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初,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在尼德兰实行双重政治制度,由总督执掌中央集权政府机构,同时又有中央和省的三级会议,省市均有特权。15世纪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有了相当发展,16世纪时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宗主国西班牙对尼德兰在经济上横征暴敛,贪婪地进行压榨,西班牙国库年收入的一半来自尼德兰;在政治上剥夺其残存的自治权,不再举行三级会议;在宗教上残酷迫害新教徒,实行查理五世镇压异端的“血腥诏令”。西班牙统治的****政策,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潮在尼德兰广泛传播,50年代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结构的变化,卡尔文教的传播,激起了尼德兰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始不断发生反对西班牙****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群众性斗争,中小贵族也组织了贵族同盟反对政府。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起义者冲击天主教教堂和寺院,捣毁圣物,还打开监狱释放被囚的新教徒,强迫当局限制天主教僧侣的活动,停止迫害新教徒。起义迅速普及,几天之内涉及到12个省。农民焚毁田契,建立武装,夺取政权,卡尔文派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成员也参加了起义。起义使西班牙的统治陷于瘫痪,总督玛格丽特一方面分化革命中的贵族阶层,另一方面以缓兵之计争取时间。次年春,从西班牙调来1.8万人的军队,在阿尔发公爵的率领下疯狂镇压尼德兰革命,约8000名起义者被杀害,全国布满绞架和断头台。但尼德兰人民并没有放弃斗争,他们组织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推动南方革命进入高潮,并于1581年成立联省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联省共和国签定了《十二年停战协定》,承认其独立。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清教徒的出现
16世纪英国经过宗教改革,确立圣公会为英国国教会。国教会是封建****王权的重要工具,它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重要教义和仪式。16世纪下半叶,英国资产阶级的力量逐步壮大,开始反抗****王权。60年代激进的卡尔文教在英国传播,这一教派更适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对国教会日益不满,出现了一些反对国教会的信徒,主张清除国教会中天主教的影响,废除主教制和圣像崇拜,减少宗教节日,并反对封建主的奢侈生活,故而被称为清教徒。16世纪70—80年代,清教徒脱离国教会建立独立的宗教组织,由被选举的长老、执事组成教区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16世纪末清教徒中分裂为两派,一为由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控制的长老宗教会,主张君主立宪。二为以小资产阶级、小贵族和农民为主的独立派,主张共和政体。16世纪90年代,卡尔文思想在清教徒中的影响达到顶峰,也更加系统化,它和英格兰神学传统相结合,产生了“圣约神学”。1603年清教徒向国王提出《千人请愿书》,1604年国王召开汉普顿宫廷会议,反对长老宗教牧人员干预政务。1640年,资产阶级在清教徒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制度的革命。17世纪英国国内局势不稳,1662年保皇议会通过新的《信奉国教法》,此后清教徒遭受迫害,大批移民荷兰和北美。1689年,英格兰议会通过《宽容法》,圣公会仍为国教,但其他会派也可有合法教堂。
浸礼宗的产生与发展
浸礼宗是基督教新教的主要宗派之一。神学家对浸礼宗产生的见解不同,通常认为浸礼宗起源于17世纪英国和在荷兰的英国清教主义,从公理宗衍生而来。浸礼宗在基本信仰上与新教大多数教派一样,但坚持洗礼必须全身浸在水中,反对用点水或注水法,因而得名。浸礼宗早期分为特选派和普救派,前者不主张与圣公会分裂,遵奉卡尔文的理论,认为基督仅为特选的人而死;后者认为圣公会是假教会,必须同其彻底决裂,遵奉17世纪荷兰神学家阿明尼乌的温和派卡尔文教义,认为基督为一切人而死。浸礼宗的教会组织大多实行堂会信徒公理制,而有些教派强调教会不是由任何人所创立,不服从任何人的权威,不遵奉人为的信条,强调各教堂独立自主,反对国教和政府对各地教会的干涉。19世纪末浸礼宗在英格兰极为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势力衰落,人数下降。1831年英国浸礼宗国外传教会在澳大利亚建立浸礼会,1854年又在新西兰建立。美国是拥有浸礼宗信徒最多的国家,1880年美国成立全国浸礼联合会,1916年从中分裂出合众国全国浸礼联会。20世纪初,英美两国浸礼会中出现了现代主义和基要主义两派。鸦片战争后浸礼宗传入中国。
联省共和国的诞生
1572年尼德兰北方举行了大规模反西班牙统治的起义,西班牙统治者调重兵前往镇压,被起义者击退。北方的胜利推动了南方的革命,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议会大厦,逮捕了西班牙政府官员。南方各省纷纷响应,许多城市相继发动起义,夺取政权,革命中心转向南方各省。1576年10月南北方代表在根特召开三级会议,11月8日通过“根特协定”。协定规定废除西班牙统治者阿尔发的一切法令;南北各省联合反对西班牙;重申各城市的原有权利;承认卡尔文教会的合法地位。1576年9月,唐·约翰接任暴卒的列克森任尼德兰总督。三级会议里的贵族、大资产阶级、天主教僧侣和富裕市民为寻求同西班牙新政权的妥协,于1577年2月与西班牙签署了“永久敕令”。以西班牙承认三级会议的最高权力为条件,承认西班牙总督为尼德兰合法总督。北方诸省和奥兰治·威廉反对新总督及“永久敕令”,南方的布鲁塞尔、不拉奔、弗兰德尔等地也爆发新的起义,各地纷纷建立起革命政权。南方贵族不愿同西班牙决裂,于1579年1月6日在阿拉斯召开会议,成立“阿拉斯联盟”,拥护西班牙国王、新任总督亚力山大·法内塞。由此西班牙在南方得到立足点。北方七省及南部的安特卫普、布鲁塞尔、根特等地为反对“阿拉斯联盟”,于1579年1月23日成立了“乌特勒支同盟”,宣布北方各省是永不分离的联盟;同盟各省派代表组成三级会议,为同盟的最高权力机关,并统一货币与度量衡,实行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1581年7月26日,同盟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经济和政治的重要地位,因而又称荷兰共和国。1609年西班牙与荷兰签定《十二年停战协定》,承认荷兰为主权国家,允许荷兰商人与葡萄牙在印度洋地区的殖民地进行贸易。1621年协定期满,战争再起。1648年根据《威斯特发里亚和约》,西班牙正式承认荷兰独立,1806年荷兰成为王国。
无敌舰队的覆灭
16世纪70--80年代,英国和西班牙的斗争更加尖锐。英国支持尼德兰反对西班牙的革命,西班牙则帮助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反英国的统治,两国的武装战争已不可避免。1588年,西班牙出动了包括132艘战船的“无敌舰队”,载运2.1万名士兵、300个教士浩浩荡荡向英国进攻。英国把王家、商人船主和海盗的船只集中起来,组成160艘船的大舰队,由德雷克指挥。7月下旬,双方舰队相遇于英吉利海峡。英国舰队利用船体小、速度快、火力强的优点,攻击无敌舰队的两翼或腹部,实行个个击破。西班牙兵舰体大笨重,运转不灵,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从普利茅斯海域到敦刻尔克,经过两周左右的激战,西班牙舰队损失惨重。残余舰艇又遇风暴,几乎全军覆灭。只有53艘败舰绕航苏格兰、爱尔兰,返回西班牙。
南特救令的颁布
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不列塔尼的南特颁布法令,对胡格诺教派的臣民给与广泛的宗教自由。敕令保证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除巴黎以外在国家的许多地方公开举行礼拜仪式。在政治权利上允许他们和天主教徒一样可以担任公职,有权向国王进谏,并在一些城市设立由胡格诺派和天主教徒各占半数成员的特别法庭,负责处理由于敕令而引起的纠纷。胡格诺教派牧师的俸禄由国家支付,并免除某些义务。在军事上允许胡格诺教派可以保留1597年8月时他们仍然控制的144个城市要塞,时限为8年,戌守所需费用由国王支付。敕令还规定被迫中断天主教活动的地方准予恢复。敕令既是一个主张宗教宽容的法令,也是一个限制胡格诺教徒活动的法律文件。黎塞留执政期间,把胡格诺教徒的政治活动归结为敕令所造成的恶果,因此不断镇压胡格诺教徒。1629年以阿莱斯和约取代南特敕令,胡格诺教徒虽仍享有信仰自由,但他们的不少据点均为王国收复。1685年10月,路易十四撤销南特敕令,剥夺了胡格诺教徒的一切宗教自由和公民自由。此后,胡格诺教徒不断逃往英国、普鲁士、荷兰和美国,几年内离境者达40万人以上,从而使法国失去了最善于经商的阶层。
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问世
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作家塞万提斯,于1605——16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堂吉诃德》。这是作者模拟骑士传奇的笔法,描写堂吉诃德和他的仆从桑丘·判扎的游侠史。堂吉诃德因读骑士小说入迷,幻想当一名骑士,到处行侠,锄暴安良,以名流千古。但他脱离现实,耽于幻想,结果闹了许多笑话,吃尽不少苦头,而他却执迷不悟,直到临死前清醒过来。小说一方面无情地讽刺了骑士文学和骑士制度,另一方面又宣扬了人文主义思想。通过堂吉诃德的游侠经历,反映了16—17世纪西班牙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情况,鞭挞了反动的西班牙****制度,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广大下层人民群众的无限同情。小说运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形象,并以夸张的手法,离奇荒诞的场面突出人物的个性,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堂吉诃德》上部于1605年出版,一年之内印了6次,1616年完成下部的创作。从那时起到20世纪40年代,在世界各国翻译出版了1000多次,世界各种语言几乎都有它的译本。现在西班牙的国王图书馆有一间专门收藏《堂吉诃德》译本的书库,共有数百册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