性、知性、理性三种形式,理性是建立在最高原理之上的思维能力,人的理性认识无法达到彼岸世界。
天王星的发现
作为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的天王星是自史前时期以来人类在水、金、火、木、土五星之外首次发现的一颗大行星,也是人类第一次通过望远镜观察到的新行星。1781年3月13日,德国出生的英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1738—1822)在妹妹卡欧琳·璐克丽泰·赫歇耳(1750--1848)的帮助下,利用自制的望远镜系统地作巡天观测时,偶然在双子座里发现一颗位置不断发生变化的不寻常的天体,看上去这个天体很象无尾慧星。但格林威治天文台台长尼韦尔·马斯克利(1732—1811)仔细分析了赫歇耳送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观测资料后发现,这个天体的运动轨道接近一个圆。由此得出结论,它是一个未曾被发现的新星。赫歇耳把这颗行星叫做“乔治星”,以表示对英王乔治三世的敬意。又有许多人建议以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最后,德国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得建议叫“天王星”,即希腊神话中的优纳那斯神。天王星距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9.8个天文单位,与提丢斯一波得定则中的数字非常接近。这鼓励人们去寻找定则中2.8个天文单位处的行星。赫歇耳本人因这项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授予的科普利奖。赫歇耳的发现冲破了自古以来把土星作为太阳系边缘的界限,把当时已知的太阳系扩大了整整两倍。1830年天文学家又根据天王星的摄动推测,在天王星运行的轨道之外还有一颗行星存在,从而导致了1846年海王星的发现。
人类对宇宙岛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