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
(2)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实现目标的行动纲领。规划不仅能很好地完成预期任务,还可以避免产生差错,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损失。
(3)规划是协调纲领:规划就是把健康教育活动涉及的单位、个人形成一个组织,让每一个成员都知道自己的职责、工作进度,并以书面形式使每个成员都能参照执行,各司其职。
(4)规划是评价标尺:规划工作是评价效果、检查工作的标尺,是提高各级卫生行政和专业人员的自觉性、开展学术研究、改善信息系统的客观依据。
(二)基本知识
1.规划设计的原则
(1)目标原则: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以正确的目标为指向,使规划活动紧紧围绕目标开展,以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2)整体性原则:在制定计划时必须明确卫生保健这个总体目标,充分考虑整体性,不要把规划内容限定在卫生部门的领域内,应立足于大卫生这个理念。
(3)前瞻性原则:规划的制订和执行要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和要求。要预测未来、把握未来,体现一定的先进性。
(4)弹性原则:在制定规划时要尽可能预计到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变故,并预先制定应变对策,来保证规划实施的顺利进行。
(5)从实际出发原则:既要借鉴以往的经验与教训,又要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合实际地提出规划要求。同时要根据一系列的客观资料,实行分类指导,提出真正符合具体实际的可行性活动规划。
(6)参与性原则:吸引和鼓励社区干部和群众积极参与到项目的各项工作活动中,把计划的目标和目标人群所关心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得到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收到预期的效果。
2.规划设计的模式
指的是规划设计的框架结构,一般包括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程序。目前应用最广、最具权威性的首推格林提出的PRECEDE-PROCEED模式(格式模式)。其特点是从“结果入手”,即从最终的结果追溯到最初的起因,这样避免以主观猜测取代一系列的需求诊断。其次就是必须在设计干预规划前尽可能地考虑影响健康的多重因素。
(1)格式模式的组成
①诊断阶段(或称需求评估),指在教育、环境诊断和评价中应用倾向、促成及强化因素。
②执行阶段,指执行教育、环境干预中应用政策、法规和组织的手段。
(2)格式模式的程序计划分成6个基本步骤
①社会诊断。诊断的重点主要是社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社会环境(包括生产、生活环境)及其生活质量,评估他们的需求和健康问题。
②流行病学诊断。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客观地确定目标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以及引起健康问题的行为因素与环境因素。
③行为与环境诊断。在于确认选定的健康问题相关的行为与生活方式和环境问题。
④教育与组织诊断。影响行为与环境的因素总的归纳为3大类: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研究这3类因素的目的在于能够正确地制订教育与组织策略。
⑤管理与政策诊断。管理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政策诊断主要是指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审视现有的政策状况。通过评估组织与管理能力及在规划执行中资源、政策、人员能力和时间安排等,来保证规划的顺利进行。
⑥评价阶段。评价工作贯穿于整个模式,而不仅仅是模式的最后步骤。
(三)基本技能
1.基线调查 一个项目所必须进行的最基础工作就是基线调查,因此实地调查是健康教育工作者最基础的、最重要的一项技能。其基本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项目和制订调查方案:首先是明确项目的总目标,调查的对象、内容、方法等都服务于这个目标。其次就是要制订研究方案,具体要素包括:调查对象、抽样方法、测量方式、问卷设计、归类和统计分析等。
(2)抽样设计:基线调查通常采用抽样调查方法。抽样主要是指从目标人群中抽取一部分“样本”,这样既取得了与目标人群较为接近的结果,相对于普查来说既省时又省力,降低了成本。但是抽样设计的实施比较复杂,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随机抽样就是指必须严格按照随机原则进行抽样。目标人群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被“抽中”的同等机会。随机抽样可分为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整群随机抽样等,一般采用整群或分层抽样方法,或是几种方法混合使用。
①抽样误差。抽样调查存在两种误差即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正常的,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估计误差的范围。系统误差又称偏倚,是一种错误,一般要通过严格的培训,制订统一的标准以及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措施来减少这类误差。
②样本大小。抽样调查中,确定样本数是关键。一般来说,样本数应占总体数的1/10000~1/1000,如果总体数较小,样本数一般不应少于200个;如果总体数很大,样本数一般不应多于10000个。
(3)问卷设计:问卷设计一般是在确定调查目标和样本量之后进行的。问卷一般由一系列问题组成。可以分为开放式问卷、封闭式问卷、混合式问卷3类。搜集问卷的原则是要立足于调查目标,并易于回答。
(4)调查方法:采用哪种调查方法应根据调查的内容和研究条件,一般有实地面对面调查法、邮寄问卷调查法、电话访谈法、查阅记录数据法、现场观测法等。基线调查一般多采用实地调查法。
(5)资料的统计分析:这是调查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提出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为制订规划提供依据并为今后的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2.社区需求的评估 从分析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入手,通过评估了解社区需要解决的优先问题。
(1)社区诊断:社区诊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社区人群的人口学特征,人群的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环境)及其生活质量,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①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以及现阶段卫生服务系统的特征和社会卫生资源情况等。
②人群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健康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界定和测量生活质量指标主要有主观和客观2个方面。客观指标即社会性指标,如卫生政策、卫生资源、经济情况等;主观指标指的是人群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③社区需求评估的方法多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开座谈会、访谈等。还可以利用卫生系统各单位提供的各种数据资料,如死亡统计资料、疾病监测数据等。
(2)流行病学诊断:流行病学诊断描述的是人群躯体、心理、社会的健康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率、分布、频率、强度等。常见的具有综合性的“5D”指标为:死亡率、发病率、伤残率、不适和不满意,用于确定健康问题的相对重要性,以及揭示健康问题随年龄、性别、种族、生活方式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较多。
3.优先项目的确定
社区需求的项目往往有很多,而且很多需求往往是相互关联的,满足一项优先的需求实际可以解决多个问题。确定优先项目,就是要真实地反映社会存在的,群众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以及反映特殊人群存在的特殊健康问题,并决定哪些是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所用的人力和资金最少却能达到最高效益的项目。确定优先项目的评价标准有3条:
(1)重要性就是所确定的项目要能反映社区存在的最重要的健康问题,反映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2)可行性是指易为群众所接受,便于操作执行,能够系统长期地开展随访观察工作,并且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或定量测定效果的方法。
(3)有效性指能够对结果产生有效的影响,如降低发病率、死亡率等,此外还包括取得的社会效益。
4.规划目标的确定 一个规划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可以测量,不然规划毫无意义。所以在项目确定后,就要把该项目转化为规划的目标。
(1)总体目标:指项目预期达到的理想效果,是宏观的,有时总体目标可能永远不能实现,只是给项目提供一个总体上的努力方向。
(2)具体目标:是为了实现总体目标而要达到的具体结果,要求是明确的、具体的、可测量的指标。具体目标一般可分为教育目标(为实现行为改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态度、信念、价值观及个人技巧等)、行为目标和健康目标。
5.干预策略的制订
(1)社会动员与领导开发:通过有效措施,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项目提供组织支持、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2)促进部门间的合作和项目间的联系: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的合作,因此应采取有效手段促进相关部门的合作,加强不同项目间的联系与合作。
(3)目标人群的确定:根据规划的目标决定应向谁进行教育,教育的对象应根据项目的目标而定。通常将目标人群分3类。一级目标人群:是项目的直接受益者,目标将最终通过他们的行动来实现。二级目标人群:对一级目标人群有重要影响,能激发和加强一级目标人群行为和信念的人。三级目标人群:决策者、经济资助者及其他对项目的成功有重要影响的人。
(4)制订干预内容和方法:干预的内容应遵照规划目标,通过教育来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从而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干预的方法很多,有政策的,组织的,个别指导、团体干预等,在开展干预活动时不仅要考虑人群的特点和素质,还要考虑到专业工作者的交流能力。
(5)教育资料:强调的是科学性、针对性、通俗性、趣味性。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电影、电视录像、录音磁带等视听资料;另一类是阅读资料。
(6)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除了广大医务、保健工作者等基本力量外,还应广泛利用传播媒介,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以及发动群众,依靠社会力量。
(7)确定具体活动日程:对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各项活动作出具体安排,可用工作日程表形式表示。
(8)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与监测体系,及时发现计划、策略及实施中的问题并进行调整改进。
二、健康教育资料开发与制作
(一)基本理论
健康教育资料有视听材料和印刷材料两种。由于制作材料十分费时和费钱,所以首先考虑在现有的材料中是否有合适此项目的材料,并充分加以利用。在实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过程中,使用好健康教育传播材料是获取好的传播效果的必要手段和方法。因此,如何选择或制作合适的传播材料是传播活动中的一项关键性工作。
(二)基本知识
健康教育资料制作原则:
1.材料的形式和内容等应服从项目的需要,所传播的信息也应彼此关联,并有助于计划的实现。材料的内容可选取一些权威的言论、生活典型事件等,来增加信息的可信程度,使信息更贴近目标人群的日常生活。
2.掌握目标人群的基本情况,一般包括外部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对卫生知识的需求等,从而保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要保证制作计划的可行性,就需要考虑制作机构的制作能力、技术水平、资源条件、材料的难易程度等因素。
4.制作材料时应考虑目标人群是否具备相应的传播媒介,是否有经过培训的传播者。
5.各种传播材料应从总体上保持一致,各种名词、概念和术语要保持和谐,重点要突出。
6.利用幽默手法、配加音乐或制订项目标志等可增强传播效果,烘托环境气氛,加深目标人群对信息的理解。
(三)基本技能
健康教育材料制作应当遵循以下6个程序。
1.分析需求和确定信息
首先对目标人群的健康信息需求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目标人群与项目目标之间在健康信息方面的需求。根据需要传播的信息内容,首先了解现有传播材料的可利用数量,根据需求调查的结果制订一个制作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计划。
2.制订计划
在掌握实际需求后,根据需要传播信息的内容和其他条件制订出材料制作计划。一般内容包括制作材料的种类、数量、使用范围、发放渠道、使用方法、经费预算、时间安排、评价方法以及承办人员等。
3.形成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