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旦,宋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字子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进士。
在真宗时颇受重用,任宰臣十五年。他之所以被称为“全德元老”,是因为他不仅擅长知人施政,而且治家有方。
王旦治家,既注意俭约、和睦,又重视治家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他身为宰相,官至极品,却俭约朴素。平时穿着布衣,稍微奢华,他坚决不肯。他以身作则,家人自然不敢放纵奢侈,衣着食用也都很朴素。一次,真宗见王旦的居室简陋,准备给他修缮,他坚决不同意,推辞说,这是祖宗旧宅,不愿毁掉,真宗才作罢。
王旦经常教育子孙说:“子孙当各念自立,何必田宅,徒使争财为不义耳。”
王旦为人宽厚,治家提倡和睦;不论对臣僚、子弟、亲戚、仆人都温文有礼,发生矛盾也以宽容的方法化解。“家人未尝见其怒”。家人准备的饭菜不洁净,他只是不食,但从不责备。
一次,家人想试试他是否计较,便在羹汤中放了一点锅灰,饭菜上桌,王旦只是吃饭,却不喝汤。家人问他为什么不喝汤,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偶不喜肉。”却不斥责家人不注意卫生。
一天,家人又在饭中放了些锅灰,王旦看着饭说:“吾今日不喜饭,可具粥。”仍没有责备,他的家人深为其宽厚所感动。
还有一次,他的子弟告状说:“庖肉为饔人所私,食肉不饱,乞治之。”王旦并没有听从他们的请求去制裁饔人,而是问:“汝辈人料肉几何?”子弟回答说:“一斤,今但得半斤食,其半为饔人所庾。”
王旦又问:“尽一斤,可得饱乎?”子弟高兴地说:“尽一斤,固当饱。”王旦治家之宽厚,由此可见一斑。从另一件事更可以看出他的长者风范。
那时,各家在冬至时都要祭祀祖宗,王旦身为朝廷重臣更要遵守这种礼法。
一年,在冬至祭祀之前,王旦的家人把所需物品都装在坛坛罐罐里放在堂前,就等王旦归家主祭。他有个弟弟非常蛮横,到家后把所有的坛罐全打破了,家人都惶恐失措,以为王旦再宽厚,回家也要发火。
他回来以后,见酒菜洒了一地,无法行走,却并没有发怒,只是提着衣襟走入厅堂,一句责备的话都没说。
他的弟弟深为这种宽怀大度所感动,从此弃恶为善,而王旦也从来不提这件事。
王旦身为宰相,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只好把家事都交给弟弟王旭处理,但他却不忘教诲子弟。他一方面以身作则,做子弟的楷模,另一方面对子弟的不良行为循循诱导,使其改悔。
一次,他的弟弟拿回来一条玉带给王旦看,以便征得他的同意后买下。王旦知道他的用意,但并没有教训弟弟不注意节俭,而是要王旭系在腰上,问他:“还见佳否?”王旭说:“系之安得自见?”王旦幽默地说:“自负重而使观者称好,无乃劳乎!”王旭非常惭愧,立即把玉带退了回去。
临死之前,王旦仍然不忘教育子弟,写遗嘱说:“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奢侈,勿得厚葬以金宝置棺中。”
王旦唯恐子弟们不能照他的话去做,又把好友杨素找来,请求杨素,一定不要把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放在他的棺材里。他还要杨素代写奏表说:“忝为宰辅,不可以将尽之言,为宗亲求官。”真宗看过奏表,御驾亲至家中看望,并赐给白金五千两。王旦上表坚决辞谢,并在谢表后面亲笔写了四句话:“益惧多藏,况无所用,见欲散放,以息咎殃。”王旦清醒地意识到,财多为害,鼓励子弟自立之意。真宗看到奏稿末尾四句,也深有所感,流下了眼泪。王旦死后,按大宋朝廷的规矩,加谥号为“文正”,所以人们称他为王文正公,宋仁宗题写“全德元老”之号,因此又称作“全德王文正公”。
王旦治家坚持勤俭与和睦,讲究身教,善于诱导,遂成一代楷模,其“教子自立”的思想,在今天也仍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