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通十五年首次见到父亲的老友,王中孚七年之内鲜与人见,何况又是故人之子,谈话更是颇为投机,王中孚愿意留,张通又不忍走,张通、芊芷二人一晃就在活死人墓住了七日,这七日内,爷俩要么谈经论道,要么谈论武艺。王中孚的武艺也称得上是中原一品,自有独到之处。只有一个张芊芷颇感无聊,虽然有心想到活死人墓各处走走,但一听说机关重重就打消了念头。
在这七天内,王中孚告诉张通自己要立教名为全真教,并与张通重点阐述了立教的十五大论断,即:
第一:论住庵。凡出家者,先须投庵。庵者舍也,一身依倚。身有依倚,心渐得安,气神和畅,人真道矣!凡有动作,不可过劳,过劳则损气,不可不动,不动则气血凝滞,须要动静得其中,然后可以守常安分,此是住庵之法。
第二:论云游。凡游历之道有二:一者看山水明秀,花木之红翠,或玩州府之繁华,或赏寺观之楼阁,或寻朋友以纵意,或为衣食而留心,如此之人,虽行万里之途,劳形费力,遍览天下之景,心乱气衰,此乃虚云游之人。二者,参寻性命,求问玄妙,登高山,访明师之不倦。渡喧轰之远水,问道无厌。若一句相投,便有圆光内发。了生死之大事,作全真之丈夫,如此之人,乃真云游也。
第三:论学书。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第四:论合药。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著,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不是今生招愆,
切忌来生之报,吾门高弟,仔细参详。
第五:论盖造。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露宿野眠,触犯日月茍或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斫伐树木,断地脉之**,化道货财,取人家之血脉。
只修外功,不修内行,如画饼充饥,积雪为粮,虚荣众力,到了成空。有志之人,早当觅身中宝殿,体外朱楼,不解修完,看看倒塌。聪明君子,细细察详。
第六:论合道伴。道人合伴,本欲疾病相扶。你死我埋,我死你埋。然先择人而后合伴,不可先合伴而后择人。不可相恋,相恋则系其心,不可不恋,不恋则情相离。恋与不欲,得其中道可矣!有三合三不合:明心,有慧,有志,此三合也。不明著外境,无智慧性愚浊,无志气干打哄,此三不合也。立身之本,在丛林全凭心志,不可顺人情,不可取相貌,唯择高明者,是上法也。
第七:论打坐。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列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圣贤。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
第八:论降心。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冥冥杳杳,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也,速当剪除,不可纵放,败坏道德,损失性命。住行坐卧,常勤降闻见知觉,无病患矣!
第九:论炼性。理性如调琴,弦紧则必断,慢则不应,紧慢得中,琴可调矣!则又如铸剑,钢多则折,炀多则卷,钢炀得中,则剑可铸矣,炼性者,体此二法,则自妙也。
第十:论匹配五气。五气聚于中宫,三元攒于顶上,青龙喷赤雾,白虎吐乌烟。万神罗列,百脉流冲。丹砂晃朗,铅汞凝澄,身且寄向人间,神已游于天上。
第十一:论混性命。性者神也,命者气也。性若见命,如禽得风,飘飘轻举,省力易成。阴符经云:“禽之制在气。”是也。修真之士,不可不参,不可泄漏于下士,恐有神明降责。性命是修行之根本,谨紧锻炼矣!
第十二:论圣道。入圣之道,须是苦志多年,积功累行,高明之士,贤达之流,方可人圣之道也。身居一室之中,性满乾坤,普天圣聚,默默护持,无极仙君,冥冥围绕。名集紫府,位列仙阶,形且寄于尘中,心已明于物外矣!
第十三:论超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此乃三界也。心忘虑念,即超欲界,心忘诸境,即超色界,不着空见,即超无色界。离此三界,神居仙圣之乡,性在玉清之境矣!
第十四:论养身之法。法身者,无形之相也。不空不有,无后无前,不下不高,非短非长。用则无所不通,藏之则昏默无迹。若得此道,正可养之。养之多则功多,养之少则功少。不可愿归,不可恋世,去往自然矣!
第十五:论离凡世。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今之人,欲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
张通对这十五论极为赞赏,他没有大彻大悟的心性,很难有此见谛。但是王中孚却有一忧,始终困扰着他,令其止步难进,说白了就是如何推广、如何让更多人信服?张通想帮这个忙,心中有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但是不便在这里说出,就借口说要回客房收拾东西后再来这里,便与张芊芷一同出了活死人墓。
二人先回“山里人家”客栈取出马匹,然后到终南山南侧的樊川县县城的“蓝南”客栈,结了账,取出马匹,刚要返回终南山,就见道济骑着枣红马进了樊川县城,三人碰面之后一同赶往“山里人家”客栈。在路上,张通就把自己的想法和两个人讲述一遍,二人拍手称绝。
到了终南山山脚下的“山里人家”客栈,三人商议一番,然后道济留在客栈,张通和张芊芷骑马回到活死人墓。
第二天清晨,张通见天气甚好,就央求王中孚带二人游终南山,王中孚的兴致也不错,就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张通把马匹留在了活死人墓,爷三个步行畅游终南山。
终南山,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主脉为东西走向,支脉多呈南北走向,排列较为整齐。这些南北走向的支脉,为数多达一百七十五道,长度多在二十里左右,透迤峻峭,中间孤峰蔚起,十分壮观。著名的秀峰有王顺山、太兴山、嘉午台、翠华山、南五台、小五台、青华山、圭峰山、紫阁山、万花山、清凉山、望仙坪、楼观台等。著名诗人王维诗赞曰:“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人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唐太宗李世民也对终南山着意颂扬道:“重峦俯渭水,碧峰插遥天。出红扶岭日,人翠贮岩烟。迭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
终南山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据传楚康王时,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老子西游入秦。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于是楼观成了“天下道林张本之地”。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庙祀老子,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特别是因楼观道士岐晖曾赞助李渊起义,故李渊当了皇帝后,对楼观道特予青睐。武德初,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宗圣宫。当时主要建筑有文始、三清、玄门等列祖殿,还有紫云衍庆楼和景阳楼等,成为古楼观的中心。
传说楼观台的说经台就是当年老子讲经之处。就在三人随着上山的人流快到说经台的时候,就看见上面的人一片片的跪了下来,紧接着就听见上面的人传下来一句话:神仙吕洞宾让王重阳上前回话。
吕洞宾是传说的八仙之一啊,怎么会到了终南山呢?欲知详情,且看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