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62600000011

第11章 尽孝实在不容易(2)

所以,孟子引曾子的这句“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还是跟没说一样,然友和滕文公他们也想按照礼法规范来办丧事,就是因为不清楚到底该怎么做,就是因为弄不清那些复杂的细节,这才来请教孟子的。

可孟子耗了半天,总得倒腾点儿干货出来吧,老人家想了半天,终于说出了问题的关键:“诸侯的礼节啊,呵呵,呵呵,呵呵呵呵——我没学过!”(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

“啊——”然友险些晕倒。

孟子赶紧解释:“学虽然没学过,但还是听说过的!”(虽然,吾尝闻之矣。)

然友抓住这最后一根稻草:“那您就给我讲讲吧!”

孟子说:“首先,孝子要守孝三年,还要穿粗布缉边的孝服,只能喝稀粥。夏、商、周三代,上到天子下到群众,都是这样的。”(三年之丧,齐疏之服,饘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耗了半天,可算得到干货了,欣然回国复命去了。滕文公听然友一学舌,嗯,孟子说的话,一定都是真理,那就照着办吧,决定了,守孝三年!

可滕文公这一决定,滕国那些宗室啊、群臣啊可不干了:这种大事怎么能听一个外国人瞎白话呢!大家都劝滕文公:“鲁国跟咱们是同宗,人家可从没这么搞过,咱们滕国以前也从没这么搞过,你小子怎么居然会想要改变老祖宗的做法呢!这也太过分了!咱们可有明文记载,说:‘丧礼和祭祀都要按照老祖宗的规矩办。’这是咱们多少年、多少代传下来的死规矩,你可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啊!”

——先打住。有人觉得这很可疑吗?中国历史上一直都有守孝三年的传统,这是天经地义的,一直传到清朝都是这样,就连现代中国人也有不少是知道这个规矩的,可是,滕国那些头头脑脑们怎么却好像从没听说过这么一回事似的,炸了窝一样,还极力阻止?这这这,这很没道理啊!

难道说,本来根本就没有什么守孝三年之类的规矩,是孟子信口胡说?——倒不是没有可能,方才他自己不是说什么诸侯之礼他是没学过的吗,或许是道听途说的也未可知。

但是,细考孟子的说法,还真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自己的创见,而是全有出处的。守孝三年的说法见于《论语》,穿什么衣服喝什么粥的说法《礼记》里说是曾子说的。咱们先看看《论语》好了: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

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这段是说,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张读书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了,举手提问说:“《尚书》里的一句话学生搞不明白,什么叫‘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啊?”

高宗是哪位?前边遇到好几次了,就是商朝的那位高宗武丁,是个著名的大好人,曾经遇见过一只神奇的野鸡,还大胆起用过一位叫傅说的民工来做自己的宰相,现在又要说他的事了。高宗谅阴?很奇怪哦,什么叫“谅阴”呢?

这个问题,别说我不明白,从古到今多少专家都没弄明白,争议纷纷。但这个问题还不是个小问题,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两千多年来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到底受没受骗这样一个大问题。别急,听我慢慢说。

“谅阴”这两个字,其他一些典籍里还有另外的写法,我就不说那么细了。我在最初看到这个词的时候,还琢磨呢:“谅”字有的版本也写作“亮”,看来高宗武丁这个人是个暴露狂,曾经在一个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地点,暴露出(亮)了他那个不合适的部位(阴),又不合适地被人民群众当场抓了个现行,这一窘迫加惊吓,结果造成了另一种心理障碍,一连三年憋闷着自己不跟别人说话了——当然,我这个解释可不是权威解释,咱们还是听听从汉朝到现代的各个权威意见:

有权威认为,谅阴就是不说话。因为这个时候正值武丁的老爸刚死,武丁刚刚接班,所以呢,心里悲伤,不愿意说话,这一沉默就一连沉默了三年。

还有权威说,谅阴就是“凶庐”——很可怕吧,凶宅,鬼屋,墙壁往外渗血,半夜经常出怪声……武丁要能在这里住上三年,恐怕能称得上是古往今来胆子最大的人。呵呵,“凶庐”其实不是字面看上去的这个意思,而是指服丧时期所住的专门的房子。这就是说,高宗武丁在服丧的凶庐里住了三年,大概是太悲痛了,所以一直没有说话。

还有权威说,谅阴是一种“不语症”,武丁这是得了病了。这种解释是不是感觉比较另类,比较后现代,不像是古人说的?不错,这是郭沫若说的,也罗列了一堆证据。(这好像和我最初的理解有一些相通的地方?)

还有其他解释呢,我就不说了,各位有个大概了解就行了。

到底“谅阴”是个什么,先不去管它,反正高宗武丁肯定是在老爸死后一连三年没有说话,子张很不理解:三年不说话,还不得把人憋死!

如果子张拿这个问题问我,我大概会回答说:“人家高宗武丁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一国的最高统帅,是很能沉得住气的,你当他是街底儿的阿婆阿嫂啊?”

孔子当然不会像我这么说话,他老人家给子张的解释是:“难道只有高宗武丁才是如此吗?古时候的人都是这样的。国君死了,继位的新君在头三年里不问政事,各部门的官员都听命于宰相。”(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孔子所谓的“古之人”是指比他还古的那些人,至少也是夏、商时候的人,那时候的历史情况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到现在我们也弄不太清。但孔子说的这种情况肯定在他以后的时代里没怎么出现过,新君如果真的三年不问政事,全国上下全听宰相的,那真等三年之后这位国君想要开始执政了,宰相会把权力还给他吗?从人性通则来看,恐怕不大可能,这天下恐怕早就成为宰相的了,没这位国君什么事了。别说这种情况,有不少王朝连皇帝活着的时候都要竭力抑制宰相的权力,或者干脆就废除了宰相制度。所以再看孔子这番解释,“古之人”是否“皆然”,我们先存而不论,至少后人没这样干的。

这师徒两人的对话还折射出这样一个问题:子张以为高宗武丁在新继位的时候三年不问政,这是一个特例,所以来请教老师这是为什么,而孔子却说这不是特例,以前的人都是这么做的——这至少就说明了,在孔子所处的东周时代是没有这种情况的。如果我们把“谅阴”解释成“凶庐”,并且认为此事属实的话,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守孝三年”这种制度是商朝人的习俗,而不在“周礼”的范畴之内,周朝人是不搞这一套的。

——真是这样吗?呵呵,也不一定,这可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胡适本来就认为守孝三年这事是孔子才开始搞的,可后来他又变卦了,说这本是商朝的制度,在周人灭商之后,商朝的遗民还坚守着古老的传统,而周人却不理这一套,而且,这传统还是下层社会的传统,在上流社会也是行不通的。这样看来,孔子以为古人全都如此,也并非信口开河。

郭沫若持反对意见,拿出好几个考古发现的甲骨文证据,这可是商朝的一手证据啊,证明商朝君王们是没有所谓三年之期的限制的。

胡对还是郭对,我们倒不必理会,反正不管哪种意见,至少在一个问题上都是一致的:周朝人没有守孝三年的传统。

好了,现在我们就能明白,为什么滕文公一说要给死去的老爸守孝三年,宗室群臣们都纷纷说他违反旧制了。滕国和鲁国都是姬姓国,是周朝的王室宗亲,鲁国又是最遵守周礼的诸侯国,所以,连鲁国都没这种讲究,这只能说明守孝三年当真不是周礼了。既然不是周礼,滕国人当然不干了:世子啊,世子,放着好好的传统春节你不过,去过哪门子圣诞节啊!

滕文公一想:也是,我是滕国国君,不是小资,也不是新新人类,我应该稳重一些才是!不过,孟老师盖世高人,他老人家的话总是不会错的!可是,听孟老师的吧,又难以服众。唉,难啊!

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还得再去找孟子讨个办法。

滕文公又拜托然友来了:“都怪我当年贪玩,只知道骑马、击剑,不好好学习,结果现在大家伙儿谁都对我不满,我怕这丧礼要办砸。你还得再出一趟国,找孟子问问。”

然友又一次出访友邦,拜会国际友人。

然友这一来,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孟子很纳闷:“你不是刚回国吗?怎么这么快又到我这儿来了?”

然友把世子怎么为难,朝中大臣们怎么反对,都对孟子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最后说:“世子还是信您的话,请您再给想个办法!”

孟子摇了摇头:“嘿嘿,我管不着!”

“啊——”

孟子慢条斯理地说:“别瞎想,我这不是跟你怄气,我是真管不着。因为这种事情是不能求助于别人的。孔子说:‘国君死了,新君要把政务交给宰相,自己只是喝粥,脸色黯黑,临孝子之位而哭。这样一来,百官们谁也不敢不哭,这是因为领导带了头。’但凡领导喜欢的,下边的人就更喜欢。君子的品德像风,小人的品德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所以说,这件事的成败全都取决于世子自己!”(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世子。”)

孟子这段话说得很漂亮,也出了两句名言。一个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个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后面这一句是师承于孔子的。)

不要小看这两句名言,这可是后来被历朝历代奉为圭臬的重要的政治理念。这种理念和我们现代人距离较大,所以我们不大容易理解。要知道,古代的人民群众可不是社会的主人翁,尤其在专制时代,他们实际上都只不过是帝王的私有财产罢了;帝王和官僚阶层也不是人民公仆,那都是高高在上的老爷和太老爷。所以,老百姓要是想过点儿舒心日子,只能寄希望于圣主清官,自己几乎没有任何

办法。

孟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是:上梁要正,下梁才不会歪,做领导的要像“公孙丑篇”里提到的晏子那样,时时处处为下边的人作出表率。你希望大家节俭,你自己就得先节俭;你希望各级官员不要挥霍,那你自己就先做个样子出来;等等。

至于孟子说的君子和小人,正如我在上本书里讲到的那样,可不是指什么正人君子和卑鄙小人,而是指统治阶层和草根阶层。

孟子这话对不对?在古代社会来说,这是很有道理的,而且这也是孟子一贯主张的“推己及人”的行为方式。但这招要是用不好了就往往流于作伪——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可太多了,因为这个原则被人搞来搞去,出发点就变了。

古人也不容易啊,能想到这种上行下效的念头就不简单了。

同类推荐
  •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智慧: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解读

    黑格尔的著作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创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他认为自己的哲学就是“绝对观念”的最高表现。他认为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是一个过程,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而其内部矛盾乃是发展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
  • 孟子、庄子、老子

    孟子、庄子、老子

    本书收录了儒家和道家的经典著作:《孟子》、《庄子》和《老子》三部。其中,《孟子》是记载孟轲言行的书;《庄子》则是庄子学派关于伦理、哲学、政治、人生、学术的论文汇编;《老子》又名《道德经》,是春秋时期楚国思想家老聃的杰作,其“无为而治”是思想最为著名。
  •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论人生事业(大师的人生忠告丛书)

    培根是近代美国思想最伟大的人物,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人物之一。本书收集了培根论说手札数十篇,充分显示了哲人的睿智,是一本见解独到的传世佳作。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 沉思录·青少版

    沉思录·青少版

    比原著更简洁、更引人入胜的青少哲学读本。提倡青少年像大人物一样阅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本着“取其精华”的原则,本书总结了马可·奥勒留的智慧精华,以故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将《沉思录》阐述出来。无论你想从书中得到什么,是和谐的心境,还是成长的智慧,这本书都是最好的选择。
热门推荐
  • 血腥王国

    血腥王国

    宁天,穿越到异界,得到系统的帮助,一统大陆
  • 搞笑穿越:古代原来是这样

    搞笑穿越:古代原来是这样

    女主22穿越回清康熙年间变成草包十阿哥!男闺蜜竟然随同穿越成公主!康熙爸爸不为人知的一面是什么?神秘穿越人究竟有何阴谋?历史上的阿哥们性格如何?九子夺嫡到底是怎样的呢?天啊!这还是我认识的历史吗?!原来教科书和电视剧都是骗人的......(本人特意穿越回现代解密这一段秘史,请多关照!)
  • 明朝第一驸马

    明朝第一驸马

    宋友亮说过很多话,其中只有几句脍炙人口:西班牙人,别再祸害非洲兄弟了,实在要贩奴的话,我这里有便宜的建奴清仓大甩卖葡萄牙人,既然你们来我大明租地当佃户,那每年一百万两的租金要付清荷兰人,男的留下戒指项链,滚出台湾,女的脱掉内裤肚兜,全部躺平,否则统统没命
  • 爱之泪之无悔的青春:黄昏泪

    爱之泪之无悔的青春:黄昏泪

    寒暄:如果有来世,就让我陪在你身边,永远不离开。北玄:如果有来世,我要先遇到你,比任何人都要先遇到你。Angelo:如果有来世,我再也不想将这种相遇的缘分当作礼物送出去。离开,让一切变得简单,让一切有了重新被原谅的理由,所以总是有人在离开,不停地离开。
  • 我老大是玉皇大帝

    我老大是玉皇大帝

    一场造化一场梦,得遇机缘成仙道,不想机缘之后是灾难,危机之中有机遇,拜得老大闯天涯,老大支持我怕谁,金钱、美色,我全有,看修仙界中的韦小宝是如何练成。QQ群:77539866、81459868、31295677
  • 火影之大战

    火影之大战

    当系统与空间交错,现实与虚拟融合,火影的世界会发生什么样的改变?以两个灵魂融合而产生的少年又会使命运的轨道向哪里偏移?沉睡中的少年啊!以火影为名,征战吧!
  • 封天大帝

    封天大帝

    封神之后,洪荒巨变。天地间先天灵气骤减,而后天元气剧增。以至于成仙变得万分困难,仙道开始势弱起来。而在人族聚居的神州大陆中心,武道逐渐兴起。百万年后,神州大陆上仙武相争的大争之世开始,仙道法则与武道意志的交锋也渐渐展开。少年封天,出生海外,携带着一个破损的葫芦灵宝,踏上神州大陆,上演着一个帝者归来的神话。
  • 魅力腹黑女:暖男霸道惹不起

    魅力腹黑女:暖男霸道惹不起

    一个想要登上世界最高峰的女人,叶晴。她的身边桃花朵朵开,魅力值爆表,女友力爆棚,美男环绕,宠爱有加。谁惹了我,不好意思,你只会更惨。她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挑衅的。晴天粉们表示:叶晴,女神/男神娶了我吧!
  •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组织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党的组织建设

    《党建工作实务:党的组织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我国走过的六十年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党的建设工作始终是同我党和我们国家的命运前途息息相关的。无论是普通的群众,还是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等各个系统的体制、制度等知识有所了解,对党的工作和建设知识有所熟悉,才能把握国情,理解相关国家政策,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政治素养和工作服务水平,为党政工作的开展和新农村的建设和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 爱,就这样

    爱,就这样

    爱过,恨过也疼过。我不知道是什么理由让我坚持到现在,我想,可能我还是爱你,舍不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