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08700000011

第11章 流水篇(3)

张兆和说得没错,乱世之中,一个女人带着几个孩子,从北平到昆明,几乎跨了整个中国版图,路上很不太平,还不如暂时留在北平。毕竟,张兆和与沈从文心中的三三不一样,不是个灵魂体,能炮火中日行千里都不胆战心惊。

沈从文说的理由也很充分,他需要张兆和,离不开张兆和。

几个回合下来,沈从文起了疑心,他说张兆和“对共同过日子似乎并无多大兴趣,因此正当兵荒马乱年头,他人求在一处生活还不可得,你却在能够聚首的机会中,轻轻地放过许多机会。说老实话,你爱我,与其说爱我为人,还不如说爱我写信”。

沈从文何尝不是如此呢?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似乎对与张兆和互动的兴趣不大,更多的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需要的是,张兆和在那儿,作为一个支撑他生命的背景板,活动在他的周围。而两人一旦分离,他就对张兆和有写不完的信,说不完的话。

他们的感情只维系在信里,在生活中,沈从文的缺席,不会给张兆和的生活带来不便。同时,沈从文的出现也不会魔法一样,让她的生活熠熠生辉,更多的时候,她只是擦亮了他的生活。

杨步伟那股傲劲儿,在赵元任那里就是一种御姐气质,赵元任一生迁就、敬佩她。但是对沈从文来说,婚前张兆和的冷美人形象,是一种迷人的特质。而到了婚后,沈从文“一看到妻子的目光,总是显得慌张而满心戒备,同样的目光,在他们的儿子看来,却是充满爱意和温暖的”。张兆和迟迟不肯南下,沈从文不免有可能失去她的担心,又疑心张兆和在北平有了另外一个人。其实张兆和就算是冷淡,就算对沈从文毫无崇拜之意又怎么样,他可以追求他的女神,女神就不能向上看,必须向下俯就?

再比如沈从文的远亲熊希龄吧,尽管熊希龄对沈从文十分和蔼,沈从文对熊希龄十分尊敬,可是他的内心仍然有着太过敏感的卑微。在熊希龄的生日宴会上,沈从文觉得“不重要的自己跑来凑趣的客,寿面、寿酒是搭到别人得一份——就是特为我预备一份,要我用五点钟以上的难堪去换取”。

这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沈从文一度喜欢高青子。这个有着“西班牙风情”的美丽女子,善于打扮,又通文墨,最重要的是,她总是用崇敬的目光看着沈从文,与张兆和的铿锵之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简直是某类男性艺术家心中最理想的果儿。

最后,张兆和的顽固还是抵不过沈从文的顽固。她说:“留在这里也硬着头皮捏一把汗。因为责任太大,一家人的担子全在我身上,我为什么不落得把这担子卸到你身上?你到这时自可以明白,你当时来信责备得我好凶,你完全凭着一时的冲动,殊不知我的不合作到后来反而是同你合作了。”

到底是夫妻团聚了。

在张家姐妹的眼里,张兆和是个倔强的人,但是她的倔强,遇到了沈从文,总是变成妥协。

当时,沈从文还在追求张兆和的时候,胡适劝张兆和答应沈从文的理由是:“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人人应该帮助他,使他有发展的机会。”

自恋方面,男女文艺青年方面都一样——自己因为有点儿文化,而比世俗男女更值得爱。他是个天才,你不爱他不应该。

胡适这个口气,颇像那些给女护士、女文工团员提亲的红娘:“老首长冒着枪林弹雨搞革命,你不和老首长结合,政治态度不积极啊。你嫁给老首长,也是为了革命做贡献嘛。”

本来,一个人爱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并不负有必须爱他的义务。可是张兆和不安起来:“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总像是我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虽然她一眼就看清楚了他的文艺青年式的爱情的真相,但她总觉得自己好像不应该不爱他。

包括胡适和读者在内都觉得,她该爱他,因为他是天才。不了解一个天才敏感孤独的心,是不应该的。

说着说着,张兆和似乎也把这当成理所当然了,她必须爱他,必须作为菟丝的形象,与他在一起。直到晚年,她还为此抱歉,她还是觉得自己理亏,心虚:“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那么平等地来说,沈从文了解张兆和吗?

按说,读者不可能比张兆和的丈夫更了解她。可是当我们读张兆和的文字和书信,看到的那个脱离了才子佳人传说的真实的张兆和,和沈从文心中的三三、翠翠,是那么不同。

我甚至觉得,张兆和有点儿像张幼仪,务实、条理、责任感强,理智大于情感,有直面现实的勇气。而翠翠,像小鹿一样,安静、羞涩、内敛,除了外表,哪儿也不像张兆和,看来看去,更像是沈从文自己的化身,也就是说,翠翠是以沈从文自己为原型的。

与其说张兆和不理解沈从文,不如说,在沈从文自足的内心世界,从来没让张兆和进去过。作为一个小说家、一个诗人,沈从文早期的书信里,张兆和只是一个倾诉对象,激起了他的创作灵感和诉说欲望。他是一个自我世界完备坚固的人,他只需要引擎、助燃剂,不需要人进来打扰。

按照沈从文的看法,“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要追漂亮的女人”,沈从文还曾说过,“心目中的女人,一定同书上所提那么聪明与完美。我最理想的是女子必聪明得你说一样她知道十样,你说的她明白,不说的她也明白。她一定又美丽、又尊贵、又骄傲,才能使我发疯发痴”。他看上了张兆和的美貌和冷傲,完全看不到和张兆和想法的差距,承受这样的“孤独”,也不能怪张兆和啊。

1948年的时候,因为遭到批判,沈从文的精神陷入糟糕的地步。

汪曾祺回忆起自己的老师时说,沈从文老是觉得别人在批评他。他住的中老胡同后面有一条小路,他疑心每时每刻都有人在监视他。

沈从文给张兆和写道:“我似乎完全回复到了许久遗忘了的过去情形中,和一切幸福隔绝,而又不熟悉悲哀为何事,只茫然和面前世界相对,世界在动,一切在动,我却静止而悲悯地望见一切,自己却无份,凡事无份。我没有疯!可是,为什么家庭还照旧?我却如此孤立无援无助地存在?为什么?究竟为什么?你回答我。很奇怪,为什么夜那么静?我想喊一声,想哭一哭,想不出我是谁,原来那个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就是我手中的笔,为什么会一下子光彩全失,每个字都若冻结到纸上,完全失去相互间的关系,失去意义?”

这种感觉已不只是一种平常意义上的孤单,也不只是一种文学意义上的孤独,而是一种具有病理特征的抑郁状态,抑郁似一个巨大的幕篱,将他与周边隔开。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像独自一个人陷在一片沼泽里,无法自救。

身边的张兆和,对沈从文的精神状态不太在意。他们夫妻交流的时候,她说她对新世界的好奇,他说自己的疯狂。

当人们用文字诉说书中的人物多孤独时,意思是书写者自己有多孤独。因为在生活中,当一个真实的人倾诉他异质的痛苦时,书写者未必有这个耐心去听。不是智慧不够,就是善心不够。正如生门和死地,是互不相知的两极一样,在同情方面,人必须有代入感。沈从文不明白张兆和的辛苦、为难和操劳,仿佛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一样,精神劲健的张兆和也不明白,敏感的沈从文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反而觉得他怎么这么想不开。晚年的张兆和为不了解沈从文后悔不已。至少,她是有这个心的。

到了50年代,沈从文的精神渐渐地恢复,他被新政权的表面气象感染了。他由衷地赞美着看到的新事物、新思想,屡次表达学习和融合的愿望和决心,他对妻子说话,出现了少有的激动:快来,跟上这时代!

渐渐地沈从文发现不妙了,他和这新世界不能相融,那种隔阂再次袭来,他的精神状态再次濒临崩溃,甚至到了看到小孩子说话都怕的地步。这个时候的张兆和,则是赞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

政治运动并没有放过谁,沈从文老两口都被下放了。两个人的通信,就像平凡的夫妻那样,谈生活琐事、柴米油盐。隔着那么远的路,担心的是对方的身体,对老人来说,生死才是大事,至于谈心,哪还顾得上呢。

她在他去世之后,再次发现了他的好,自己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

其实,有共同语言也不是很难的事情,只要双方原来有相似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和性格兴趣,等等,心有灵犀不是件困难的事情,其他的白搭,就是给两人全身插满电极通电也白搭,磨破嘴皮说一百年也白搭。但就是有人把它当天启似的,宿命论似的,飞箭射中似的,不肯找寻来时路,结果就使沟通变成盲目而无果的事情。

沈从文和张兆和,也算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型了。路上的小磕磕碰碰谁没有呢?两口子不一定要做到心有灵犀,不一定非要灵魂合体。

可是,沈从文想啊,遇到张兆和之前,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姑娘,不用说话就能明白他的姑娘。遇到张兆和之后,他一辈子都在向对方倾诉,用那么多的书信,向对方说,对自己说,他说啊,说啊,可是经常不在一个频率上。直到生命的尽头,才仿佛向对方靠近了一大步。

陈染那首诗是怎么说的了:

仿佛一生,你和我

都在夜的两岸交谈。

绕过了那段

属于黑暗的温柔,和

荒漠对雨水的等待。

当炊烟在黎明时分升起后,

目光便重新相遇。

在岸的这边

我呼唤:啊,旅人!

在岸的那边

你回应:啊,旅人!

杨荫榆与许广平

早岁哪知世如此

北师大风潮的起因很简单,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部分学生由于受江浙战争的影响未能按时返校。这件事情是不可抗力的,从情理上原是可以通融的。不过杨荫榆本着从严治校的风格,把几名学生开除出校,引起广大师生的公愤,学生于是“啸聚学校”,运动搞起来。从1924年秋季到1925年夏,北师大一些学生天天不上课,专搞运动,矛头直指校长和教育部。

对于这个事件,当事人和旁观者分别写下了不同的观感。鲁迅的《女校长男女的梦》一文中,有一句这样写道:“杨荫榆对付反抗她的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们,听说是以率警殴打,断绝饮食……”

许广平在《女师大风潮与“三·一八”惨案》说:“杨荫榆不学无术,到美国‘镀金’回来,拉拢了一些臭味相投的人,活动了几个拥护女人长校不问贤愚的狭隘的唯女权论者;再投靠了当时的权贵段、章,利用歪曲事实、无耻造谣的陈西滢,就以为炙手可热,人莫敢违了。于是与教师、学生、群众为敌。”

李四光却在《北京女师大剧院的经验》中说:“那时杨先生仿佛拿出全副的精神,一面吩咐巡警,无论如何不准动手,一面硬跑出门外,前后左右用巡警包围,向西院走去。一时汹涌唾骂的音乐大作。”

5月7日国耻演讲会,杨荫榆召集专职教员于西安饭店,吃饭兼开会。陈西滢说这是“校长不能在校开会,不得不借邻近饭店招集教员会议的奇闻”,并没有列席的鲁迅却写道:“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

有的人说,鲁迅因为许广平的关系,夸大了这次风潮中校方的行为,而且将一些没有亲见的事实当作真事。李四光怕是看到的是真相。

但是通过更多人的回忆录,可以看出,暴力事件是确实存在的,这一点杨荫榆怕是赖不掉的。李四光只是经历风潮的一个片段而已。

北师大风潮中,有数位女学生被打倒在地,成了血人一般。不过北师大风潮闹了一年,这次高潮事件持续了几天,一直保持亢奋是不可能的,怎么也得有个中场休息。李四光写道:“只看见那些‘保护’的巡警站在门前,你一声,我一声,在那儿张开大口换班打呵欠。看守巡警的女学生,三五成群,你一句,我一句,唱出许多不甚雅听的口号。这样一点钟、两点钟、三点钟过去了。”

笔者政治不正确,不知道为什么读出了学校开运动会到最后一天的感觉。真的怕这群学生喊出“再不杀人,就开学了”来。她们很急,也不急。没到高潮的时候,她们零零散散的行为,连巡警也觉得疲乏了。

研究群众运动的行家埃里克·霍弗在《狂热分子》中说:“‘荣耀’基本上是一个舞台观念。如果不是清清楚楚晓得有观众在看,演员就不会卖力追求荣耀。我们愿意抛头颅、洒热血,是因为知道我们的英烈事迹会为同时代人和后来世代所记取。”“只有当我们自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死亡才会失去其恐怖性和终极性,而成为一种模拟行为和戏剧姿态。”

许广平说:“公举你出来做事时,个个都说做后盾,个个都在你面前塞火药,等你灌足了,火线点起了!他们就远远地赶快逃跑,结果你不过做一个炸弹壳,五花粉碎。”

这一段,多么像王佳芝的表白。王佳芝看清革命的荒谬、革命战友的无情之后,转而寻求瞬间的温暖,哪怕是个鸽子蛋。可革命青年许广平毕竟不是王佳芝,她继续寻找她的同类。钱稻孙回忆说:“鲁迅身体并不很健康,常生病,瘦瘦的,我看他顶起劲是在女师大风潮中。当时他精神很兴奋。我吃一惊,觉得他精神上有些异常。”鲁迅先生high起来了。在这次风潮中,鲁迅和许广平接上了头,两个人由开始的激动和愤慨,渐渐地发生了变调。许广平对学生风潮的崇高性产生了疑惑,鲁迅一贯并不支持学生做无谓的牺牲,经历了几次学生运动后,他以惯有的悲观主义论调,看到这次风暴同样不能划破夜空,撕裂黑夜。

同类推荐
  • 今日出门昨夜归

    今日出门昨夜归

    这是一个巨大的超赵人类文明能力的石窟群。但在厂窟周围却生活着群几乎被现代文明摒弃的穷孩子。一个名叫路云天的奇人在这里自筹资金办起了一座初级中学。路云天突然被害而且遗体不翼而飞。同学们在追查的过程中,遇到了一系列扑朔为离的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怪异事件,使大家的探秘过程,变成了对宇宙、对人性、对生命的寻觅和领悟……二十多年前,著名作家竹林曾以反映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生活的路》轰动全国,并得到了茅盾、冰心、萧乾等前辈的激赏;二十多年后,她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再度出发,以优雅的、意气风发的姿态行走在科幻、魔幻与现实主义之间,为当代中学生讲述了一个奇妙诡异、大气磅礴而又充满了诗怀画意的故事。
  • 大海商

    大海商

    千帆云集,万商影随,从这里出发,征服世界。15世纪至19世纪末“闽南商人”以大海为舞台,以世界为市场,勇于开拓的历史。《大海商》用散文手法,发现历史,辩证地看沧海桑田变幻,激情澎湃地抒写了东南沿海的商人,填补了中国一段真实的海洋文化,情真意切地再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学术之美

    学术之美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学者专栏”、“海峰随笔”等栏目进行的学术交流。这些随笔既包括刘海峰教授个人的治学之道与治学体验,还有对一些教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评论。这些系列精品随笔以小见大,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大气、轻松、幽默,具有很强的学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体现出刘海峰教授教育理论的精深和历史与文学功底的深厚,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文学史的文化叙事

    本书收录了《关于中国早期历史上游侠身份的重新检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新考》、《汉赋与赋诗制度》、《关于中世文学开端的一点想法》等。
热门推荐
  • 青主传说

    青主传说

    我是青主,凌驾于宇宙苍穹天地万物之上...可为何眼底我还有无尽的悲伤...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倘若我把这天地都逆转,这因果都掌灭,这岁月都静止...是否能够让你回来...让你在这亘古长眠的轮回岁月里...成为一个...传说!一路无敌征战,踏碎无数天骄!感悟天地大道,成就青主传说!吾乃青阳,世人尊吾名——青主!(书友群:364942744)
  • 混沌炼金仙

    混沌炼金仙

    少年自凡人界而出,偶然间踏入他梦寐以求的修仙之路。资质平庸的他如何在实力为尊,尔虞我诈的修仙界中混的风生水起?又如何凭借自己的实力与仙派宗师,魔头巨妖斗智斗法从而笑傲群修,傲立于三十九重天之上?
  • 暗示治疗学:催眠术的实质及其应用

    暗示治疗学:催眠术的实质及其应用

    《暗示治疗学》作者伯恩海姆为十九世纪著名心理学家,主要研究癔症、催眠和心理治疗。他认为催眠是睡眠的特殊形式,并确信催眠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同样适用于不患癔病的人在催眠过程中,对象的注意力集中在催眠者的建议上,从而强化了催眠过程的心理天性,证明了催眠现象的发生与暗示有关,因此无论精神病患者或正常人都可进入催眠状态。本书对催眠这种现象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研究,比如催眠暗示中的回溯性幻觉现象,该现象由本书作者首次提及。《暗示治疗学》中还包含了在暗示治疗领域观察到的大量新的现象。南锡学院重视催眠术的研究,并积极运用于临床治疗中。他们创造了十分有效且成效显著的方法,这种治疗方法正是写作本书的意义所在。
  • 梦灵幻界:影之歌

    梦灵幻界:影之歌

    东方project与梦之国都,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的主角,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等等因素若发生碰撞时,将会产生怎样的,华丽璀璨的火花!?
  • 神选部队

    神选部队

    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封特殊的信件让他摆脱了平凡的生活,从此成为神选者
  • 神殒大陆

    神殒大陆

    亿万年前,有神物从天而降,砸在了一片虚无之中。众神知其不凡,纷纷出手抢夺,并引发了连天大战。那时,天崩地裂,神死魔灭,一切皆是不复存在了。神血染红了苍穹,遗骸填平了沧海,留下的,只有一片金属废墟。后来,天地初开,废墟衍变成一片浩瀚无边的大陆,众生重现,并开始繁衍后代,流传至今。
  • 名人传记丛书——柴可夫斯基

    名人传记丛书——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是个天才,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是用音乐传扬19世纪的俄罗斯精神的艺术家,被称为“俄罗斯音乐之魂”。他的一生是痛苦的,祖国的命运、人民的苦难、个人的不幸始终折磨着他敏感而脆弱的心灵。就在这难以忍受的痛苦中,他给世界人民创作了丰富而宝贵的音乐作品。
  • 半糖无心

    半糖无心

    那一夜,她无声,落寞的行走在无人的街道上,伴着一声长鸣,一朵雪白色的玫瑰静静的在那血泊中盛开,无声无息……
  • 流年都在老:我也会不再年轻

    流年都在老:我也会不再年轻

    你忘了,我也会老去,我也会有走不动的那一天。你忘了,少年时那个莽撞而固执的青涩身影,在为你跋山涉水时,也会被岁月磨去光辉。我忘了,应该是我忘了。骄傲的你不是忘了,而是从没为我想过。
  • 旋风少女之青春味道

    旋风少女之青春味道

    本书是由《旋风少女》改编的,记叙了三位男主的青春爱情。青春的味道是酸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