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内脏运动健身法的基本概念
1.何谓腹腔内脏运动健身法
腹腔内脏运动健身法(以下简称“内运动”),是通过加强腹腔脏器的运动来达到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它以“内合”为载体,以“引导”为动力,以“抚摩”为主要方式加强内脏器官的运动,从而达到保健或治疗的目的。通过引导内合在内脏器官之间循部位、有规律地进行抚摩运动,引发神经传导、调节器官生理活动、加强器官血液循环、促进释放某些相关递质、增进肠液分泌、促进胃肠蠕动等应答反应;使腹内脏器更换新鲜血液,改善生理环境,提高生理功能。
内运动是将“内合”纳入腹腔之中,按照一定的方法技巧,引导实施对内脏器官的抚摩运动。内合也称聚集点,只要将小腹轻轻收拢,下腹丹田之内就产生一个隐约可以感受到的聚集点;利用腹肌、膈肌、胸肌、腰椎和胸廓的配合,进行可控制、有规律的运动。我们把能使“内合”运动起来的方法叫做“引导”,有“引行”和“带领”之意;是带动内合在器官与器官之间进行抚摩与运动的各种方法技巧。引导方法简单,容易掌握,后文将详述。
内运动是通过直接运动内脏器官,从而产生保健或医疗功效的健身方式。
2.内运动健身就是给内脏器官做“按摩”
内运动派生于按摩疗法,按摩疗法在体外操作,而内运动是在腹内进行,两者的治疗原理有诸多相似之处,我们也可把内运动看作是用于腹腔内的按摩方法。
按摩疗法是中医推拿学的一部分,是祖国医学遗产中的瑰宝。有些疾病吃药打针疗效不显,采用按摩疗法却立显卓效。据《史记》记载,神医扁鹊把被认为已经死亡的赵王之子用针灸、按摩方法救活了。
内脏运动也同按摩疗法一样具有疏通经络、畅通气血、调和营卫、平衡阴阳、补虚扶正、活血散瘀、调整脏腑功能等重要作用。
通过内运动对脏器刺激作用,经过感受器传向神经系统直达大脑皮质,从而改善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
3.内运动健身法与按摩疗法的区别
内运动与按摩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内运动的引导方式有摆、振、抻、摇、旋、绕、转等与按摩相似,两者所产生的应答反应相同,目的和产生的效果基本一样。但二者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按摩用手在身体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各种操作,讲究的是手法技巧,注重的是循经取穴;而内运动只是发自腹腔内部简单的自主运动,不用手来参与,没有手法技巧。
内运动与按摩疗法的治疗目标和途径也不同:按摩注重以手法技巧,而内运动则是依靠腹肌、膈肌、脊椎、胸肌与胸廓等部的协调运动,带动和引导内合,在腹腔内部脏器与脏器之间展开有规律的抚摩运动,从而引起神经传导,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排除体内垃圾、调整腹腔脏器生理功能,对胃肠道的保健效果尤为明显。
4.内运动保健和治病的原理
内运动健身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内合对腹腔内器官的摩、摆、抻、绕等引导活动,直接或间接产生活跃气血、疏通经络、化壅祛瘀、扶正散结、调和营卫、调整脏腑功能等作用,并通过经络传导,调整阴阳、疏通气血,从而收到医疗和保健功效。
腹腔内脏器体积最大的是肠道,内运动可使肠管运动起来,并对其他脏器间接地起到抚摩作用,让相对平静的器官活动起来,使腹腔内血液流动速度迅速加快、气血畅通,进而化滞解瘀、驱壅散结;并通过经络传导而使阴阳平衡,收到预期效果。
用现代医学分析,内运动可使腹腔内脏血液更新,能将脏器内陈旧血液更换为新鲜血液;还可以促进周围血管扩张,减少血管阻力,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心脏输出,使微循环畅通,有益于内脏器官营养的补给和器官的正常代谢,有效增强腹内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对血压的调整也有良好作用;通过引导内合(见第2章内合的概念)对内脏器官的不同强度刺激,产生不同的传导反射,可以调节神经系统,引发相应的生理作用,如轻力度引导有镇静、舒缓作用;中力度或稍微重些的引导有器官兴奋作用;过于强烈的引导反而会引起神经抑制。
内运动还可使胃肠内壁肌肉的张力增强、消化腺分泌活跃、胃肠蠕动加快,减少肠内容物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以软化便块,消除各种消化道症状。例如,人体消化系统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相互协调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平衡紊乱,胃肠蠕动就会出现异常,就会出现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腹痛、腹泻;或者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排便不畅等症状。此时,如果进行内运动治疗,引导内合直接抚摩消化管,使所产生的抚摩作用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向自主神经中枢传导,从而调整自主神经恢复平衡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功能;并通过神经反射,实现胃肠功能的改善,使消化系统的功能恢复正常。
内运动可通过加大脾脏的血流量,进而提升脾脏免疫功效。施以相关引导方法,所产生的“泵”效应,促使内脏器官血液更新。新鲜血液带给内脏器官较充足的免疫成分,可有效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有望促进正常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提高免疫细胞的生理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