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O型血是“万能”的血
O型血素有“万能代血者”之称,因为它不含有A或B凝集原;而AB型血又称“万能受血者”,因为它无抗A和抗A凝集素。人的血型是遗传所得,一般终生不改。
逐渐消失的血型之谜
临床血液病专家还偶然发现,在一些白血病患者中,血型竟悄悄地消失了,虽经反复检查,也很难确定血型!之后,又有人在其他一些癌症患者中,发现血型还可以互相转换,即原来“是A血型,后来又变成了B型血”。“血型消失”和“血型转换”目前还是谜,有待于人类进一步揭开。
血型帮你作选择
血型知识还能帮助年轻人选择合适的职业。比如你是B型血,你思维敏捷,创造力强,可选择音乐、艺术、开发等职业,那些操作规程严格、讲究一丝不苟的工作不适合你。总之,根据自己的血型性格特征择业,能大大增加你的成功机会。每个人的周围,每个人的一生,都要接触很多人和事。我们的心情和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受他们的影响,你处理得如何,你是否快乐,一般都与此有关。所以,我们要提倡科学地生活,将血型知识运用于生活,使自己成为一个天天快乐、天天出色的人。
人的血管到底有多长呢
人的血液就像人类生命的长河,它们在人体纵横交错的血管内奔流不已。人体的血管包括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部分。突出于人体表面和四肢皮肤的、呈青紫色的、不能跳动的血管是静脉,静脉是由很多小静脉汇集成中静脉,然后形成大静脉,把血液送回心脏。而触摸身体表面,能感到跳动的血管是动脉,动脉由粗变细,由少变多,把血液输往全身,有无数的支流,支流越分越细越多,最后形成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血管,这就是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的毛细血管。
纵横交错的人体血管
人体内的血管如同地球上纵横交错的河流,分布在我们身体内的每个角落,它和心脏一起组成了人体内连续的封闭式输送管道。管道在体内四通八达,可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在传输过程中,心脏通过有节律的搏动,命令血液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就仿佛一个城市的交通系统,体内血液和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糖、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氧气等等)就通过如网的毛细血管被输送到身体的每个组织,以保障全身组织细胞生长、繁殖的需要。
血管里各部分的“职责”
在身体皮肤表面能触摸到跳动的血管,这就是动脉。它用来将血液中的营养物质,如氧气、糖、维生素、氨基酸、无机盐等输送到身体的各种组织,使各种组织细胞生长、繁殖,维持人的正常活动。
在人体表面和四肢上见到的呈青紫色,不能跳动的血管就是静脉。它的作用与动脉正好相反,是把各组织细胞代谢排出的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带走,将二氧化碳送到肺中排出体外,将尿素等送到肾脏排出体外。而毛细血管,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用肉眼是看不见的,直径只有5~20微米。毛细血管中只能通过单个的单细胞。毛细血管就像灌溉渠道一样,把血液送到人体各个部位。
血液通过心脏的泵出、泵入在血管内反复循环,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如果把毛细血管也算在内的话,人体内的血管长度至少也有9.6万千米以上,这个数字够吓人的吧!
良好习惯让血管“永葆青春”
不少人为了保持身材,往往只吃菜不吃饭。其实,充足的谷物才是饮食金字塔的基础。肥肉、巧克力、奶油、饼干、糖、甜点以及动物内脏等“三高食物”(即高糖、高脂肪、高胆固醇),才是真正需要节制的食品。
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血液呈弱碱性(pH值7.4),但如果长期嗜食酸性食物,就会使血液中的乳酸、二氧化碳等含量增加,血液的黏度也会升高,从而加速血管的老化。多食碱性食物,可以中和血液中的酸性物质,起到清洁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生姜、洋葱、茄子、香菇、黑木耳、玉米、燕麦等食物都是血管的“清道夫”,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降血压、防止血管硬化。
研究证明,每天进行有氧锻炼半小时,坚持30天,能显著提高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这种脂蛋白颗粒小、密度高、能自由进出动脉壁,从而清除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垃圾”。每周坚持两到三次慢跑、游泳、球类等运动,不仅能起到减肥消脂的作用,还能提高血管年轻化程度,防止老化。
鲑鱼皮也可以用来制成人造血管
鲑鱼皮成分也可以用来制成人造血管,你相信吗?
日本北海道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从鲑鱼皮中提取胶原蛋白制成人造血管,并将这种血管移植到大白鼠的大动脉部位,延长了大白鼠的寿命。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提取鲑鱼皮中的胶原蛋白作为人造组织的原料,面临的问题是鲑鱼皮中的胶原蛋白不耐热,如果温度达到19摄氏度,它就会溶化。研究人员通过改变鲑鱼皮中胶原蛋白的构造,强化胶原蛋白分子间的结合等,成功使胶原蛋白的耐热温度提高到55摄氏度。
研究人员用经过改良的胶原蛋白制成内径1.6毫米、管壁厚0.6毫米的人造血管,并成功地将这种人造血管移植到大白鼠腹部的大动脉部位。实验确认,植入的人造血管会随大白鼠心脏的搏动节奏伸缩,并且这种人造血管具备和原先的大动脉同样的强度和伸缩性能。研究小组计划今后利用狗等更大的动物测试这种人造血管的性能,最终可望开发出可用于治疗人类心肌梗死的人造血管。
人体到底有多少细胞呢
细胞的发现,完全是一种偶然。1665年,英国一位自学成才的学者罗伯特无意中发现了一种有许多孔和洞,很像蜂巢的东西,他将它称为细胞,才把人们带进了细胞的奇妙世界。
人体到底有多少细胞呢
人生下来后,体内的细胞还在不停地进行新陈代谢。如此说来,人身上的细胞不是多得不可计数了吗?不是的,人身上的细胞是可以计数的,但它们有多少呢?
如果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是极为困难的。于是,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办法,根据测量人体血液的细胞数来粗略地估计人体的全部细胞数。目前科学家已经测出,我们的脑细胞约有100亿个。血液中的红血球是人体最小的细胞之一,其直径为7~8微米。而1毫米等于1000微米。科学家估计,人体血液约占体重的1/13,成年男子1升血液中约有5兆个红血球,也就是5兆个红细胞,而这里的1兆等于1万亿。血液中的白细胞的数量是红细胞的八百分之一,即12.5亿个。假如一个男人的体重为78千克,那么他体内的血液有6升左右,仅在他血液中就有30万亿红细胞和75亿白细胞。照此计算,人体的全部细胞约为500万亿~600万亿个,如果把它们全部排列成一条直线,其长度约为40亿米,即400万千米,这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0倍,可见人体的细胞数量之多。
细胞的寿命
细胞的寿命长短不一,有些脑细胞可与人的寿命相当。而人体血液里的红细胞寿命大约只有120天左右。同是血液里的一种白细胞——粒细胞的寿命却不到1天。
细胞内在不断地进行着生物化学反应,并通过细胞膜向外界环境吸取营养物质和排出代谢废物,以维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细胞的形状
细胞是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人的机体是由数百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它最初由1个成熟受精卵细胞开始,分裂为两个细胞,继而以“2”的倍数分裂成“4、8、16”个细胞,直至数百万亿的细胞,发育成人的健康机体。构成人体的细胞有大有小,较大的细胞是成熟卵细胞,单个直径只有0.1毫米。较小的细胞如淋巴细胞,单个直径也只有千分之五毫米。因此,凭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单个细胞的,要靠放大数倍的显微镜才能看到。借助于显微镜,还能看到细胞的结构,它外表有一层薄膜(称为细胞膜)包裹着,细胞内部有细胞质和细胞核。人体内的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也多种多样。有似烧饼的,有呈棱柱状的,还有长条状的。
时刻“更替换代”的细胞
世间万物都是由细胞或细胞类物质构成的,我们人体也是这样。构成人体的第一个细胞,就是受精卵,受精卵慢慢发育、分裂,成几何倍数增加,由1个变成2个,2个变4个,4个成8个……一直不停地增加,当增加到一定的数量和条件时,便发育成比较健全的人体。
所以人体内的细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时时刻刻在不断地进行着新旧更替。也就是说,我们身体里每天总有成千上万的细胞在衰老死亡,同时又有成千上万的新细胞在生存生成。例如,在人们的皮肤及头皮上经常有皮屑脱落,这就是衰老死亡了的表皮细胞。对成年人来说,一般新生成和死亡的细胞数大致相等。而日日生长的青少年朋友们,则细胞的生长多于死亡。那么,是不是新生成的细胞越多越好呢?这也不一定。如果身体某一部位的细胞生成的速度异常快,生成的大量细胞是大而不成熟的细胞,这就是病变细胞,比如癌细胞。
最大的细胞有多大?最大的细胞直径有10多厘米,那是鸵鸟蛋。
最长的细胞有多长?最长的细胞有2~3米长,比人还高,那是鲸的神经细胞。
最小的细胞有多小?最小的细胞直径才1微米左右,1000个这样的细胞并排着,可以穿过针眼。那是一种叫做支原体的微生物。
白细胞——“奋不顾身”保护人体
当人体发生细菌感染,或出现外伤失血、中毒、恶性肿瘤时,我们体内的卫士就会挺身而出,英勇抗战,哪怕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不是这些毫不留情的卫士机警地把住大门,人的生命过程就恐怕要走上绝路了。
白细胞——血液家族中的重要成员
血液家族中有一个重要成员,叫做白细胞。它们被称为“人体中的卫士”。它们和红细胞一样,骨髓是它们的出生地。在那里,它们发育成熟,一小部分就分期分批地流到血液中去。血液中的白细胞,一部分聚集在血管壁上,暂时安家,另一部分仍然随着血液四处奔波游动。不过,这两部分白细胞常会交换位置。
随时“备战”的白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主要是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和异物,清除体内衰老坏死的细胞,同时还参与人体的免疫活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当细菌一侵入人体,白细胞就会得到情报,它们就会马上自动向有“敌情”的“地区”集合,骨髓也会派出大量的白细胞进入血液,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就会大增。到达细菌侵入部位的白细胞,会奋不顾身,改变自己的形态,把细菌纠缠住,没头没尾地把这些“坏蛋”包裹起来,再使用一种能溶解蛋白质的酶,把细菌消化掉。
血液家族中的“大个子”
在血液中,白细胞个最大,从8微米到20微米。它们总是在保卫健康的战斗中,和那些侵入机体的微生物搏斗,把它们吞噬下去而中毒身亡。它们从来就宁死不屈,表现得十分顽强,前赴后继,直到把敌人全部消灭。
唾液——口腔内的“自来水”
有个成语叫“馋涎欲滴”,意思是不是口里有条馋虫,一见到好吃的,就把口水流出来了呢?不是。这只是因为条件反射,就像我们有某些习惯一样,不论闻到的是酸味还是香味,口水的分泌就会增多和加快。
那么多的唾液去了哪儿
口水就是唾液,它是由口腔内的三对唾液腺——腮腺、舌下腺和颌下腺分泌的。唾液腺像水源一样不断供应,用来滋润我们的口腔和咽喉部分,我们就不会口干和舌燥了。不过,不管唾液分泌如何多如何快,我们都能及时地一点点把它们咽下去。所以,我们每个人的口里都安了“自来水”,只是我们自己都没注意的吞咽动作控制住了它,它就不会流出来了。
为什么口水不会随便流出来
刚生下来的小宝宝,唾液腺还没发育完全,唾液分泌不多,不大会流口水。五六个月时,唾液腺就能分泌大量的口水了,而小宝宝还不会咽口水,所以“自来水”就会嘀嘀嗒嗒流出口外。
成年人的口腔就是到了晚上,口水分泌也不会自动关闭。只是睡着以后,唾液腺的活动也开始降低,唾液减少许多。而且我们还存在些无意识的吞咽动作,加上还有两片嘴唇作防线封住了出口,一般口水不会流出来。不过,如果晚上睡着了不小心让嘴唇漏了个缝,口里“自来水”就会自由地溜到外面来了。
检查唾液可推定年龄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遗传学家最近开发了一种新方法,能通过检验唾液来推定一个人的年龄。该研究有望带来最新的检测手段,比如在犯罪现场取证以确定嫌疑人年龄,或根据生理年龄设计个性化医疗方案等。
研究使用的唾液样本由34对双胞胎男性捐献,他们的年龄在21岁至55岁之间。研究人员分析了他们的基因组,在DNA上识别出88个与甲基化水平和年龄关系密切的基因段。随后他们又在年龄介于18岁到70岁之间的31名男性和29名女性身上进行了验证,并找到了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3个基因段,然后用其中两个构建出一个推定模型。研究人员将两次唾液样本数据输入,就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出一个人的年龄,误差不超过5岁——这是迄今最为精确的水平。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在寻找一种可靠的年龄标志,我们为此提供了一个答案。”这些遗传学家们说,“只要一点唾液样本,我们就能推断出一个人的年龄,而无须任何其他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