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67200000008

第8章 攀龙附凤官运短 亲上加亲福寿长

多尔衮暴死的消息,迅速传回到京城的皇宫里。

顺治皇帝听到禀报,吓了一大跳,真不知道他的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他的嘴里说不出一句话来。他冷静了一下,还是下令“举国服丧”。

当多尔衮的灵柩运回北京时,顺治皇帝亲临东直门外五里相迎,并连跪三次。他亲自举爵祭奠而痛哭失声,并在多尔衮死后的第十七天,追尊其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葬礼亦完全依照皇帝的规格办理。

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多尔衮夫妇又以义皇帝、义皇后的身份配享太庙。

——多尔衮死后终于得到了“皇帝”的名号,但这已是多尔衮最后的荣耀……

多尔衮死后两个月,原多尔衮宠信的正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站出来,揭发多尔衮生前“私藏御用龙袍等欲置于棺椁之中做随葬品”之罪,并且还引出了多尔衮许许多多的罪过。

顺治皇帝认为多尔衮谋逆属实,“神人共愤”,不仅全部剥夺了其母亲及妻子的封典,还没收了多尔衮家产人口入宫,其女儿东莪拨给多罗信郡王多尼、多铎之子为奴,而且将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原为多铎之子,后过继给多尔衮)先罚为奴,后令其归宗仍为多铎之子。

如此一来,多尔衮绝了后嗣不说,由他掌管的正白旗就不再由多尔博承继,而是理所当然地归属了皇帝。

皇帝原有两黄旗,加上正白旗,这就是第一种“上三旗”的由来。

对于多尔衮本人,世祖皇帝不仅撤去了他的帝号,而且还命人毁掉位于东直门外的多尔衮之陵,掘墓、鞭尸、削首示众。

生前声名赫赫的多尔衮死后之际遇,实在惨不忍睹。曾有的无上荣光都已烟消云散,只留下一丘蓬蒿凄凉地,长寂寥。

从荣誉的顶峰跌落下来。真是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啊!

但是,多尔衮对于清皇朝所立下的不世之功,也绝不是政治对手们的几条欲加之罪就能掩盖的。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分别上疏,称颂多尔衮的功勋,几乎句句在理,但被济尔哈朗骂了个狗血喷头,流放宁古塔充军。接着,当权者又接连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

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经营的武装,顷刻间,土崩瓦解。

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余忠良和一些多尔衮的亲近武官们,虽然没有什么政治错误,但是毕竟是多尔衮的忠实幕僚、铁杆部下,也都不清不白地被革去职务,降为庶民,并令不得在京城居住,留下一口气,去自谋生路。

这时,已经五十多岁的余忠良,丢了官职和俸禄,只好交出了房屋、变卖了家产,领着老婆,到塞外兴州投奔小儿子道宽。

老两口子坐在吱吱呀呀的木轱辘马车上,出了北京东直门的那个不再属于自己的家。

这一路之上,老马破车疙瘩套,老两口子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余忠良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向老婆抱怨:“这是怎么回事呢?多尔衮,功勋卓著,谁人不知,哪个不晓!怎么一夜之间,被焚骨扬灰,成了罪恶滔滔的罪人?真是人有旦夕祸福啊!我余忠良一介武夫,前半辈子忠心耿耿,出生入死,好容易熬得算是高官厚禄了,而且还有戏再加官晋爵,享受后半辈子的荣华富贵呢。做梦也没想到,老了老了,落到了这个地步。差不多是扫地出门了,只好去投奔儿子啊!”

“我说当家的啊,什么也别说了,什么也别想了!我们老两口子身子骨硬朗朗的,去给道宽瞧家望门看孩子,多好啊!你那个官,当到老了,又能怎么样呢?”老婆子劝着老头子。

“咳,老婆子,你不懂啊!这官场上的争斗啊,净是暗箭,防不胜防,还不如战场上的明枪明剑呢!战场上拼个痛快,官场上可不容易啊!我余忠良这大半辈子,怎么能忘记这些年的这些事呢?”

车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颠得老两口子的身子就像要散了架子。

离北京越来越远了,可是这几年在多尔衮身上发生的事,一桩桩、一件件,在余忠良的脑子里翻腾着、缠绕着,像梦,更像笑话。

清入关后,多尔衮以统军入关,定鼎中原之首功,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摄政生涯。一路走来,逐渐位高权重,势焰直上,不是皇上,胜似皇上。

余忠良忘不了,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当世祖福临于皇极门重行即位大典加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的同时,就下令为多尔衮建碑纪功,“永垂功名于万世”。从此以后,在待遇上,多尔衮开始凌驾于诸王之上。余忠良和同僚们都知道,多尔衮比别的王爷特殊:

一是俸禄。多尔衮一年为三万两,而辅政王济尔哈朗是他的一半一万五千两,别的亲王只是一万两。

二是冠服。多尔衮所戴之冠,“帽顶用东珠十三颗,金佛前嵌东珠七颗,后金花嵌东珠六颗”。多尔衮所佩玉带,“每板嵌东珠六颗,猫睛石一颗”,为浅黄色。多尔衮逢朝贺则穿八团龙服。比较之下,与皇帝非常接近,如其冠只是东珠数少一颗,其朝服亦仅比皇帝龙袍少一龙而已。

三是府第。多尔衮府第“房基高十四尺,楼三层,覆以绿瓦,脊及四边俱用金黄瓦”,时人都知多尔衮的“府第之制高广比于皇居”,相差无几。

顺治二年,多尔衮晋为皇叔父摄政王后,一切大礼诸如围猎、出师时,王公贵族俱要聚集一处等候传旨,还要“列班跪送”多尔衮。若其回王府,则需送至府门。如遇元旦、庆贺礼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即去朝贺多尔衮。上朝时,多尔衮于午门内从便下轿,而诸王需于午门外下轿等等。上述所有仪注都表明一点,即多尔衮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顺治三年五月,多尔衮以为皇帝信符收贮于皇宫之中,每次调兵遣将都要奏请领印,十分不便。于是,即遣人将皇帝玺印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是年起,多尔衮所用仪仗的种类与皇帝等同,均为二十种,只是在每一种类的具体数目上比皇帝略少一些。而辅政王的仪仗则只有十五种,明显逊于多尔衮——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顺治四年以后,如果官员奏书中将“皇叔父摄政王”还称作“九王爷”,或是不用全称而丢字漏字的话,都会受到革职处分。而且“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再不用向顺治帝行礼了。

顺治五年末,多尔衮又向前进了一步,变成了皇父摄政王。其后,多尔衮“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就是说多尔衮不仅实权在握,而且在礼仪排场上也开始向皇帝看齐。凡一切政务,多尔衮不再有谦恭请示之举,未奉皇帝旨意,却一律称诏下旨,如同皇帝。而且,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入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命令上述人等每日于自己的王府前候命。

随着多尔衮的势力增长,其贪欲也日益膨胀。多尔衮曾问大臣:“听说明朝修皇极殿一座宫殿的费用就达六百万,是真的吗?”

大学士答道:“不错,而且恐怕还不止这些啊。”

多尔衮当即叹息道:“一殿之工就花费六百万,太奢侈了!大凡天下事都应适中,太过与不及都不好!”

可是,到了顺治七年七月,多尔衮却说京城地污水咸,夏季湿热无法居住,所以需修一城避暑,并向国内直隶、山西、浙江等九省加派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征用。曾几何时,因国家财政一直入不敷出,多尔衮为此绞尽脑汁地想办法,可此时却为了一己之私而置天下人于不顾,竟行明末弊政而加派赋税。人变得真快啊!

“我余忠良,不也是一下子从二品武官、一等侍卫,变成一个平民百姓了吗?”

起五更从北京出来的,一路上也不知道都经过了什么地方,摇摇晃晃地走了两天,好像过去了很多年。直到第二天天黑,老两口子总算到了儿子的庄头府。

给余忠良赶车的车把式,来过几次兴州。他和余忠良说:“道宽干得真好啊,一年一个样,地越来越多,盖的房子也越来越多。过了古北口,路上没有见到几个村子。现在,就数这个村子大了。差不多有百十来户了啊!”

“我是没来过啊,老头子倒是来过几回。道宽给家里写信说,这几年新搬来很多呢,从四面八方新来的有六七十户了。”

说着,到了庄头府的大门口。估计道宽一家和庄丁们早就吃完饭了,已经大门紧闭,院里高高的杆子上,挂着大红灯笼。

车夫隔着大门喊人,老两口子下车等着。

只听见院子里“噌噌噌”地跑过来两个人,应该是打更的庄丁。“吱吱嘎嘎”打开了大木门,一看是老爷来了,一个庄丁赶紧牵马领进院,另一个跑着去禀报庄头。

道宽怎么也没有想到,爸爸、妈妈一起来了,急赤白脸地说:“妈,您怎么也来了?这么远的路,您受得了吗!二老怎么不提前给我个信呢?我好用我的好车去接你们啊!瞧你们坐的那个破车。”

“咳!别提了,倒霉到家了啊!摄政王多尔衮死了,埋了以后又给扒拉出来,那叫掘坟鞭尸了。我们这些干将,也跟着吃了哑巴亏,给削职为民了。这才是人到了倒霉的时候,喝口凉水都塞牙,放个屁都砸后脚跟。我们歇一会儿,再好好和你说。”

老两口子看见大孙子建庄在炕上跑着玩呢,旅途劳累,一下子减轻了许多。俩人抢着轮班抱孙子。

过了一小会儿,道宽就说:“儿子,爸抱你去那屋玩,让爷爷、奶奶喝点水,歇一会儿吧。爷爷奶奶坐了两天的车,累坏了。儿子听话!”

翠花也没有叫厨师,就自己下厨房给公公婆婆准备饭去了。

一会儿工夫,建庄在那屋睡着了,翠花也把饭菜做好了。翠花轻手轻脚地进到里屋,细声问:“爸爸、妈妈,我做好饭菜了,这会儿吃吧,吃完饭再休息,可以吗?”

老两口坐了起来,有气无力地说:“吃吧。”

老两口子虽说颠簸了两天,也饿了两天,尽管见到了儿子、孙子,还是没有吃多少就放下了筷子。

儿媳翠花劝着二老:“有什么大不了的啊,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到了兴州的儿子家了,就把心放在肚子里吧。”

老公公长叹一口气,说话了:“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啊!”接着,把北京发生的与多尔衮有关的事说了一遍。

停了一会儿,老公公又说:“我们余家的靠山没了,这个皇粮庄头以后就完全靠我们自己了!”

道宽听了父亲的一席话,心里也如油煎一样。但此时此刻,他只能安慰老人家,让老人家在这里安度晚年。他想了一会儿,说:“爸爸,妈妈,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快到而立之年了,你们应该相信我。从今天开始,你们就在兴州安心地哄孙子吧,我一定会让二老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

翠花捅了一下道宽:“不早了,爸爸妈妈这两天车马劳顿,早点休息吧!”

“好吧,我们都先睡觉,明天再说。以后,我们谁也不要再想回北京的事,就在兴州扎根了!子孙后代,谁也不能离开兴州这块风水宝地!”

老两口和小两口,躺在东西两个房间的火炕上,谁也睡不着,盘算着,念叨着……

与此同时,在躲兵沟的黄富强家的炕头上,他和大芍药也睡不着,为的是大龙说媳妇的事。

大芍药有点急:“你倒是说话啊,年前年后,给大龙提亲的来了三个了,不能一个也不打拢吧?”

“我比你还着急呢,儿子到了说媳妇的岁数,没人给,着急。咱们的儿子有成色,当媒人的踏破了门槛,好几个好姑娘,爹妈要给咱们,这不是更不好说吗?”富强爬了起来,装了一袋烟,点着了,“吧嗒、吧嗒”地嘬着。

“咱们大龙还不到说媳妇的岁数呢,我们当爹妈的倒是不急,我们也不能不给媒人回话啊!”当爹的接着说。

“我知道应该尽快给人家回话!可是,这几个媒人介绍的,都不是外人家的闺女啊!大龙只能说一个媳妇,不要哪一个,不都会得罪人吗!我是大龙的爹,我多为难!”

“我是大龙的妈,我和你这当爹的一样为难。大龙是咱们的大儿子,从小就有出息,和你学写字、学念书、学木匠,长得又不赖,谁家的闺女不愿意给他啊!有了好儿子,娶媳妇倒成了爹妈的麻烦了。到底怎么办才好呢?”当妈的就是话多,好磨叨。

富强狠狠地嘬了几口烟,然后往地下唾了几口唾沫,把烟袋锅儿用力往炕沿帮上敲了敲,一锤定音地说:“我看啊,就要大兴家的丫头吧!亲上加亲,永远也是断了骨头连着筋!”

“你说得对!我看就这样吧。给大龙娶大兴的丫头,别人也就不会再有什么想法和说法了。”

“明天,我就去告诉敖家大嫂子,给大兴家回话,大龙就娶他的丫头了。咱们准备一下,五月节订婚!”老爷们,吐口唾沫就是钉!

“我是老娘们,听你这个老爷们的。睡觉吧,明天你就去。真是啊,家有好儿子,为说个媳妇还这么犯愁。人家都说,一家女百家求,咱们成了一家儿百家求了!”

第二天早上,富强吃完早饭就去了敖大寡妇家。

敖大寡妇,长相俊俏,做事利索,又是个热心人。别看她是个小脚女人,可什么事也落不下她。一旦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是主动上前去帮忙,跑前跑后,从不落空。

她的男人,在她生完孩子的那年冬天,上山砍柴的时候,因为积雪路滑,不慎从山上摔下来,摔断了腿,站不起来,走不了路,只能一点一点往家里爬。爬出了很远,留下了一道血印,还是没能爬出沟。家人和亲戚找到后,发现他早已经冻死在山沟里了。那个冻死的惨样,就像还没有长全毛的家雀,从房檐掉在了地上摔死了,蜷缩着胳膊撇咧着腿,血迹模糊,头上分不清那是鼻子哪是嘴。

十来年了,敖大寡妇为死去的丈夫守节,既不招赘,又没改嫁,自己拉扯着一个孩子生活。孤儿寡母,家庭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

她最大的能耐,就是待着没事的时候,就寻思着把哪家的闺女介绍给这家的小子,磨破嘴皮子,走烂鞋底子,也要成全好事。她给沟里沟外很多家的儿女们牵线搭桥,说成的越来越多,她的名声也越来越好。

这个敖大寡妇当媒人最成功的一对,就是把她一个姨妹子撮合给了她小叔子。

她娘家的一个姨妹子,叫“丑子”,是个苦命人。生下来就嘴唇开裂、鼻子塌陷,是个“豁唇”,二十来岁了,还没有嫁出去,家里都很着急。

她的叔伯小叔子,叫二柱子,是个很勤快的好小伙子,家里地里的活计,样样是棒手。就是因为十多岁的时候,十冬腊月上山割柴火时,从砬子上摔下来,把脸和鼻子摔坏了,后来鼻子没了,生了大疤瘌。十来年了,说媳妇成了大难题。

敖大寡妇想把姨妹子丑子,介绍给小叔子二柱子。可是,两个人都有毛病,怎么说呢?她想了很长时间,终于有办法了。

她回到了娘家,去姨妈家住下了。她和姨夫、姨妈说:“我小叔子人挺好的,身子骨结实,人挺勤快的,什么活计都能干不说,还肯吃苦,过一把好庄稼日子了。我想把丑子介绍给他,不知道您二老同意不同意。”

姨妈和姨夫一听说给闺女介绍对象,亲上加亲的,还是实在亲戚,忒好了,连忙说:“丑子那个模样,求着有人要就行了,还挑三拣四什么啊!大外女啊,你就给做主吧。好事儿,我们没意见。”

“可是,我小叔子,他……他……眼下没什么啊?”敖大寡妇支支吾吾地说着。

“大外女啊,你说什么呢?只要人勤快,体格好,眼下有啥没啥不要紧的,慢慢地挣呗。只要人能干,好日子在后头呢。”姨夫和姨妈答应了。

第二天,敖大寡妇回到自己家,寻思了一会儿,就去了叔公家。进门以后,坐在炕沿边待了一会儿,唠了一会儿家常,就开始进入主题了:“叔叔和婶子,我前两天回了一趟娘家,有一个合适的闺女,是我的姨妹子,我想给二柱子提一下,不知道您二老有没有心气儿。”

叔公和婶婆一听说给二柱子提媒,当然是乐坏了,连忙说:“我们老两口子为了给二柱子说媳妇的事,都急出病来了。大侄媳妇,我们老两口子怎么能没有心气儿呢,我们求之不得的啊。”

大侄媳妇一看这事有戏,就故意拿了一把,说:“我那个姨妹子啊,论人品,论身条,论针线活计,哪样都好。可是……可是,怎么说呢,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嘴不济。”

“嘴不济,不是毛病,只要不打公骂婆,不嫌弃二柱子,能好好过日子就行啊!你就给张罗吧,我们老两口子不会亏待你的。”

好在那个社会,是“爹妈包办,媒妁之言”。结婚之前,闺女小伙是不可能见到面的。

就这样,一个没鼻子的小叔子,娶来了一个豁唇的媳妇。结婚那天,这件稀罕事儿,可就在沟里沟外传开了,谁不说她敖大寡妇的能耐忒大了,不服不行啊!从此,还留下了话把儿:“人家敖大寡妇,心肠好,腿脚快,就是会当媒人,死人她能给说活了,好马她给配好鞍,瘸驴她能给对破磨,癞蛤蟆她能给找个蚧巴子。”

当然了,她敖大寡妇给谁撮合成了,谁家也不会亏待她,不是逢年过节送点米面粮油什么的,就是帮着她做一些家里或是地里的活计。

她的人缘越来越好,从来没有人说她寡妇门前是非多。

敖大寡妇得到了富强的回话之后,换了一身出门的衣服,下午就迈着碎步,一扭一扭地去了东沟里苇子峪的陈家,给人家过话去了。

陈大兴的女儿小名叫丫头,大名叫金枝,长得清秀、水灵,不用打扮就如花似玉的。特别是她有一双令女人们羡慕的三寸金莲,还不多言不多语的,是个沟里沟外的小伙子都惦记的主儿。大龙和丫头是姑表亲,是从小一起长大的。这门亲事,好像应该顺理成章。要不是富强家提亲的踏破了门槛,两家的大人自己就把孩子的事定了。

敖大寡妇在陈家吃完了晚饭,天就要黑了。她不想在陈家住下,就让陈大兴套上马车,把她送回了家。大兴还给她带上了一些谢礼。

大兴把敖大寡妇送到家,就去了富强家。

大兴开门见山:“二哥、二嫂,敖家大嫂子去我家了,把孩子的事说了,我们两口子和孩子没有别的说的,就按你们的安排办吧。咱们亲上加亲,就是好事加好事啊!”

“是啊!咱们老亲在先,亲上加亲,多好!我看五月节给孩子订婚,明年八月节结婚。你同意不?”富强表明了态度。

“行,就这么着吧。二哥、二嫂,你们说了算。天不早了,我就回去了。”

“等等,有个事,正好和你商量一下。”富强叫住了大兴。

“什么事啊,二哥你说吧。”

“我想和你商量的是,大龙和丫头结婚的新房就不在这盖了。因为余庄头早就让咱们搬到兴州去,我想去兴州给大龙盖新房。你看,行吗?”

“那怎么不行啊!好几年了,余庄头对咱们不薄。现在,世道太平了,还在这山沟里住着,也没有什么大的出展,搬出去最合适了。大哥是石匠,你和大龙是木匠,我还会一些瓦匠活,修房盖屋,咱们不费事。”

这时候,大芍药来话了:“余庄头也要扩建庄头府,咱们就和他一起,好好盖几处院子,以后几个孩子大了,都现成了。”

大兴说:“我看行。我知道你们比我有腰劲,你们多占几处,给二虎、三豹提前准备齐了,我就一个儿子,有一处院就够了。”

“大兴啊,咱们都要有长远打算。盖一回房子,搬一回家,不容易啊。你也不能只有住处,还要考虑在兴州做点别的什么生意吧?”富强想得倒是长远啊。

“二哥,我再好好盘算一下。天不早了,我该回去了。”

送走了大兴,富强和大芍药又商量了一会儿。两口子合计,去兴州就要建一处大院子,虽然超不过吃皇粮的余庄头,但是也要在兴州说得出去。毕竟他们还是有了这份能力的。

这几天,余忠良和老伴在儿子府上,一边哄着孙子,一边适应着新的环境,心情一天天好了起来,家里也就更热闹了。

道宽和翠花开始张罗着扩建庄园。于是,就经常去黄家串门,一起商量。

“二叔,我想一不做二不休,咱们一起大干一场,把院子和房子,建得阔气一些,以后也就不用再盖了。”道宽有他的思路。

富强说:“我同意你的想法。不过,咱们现在的人手不够,我和大龙是木匠,我大哥是石匠,陈大兴会一点瓦匠,这些远远不够啊。”

“二叔,那您说该怎么办呢?”翠花插话了。

“我想啊,去口里找几个哥们来帮忙。我在古北口有几个好哥们,都是过去修长城工匠们的后代。他们会烧砖瓦,还会修房盖屋。因为咱们这里没有砖瓦窑,从口里往回拉砖瓦,一来花钱太多,二来还容易损坏。”

“二叔,您是想在咱们这建砖瓦窑啊!太好了,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呢!”道宽更加佩服二叔的技高一筹了。

“过几天,我就去古北口。请他们过来,给咱们策谋策谋。”

“好啊,二叔,您去吧,费用都由我出。您出计谋,我出钱。”道宽接着说,“建砖瓦窑的钱,也由我出。以后,就让大龙来管这个。”

“哈哈哈哈,我家要捡大便宜了!”富强笑着看着道宽两口子和自己的媳妇大芍药。

“咱们谁跟谁啊!我还想拜您干爹,和大龙拜干哥们呢!”道宽算是看准了黄富强爷们。

一个月后,黄富强从古北口领来了十几个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有会烧砖瓦的,有会修房盖屋的,还有会刷漆作画的。

黄家和陈家商量来、商量去,还是决定在老院子把两个孩子的亲事办了。近几年先不去兴州盖房子,等余家庄头府建好了,两家再选择地方,一起盖好房子,一起搬出去。其实,他们都想好好干几年,多挣点钱,将来去兴州把房子盖得好一点。因为,搬来搬去的,捣鼓一回不容易。

余道宽建庄头府的文书,得到了内务府会计司的大力支持,还给增拨了一笔专款。让他在建庄头府和宅院的同时,再建一座行宫,以备后用。

当年秋天,余道宽就在黄富强爷儿们的帮助下,选好了地方,开了槽、打了地基,就等着来年开春动工兴建了。

收完秋、打完场了,道宽就和父亲商量,开始张罗祭祖的事。

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他们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大人们常说:“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大户人家祭祖,讲究很多,有一套完整的程序,那叫“揆程”。

祭祖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一般都是本家的猪崽,要完全黑毛的。从春天开始,选好两个公的、一个母的,劁了以后用,单独喂养,不许打骂。“使唤猪”还不许杀,要用钎子插入猪气嗓,把猪憋死。煺毛时,还不能吹气。入冬了,猪养肥了,场院粮食收拾利索了,通知远近家族,定个日子,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道宽年轻,还没掌握祭祖的程序和要领,就让爸爸、妈妈按照东北老家的规矩办。

老人家先让木匠刨平了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宽八寸,三面装板刻花。说这叫“位板”。因为满族人习惯以西为大,位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着“俎豆千秋”。

位板前摆放着木制的、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的“香碟”。两边位板上个摆四个香碟,表示四平八稳的意思。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不用一般香。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里点燃。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写的“福”字。“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因是素画,就叫“素洋房”。

余忠良告诉大家,祭祖的时候,切忌穿孝服。就是说,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要进去的话,要先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如果本族人家办丧事,必须把祖上用幔帐遮上。

祭祖,实际上就是请祖宗吃筵席。此外,因病许愿也办,不管病好不好都要还愿,说这是“张口愿”、“闭口还”。

这时候,儿孙们都怀念起先人,喜庆丰收先敬祖上。于是,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开始准备祭祖。老太太挑芸豆,青年妇女淘大黄米,还要提前酿好米酒。男人们有的穿蒸年糕用的帘子,有的帮忙搓麻绳、递秫秸秆。祭祖期间,不许抽烟喝酒,不许吵闹和说闲话,要听老人们讲祭祖的“揆程”,也就是规矩。

祭祖的第一天,天不亮时,女的就要起来,撒面蒸年糕,东方放亮就蒸好了。两张炕桌摆在两炕上,立上幔帐杆,白天挂上黄幔帐,摆上香碟,升上达子香,由专人看管年糕锅。先起出四块年糕放在方盘内,由左向右依次放在北面桌上四个圆盘内供好。再起四块年糕,由右向左放在南桌四个圆盘里。祭品齐了,全体跪下开始奠酒。由主人向祖上满三盅米酒。管祭祖的司仪喊磕头,一共磕七个头。行完礼开始吃年糕,南北炕都不铺炕席,不使筷子,要用秫秸棍。这时,如有过路人进屋可以随便吃,说这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在山里挖“棒槌”时留下的规矩。

吃过年糕开始“拿猪”,不许说“抓猪”或“杀猪”。拿猪人到猪圈将猪绑好,抬回来放在祖前。这第一口公猪是祭祖的。先用酒壶拴上丈绳,系到井内取无根水,就是不落地的水。全体跪下,主祭人手拿酒盅,另一人拿着酒壶往盅内倒水,然后由主人把这水倒进猪的左耳朵眼内。等到猪耳朵扑棱了,拿猪人喊一声“嗻”,就是祖宗领牲了,祖宗受礼了。

这时,全体磕七个头,开始钎猪。煺毛后卸成大块,这叫件子。再上锅煮七成熟,才能摆件子。摆件子时,祖前放地桌,上面放好槽盆,用小方盘往屋内端件子肉。由把锅的给拿,按次序向槽盆内摆,摆成的件子必须成一个全猪趴卧在槽盆内,猪背上盖花手巾,主人奠酒跪拜。

稍事休息,撤掉供肉,家人分坐两炕吃老虎肉(不能说吃猪肉)、小米饭,肉蘸咸盐汤吃。吃菜和吃年糕一样,不使筷子,就地吃也行,这样就好像罕王放山挖“棒槌”吃老虎肉的情景。过往行人向祖上磕头后,上炕随便吃,没有人阻挡。吃完肉正是歇晌,人们喝着开水,由老人讲祭祖的一些规矩。孩子们都愿意听佛多妈妈的故事,有的青年人还要学祭祀歌和满人结婚念的阿蜡布密歌。

这时,无论谁都特别注意规矩礼貌。休息一气儿后,便准备拿第二口猪了。

第二口是母猪,是祭佛多妈妈的。这口猪卸后煮好也摆件子,放在槽盆里,供在南边位板前。因为是晚间,挂着青幔子。

在祭祀时,与前不同的地方是往猪右耳朵眼倒水。摆完件子已是掌灯时分,主祭人发话熄灯,遮上窗户,人们都摸黑在地下跪着,北边留出一条道。祖前桌上放块肉,旁边放一把菜刀。由主妇拜祖,她起来之后蹑手蹑脚地把肉拿走,走时还故意把刀动一下,出个响动。主祭人听主妇走到门外后,便召唤点灯。这时,屋里的人鸦雀无声地磕过头,行过礼,便开始煮肉,大家等待吃“背灯肉”。吃肉时又熄灯,摸着黑吃。为什么祭佛多妈妈摸黑吃“背灯肉”呢?据老人讲,佛多妈妈临亡时赤身裸体,是被乱箭射死的,祭祀时就不能点灯了。同时,这也表示后人对她的哀悼。

第二天早晨起来,立九尺高、上安旗斗的索仑杆子,吃“小人饭”。有头天剩下的肉和饭,屋内屋外熬两锅粥,名叫“小人饭”。分两帮吃。粥可以交换着吃,屋里的盛一盆放到屋外,屋外的也盛一盆放到屋里,吃饭的人不许乱窜。

吃过早饭,该杀第三口猪了。这口猪是祭天地和诸神的,是劁了的另一头公猪。杀这口猪与那两口不同,是在院内改用刀杀,剥完皮用火燎猪皮,和平时杀猪一样。燎猪皮的场面是很热闹的,大伙用钩子钩着燎,燎完把猪皮刮干净和猪肉一块煮。杀猪时,老年人可以喝酒、抽烟,吃白肉血肠,但年轻人还不准喝酒。在索伦杆后面摆上地桌,上边摆五个碟装五谷粮,祭乌鸦念祭歌,祭五谷粮,磕三个头。当祭歌念到“乌二尖拨”时,开始杀猪,煮肉吃肉。供碟里的猪肝下水,都归念歌人受用。吃完猪肉送猪骨头。先剪一些纸钱,然后把猪骨头埋在西南方,把纸钱烧掉,祭天地就宣告完毕。

满族人信佛,平时供菩萨,过年供金九佛。佛前供猪头、鸡、鱼,猪头鼻子眼插葱,鸡嘴里叼大枣。佛前还要供“疏”,三摞大馒头,每摞五个。蒸馒头时得蒸十六个,留一个压锅的。

灶王爷供枣山,每个神前供两块方年糕。

大门贴门神神荼、郁垒。供的菩萨是南海大士,贴黄纸对子:

白莲台上逍遥主

紫竹林中自在仙

横批“慈航普度”。

祭祖祭天地以后,就该忙乎淘米轧面、走油熏肉、扫房糊棚、接年画、剪窗花,男孩子买炮仗,女孩子买胭脂,心里美滋滋地等着过大年了。

同类推荐
  •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黑色主教的杀人事件

    第一位死者被人用箭射穿心脏,第二位死者被枪射穿头部,第三位死者从高墙上摔死……署名“主教”的残酷凶手不断地刻意提供线索,一连串令人不寒而栗的离奇命案,竟然与一首家喻户晓的古老童谣完全吻合!——是谁杀了小知更鸟?“是我。”麻雀回答。“我用弓和箭射死了小知更鸟!”阴暗、幽沉的童谣宛如恶魔谱下的追魂曲一般,预示着一幕幕血腥的惨剧,死亡的阴影霎时笼罩了整个纽约……谁是藏在幕后的黑色主教?他为什么制造谋杀又提供线索,如幽灵般若隐若现?一切究竟隐藏着什么天大的阴谋?
  • 捡回的忧伤

    捡回的忧伤

    《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百部小小说名家出版工程,旨在打造文体,推崇作家,推出精品。集结杨晓敏、许行、聂鑫森、孙方友、孙春平、刘国芳、谢志强、陈毓、周海亮、海飞、曾颖等当代小小说最华丽的作家阵容和最具经典意味的力作新作,由100名小小说名家一人一册单行本(共100册)组成,兼容不同年龄不同区域不同流派不同内容不同风格,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个小小说的系统出版工程,是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读者认识社会人生、充实人文精神,提升文化素养,增强写作能力的最佳读本。
  • 安塔拉传奇(第二部)

    安塔拉传奇(第二部)

    安塔拉(525—615)是阿拉伯蒙昧时期的悬诗诗人之一,被尊为阿拉伯古代文武双全的完美英雄骑士。《安塔拉传奇》在阿拉伯世界广为流传,是一部与《一千零一夜》齐名的民间故事。由于主人公是阿拉伯族王与黑奴所生,所以被百姓视为私生子。他一生重要的活动就是向堂姝阿卜莱求婚,但因出身门第而屡遭磨难。与此同时,安塔拉武功超群,一生屡屡拯救本部族于危难之中,成为游牧民族的理想英雄。全书情节跌宕起伏,在铁马金戈、血火交织的浓郁氛围中,突出了安塔拉的勇敢和冒险意识,集中体现了蒙昧时期阿拉伯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
  •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阎连科作品:情感狱

    中国首位卡夫卡文学奖获得者阎连科作品之长篇小说,阎连科最至情至性的作品。书稿真实地描绘了“瑶沟村人”的生存环境、生命意识和生存状态,写出了以“阎连科”为代表的几代人,身处困境中的痛苦与挣扎,并寄予了深切的哲学思考和忧患意识。“阎连科”从稚嫩到所谓“成熟”的成长过程,就仿佛是一场情感的炼狱,它体现出的是几代中国人不断升起又不断破灭的永不停止的梦,这梦可悲可笑,又可敬可泣。
  • 女导游

    女导游

    这是中国第一部全景式描述女导游的职业生涯与情感生活的长篇小说。通过60后、70后、80后三个女导游的个体故事,用细小的切口展示三代人在同一个物质时代的人生选择及生存体悟。对生活的暗角与人性的秘密的体察与展示,亦深入独到。小说文字静美灵动,每一个章节均是独立的故事和情境设计,而各个章节之间又有整体故事的推进与勾连,在结构与形式方面匠心独具。
热门推荐
  • 凉夏

    凉夏

    我爱你,不会因为你的容颜,你的背景,你的人生而改变!
  • 五十一分之一

    五十一分之一

    五十一个学生,在一个封闭空间内尔虞我诈,互相算计。当然,这里也不乏友情、爱情,但这将会阻碍你成为最后一个活着的人!
  • 舌尖上的古代之吃货穿越记

    舌尖上的古代之吃货穿越记

    作为吃货,吃多了撑死是幸福,吃急了噎死是满足,可像朱小小一样面对名菜“九大簋”而激动得心跳加速,因肥胖心肌梗塞,心律紊乱,心脏负荷过大等等因素而挂掉了。吃到最后把自己胖死的吃货,简直是耻辱!一朝穿越醒来,成为户部尚书千金,跳脱的朱老爹,身份背景都是迷的漂亮娘亲,小竹马萌小鱼,还有穿越同胞百年前创建的现代化学院,吃货重生,看朱小小怎么吃遍古代,吃出开挂重生旅!温馨提示:本书天雷滚滚,请做好心理防护措施后观看~
  • 命运之陨

    命运之陨

    一场偶然的车祸让他失去了部分的记忆,是偶然还是命运的安排,他继承了千年之前所罗门王的记忆,一场预谋了千年的战争即将爆发!沉睡了千年的邪神终于降临地球,还是肉体凡胎的他该如何面对这灭世之战?
  • 异界降临之山尊

    异界降临之山尊

    李萧,一个来自公元2726年的灵魂,被一团未知的黑色物质裹带进时空隧道,从而行走虚空,异度降临。并演义一场仙侠世界里的不可描述。作为时代的产物,人工智能科技精神意识的移植者,他同时成为了人类开启永恒纪元的先驱。
  • 娱乐之光

    娱乐之光

    赵子晨,原本是一名平凡的大三学生,整天混迹于网络文学中,由于一场意外事故,赵子晨转世重生在一个跟地球21世纪初一模一样的平行世界,那时网络还没有蓬勃发展,娱乐还没有缤纷多彩,且看他如何在这大时代下的舞台上,将自己的光芒扩散到世界各地!“子晨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他的光芒将照耀整个娱乐圈”成龙大哥说道“晨仔是一个非常敬业的人,和他合作拍戏感觉非常棒”华仔说道“哎呦,子晨的歌给我的感觉,怎么说呢,真的很不错哟”周董说道“晨光!晨光!光芒万丈”赵子晨粉丝歇斯底里的喊叫着“他给世界带来了万丈光芒!”《TIME》记载PS:每天一更,有保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是个什么玩意儿

    《易经》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有人认为,《易经》是群经之首,一切学科的源头;也有人说,《易经》是算命先生搞的“封建迷信”;还有人说,《易经》深奥难懂、神秘莫测。想探究《易经》的奥秘吗?那么请打开这本书,让自己变得简单,让《易经》变得更简单。
  • 重生之娄苒成长记

    重生之娄苒成长记

    娄苒为了救自己前夫,和A市太子爷一起横死街头。太子爷:“我最后说一遍,我没有杀人,你老公也不是因为我进的监狱。”娄苒冷哼一声,“人在你旁边死的,我老······徐卿启当时根本不在周围,不是你是我呀。”“信不信由你。”齐太子爷耸肩,接着似乎想起什么,调笑道:“你们当时已经离婚你还这么帮他,真是痴情,不过他不是你初中同学吗,怎么在班上没有看见他。”娄苒脸色不好,白他一眼转身离开。太子爷:“刚在班上差点没认出你,你上辈子整了容的吧?”娄苒背着身磨牙,怒气冲冲跑回教室。为什么这种渣渣也会重生!
  • 夜魅一族

    夜魅一族

    奥古拉的凄美爱情。但这一切似乎过于美好!等待他们的除了日不落的相恋还有危险地深渊,互相倾心的二人在爱情与危险间摆荡。一起度过新鲜而刺激的每一天。
  • 凌武记

    凌武记

    自小就被抛弃的少年洛青。重感情,也撩美女。遇名师,也逢挚友。……苦修十五载学得一身本事。唯独对自己的身世之谜耿耿于怀。……一把剑,一杆箫。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剑斩断是非根。……从此便奏响了一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寻亲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