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常用中成药及方剂 (4)
【注意事项】 ①皮肤破损者忌用;②皮肤过敏者慎用。
关节止痛膏
【药物组成】 辣椒流浸膏、颠茄流浸膏、樟脑、薄荷油、水杨酸甲酯、碘、碘化钾、盐酸苯海拉明。
【剂型规格】 橡胶膏剂:每帖7cm×10cm。
【功效主治】 活血,消炎,镇痛。本品为用现代方法制成的中西药合用制剂。方中辣椒流浸膏散寒止痛,通经活络,对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樟脑散寒止痛;颠茄解痉止痛;薄荷脑散风止痛;西药水杨酸甲酯外用,善于缓解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等;碘、碘化钾、盐酸苯海拉明均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全方中西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消炎镇痛之功。用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扭伤等引起的疼痛。
【临床应用】 用于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及其他软组织损伤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1/d,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 本品含刺激性药物,创口皮损处忌贴;有皮肤病者慎用。
麝香壮骨膏
【药物组成】 药材浸膏(含八角茴香、山柰、生川乌、生草乌、当归、苍术、麻黄、白芷、干姜的醇提取物)、豹骨(代)、麝香、薄荷脑、冰片、樟脑水杨酸甲酯、硫酸软骨素、盐酸苯海拉明。
【剂型规格】 橡胶膏药:7cm×10cm。
【功效主治】 镇痛,消炎。方中生川乌、生草乌温通经脉,散寒止痛,为君药。麻黄温通阳气开腠理;苍术、白芷祛风燥湿,散寒止痛;薄荷脑散风止痛;合为臣药。豹骨祛风定痛,强健筋骨;当归补血活血;山柰、八角茴香、干姜温中散寒止痛;麝香通关透窍,通络止痛;冰片清热消肿,活血止痛;樟脑通窍止痛;西药水杨酸甲酯、硫酸软骨素、盐酸苯海拉明均具有消炎镇痛作用;共为佐使药。本方中西药合用,共奏活血通络,消炎镇痛之功。用于风湿痛、关节痛、腰痛、神经痛、肌肉酸痛、扭伤、挫伤。
【临床应用】 用于风湿痛、关节痛、腰痛、神经痛、肌肉酸痛、扭伤、挫伤、腱鞘炎、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及术后伤口愈合等。
【用法用量】 外用:1/d,贴于患处。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正红花油
【药物组成】 血竭、冬青油、人造桂油、桂叶油、桂醛、白樟油、白油。
【剂型规格】 油剂:每瓶100ml。
【功效主治】 活血化瘀,疏筋活络,消炎去肿,止痒止痛。方中血竭活血散瘀,止血生肌,为君药。冬青油(又名水杨酸甲酯)消炎镇痛;人造桂油、桂叶油、桂醛散寒活血止痛;白樟油活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白油又名液体石蜡,为以上药品的溶剂。诸药合用,共奏疏筋通络,消肿止痛之功。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扭伤等。
【临床应用】 用于关节痛、腰痛、神经痛、肌肉酸痛、扭伤、挫伤、腱鞘炎、腰肌劳损、蚊虫叮咬等。
【用法用量】 外用:涂于患处及周围,2~3/d。
【注意事项】 ①孕妇忌用。皮肤破损、外伤出血及其他合并症者禁用。②有较多用该药引起接触性皮炎的报道。如有不适如局部瘙痒、起皮疹时要立即停药,对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应慎用。③外用品,不可内服。
益肾蠲痹丸
【药物组成】 蕲蛇、蜈蚣、土鳖虫、炮穿山甲(代)、广地龙、全蝎、僵蚕、蜣螂、骨碎补、肉苁蓉、淫羊藿、熟地黄、当归、鸡血藤、地黄、延胡索、寻骨风、葎草、鹿衔草、露蜂房、甘草。
【剂型规格】 水丸:每瓶8g。
【功效主治】 温肾壮阳,活血散瘀,蠲痹通络。方中蕲蛇祛风蠲痹,通络止痛,为君药。蜈蚣、土鳖虫、炮穿山甲、地龙、全蝎、僵蚕、蜣螂搜风通经,疏筋活络,攻毒散结,除痹止痛;骨碎补、肉苁蓉、淫羊藿温补肝肾,益精强筋;共为臣药。熟地黄、当归、鸡血藤养血活血;生地黄凉血止血;延胡索、寻骨风祛风活络,通经止痛;葎草、鹿衔草、露蜂房活血通脉,消肿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壮阳,活血散瘀,蠲痹通络之功。用于症见发热,关节疼痛、肿大、红肿热痛、屈伸不利,肌肉疼痛,瘦削或僵硬,畸形的顽痹(类风湿关节炎)。
【临床应用】 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增生性脊椎炎、坐骨神经痛。
【用法用量】 口服:8g/次,疼痛剧烈可加至12g,3/d,饭后温开水送下。
【注意事项】 ①妇女月经期经行量多停用;②孕妇忌服;③温热偏盛者慎用;④偶有皮肤瘙痒反应,停药后即消失;⑤对曾多服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在服用本品疼痛减轻后可逐渐递减原服药物。
疏风定痛丸
【药物组成】 马钱子(制)、羌活、独活、乳香、没药、麻黄、桂枝、防风、木瓜、地枫皮、千年健、自然铜、生杜仲、牛膝、甘草。
【剂型规格】 蜜丸:每丸重6g。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活血止痛。方中马钱子祛风散寒,通络止痛,为君药。羌活、独活散风祛湿;乳香、没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共为臣药。麻黄、桂枝、防风祛风散寒;木瓜、地枫皮、千年健疏筋活络,散寒止痛;自然铜散瘀止痛;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共为佐药。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引血下行;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散寒,活血止痛之功。用于风寒湿痹,筋脉不舒,四肢麻木,腰腿疼痛,跌打损伤,瘀血作痛。
【临床应用】 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见上述证候者,由跌打损伤致瘀血作痛者,也可选用本药。
【用法用量】 温开水送服:1丸/次,2/d。
【注意事项】 ①服药同时可配合针灸、理疗、外敷膏药等疗法;②按定量服用,不宜多服;③体弱者慎用;④孕妇忌用;⑤方中含有马钱子,长期大量服用本药可引起呼吸肌收缩,阻止呼吸,导致死亡。
!#第二节 常用中药
细辛
【性味归经】 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肾、心经。芳烈宣散。
(1)《本经》:“味辛,温。”
(2)《汤液本草》:“升也。入足厥阴、少阴血分。为手少阴引经药。”
【功效主治】 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外感风寒,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痰饮咳喘,鼻塞鼻渊,风眼目翳,耳闭咽痛,口疮口臭。
祛风散寒止痛:本品辛香浓烈,可升可散,功能祛风邪,散寒湿,通经络,止疼痛,故常用于外感风寒,冷厥头痛,牙痛,风寒湿痹等证。凡风湿痹痛者,可与独活、秦艽、防风、当归等并煎,如《千金方》独活桑寄生汤;若阳虚寒盛,关节冷痛者,可配乌头、附子之类,如《千金方》乌头汤。凡中风肉热肌痹,皮肤如虫行者,可与麻黄、桂枝、附子、石膏相合,以解肌表风热,如《圣惠方》细辛散。
(1)《医学启源》:“《主治秘要》云:止诸阳头痛,诸风通用之。辛热温阴经,散水寒,治内寒。”
(2)《纲目》:“治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起目中倒睫。散浮热。”
(3)《本草正》:“善祛阴分之寒邪,除阴经之头痛。”
(4)《医林纂要·药性》:“润肾,直达命门之气,以窜达于九窍百骸,潜通咽后。”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2~6g;或研末,1~3g。外用:适量,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煎水含漱。
【现代研究】 细辛及挥发油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还能抑制兔血清引起的大鼠皮肤水肿,组胺引起的大鼠血管通透性增加及大鼠塑料环内肉芽增生。细辛挥发油腹腔注射,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形成,使血清中锌浓度降低,铜浓度升高,肝组织中锌含量升高,铜含量下降。细辛中的去甲乌药碱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和抑制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作用,对诱发的透明质酸和关节液中氨基多糖的解聚具有保护作用。
【使用注意】 气虚多汗者慎服,热病及阴虚、血虚者禁服。反藜芦。用量过大,可致面色潮红,头晕,多汗,甚则胸闷,心悸,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致死亡。
(1)《本草经集注》:“恶狼毒、山茱萸、黄芪,畏消石、滑石,反藜芦。”
(2)《本草经疏》:“其性升燥发散,故凡病内热及火生炎上,上盛下虚,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
(3)《药性纂要》:“多用泄人元气。”
附子
【性味归经】 味辛、甘,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气雄行散,可升可降,走而不守。
(1)《本经》:“味辛,温。”
(2)《别录》:“味甘,大热,有大毒。”
(3)《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其性走而不守。通行诸经引用药也。”《主治秘要》云:“性大热,味辛、甘,气厚味薄,轻重得宜,可升可降,阳也。”
(4)《本草经疏》:“其气味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厚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
【功效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除湿,止痛。主治亡阳欲脱,肢冷脉微,阳萎宫冷,寒厥头痛,阴火喉痹,心腹冷痛,吐泻久痢,冷结便秘,阴寒水肿,冷积疝瘕,阳虚外感,风寒湿痹,中风挛急,阴疽疮漏。
散寒除湿,止痛:本品辛热气雄,走而不守,能外散寒邪,内温经脉,除湿止痛,故常用于阳虚外感、风寒湿痹、中风挛急、阴疽疮漏等证。凡阳虚外感,恶寒身痛,脉沉者,可与麻黄、细辛配伍,以外散内温,如《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若阳虚肌表不固而自汗常出者,可与黄芪合用,以温阳益气固表,如《魏氏家藏方》芪附汤。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可与桂枝、白术、甘草并用,如《伤寒论》甘草附子汤;若湿伤肾经,腰重冷痛者,可与白术、杜仲配用,如《医林类证集要》术附汤;若历节风痛,日夜不可忍者,可与黄芪、麻黄、防风等伍用,如《圣济总录》附子汤。凡中风语涩,四肢挛急者,可与桂枝、白术等同用,如《普济方》附子汤。此外,藉其助阳散寒之功,又能解凝散结,而用于阴疽疮漏。凡寒性疮疽,漫肿不溃或溃久不敛者,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相配,如《外科正宗》回阳三建汤、神功内托散;凡阳气虚弱,诸疮冷漏者,宜与桂枝、白术等相伍,如《外科精要》神效桂附丸。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瘀止痛:本品味辛性热,毒烈升散,功能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行瘀止痛,故常用于风寒湿邪所致各种疼痛。凡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寒湿盛而痛甚者,可与防风、羌活、威灵仙等配伍,以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若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者,可与麻黄、芍药等配用,以散寒湿,止疼痛,如《金匮》乌头汤;若寒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日久不愈者,可与草乌头、地龙、乳香等同用,如《局方》活络丹;若风寒湿痹兼见气虚血凝,手足拘挛者,可与防风、黄芪、当归等相伍,如《张氏医通》改定三痹汤。因川乌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之功,故亦常用于阴寒内盛,脏腑经络气机不通,症见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临床多与干姜、附子、蜀椒等相配,如《金匮》乌头赤石脂丸。
(1)《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2)李东垣:“除脏腑沉寒,三阴厥逆,湿淫腹痛,胃寒蛔动;治经闭;补虚散壅。”(引自《纲目》)
(3)《本草正》:“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温中强阴,暖五脏,回阳气,格阳喉痹,阳虚二便不通及妇人经寒不调,小儿慢惊等证。”
(4)《本草述录》:“偏风半身不遂,下血虚寒,痈疽久漏,久痢休息,虚寒痼冷,肝肾元阳不足必用之品。”
【用量用法】 内服:煎汤,3~9g(回阳救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切片贴敷艾灸。内服宜制用,外用多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