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4100000031

第31章 两都巡幸与交通(5)

从忽必烈时起,对扈从纳钵的卫军作了一系列组织和安排,在三卫军时,曾命右卫都指挥使博罗欢(蒙古忙兀部人)“大都则专右卫,上都则三卫兼总”①(《国朝文类》卷五九,姚燧《平章政事忙兀公神道碑》)。全国统一之后,扈从皇帝北巡的主要是汉人卫军。五卫中的中卫,“混一以来,兵革偃息,每岁銮舆行幸上京,则分其大半,以备扈从”②(《析津志辑佚》,35页):后卫“统选兵万人,车驾所至常从”③(赵孟:《松雪斋文集》卷七,《明肃楼记》)。为保证五卫军胜任扈从任务,特别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十二月“议选侍卫军万人练习,以备扈从”④(《元史》卷一一,《世祖纪八》)。至元二十年(1283年)十月,“诏:‘五卫军,岁以冬十月听十之五还家备资装,正月番上代其半还,四月毕入役。’时各卫议先遣七人,而以三人自代”。从此形成了惯例,以十人为一组,分作七人和三人两班,十月份将七人班放还家中休息,来年正月返回军中服役:将三人班遣回家中休息,到四月份三人班返回军中服役。前往上都的各卫军指定专人负责,如至元三十年(1293年)时,就是由中书平章政事李庭率诸军扈从上都。⑤(参见《元史》卷一二、一三、一七,《世祖纪九、一〇、一四》)卫军士兵扈从上都时资装用具都要预先准备。“各卫年例,上都等处驻夏军人,除各该鞍马上、中户另行置买外,下户相合置备车牛”。上、中户财力较充裕,车马均自行筹措。下户资产较少,只需准备“应搬本奕衣甲、胖袄、枪刀、弓箭、军需等物”①(《元典章新集·兵部·军制》“军中不便事件”条)的车辆。以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为例,将汉人卫军中的六千户“拨分为三:力足以备车马者二千五百户,每甲令备马十五匹、牛车二辆:力足以备车者五百户,每甲令备牛车三辆:其三千户,惟习战斗,不他役之”②(《元史》卷一七,《世祖纪一四》)。

除汉人卫军固定扈从外,蒙古卫军、色目卫军有时也选择一部分随行扈卫。侍卫亲军之外的地方军队,有时也调到上都附近驻夏或扈卫皇帝巡幸。如由钦察人伯帖木儿掌管的东路蒙古军上万户府,在元成宗时“车驾幸上京,征其兵千人从,岁以为常”③(《元史》卷一三一,《伯帖木儿传》)。元文宗时卫军不足,便从河南、山东两蒙古军都万户府征军千人以备扈从。

随从皇帝北上的军队,除一部分始终不离左右担任警卫外,更多的人则充当驻防军和围宿军。在皇帝经行的道路上预先都要布置军队守卫,以防不测,“每岁大驾幸上都,发各卫军士千五百人扈从,又发诸卫汉军万五千人驻山后,蒙古军三千人驻官山,以守关梁”④(《元史》卷三四,《文宗纪三》)。官山是蒙古卫军的驻夏地,有时驻军可达万人。在上都大朝会时,原来“皇城外皆无墙垣,故用军环绕,以备围宿”⑤(《元史》卷九九,《兵志二·宿卫》),用军往往在万人以上。即使是建好城墙后,围宿军有时也要用到万人。卫军不足,则从地方军队征调。按照当时的制度,汉人官员不准计点围宿军士的数目,掌管围宿军的都是蒙古人和色目人。

皇帝仪仗与供应。皇帝巡幸上都,由扈从军队、随从组成浩浩荡荡的皇帝仪仗,供纳钵所用的牛羊畜群在大队出发以前就已派出。“翠华慰民望,时暑将北巡。牛羊及骡马,日过千百群。庐岩周宿卫,万骑若屯云。毡房贮窈窕,玉食罗膻荤。珍缨饰驼象,铃韵遥相闻”①(胡助:《纯白斋类稿》卷二,《京华杂兴诗》),是当时人笔下皇帝仪仗和供应的真实写照。

在巡幸队伍最前面的是皂纛、驼鼓和马鼓。皂纛即黑旗,蒙古语称为“如秃”,“凡行幸,则先驱建纛,夹以马鼓”。驼鼓用双峰骆驼,前峰绑树皂纛,后峰树小旗,“毛结缨络,周缀铜铎小镜,上施一面有底铜小鼓”,由一人乘驭。“凡行幸,先鸣鼓于驼,以威振远迩,亦以试桥梁伏水而次象焉”。马鼓则是在马背绑缚四足小架,上置皮鼓一面,马首、后勒和当胸“皆缀红缨拂铜铃”,由一人徒步牵引而行,“凡行幸,负鼓于马以先驰,与纛并行”②(《元史》卷七九,《舆服志二·仪仗》)。

皇帝巡幸时乘“象辇”。驾辇的象最先来自云南,“皇帝马箠开云南,始得一象来中国”③(魏初:《青崖集》卷一,《观象诗》王恽:《秋涧先生大全文集》卷八,《哀老殷辞》)。以后缅、占城、交趾、真腊及金齿、大小车里等处不断进贡驯象。④(参见《元史》卷七,《世祖纪四》:卷二二,《武宗纪一》:卷二九《泰定帝纪一》:卷三〇,《泰定帝纪二》)在京城的驯象都养育于“析津坊海子之阳”。当时的海子,在大都皇城北面,稍大于今天积水潭和什刹前后海的范围。“行幸则蕃官骑引,以导大驾,以驾巨辇”。⑤(《元史》卷七九,《舆服志二·仪仗》)所谓“象辇”,实际上是架在四只大象背上的大木轿子,轿上插有旌旗,里面衬着金丝作垫,外包狮子皮,每象有一名驭者:在狭窄山路上行走或穿过隘口时,则独乘一象或坐在由两条象背搭成的象辂里。⑥(参见《马可·波罗游记》,192~193页。[波斯]拉施特:《史集》,第2卷,352页)所以,象辇又称作“象轿”或“象舆”⑦(《元史》卷七八,《舆服志一·舆辂》:卷三〇,《泰定帝纪二》)。“当年大驾幸滦京,象背前驮幄殿行”⑧(张昱:《张光弼诗集》卷三,《辇下曲》),“鸳鸯陂上是行宫,又喜临歧象驭通”⑨(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象辇这种御用交通工具,给当时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象辇虽然舒适,但安全性较差。至元十九年(1282年),吏部尚书刘好礼向中书省进言说:“象力最巨,上往还两都,乘舆象驾,万一有变,从者虽多,力何能及。”①(《元史》卷一六七,《刘好礼传》)不久就发生了象惊几乎踩伤从者的事件。无独有偶,数年之后,在忽必烈围猎归途上,有“伶人”表演狮子舞迎驾,惊了舆象,“奔逸不可制”②(《元史》卷一七九,《贺胜传》),幸得参乘的贺胜及时投身向前挡住象的去路,后至者断靷纵象,才避免了一场灾祸。虽然如此,元代皇帝始终未放弃这种工具。泰定二年(1325年)正月,仍在“造象辇”③(《元史》卷二九,《泰定帝纪一》),就是明证。

皇后、太子、诸王和随行大臣,大多乘马车和牛车,有时骑马。驾车马的需求量很大,到元英宗时,甚至要买马六百五十匹供行宫驾车。④(参见《元史》卷二八,《英宗纪二》)各纳钵也备有相应的马、牛等,以备巡幸使用。

皇帝出巡时的仪仗队称为“外仗”,包括金鼓队、清游队、佽飞队、殳仗前队、诸卫马前队、二十八宿前队、左右领军黄麾仗前队、殳仗后队、左右牙门旗队、左右青龙白虎队、二十八宿后队、诸卫马后队、左右领军黄麾后队、左右卫仪刀班剑队、供奉宿卫步士队、亲卫步甲队、翊卫护尉队、左右卫甲骑队、左卫青甲队、前卫赤甲队、中卫黄甲队、右卫白甲队等二十二个步、骑队伍,分执旗、鼓、弩、弓、刀、叉等仪仗。左、前、中、右四卫甲队都由骑士组成,由各卫都指挥使亲自率领。元文宗时定制外仗用两千余人,骑士约占三分之一。⑤(参见《元史》卷七九,《舆服志二·外仗》)

送迎仪式。皇帝每年巡幸上都,往来都有比较固定的送迎仪式,大致情况如下:

吉日起驾。每年皇帝北巡前,都要预先择定吉日为起驾时间。至元代末年,大多在四月中旬由“太史院涓吉日,大驾幸滦京”⑥(《析津志辑佚·岁纪》,217页)。

大口导送。皇帝出行第一纳钵为大口,“大驾时巡,千官导送至此”⑦(《析津志辑佚·属县》,250页)。

龙虎台奏行程记。龙虎台为出京第三纳钵,由此前行进入山路。“纳宝盘营象辇来,画帘毡暖九重开。大臣奏罢行程记,万岁声传龙虎台。”①(杨允孚:《滦京杂咏》卷上)“纳宝”就是纳钵的异译,行程记就是巡幸的日程。

夜过居庸关。居庸关山道三十里,“每岁圣驾行幸上都,并由此涂,率以夜度关,跸止行人,列笼烛夹驰道而趋”②(《析津志辑佚·属县》,251页)。亲眼目睹了夜过居庸关场面的杨允孚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宫车次第起昌平,烛炬千笼列火城。才入居庸三四里,珠帘高揭听啼莺。”③(杨允孚:《滦京杂咏》。本节下引诸诗同出此书)

沙岭迎驾。皇帝由东道行三百余里山路至沙岭进入草原,“上都守土官远迎至此”,在纳钵处“内廷小宴”④(周伯琦:《扈从集·纪行诗》)。

抵上都。巡幸队伍开抵上都后,“千官至御天门俱下马徒行,独至尊骑马直入,前有教坊舞女引导,且歌且舞,舞出天下太平字样,至玉阶乃止”。随即皇帝受百官诸王朝贺,举行酒宴。“又是宫车入御天,丽姝歌舞太平年。侍臣称贺天颜喜,寿酒诸王次第传。”

上都南返。从上都返回大都,亦先择吉日。至时开马****宴,始奏起程。“内宴重开马湩浇,严程有旨出丹霄。羽林卫土桓桓集,太仆龙车款款调。”

南坡导送。从上都出行第一纳钵为南坡,上都留守官导送至此,随行大臣奏行程记也在此处。“南坡暖翠接南屏,云散风轻弄午晴。寄语行人停去马,六龙飞上计归程。”

怀来远迎。皇帝返至怀来纳钵时,大都留守部分官员至此地备果酒远迎,开宴庆贺。大口迎驾。巡幸队伍南还,仍然是夜过居庸关,至龙虎台纳钵,“高眺都城宫苑,若在眉睫”,部分官员至此迎接皇帝、三宫和太子。再行至大口,“独守卫军指挥、留守怯薛、百辟于此拜驾,若翰苑洎僧道乡老,各从本教礼祝献,恭迎大驾入城”。

入城。皇帝在大口纳钵过夜,第二天清早与太子和正后由厚载门(今北京景山公园少年宫前)入宫城。其他皇后嫔妃等宫车次第入城,于凤池坊南从西面入西宫。因为车驾过多,后行者至晚方能还宫,“籞人俱以金龙红纱长柄朱漆龙杖,挑担大红灯笼罩烛而迎入矣”。皇帝入城这一天,“都城添大小衙门、官人、娘子以至于随从、诸色人等,数十万众”①(《析津志辑佚·岁纪》,222~223页)。这个数字无疑是夸大的,但从中可见随行巡幸人员之众多。皇帝还宫后数日,宰相方才择吉日请视朝政。

同类推荐
  • 龙珠无敌英雄

    龙珠无敌英雄

    龙珠里面的乱套的剧情、谁、、、谁、、谁、会成为宇宙强者、请你们期待吧。
  • 龙城飞虎

    龙城飞虎

    人生多梦,倏然百年,倥偬而走。但见少年骑白马而去,归来却已白发苍头。抑或不见来人,成阡陌之上,曾经拈花而笑的少女之泪。曾经许诺已成了妄言。但烽火台上狼烟未停,边疆号角不宁。少年郎终为负心人。
  • 朔望集

    朔望集

    引子诗歌对于日益喧嚣的生活环境愈发显得不合时宜了,之所以还忘不掉,也恰是她独特的魅力之所在。中华上下五千年,无论是风光霁月,亦或者是阴雨晦冥,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诗歌始终是相对接近大众所熟悉一种体现途径,其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虽然消除了一些古体韵律方面严格的旧鄙,但对于诗歌来说,她还像正值豆蔻年华翩翩少女,魅力无限!不才对于诗歌是爱好而非专业,每有会意,便试着将自己所见、所感以诗歌的形式写出来,仅此,如有不当之处,还望读者予以指出,不胜感激!
  • 晚唐烟雨

    晚唐烟雨

    天下风云出我辈,晚唐烟雨几人回。改变一个人可能只要几年,改变他身边的人可能需要十几年,改变一个国家呢?改变历史的走向呢?可如果人民的思想没改变,那其他一切的改变还有没有必要呢?一个穿越了十八年,几乎已经融入了当时社会的年轻人,当机会来临时,怎样去把握自己的命运?如何从朱温、李克用、杨行密这样的英雄豪杰的手里去夺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契丹辽国?有他们什么事吗?
  • 恣行明末

    恣行明末

    白山黑水铁蹄剽悍,川陕湖广流寇肆虐,江南天堂香艳淫逸,宫内宫外君昏臣庸……明末,一个诡异、动荡、酝酿着巨变的乱世。乱世出英豪,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一名现代卧底警察穿越而至,快意恩仇,恣意花丛,笑傲宦海,驰骋沙场……还华夏以朗朗乾坤qq群:123092606
热门推荐
  • 冒牌大祭司

    冒牌大祭司

    谁说祭祀不牛13?轻松生活轻松练级轻松泡妞。宫廷美女有木有?这个绝对有。巾帼英雄有木有?这个必须有。兽族美女有木有?这个可以有;这个真没有。且看一个冒牌的大祭司如何纵横异界,所向披靡。
  • 馨梦恋

    馨梦恋

    张梓熏,一个普普通通的在校学生,穿越了。轩辕清绝,一个不似凡间生的翩翩佳公子。时而冷漠如冰,时而热情似火。一个都市校园少女和多变的飘逸公子,相隔千世的两个人会有交集?似乎有些不可思议。但世事无绝对,且看都市少女和千年后的古代公子会发生什么样啼笑皆非又刻骨铭心的故事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省长传奇

    女省长传奇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家恢复了高考,上大学就有铁饭碗,落榜就是靠天吃饭的农民;面对如此反差的人生抉择,贫困村的高中毕业生们怎样面对?师大毕业的王佳当上了公安厅长、省长,她的仕途生涯有多少惊世骇俗的传奇故事呢?为爱情放弃上美院读大学的张莲美还能实现画家梦吗?……伶人歌哭的故事尽在书中。
  • 赤神

    赤神

    旧文删除,重新开篇,望各位同学继续关注。
  • 白尘不落

    白尘不落

    职场白领穿越异界,进入九龙夺嫡的风口浪尖,成为王爷夺权的棋子,她凭借超凡智慧,匡扶明君,指点江山,斗智斗勇,成为皇后,谱写盛世风华。
  • 永远的课堂

    永远的课堂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学习。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因素:自觉主动的学习积极性;独立学习的方法和技能。
  • 梦落繁华:缘来是你

    梦落繁华:缘来是你

    林果与唐韵原是青梅竹马,两人在9岁时就答应对方永远在一起。可惜,那只是童年罢了。在一个晴朗的夏天,林果跟随父母来到北京这个大城市生活,造化弄人,林果在一起车祸中失去了记忆!而唐韵打听到林果在北京就读,他毅然来到了北京……记忆的水晶已被打破,林果将如何拾起她的爱情?还是选择放手成全那个最好的他?
  • 上天宠儿:强势归来

    上天宠儿:强势归来

    他们都是上天的宠儿。女主被家庭背叛,遇到一位黑届嗜血爷爷,将她们三人收养视为亲身孙女。坐翁亿万家产.她们强势回校将报复家族的女儿。不料却沦陷于校园三大王子之手........
  • 家族徽乡情

    家族徽乡情

    时间从1890~1955,跨越六十五年,由旧社会到新社会,安徽六安一个殷实家庭,历经五代,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战胜了各种困难,克服了各种矛盾,其中不乏背叛,陷害,甚至杀戮,终上演了一幕幕爱情,亲情,友情,爱国情的感人故事,最终获得圆满结局
  • 重游人生

    重游人生

    生活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是否你还记得当初的豪言壮语、雄心壮志,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你的选择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