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36600000031

第31章 蒋介石评说国民党文职官僚(1)

邵力子

“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反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

(《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第37页)

〔邵力子〕(1880—1967)又名闻泰,字仲辉。浙江绍兴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早年创办报纸宣传反清革命和民主思想。1924年—1936年曾任黄埔军校秘书长,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部秘书长,甘肃省政府主席,陕西省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职。抗战爆发后,曾任国际反侵略同盟中国分会副主席,国民外交学会会长,国民政府驻苏联大使,国民参政会秘书长,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1949年4月,与张治中等组成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赴北平与中共代表团举行和谈,和谈破裂后,留居北京。随即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是年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政务委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中苏友协副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当选为第二、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革中央常务委员。

〔解读〕

1928年1月4日,蒋介石在第一次下野之后再作国民革命军总司令。2月4日,蒋又兼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党权和军权。很快,邵力子被任命为中央政治会议委员、总司令部秘书长,这以后,邵和陈布雷等一起为蒋介石起草文稿,在匡扶蒋介石于新军阀混战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1931年春以后,邵力子逐渐萌生辞去蒋介石总统府秘书长的念头。跟着蒋介石作了几年秘书长,他觉得自己与蒋很多地方越来越不合拍了。蒋介石用人的条件,要么是黄埔军校学生或教官,要么是浙江同乡。邵力子对此看不惯,他曾一再向蒋提出要“开诚布公,用天下人才,办天下大事。不能自分略域,示人不广。”可蒋介石却骂他“太老实了,所以容易上人家的当”。蒋介石加紧剿共,邵力子也很反感,他提出意见,也被蒋训斥。“九·一八”事变后,他公开发表谈话,以为国民党中央应引咎自责,自我检讨,主张不打内战,准备抗日,但却又被蒋骂了一通。邵力子几次向蒋提出辞职,蒋感觉邵虽对自己忠心,但太好提意见了,遂对邵说:“力子先生帮了我几年,现在你年纪大了,有机会我推荐你去做地方官。”

是年年底,蒋介石委任邵力子为甘肃省主席,1933年4月,调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在张学良活捉蒋介石的同时,杨虎城也把西安城里的邵力子等在省政府和中央大会拘禁起来。

邵被带到杨虎城处。10时左右,张学良来找邵,说:“邵主席受惊了,请不要害怕,我们是对蒋委员长‘兵谏’,要求抗日救国。现在蒋委员长已到新城大楼,一定要促他反省,保证他的安全……目前最重要的是劝蒋接受抗日的要求,我们是愿意接受委员长的领导的。但他现在怒气极盛,一句话都听不进去,并且拒绝进食,也不肯穿送去的寒衣,请您去劝。”

于是邵力子在杨虎城侍卫营长的陪同下去见蒋,没有什么实质性效果。第二天上午邵力子受张学良之托劝蒋移居高桂滋师长新宅,并说:“委员长请稍息怒气,使汉卿得尽所言,汉卿的话也绝非全无可采之处。”蒋听此很不满,拿出领袖的架子讽刺说:“凡自称尊重信仰领袖者,如闻他人诬谤其领袖而不亟起纠正制止,仅以中立自居或默认其说,则其尊重与信仰皆为不诚!”邵力子知道蒋开始怀疑自己了。

这时邵并无活动自由,出来见张,只能劝张、杨都耐心工作,务必达到“保其安全,促其反省”的目的。第三天蒋介石的洋顾问端纳来西安,蒋移居高宅。邵力子后来写到:“关于蒋移居的事,我心中有些疑怪,为什么张本人坚请,我又代张力劝,蒋都坚决拒绝,只隔了一天,而蒋即听端纳的话接受移居呢?”

陶希圣

“知我心者,陶希圣也。”

(张希贤等编著:《蒋介石和他的六个秘书》第165页,新疆人民出版社,1954年)

〔陶希圣〕(1899—1988)湖北黄冈人。192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1925年加入国民党。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宣传处长,《党军日报》主编,中央独立师军法处长。1928年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总教官,是年底任职于商务印书馆,并执教于复旦大学。1931年后,在南京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37年任国防参议会参议。1938年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议员,是年12月参与汪的投降叛国活动。1940年初在香港披露汪伪与日本签订的密约内容。1942年初返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第五组组长,次年任《中央日报》总主笔。1947年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949年底退往台湾,曾任“立法院”“立法委员”,“总统府国策顾问”等。1988年6月在台北病死。著有《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中国政治思想》等。

〔解读〕

陶希圣,这位学业优秀于1922年毕业的北大学生,凭其深厚的史学、法学功底和“锦绣文章,字字珠玑”,曾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名噪一时,并深受“纯谨儒者”陈布雷的青睐,1937年陶希圣脱离学界,正式步入政坛,侧身国防参议会。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前夕,陶希圣随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自此,陶希圣一头栽进“低调俱乐部”,和汪伪集团一起和弦了一曲媚日的调子。也许是缘于重庆中统特务的策动,也许是他感到当汉奸也当不出一个名堂来,但他确实感到汉奸这顶帽子的分量。1940年初,陶脱离汪精卫集团,逃抵香港,揭发了日汪密约,表现出“迷途知返”,“反戈一击”的姿态。

翌年,太平洋战争爆发,陶希圣已难再寓居香港,乃经桂林重返战时的陪都重庆。1942年初春,蒋介石突然任命陶希圣为侍从室第二处第五组组长,加以重用。这在重庆的高层政治圈中,引人注意。

陶希圣进侍从室不久,便有一名叫何兹全的学生,一位专攻历史的学者力图劝他旧日的老师,不要待在侍从室为蒋捉刀,最好回到大学去教书,继续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史,做学者而不做政客。

陶希圣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今天能够进到侍从室,使原来要骂我、打击我的人,现在也得说上两句恭维话了。如果我陶某到一个什么大学去教书,那人人都会踩上我几脚,指着我的脊梁骨骂大汉奸!”

蒋介石不避嫌疑,让陶当第五组组长,有他的用意。侍从室第五组原是专为蒋研究外交、内政、军事和经济等大事的重要机构,组内储备着一批颇有才干的智慧人物,犹如一个国策设计组。但到后来,这些储备人才受蒋器重,陆续被派出去担任各方面的要职,于是几经变动,第五组逐渐成了陈布雷撰写蒋介石文告的辅助班子。

其时,蒋踌躇满志,正欲将自己思考成熟的一篇腹稿整理成书,主要的用意有两点:一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由于美国直接参战,日本战败势头渐露端倪,因而蒋介石要亲自勾画出一幅战后重建中国的宏图;二是其时美英两大国已告知中国政府,放弃在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特权,并重订平等条约。这便使蒋介石感到国父孙中山的遗愿终于在他统治期内得以实现,中国的命运从此可展开新的一页。所以他在《中国之命运》出书前夕,也即中美及中英新约签订(1943年1月11日)之时,发表文告,不无自豪地说:“我国自清开始与列强订立不平等条约以来,到了去年正是百周年。我们中华民族经五十年的革命流血,五年半抗战牺牲乃使不平等条约百周年的沉痛历史,改变为不平等条约撤废的光荣记录。”蒋原拟该书由陈布雷执笔,但陈身体不好,每天的日常工作应接不暇,陈便向蒋推荐了陶希圣,蒋也认为除了陈布雷之外,也许只有陶希圣能写成此书,从这个考虑出发,蒋也就决定调陶到侍从室了。

《中国之命运》一书的要旨,正是按照这两方面由陶希圣作了充分的发挥;而书名也以孙中山“国家之命运在国民之自觉”这句名言而援用的。

《中国之命运》这本书完整地表达了蒋介石集团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对内外政策,从理论上更加完备了中国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的思想体系。

蒋介石阅罢,击案叫好,对陈布雷说:“布雷,知我心者陶希圣也。你没有枉荐此人。”

臭名昭著的《中国之命运》一书于1943年3月以蒋介石的名义发表了。通篇成书仅花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

张冲

“赴义至勇,重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

(张令澳:《侍从室回忆录》,第71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张冲〕(1904—1941)字淮南。浙江乐清人。1923年考入北方交通大学,不久加入中国国民党。后转入哈尔滨政法大学,在东北秘密开展国民党工作。1923年任国民党哈尔滨市党部特派员,后调南京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总干事。1935年被选为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次年奉蒋命在南京、上海与共产党代表潘汉年会谈合作抗日事宜。1937年3月参加庐山国共两党最高级谈判。抗战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处长,兼行蒋介石俄文翻译。参与发起组织中苏文化协会,与周恩来等中共代表来往甚密,为维护两党团结抗日奔走、努力。1941年3月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同年8月在重庆病逝。

〔解读〕

“九·一八”事变前后,“攘外必先安内”是蒋介石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然而日本对于蒋介石的媚外妥协根本不予理会,反而加快侵略步骤,由关外而关内,由鲸吞东北三省到再想一口吃掉华北。蒋介石也逐步对日本采取较明显的对抗,决心“死里求生”,在积极备战的同时,急于改变对苏联、中共的政策。这个过程中,张冲起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张冲熟谙俄语,通晓苏联事务。早在1934年奉陈立夫之命去德、意及苏联作了一次详尽的考察,他认为苏联已决定建立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其在远东的对策也将以联蒋抗日代替以往的助共反蒋,遂建议政府要积极领导抗战,以赢得人民的拥护和国际上的同情,苏联一定会援助中国;从中苏两国在远东利益一致出发,同苏联商谈建立两国对日军事同盟。这一计划得到蒋介石的默许,次年张冲与陈立夫赴欧进行漫游考查并等待苏联的答复,由于苏联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此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半年之后,为了打通国共谈判的渠道,张冲受陈立夫之托在上海《申报》刊登了一则寻找“伍豪”(周恩来化名)的寻人启事。经过一番周折,周恩来、潘汉年和张冲取得了联系。6月,张冲随即邀请周恩来、潘汉年去莫干山,同正在那里休养的蒋介石面谈合作抗日的一些具体事宜。以后潘汉年与张冲保持单线联系。10月19日,双方就蒋介石的要求及中共的态度进行会谈,亮出了合作条件,取得了一定的谅解,为以后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但为了避免使日本方面生疑,国共两党的往来还是采取秘密的方式,此时的张冲开始受到蒋介石的重视,成为蒋同延安及莫斯科联络的专使了。

1937年2月,中共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三中全会对此进行了讨论,初步通过了一项与中共提议相合的决议。4月底,张冲奉命飞往延安,与毛泽东、周恩来等进一步深入讨论实现两党一致抗日的各项具体问题。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卢沟桥事变,8月13日,日军进而大举进攻上海,国民政府乃于8月14日发表对日作战宣言,全面抗战终于爆发。这一年的9月13日,中央通讯社发表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至此,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了。

为争取苏联的军事援助,这年的11月,国民政府派以杨杰为团长、张冲为副团长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碍于当时苏日关系,此行不称“军事代表团”,而冠以“实业考察团”作掩护。

在1935年,斯大林还不愿同中国订立军事同盟条约,致使陈立夫、张冲未能去莫斯科,但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斯大林认为中国军队可牵制日军的主要力量,减轻对苏联的压力,因而十分重视中国的抗战。1937年8月21日,全国抗战一星期后,两国即在南京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这次中国实业代表团到达苏联后,斯大林又在11月12日单独接见了张冲,谈话从下午7时半至午夜12时。以往即使是驻苏大使,有要事也只能和外交部打交道,难以见到斯大林,从中可见斯大林之重视。

斯大林表示,苏联对日作战的时机尚未成熟,但他理解中国目前独立抗日的难难处境,希望中国政府能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至于中国急需的各类作战物资,苏联保证继续给予支援,供应量随形势发展而扩大,接着又谈了不少援助项目。

从苏联回来以后,张冲被任命为军事苏联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1938年,国民政府迁到武汉,从这时开始张冲的身份完全公开,他不但继续从事国民党和中共的联络工作,而且又担负起协调对苏关系和处理军援的重要任务。在处理这些事务方面,张冲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这一年,经他建议,在武汉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协会请孙科担任会长,陈立夫为副会长,张冲自己则充任协会理事长兼总干事,不久协会开办了俄文专修学校,张冲又担任了校长一职。俄文专修学校为抗战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俄文人才。他还亲自出面,联络国共双方的一些重要会议,协调两党抗日决策。

张冲跟中共人士来往密切,尤其与周恩来私交甚深,但这并不能影响其对国民党的忠诚和蒋介石对他的信赖。

同类推荐
  • 大明名相徐阶传

    大明名相徐阶传

    他历仕嘉靖隆庆两朝,死后毁誉参半;他是张居正的恩师,张居正却对他诸多不满;他对海瑞有大恩,却几被海瑞家毁人亡;他是严嵩的对头,却手下留情严嵩终老;他砍了严世蕃,却引来世人无数诟病;他知人善任,却被高拱逼出内阁;他情深意笃,青丝白发一生相随;他生于斯葬于斯,充满宿命轮回。他就是大明名相徐阶。历史的尘埃湮没不了他的光辉,一生的是非功过任凭他人评说。本书是第一部翔实记录徐阶生平的人物传记,第一部全景展示大明历史的扛鼎之作!
  • 《“洋大人”在民国》

    《“洋大人”在民国》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外国人涌人中国:有的是受政府委派,有的来自民间组织,有的是来商业淘金,有的是来劫掠财富。无论哪一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获取利益——或者是个人利益,或者是国家利益。而中国,作为延聘方,有时左右逢源,有时腹背受敌,在尔虞我诈中艰难前行。来华的洋人渗透各行各业,不计其数,这本由白海军所著的《“洋大人”在民国》仅以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少数几个洋人为例,讲述他们的“中国故事”。
  •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十讲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位少有而独特的帝王。唐宗宋祖,历来是中国古代帝王的表率。提及唐太宗,盛世景象犹在眼前,干百年来难以消逝。唐太宗没有用权术和铁腕驾驭大臣,而是靠信任;他并不顾忌皇帝“永远正确”的面子,而是鼓励大臣进谏;他更没有搜刮天下以满足个人私欲,而是提倡以民为本,富国安民。他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古代帝王的楷模,是古代帝王的道德标兵。
  • 绍兴名人传略

    绍兴名人传略

    选入本书的传主,包括大禹、勾践、文种、谢安、王叔文、李光、沈炼、姚启圣、邵力子、周恩来十位名人,侧重于政治家系列。从洪荒时代的大禹到20世纪的周恩来,均为历史上为中国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青史留名的人物。本书是绍兴市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
  • 谭东之歌

    谭东之歌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类被赋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谭东不愧是这样的好同志,好战友。我为之精神感染的同时,也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要弘扬谭东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优秀品质,坚持政治建警、从严治警、从优待警,树立良好的人民警察形象。谭东虽然走了,但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一曲《谭东之歌》,满怀着诗人的一片赤诚,携带着时代的主旋律,讴歌我们的英雄。谭东不仅是我们公安系统政治工作培养和树立的重大“典型”人物,更是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
热门推荐
  • 超凡低手

    超凡低手

    一个来自于外太空的古灵精怪的小东西,附身于倒霉蛋牧辰身上。此后,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就时常发生在他的身上。品鉴?我谁与争锋!财富,我唾手可得!美女,我身伺环绕!且看普通少年牧辰,如何在花花世界中混的如鱼得水,纵横四方,成为一代传奇。
  • 我在世界的阴影里守护你

    我在世界的阴影里守护你

    光照不到的地方,被称为阴影。而与你们相遇之后,就算是孤身一人,我也不再惧怕在阴影中前行。因为在我的世界里,你们就是光明。
  • 紫殇兰芷令

    紫殇兰芷令

    子安的诗与它的故事——我做的梦和我的小说
  • 吸血鬼仆人

    吸血鬼仆人

    假如,这世界上有一种契约,可以让你实现一个愿望,但是,你却要成为吸血鬼的仆人,你会想要么?我,苏浅陌。如果,能够让死去的哥哥复活,那么,一切都值了。可是,我后悔了......
  • 比目山传奇

    比目山传奇

    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30年前曾经有两个远近闻名的美女,其中一个草草出嫁了,生活悲惨,另一个死在了自家的床上。从此以后,山村里每年总有一两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死在荒郊远野或者其他人迹罕至的地方,尸体往往要在腐烂了后才会给人发现。而村里渐渐生起了幽灵的传说,活灵活现,人们认为那个三十年前死去的女人变成了幽灵。三十年后,又一个美丽而且聪明要强的女孩死去了,这激起了死者表姐和来他家做客的三个有知识有头脑的年轻人的正义感,他们开始了对这一连串离奇案件的调查。最终通过仅仅数天时间,就揭露了数十个女子的死亡真相以及幽灵传说下面隐藏的罪恶。
  • 削定

    削定

    这是一段从江湖开始又落幕江湖,演绎主人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斗智斗勇,携带娇妻美眷,踏出天道轮回,磅礴玄幻史诗般的故事,其词证曰:江湖恩怨情长挽素腰,世间谋策争伐定天下;仗剑踏尽宇宙出天道,听箫依伴红颜取永生。———求推荐收藏就是支持,涪曌玖霄拜谢!———
  • 魔焰遮天

    魔焰遮天

    正道修士,修不灭妖身,成一代魔神!当时年少,风云激荡,美人如玉,一根驯龙鞭,一柄无极剑,笑看天下少年英豪!三千魔门,血雨腥风,天才辈出,山高绝顶我为峰!神,魔,妖?自我林宇后,便已不再重要,我的魔焰已遮天!提供一个书友群283348808
  • 千娇百媚:复仇公主统天下

    千娇百媚:复仇公主统天下

    她,冷若冰霜,高贵冷艳;她,脾气暴躁,顽劣固执;她,活泼开朗,温柔阳光。她们有着倾国倾城的绝世容颜,令人遥不可及的高贵身份。在一次机会踏入黑道白道,成为不可超越的神话,在一次,她们踏入校园,遇见了他们,一段刻骨铭心、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由此展开。一次又一次的误会,使她们伤痕累累、遍体鳞伤,而当他们醒悟过来时,为时已晚,她们,还会回到她们身边吗?如果喜欢,不要忘了推荐哦
  • 圣心血佛

    圣心血佛

    心是圣洁的,却被逼无奈,双手却染满了鲜血他欲在三千红尘中以无尽业火炼就佛果金身他杀人无数,救人无数。是魔,是佛,全凭本心他被人称为圣心血佛,血佛现,浮屠出,斩尽世间不平事。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宿命,不一样的修佛,亲情,友情,爱情,缺一不可。胆敢阻我路者,杀,杀,杀,...顺我心者,封你为佛一个即将永登极乐的佛陀,被另一个世界之主选为佛祖。身怀佛门无尽绝学,佛临异世,血杀天下。精彩绝伦,敬请期待。欢迎踊跃收藏,推荐,点击。你的支持是新人最大的动力。
  • 凤舞九天之龙的的传说

    凤舞九天之龙的的传说

    传说,涅磐的凤凰自九天而降与龙共翱翔,她只是个学生,这个传说和她没有半毛钱关系,可是为嘛,她竟然成了传说的‘猪脚’?好吧,面对现实的她更加悲催了发现,那所谓的龙呢?帅哥呢?为毛还不出现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