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600000075

第75章 刘宗周的诚意慎独之学(1)

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大儒。他的思想以天人、理气、性命、已发未发、功夫本体一而不二为根本,以诚意慎独为中心,上承阳明、东林,下开黄宗羲,代表了明清鼎革时期第一流的思想家对明代理学的总结,并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清代义理之学的发展方向。

刘宗周(1578—1645),字起东,号念台,浙江山阴人,因讲学蕺山,学者称蕺山先生。万历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后任礼部主事,光禄寺丞,尚宝少卿,太仆少卿,通政司右通政,数次上书辞官,上批“矫情厌世”,革职为民。崇祯初任顺天府尹,上书言事忤权臣意,又革职为民。起吏部左侍郎,升左都御史,因上书忤上意,再度革职为民。明室南渡后,起原官,不为权臣所容,告归回籍。清兵南下,浙江陷落,看到明室兴复无望,绝食二十日而死。

刘宗周少时受学于外祖父章颖,进士后执贽许孚远,与东林刘永澄、高攀龙砥砺问学。后在乡间主证人学社,《证人社约》表明了他的教育宗旨。他的学说统合程朱陆王及张载、王廷相,又有独创性,开发出了一条独特的理路,这一理路是理学发展到总结期的产物。

一道体

刘宗周不同于阳明以良知言道,也不同于朱熹以理言道,刘宗周的道体指宇宙万象的总体运化,即以统括的眼光看的宇宙总过程,他说: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又曰:“文王之德之纯,纯亦不已。”然则无息者其道之体乎?道不可见,乘气机而流行,阖辟于其间,此逝者机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万化推迁皆是也。(《论语学案二》,《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404页)

所谓“於穆不已”、“纯亦不已”是借《诗经》中的话来形容天道的运化深远广袤,生生不息,且万古如斯。天地万物各按其性化生,天道是万化的总体。气是万物的始基,天道中的万物,其实体皆为气。故天道乘气运化,道的运化实际上是阴阳二气的动静阖辟。“逝者”,即“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指天道中具体物的流行。具体物的流行皆乘气机而行。

气在刘宗周哲学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但他不像张载那样详细地剖析气的性质和运动状态,也不像朱熹那样不厌其烦地论证理和气的关系,更不像阳明那样以气为心的物质层面,他更多的是论证气是道体、性体、心体的基础,所谓道、性、心、中和等都是从气的不同方面着眼而有的名称,都不能离气而存在。气是天地间惟一实体。他说:

盈天地间一气而已矣。有气斯有数,有数斯有象,有象斯有名,有名斯有物,有物斯有性,有性斯有道,故道其后起也。而求道者辄求之未始有气之先,以为道生气,则道亦何物也,而遂能生气乎?(《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7页)

气是最根本的存在,数是气的性质和运行规律,象是气凝聚成物而有的形象,名是据其形象给予的指称符号。有了名称才表示物有了自别于他物的独特性质。这里道即理,指事物永恒不变的性质,所以说有性斯有道。这里的道不同于作为万化总体的道,不同于“天道积气耳”的道。由气而有的各种名称如名、物、性、道等各有所指,互相不能混滥,由气构成的具体事物的存在及其运动构成了道,道的基础是气,气就是终极的存在,他说:

或曰:“虚生气”,夫虚即气也,何生之有?吾溯之未始有气之先,亦无往而非气也。当其屈也,自无而之有,有而未始有;及其伸也,自有而之无,无而未始无也。非有非无之间,而即有即无,是谓太虚,又表而尊之曰太极。(《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7~408页)

这里刘宗周援用了张载虚空即气的说法,否认绝对的虚无。气聚而为物,物并非从绝对虚空中产生,所以有而未始有;物散而归于气,物并非消失澌灭,所以无而未始无。气既是非有非无,也是即有即无。刘宗周论证气为万物始基,就是要指出一种致思方向:天道是人生存的自然基础,而天道不过是气,非有一个终极的、原始的、在形而下的气之外的本体。人是天道的副本,修养功夫的参照是天道,而根据在人自身之内。他反复强调天道的内在性,他说:

天者,万物之总名,非与物为君也;道者,万器之总名,非与器为体也;性者,万形之总名,非与形为偶也。(《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8页)

这里,虽然对物、器、形分析太过,但他的意向是很明确的,所谓天,所谓道和性,不是万物之外、之上的东西,而是根据对物的不同着眼点而有的不同名称:天是相对于具体物来说的,天着重在无所不包这方面的意思。这里的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物理的、人事的、自然的、人为的所有形式的存在。所有形式的存在都不出天的范围,“万物共成一天”。道则相对于具体的有形的器物而言,道是万器的规则的抽象。万器与道是理一分殊的关系。性则从具体事物的深微的本质着眼,性指有形质的东西的属性、性质的总和。这里天、道、性皆不是具体物之上、之外的绝对者。

刘宗周既注重宇宙大化的流行,也注意到了大化流行中的主宰,在他看来,天道并不是一个纷杂无序的混乱之场,而是一个主宰统御下的有序的运动。在天道中,万物各按自己的本性的必然性运动,但整个天道的运行都是遵循着某种既定的秩序和方向。天道是一个既主宰既流行的永无止息的过程。刘宗周说:

天一气周流,无时不运旋,独有北辰处一点不动,如磨心车毂然。乃万化皆从此出,故曰天枢。(《论语学案一》,《刘宗周全集》第一册,第277页)

天枢万古不动,而一气运旋,时通时复,皆从此出,“主静立极”之说本此。(《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78页)

天道积气耳,而枢纽之地乃在北辰,故其运为一元之妙。五行顺布,无愆阳伏阴以干之。向微天枢不动者以为之主,则满虚空只是一团游气,顷刻而散,岂不人消物尽?(《证学杂解》,《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269页)

在刘宗周这里,无一物不动,无一时不动。他说的天枢,实际上也在动,不过其动甚微,相对于围绕它运旋的其他天体,说它不动。刘宗周曾对“天无时不动,而天枢则不动”作了解释:“天枢之动甚微,如纺车管一线极渺乎处,其动安可见?故谓之‘居其所’。其实一线之微与四面车轮同一运转,无一息之停,故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28页)刘宗周强调天有枢纽、天有主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从天人一体着眼,认为天的运行和人心的运行是一致的。天枢是大的“独体”,“意”是小的“独体”,他曾说:“无极而太极,独之体也。”又说:“天命之谓性,此独体也。”(以上见《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95~396页)前者指天枢,后者指人心的枢纽。天道是人心的根据,人心是天道的具体而微;天有不动之天枢,人心有“渊然有定向”之“意”。刘宗周曾说:

天枢转于於穆,地轴亘于中央,人心藏于独觉。(《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9页)天一也,自其主宰而言谓之帝。心一也,自其主宰而言谓之意。(《学言》下,《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42页)

天的枢纽在北极星,地的枢纽在地轴,人的枢纽在“独觉”,这个独觉就是“意”,说意是独觉是因为它是统御、范导人的一切念头的先天意向,是人心最深微的存在,它与物无对,且此意独为个体的人所有、所知。刘宗周论证天枢就是为了说明人心的“意”的存在,为他的修养功夫张本,为他批评泰州龙溪有流行而无主宰张本。意的思想,在刘宗周哲学中十分重要,下节将展开论述,这里只论述意的天道上的根据。

刘宗周虽然说“盈天地一气而已”,“天道即积气”,但他也说“盈天地间皆道”,“盈天地间皆心”,“盈天地间皆性”,“盈天地间皆理”。这些命题在刘宗周这里并不矛盾,因为在他这里,道体是一个可以多方面定义、多方面描述的综合体。从多方面去描述道体正表现了刘宗周在本体论上的宏通眼光。只有从多方面去描述,才能穷尽道体的广大和精微,才能展示人的理解的丰富与深邃。刘宗周在广博吸取程朱陆王乃至张载王廷相等人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熔铸成的道体的丰富性和融通性,在当时及其后的思想家中罕有其匹。刘宗周是一个杰出的形上学家,他的“亲切体认法”最能表现他对宇宙和人生的觉解:

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心包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之能囿。通天地万物为一心,更无中外可言;体天地万物为一本,更无本心可觅。(《学言》上,《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394页)

第一句说人的性质,在刘宗周看来,人是天地中之一物,人不是他自己的私有物,人的存在和活动规律是宇宙的一部分。把人放在与万物平等的地位,在与万物的关系中理解人、成就人是正确的途径。把人看做自己的私有物的人,必以小我束缚、局限自己的识度,必不能有万物一体之仁,必不能有生生不已之心,必不能宽大容众,在修养方法上必陷入“虚无寂灭”和“独善其身”。所以,“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之得私”是人的“大人”情怀第一步,是后面三句的基础。

第二句说心的性质。在刘宗周这里,心不仅仅是理智主体,更重要的是觉解的主体,想象的主体,境界的主体。“心包天地万物之外”,并不是说心存在于人世之外的某个地方,而是说,心在方寸中,心在腔子里,但心活动的范围,心涉及的内容可以无处不到。所谓“精骛八极”、“思接千古”是对心的活动的极好描述。心不能被具体的耳目见闻所滞。心的思维、想象,心的比拟、观照是无穷的。因为心有这样的性质,人才能跳出他的活动范围,才能突破他的局限,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极致。人为万物之灵,不仅仅在理智上高于他物,人之所以为人,在人有觉解:对宇宙万物有觉解,对人自身的性质有觉解,对人与万物的关系有觉解,对他从事的每一项具体活动的意义有觉解。觉解使人的一切活动都跳出具体的利益目的的局限而与修养的提高和境界的升华联系起来。心的不囿于具体活动范围是觉解能够发生的根据。

第三句说物的性质,因为有了前二句,第三句是顺理成章的。在不囿于一己之私、不囿于具体闻见的人心中,物是被心理解过的、打上了心的烙印的物。心与外物不再是主与客的关系,不再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经过心对物的陶熔规范活动,心和物都被赋予了比原先多得多的内容和意义。心不再是胸中的方寸之物,“盈天地皆心”;物不再是没有任何主体属性的纯客体,而是即物即心之物。在这种关系中心与物不是平列的、外在的,而是圆融的、内在的。物不再仅仅是人征服利用的对象,而是变成了“大我”的人的有机成分,即张载所谓“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思想方法上说,处在心物一体关系中的物不再是被人的理智照察的对象,而是人的直觉朗现的对象。物不是分析的、直接显现其构成元素的,而是综合的、直接显现其浑融样态的;不是被分割在它所处的时空中,而是奔来眼底,呈于胸中的。这种即心即物的关系表明,人的境界越是高远,器识越是洞达,人所赋予物的意义就越多,物对于人的价值就越大。物的“心化”的程度,心的“物化”的程度,标志着人的觉解程度。

第四句说人与宇宙的关系。在人的觉解的照察下,天地万物失去了先前的壁垒,同是宇宙大家庭中的成员;此时不管它们的本原是气是心,在有觉解的人的眼中它们是同质的,不再区分你我,所以无本心可觅。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理智、想象、觉解渐渐褪色了,甚至性、道、理也褪色了,觉到的只是“满腔子恻隐之心”。这时心物关系被消解了,剩下的只是一体之仁。体认到这里,可以说到了极致。刘宗周的“亲切体认法”,要达到的就是这种最高的觉解。刘宗周的“亲切体认法”所凭借和所达到的是天人互为其本,天人互为存在和认识的根据。他说:

一心也,而在天谓之诚,人之本也;在人谓之明,天之本也。故人本天,天亦本人。(《学言》中,《刘宗周全集》第二册,第408页)

这里是说,统是一道体,此道体是人觉解后才有的境界,故此道体同时也是心。或者说,统是一心,但此心必定与道体为一。此道体(心体)在天为诚:诚者诚信不欺之义,指天道的永恒如斯,真实无妄。它是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故为“人之本”。而人能认识此诚,与此诚为一,同时赋予天以意义,故为“天之本”。“人本天”容易见得到,而“天本人”则是一些杰出的形上学家,对天人关系有深刻理解才道得出。天本人不仅仅是说天地万物靠人参赞化育,这是浅层次的、实然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天地万物是人的理解寄托的对象,是人的襟怀发抒的对象,是人的道德境界投射的对象,这个方面非有深刻的体验与觉解不能达到。人的参赞化育,是有现实利益可以获得,而人的觉解宇宙,则纯然是一种精神的需求,一种超功利境界的自然结果。这里刘宗周完全是从人的修养目的出发,从将人的各种潜在的能力充养到极致去看人与宇宙的关系,具有广阔的视野。

二意与诚意

对于“意”字的独特解释,是刘宗周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意”字是刘宗周的道体观的自然推广,刘宗周从纠正阳明后学的流弊出发,又特别围绕心有定向、心有主宰这一主题对它进行了阐发,使意字获得了比它的原意远为深广的理论内容。

1.意字的提揭宋明儒的修养功夫,若从大的方面看,不出程 朱、陆王两种途径。程颐、朱熹将《大学》的三纲八目平铺并列,未能以一个中心概念贯穿起来。程颐、朱熹在《大学》中最注重格物和诚意两个概念。格物是即物而求其理,诚意是使心中所发意念归于善。但格物所得者为实证知识,即物理,而所求者是直接服务于道德修养目的的性理。如果想格物对于诚意有助益,必须把实证知识通过类比、投射转换为道德知识,即物理变为天理。程颐、朱熹的修养功夫是“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致知涵养互相促进,“因明致诚,因诚致明,诚明两进”。但物理到性理的转换是一种洞识,一种境界,如果没有这种洞识和境界,必然陷入对实证知识的追求而不能对道德修养有所裨益。即使朱熹所谓豁然贯通的境界,达到“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的地步,仍不能保证所致之知必然上升或转换为天理。程颐、朱熹这种功夫途径,对于以道德修养为首要之务和最终目的的儒士来说,确实有“游骑无归”的危险。王阳明正是看到了这种危险,他从少年格竹的失败及龙场的“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中,看出程朱这种功夫途径中格物与诚意的分离,王阳明指出:

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天下之物如何格得?且谓一草一木亦皆有理,今如何去格?纵格得草木来,如何反来诚得自家意?(《传习录》下)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

    本书先秦是中国思想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和此后发展的基本格局,并因此成为世界性的永恒研究焦点。作者史华兹教授为欧美中国研究界的一代宗师。他既渊博、敏锐又灵动,从不随波追逐任何成见和时髦,被学界誉为柏林式的“反潮流”人物。《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是他集晚年功力之大成的著作,作者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对先秦的思想世界进行了分析性重建。作者坚信人类思想可以通过文化符号系统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以此项研究挑战了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相对注意倾向及其相关预设。
  •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男人模式:3000年关于男子品性的智者高论

    本书汇集了自荷马以来西方的经典文学、哲学、历史作品中对男人品性和形象的描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思考男人之道的窗口。通过这扇窗口,读者看到了骑士时代的男子、绅士时代的男子、智慧的男子、家庭中的男子、从政的男子、高尚的男子、美国男子以及后现代的男子,看到他们的勇气、信心、智慧、浪漫、困惑。书中所选,既有对男人品性的哲学和道德思辨,自亚里斯多德到奥古斯丁,到培根,剖析男性美德的细微之处;也有对男人角色的有力辩护,自古罗马的卡托到戴高乐以至肯尼迪,先贤之训诫名言,值得深思;更有对男子形象与模式的生动描摹,自荷马笔下的俄底修斯到中世纪的浪漫骑士,无不是经典男人气质的体现,给人以深刻印象。
  • 每天一堂哲学课

    每天一堂哲学课

    人生就是完成自己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哲学,哲学无处不在,其实它并不深奥,越是简单,越有智慧,越有解脱烦恼的力量。以生活为琴,以知识为谱,与哲学大师一起修行。每天一堂哲学课,浸润自己的心灵,丰富自己的情感。
  • 天下大道

    天下大道

    或许有人会提出一个问题:老子对于这个逃世幽隐的思想该负多少责任?殊遽难下肯定之答复。被称为老子著作的《道德经》,其文学上之地位似不及“中国尼采”庄子,但是它蓄藏着更为精练的俏皮智慧之精髓。
热门推荐
  • 染落心宸

    染落心宸

    “你好,我们可以换个位置吗?”眼前俊朗的少年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格外耀眼。“是吗?不好意思,不换。”少女轻轻吐出几个字,却没有半丝犹豫。他一挑眉,染落心宸,宸心落染……
  • 妖孽帝妃:天道召唤师

    妖孽帝妃:天道召唤师

    神魔之子又如何,覆手江山又如何?我心向暖,便是晴天!信我者,得永生!
  •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记忆:一九八四~二〇一四诗选

    “朦胧诗”的重要诗人之一。诗风较之其他几位代表性诗人更为平易轻淡,但自有其独特追求和隽永意味。此诗集所辑作品跨度凡三十年,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心路历程和创作实绩。作者简介林莽(1949—)原名张建中。在北京上小学、中学。1969年到河北白洋淀插队,同年开始诗歌写作,“白洋淀诗歌群落”代表诗人之一。1975年回到北京,曾在中学和大学任教,1992年到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文学部工作,1998年到《诗刊》工作。著有诗集《林莽的诗》、《我流过这片土地》、《永恒的瞬间》、《林莽诗选》、《林莽诗歌精品集》等七部。另有诗文合集《穿透岁月的光芒》、随笔集《时间瞬间成为以往》、《林莽诗画集》等。
  • 血战LOL

    血战LOL

    原是高德市里各各地方网吧的高手,却被一个神秘的女孩召集在一起,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战队!
  • 缥缈帝国

    缥缈帝国

    在幽深飘渺的宇宙中,在喧嚣拥挤的尘世里,总有点点星光入眼,免我们沉沦于无尽的黑暗。PS:这是一部关于生命与死亡,战争与魔法,爱情与救赎的史诗奇幻。”
  • 限量版男人

    限量版男人

    从国外回来的他,外表只是一个邪魅的公子哥,可沧桑的背后,谁又能知道他是曾经M国的暗黑王者。本想过上平凡的生活,但骨子里的锋芒却总会崭露头角。柔情牵绊,温馨萦绕,热血杀戮……甚至为红颜打下一片江山,只为做聘礼!一步步向巅峰攀登,不经意间,脚下已是白骨累累……他,男人中弥足珍贵的限量版,注定只能是站在舞台中央成为受人瞩目的王者!
  • 霸道明星校草你走开

    霸道明星校草你走开

    “你走路不长眼啊。”“你怎么骂人呢,明明是你先撞到我的。”“诶,你看起来好眼熟啊。诶,你不是内个。。。。。啊啊啊啊啊啊”。。。。。。。。额。。。文章有些。。。咳咳,反正不会跑题,各位读者只要记住一点,那就是,作者大大是智障,2333333333
  • 大猎帮

    大猎帮

    在惊险刺激的围猎中,欲望跟随火药枪一起成长。寡妇所生的儿子在她死后被赵老白接回自家大院抚养,但身份真相无奈一直保密,错综复杂的爱情故事,交织着人性的丧失与回归。三江历史变迁,风云变幻人随之嬗变,同父兄弟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之路。周庆喜变节死心塌地投靠日本人,赵永和却率领猎帮这群血性汉子走上抗日道路,国恨家仇交织,善良和丑恶共舞,猎人的枪口冲着民族的敌人且不仅仅是獐狍野鹿……奇特、凶险的狩猎世界里,人与野兽生死较量,更要面对人类异己!徐大辉编著的《大猎帮》是一部个性鲜明的,厚重的,充满了狩猎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色彩的诡异、冒险长篇小说。
  • 黑白途

    黑白途

    黑白道,路漫漫,上下之间怎求索?纵有前世今生的记忆,可身在乡野之中,该如何挣脱?纵有坚毅刚强的性格,可笙歌曼舞之间,该如何解脱?纵有高人仙士的功法,可龙蛇并起之时,该如何超脱?且看山野少年,如何傲苍穹,轻风云。
  • 沧夜

    沧夜

    他。从小就是个特例,连他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可是当他知道一切,,,,,,,他必须要有强大的力量,才能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