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101400000019

第19章 发展型国家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实践(1)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进入以促进经济发展、保障效率优先为首要目标的重大转型时期。国家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激活了国家内部治理主体的竞争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确立了以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治理机制,强调了市场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自此,传统的全能国家建设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一种新形态的发展型国家建设逐渐形成“发展型国家”最早源于对东亚经济奇迹的特定解释。1982年,美国加州大学查默斯·约翰逊教授出版著作《通产省与日本奇迹》一书,书中通过对日本通产省历史和结构的考察,提出“发展型国家”概念……发展型国家将发展视为国家治理的第一要义,既强调市场的微观主体的作用,也强调国家在推动和组织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角色,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建立在经济发展的绩效合法性之上。

改革开放以来,在发展主义的国家建设理论和实践下,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外向型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所建立起来的城乡隔离体制开始松动,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初步融合,产业结构在市场诱导下重新调整,城市化的市场主导机制开始萌发。在此背景下,从改革开放到2003年中央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之前,我国城市化进入了起飞阶段。具体的实践策略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一、乡镇企业的发展所推动的自下而上的“乡村城镇化”;二、对外开放政策与沿海沿江城市体系的形成;三、国企改制所引发的去单位化与城市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重塑;四、浦东模式与大都市崛起。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能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改革开放前中国学者认为城市化是资本主义的特有规律,不承认社会主义经济存在城市化现象。无论是在政府的文件中,还是在学术著作中,几乎找不到“城市化”的相关语汇。1978年后,随着国家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城市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城市向何处去,关系到城市发展方向,也是社会发展方向的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党和政府才开始明确提出城市化及其道路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理论与实践也不断铺开。(何念如,2006)1979年,南京大学的吴友仁先生率先发表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的论文,拉开了国内城市化讨论的序幕。1982年之后,在费孝通先生所写的《小城镇,大问题》、《小城镇,再探索》、《继续开展江苏小城镇研究》等一系列文章的带动影响下,在全国掀起了小城镇研究的热潮。因此,发展小城镇也一度成为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方向”、“标志”、“特色”、“捷径”等。当然在对城市规模与城市化道路选择的讨论中,国内也出现了“大城市论”、“中等城市论”、“多元论”等其他不同的观点。这些争论对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无论这些影响如何,客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型国家建设阶段(大致1978年—21世纪初),中国的城市化的历史实践可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常缨征,2006;郭秀丽,2010)1978—1984年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剩余产品逐渐增多,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逐步显现。这一阶段的农村改革与农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主要表现在:农村承包制的实施使约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青、干部和技术人员因失去农活而返城就业;城乡集贸市场的开禁使大量有经营头脑的农村商业人士成为城市暂住人口;部分农民自带口粮,本着“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原则发展乡镇企业,并由此带动了部分建制镇的发展。与此同时,第三次全国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在部分大城市试行工商利润的5%用于城市维护和建设,国家每年拨一定的专款用于城市住房补贴”等规定。这些恢复性的城市建设措施使城市建设走出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

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在农业大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城市建设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我国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统计数据显示,1978—1984年间,我国城市由193个增长到300个;建制镇数由2173个增长到7186个1984年建制镇个数突然增多主要是由于1984年民政部调整了设镇标准。;市镇人口由17245万人增长到24017万人,年均增长567%,快于同时期全国总人口136%的年均增长率;城市化水平由改革之初的1792%上升到2301%,年均增长085个百分点,快于改革之前的任何一个时期。

1984—1992年城市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以1984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城市经济体制在最初恢复“物质刺激”奖金制的基础上,引进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承包制,开启了全面改革中国城市经济体制的进程。

在这一时期内,经过经济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在沿海靠近大中城市的地区,乡镇企业率先迅速发展,通过聚集形成了大量的小城镇,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同时在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和设立新城市的政策和标准。例如,继1984—1986年“撤社建乡”改革之后,1985年7月公安部出台的《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中的《寄住证》制度,以及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等政策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小城市和建制镇的发展。1984—1992年间,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建城市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我国城市个数由300座增加到517座,建制镇由9140个增加到14539个,市镇人口由24017万人增加到32373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301%进一步上升到了2763%,年均增长058个百分点。

1992—2002年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完善进程中的城市化发展阶段。以1992年春******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我国进入了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激发了经济主体的创造力,使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全国各地经济建设的热情高涨。开发区是这一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形式。而开发区建设基本上都是以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起步的,它的实质是在原有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区或对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呈现出原有城市改造、开发区建设和建设国际大都市并行的趋势,城市化逐渐由量的扩张过渡到量与质共同提高的阶段。数据显示,1992—1999年间,我国城市数由517座增加到667座,建制镇由15805个增加到19756个,市镇人口由32372万人增加到38892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736%增加到3089%,年均增长051个百分点。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则显示,到2000年左右,我国城市化水平猛增,2000年城镇人口为45594万人,城市化水平为361%,到2002年时,城市化水平又提升了近3个百分点,达到3904%。

一、乡镇企业的兴起与小城镇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从而释放出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按照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会使得从农业中走出来的劳动力流向城市,城市的工业化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理论上的结果是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的扩张。然而,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由于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开放后,从土地中走出来的农民劳动力在不同地方的流动仍然受到了种种限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进行流动,即“离土”但不得“离乡”。总体上,改革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立即被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粮食供给制度、住宅制度、教育制度、副食品及燃料供给制度、就业制度、兵役制度、婚姻制度等在城市和乡村之间仍然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壁垒。

在这种情况下,小城镇却得到了意外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提出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方针。1979年,****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建设和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援,这是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四个现代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必由之路。”1984年,中央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明确提出:“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随后,各地迅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启了小城镇接纳农民的大门,为小城镇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而之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更是为小城镇这辆滚滚向前的马车添加了“助推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这就意味着,国家开始要制定和完善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农村经济的活力,并把小城镇建设作为一个大战略来抓。历史地看,这是中国经济改革20年来第一次把小城镇建设写进党的重要文件,小城镇被赋予了重要的战略地位。随着《决定》的贯彻,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兴起了城镇化建设的空前热潮。

应该说,这一时期内我国小城镇的发展以“数量扩张”为主,大多数主要靠“撤乡建镇”的行政建制变化,靠农民的就地转移实现,质量提高不够。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无序、过度密集,中西部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小城镇达不到设镇标准。据第一次全国小城镇抽样调查的1035个建制镇资料显示,平均镇区人口163万人,人口在5万—10万人的县城城关镇仅占所有建制镇比例的32%,非城关镇规模在1万人以下的占到66%。(王晓东,2002)此外,也正是在此期间,尽管我国乡镇企业突飞猛进,但这类企业的兴起并没有带来高水平、高质量的城镇化。根据农业普查资料,到1996年末,全国拥有各类非农乡镇企业1398万家,其中分布在县城和大中城市及工矿区的占56%,乡、镇所在地的占20%,村及村以下的占744%。这说明小城镇对乡镇企业的聚集功能较弱。以乡镇企业发达和农村建制镇密度较高的江苏、浙江、广东三省为例,1996年末,三省的乡镇企业总数分别为132784个、135255个、138096个,其中办在乡镇所在地及其以上城镇工矿区和大中城市的分别为36683个、30822个、39005个,分别占其乡镇企业总数的276%、228%、282%,这远低于其建制镇所占比例全国农业普查办公室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中部地区乡镇企业85%则分散于自然村庄,不仅占地多,基础设施投资大,而且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灵,环境污染严重,难以治理,影响企业本身发展,严重制约了小城镇向更高水平的拓展。

乡镇企业与小城镇的发展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发展模式。本质上,它是由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或个人等民间力量发动的一种由市场力量诱导的自发型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模式。(辜胜阻,1991)为此,著名城市研究学者蔡孝簌先生就曾指出:“改革开放后,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出现了‘农村推动型’城市化。其反映出一个新特征,即是‘以市场化的经济动力取代非市场的行政动力’的结果。”(蔡孝簌,1993:300)著名中国社会学家费孝通则将此种城市化模式形象地描述为“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二、对外开放与沿海沿江城市的崛起

中国政府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从而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国家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另外,国家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4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过这样的改革与开放政策,中国基本上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

同类推荐
  • 西北军歌

    西北军歌

    祖国的大西北,神奇壮美,雄浑辽阔!这里沙漠无垠,戈壁广袤,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在这里,改革开放的大潮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在这里,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像春雷滚动,震撼山河!这里军号嘹亮,步伐铿锵,战鹰翱翔,神箭劲射。在这里,一批批的有志官兵深深扎根,勤奋工作;在这里,一代代的祖国儿女默默奉献,顽强拼搏!本书的作者,长期在西北军营学习、工作和生活,多年以来坚持笔耕不辍,终于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培育出自己的劳动成果——《西北军歌》。它虽显单薄,但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西北军营的深情与厚爱;它虽显稚嫩,但言语之中却凝结着对部队建设的探寻和思索。这是一首赞美军营的诗,这是一曲赞美军营的歌!
  • 中国对外金融关系演进分析

    中国对外金融关系演进分析

    本书以系统论和协调论作为观察和研究的支点,把中国金融系统放在世界金融这个大系统之下来研究对外金融关系,研究中国与世界金融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影响等。
  •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罗斯政治宏图

    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的制度转型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本书中,学者们围绕俄罗斯由传统体制向现代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转型的起因、机制、路径及前景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争论。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俄罗斯车臣问题、俄罗斯寡头与政治、普京的治国理念、“圣彼得堡帮”与“席勒维基”、民众价值观等多方热点话题。
  • 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做人做事做官:领导干部从政必读

    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在新的发展时期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要用自己终生实践来做出回答的课题。
  •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国自信:民族复兴大思维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梦”成为一个热词。这本书是我个人对“中国梦”的理解。理解只是开始,关键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中国梦”。这是一个长期的事业,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同时,它还是人类文明史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热门推荐
  • 灵武神话

    灵武神话

    武者,修身炼体,倚仗绝世宝体,无上神通行走世间;灵师,修神炼气,凭借天地灵气,风雷水火为其所用;灵武大陆,修武易,修灵难,两者皆修更是万里挑一。混沌灵根,被认为最不可能修炼的废灵根,看拥有混沌灵根的卓云将怎样将不可能化为可能,横行于这大陆中。
  • 暴走修仙

    暴走修仙

    好吃懒做十八年,一下砸回三年前,咱要修仙,咱要当仙家,咱要报仇。咱要把当年砸死咱的小兔崽子弄死。于是,无节操乡下小废物修仙,众男遭殃的故事开始了。
  •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学校不教的四十三堂文案课

    金牌文案是这样炼成的!——本书是凝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3位总监级文案达人精心打造而成的,本书的出版旨在裨益广大文案新人迅速缩短从学生到“战士”的惶惑期。同时,本书也非常适合从事营销和策划工作的人士作参考之用。
  • 英雄联盟之上天召唤

    英雄联盟之上天召唤

    瓦罗兰的背后隐藏了什么秘密?地球上有着多么强大的存在?当瓦罗兰大陆的英雄与生物到地球上时,会产生各种戏剧还是发生位面大战?当地球上的人穿越到瓦罗兰时,又会产生怎样的故事?(群号558228446,以前的那个扣扣上不去了,那本书也没办法更新,就当是tj了吧,现在开本新书,前几天每天保底两更,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一下,谢谢。)
  • 夜之都市

    夜之都市

    他,19岁成为华夏最强兵王,但,被神秘人陷害被华夏龙组驱逐。成为华夏特级通缉犯。被驱逐后,他负伤逃亡美国,三年后,他成为了杀手界,五大杀神之一。代号夜帝。他的组织只为刺杀罪大恶极之刃。暗夜天使。是世界闻风丧胆。当他以一个平明身分回到华夏,成为了一个小保镖,却遇上了最美雇主唐若雪。看低端保镖如何拿下雇主。请看夜下的冰帝所著《夜之都市》等级黑铁,黄铜,青铜,白银,黄金,白金,砖石,荣耀,传奇,王者。灵者,武者,元者,武神。没个等级分为初期,中期,后期,巅峰,圆满。(注,后还有等级,暂不告诉)
  • 城市密林

    城市密林

    高楼林立的城市就像密密的丛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在城市同样适用。小说的主人公山鹃是西部山村的一个泼辣而倔强的姑娘,为了追求心目中的白马王子,她不远千里来到沿海城市打工。从想进大公司到只要能生存,从浪漫主义爱情观到实用主义爱情观,从清纯的山村女孩到风骚的饭店老板娘,丛林法则让她改变了很多很多……小说再现了农村姑娘在城市打工的辛酸,或多或少能给那些想在城里扎根并期望过上幸福生活的农村姑娘一些警醒:没有高学历没有技术没有金钱的农村姑娘以什么来适应城市生活?是把自己只定性为城市的匆匆过客,还是想在城里扎根下去?如果不傍大款,不牺牲色相,不坑不骗,有多少姑娘能在城里赚到大钱,过上幸福生活呢?
  • 圣凰之传

    圣凰之传

    混沌初分盘古先,后有三界,天界为首,冥界次之,人界为末。天界之域,灵气最盛。三界修仙修魔者所向之地。四大家族之一羌族,在族群巅峰之时选择归隐其原由无人知晓,族长失踪隐居荒地的羌族终在百年后被人发现主角圣凰将肩负起振兴羌族的荣耀
  • 门派养成

    门派养成

    资质不好!来来这有洗髓丹、资质丹。没灵根不怕,这有无属性功法,慢了有丹药灵石各种资源,不想修仙,来看看这本修魔的功法合适不!
  • 与天衡

    与天衡

    余若成神,谁奈我何?剑斩苍穹,与天抗衡。
  • 紫瞳剑魔

    紫瞳剑魔

    不一样的修真,不一样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