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天宝年间,朔方节度使安思顺部下,有两位杰出的将领,一个叫郭子仪,一个叫李光弼,他们都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又都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各自都多次立下战功。
可是,郭子仪和李光弼两人互不服气,曾经因为一些小事闹了矛盾,都耿耿于怀,不肯让步。偶然在路上相遇,总想法避开。有时候两人同时应邀参加主帅举行的宴会,也只是拿眼瞟瞟对方,从来不说一句话。他们都在心底深藏着私怨。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发动了武装叛乱,叛军直奔洛阳、长安杀来。为了平息叛乱,唐玄宗提升郭子仪继任朔方节度使,统兵御敌。这样一来,原与郭子仪平级的李光弼,成了郭子仪的部将。李光弼担心郭子仪报复自己,曾经想要到别的节度使那里任职,但一时又没有走成。而郭子仪想到两人平时关系比较紧张,心中也很是不安。
正在这时,史思明又率领叛军在黄河以北攻城掠地。朝廷传来旨意,命郭子仪分出一支人马,派骁勇的战将,领兵前往河北平定叛乱。郭子仪得到圣旨,心中暗暗寻思,要讲文韬武略,勇敢善战,在众将中谁也比不上李光弼,他到河北作战最合适不过。但是两人从前隔膜很深,这次派他前往,他会不会认为我是挟私怨而加以报复呢?郭子仪思来想去,感到十分为难。但是他想到安史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百姓备遭涂炭,国家危在旦夕,应以大局为重,管不得他人的闲言碎语,也管不得李光弼是否会误解自己。于是毅然向朝廷推荐了李光弼。
李光弼听到这一消息,心中难过了好一阵。他想:叛军人数众多,杀气又正盛,而自己将要率领的兵马,数量远远不如贼兵,这不明明是借刀杀人,让我去送死吗?不过,朝廷的命令已经下达,只能毫无条件地服从。再说,讨平叛贼,安定社稷,本来就是自己从军入伍那一天立下的志愿。现在大敌当前,率兵杀敌是将军义不容辞的责任。他又扪心自问,要是郭子仪不推荐,难道自己就不会主动请缨出征吗?这次出战河北,我应当是最合适的人选。这样一想,心里宽松多了。于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命。
但是,李光弼对郭子仪的心理还是揣摩不透,不知他会不会在自己在前方浴血奋战之时,在后面给以掣肘。李光弼觉得有必要在临行前,对郭子仪当面表明心迹,也听听他的口风。于是策马向节度使府驰去。
侍卫一通报李光弼来访,郭子仪连忙放下兵书,急步来到大门外,躬身迎接,把他迎进大堂。李光弼拱了拱手,开门见山地说:“我死固不足惜,男儿为国家战死疆场,是死得其所,毫无抱怨。希望郭将军能给我充分的指挥权,也不要在后面做手脚。我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你,望你不计前嫌,保全他们!九泉之下,我也就瞑目了……”
没等李光弼说完,郭子仪就起身离座,扑上前来,紧紧抱住李光弼,含着热泪对他说:“李将军,请不要讲了。以前的恩恩怨怨,我也有许多不对的地方。从现在起,一笔勾销。如今叛军猖獗,国家危急,百姓遭难,正是你我效力之时。谁还会老想着私忿!”
几句话说得李光弼心头一热,正想回答几句,就听郭子仪又说下去:“本来这次我想亲自出师河北,但朝廷命我镇守朔方这块根据地,那么,能与史思明抗衡的,就非将军莫属了。你尽管在前方杀敌,我在后方会全力支援你。你的家小我也会悉心照料,李将军完全可以抛去后顾之忧。现在我分一万精兵给你,明日早起为你送行。”
不久,郭子仪也带兵赶到了河北。两人同心协力,密切配合,收复了黄河以北十七郡。
为人心怀坦荡,不计私怨,多想想自己的不是,就会取得他人的谅解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