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科学领域,灵感同样发生在艺术领域、技术领域、军事领域等等,它是一种思维升华,是一种非逻辑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例如俄国诗人普希金曾用这样的诗句来描摹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灵感现象:
诗兴油然而生:抒情的波涛冲击着我的心灵,心灵颤动着,呼唤着,如在梦乡觅寻,终于倾吐出来了,自由飞奔……
思潮在脑海汹涌澎湃,韵律迎面驰骋而来,手去抓笔,笔去就纸。
因为灵感到来的时候,能够解决平日长时间思虑而不得其解的疑难问题,创造性劳动效率特别高,所以历来人们都很重视灵感思维的产生机制或产生条件。
那么,灵感思维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1.灵感是与长期的知识积累分不开的
周恩来总理在讲到文学艺术家的灵感思维时说过“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如果把技艺也包括在知识范畴之内的话,文艺家的思维灵感,则是他长期刻苦磨炼、积累知识的报酬。积累的过程是量变,灵感的到来是质变。
知识是灵感的根基。诗人郭小川在写给一位青年诗歌作者的信中强调:“最重要的是积累,生活、形象、思想、语言都要积累。像仓库一样,有了它,在受到某一触动之后,就会俯拾即是。”
知识积累有不同方式,不同效果。一般说来,知识系列多的人,灵感思维更容易发生。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告诉我们:“有重要的独创性贡献的科学家,常常是兴趣广泛的人,或是研究过他们专修学科之外科目的人。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对象或设想之间的联系或相似之点,而原来以为这些对象或设想彼此没有关系。”学习文学创作的青年,灵感思维更有赖于对于社会生活多种知识的深刻理解。
2.灵感的产生有赖于想象等智力因素
—个人的智力高低,对灵感思维是否发达有不小的关系。以卢瑟福为例,1910年,关于原子核好像太阳,电子好像行星的“原子核结构模型”就在他心中萌生了。在这之前,人们并没有原子结构的这种设想。后来,卢瑟福在盖革·马斯登的合作之下,证明了原子核的存在。由此可知,“原子具有一个带电的微小而重的中心”的灵感,与卢瑟福的想象力有关。
如果在卢瑟福的头脑里只装着太阳系的知识,而不能展开想象的彩翼,将太阳系和他正在研究的小小的原子联系起来,也是枉然。这说明,灵感思维。不能凭空等待。要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才能迎接它的到来。
3.灵感到来的前提之一是连续的苦苦思索
灵感到来,往往是“顿然”、“豁然”、“突然”的。但是,你如果像守株待兔者一样,等着它们“突然”而到,肯定没有希望。这是因为,在这些偶然到来的形式之前,有一段连续的苦苦思索。音乐家柴可夫斯基说:“灵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挥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尽全力工作时的心理状态。”科学家赫姆霍兹则这样说:“就我经验的范围内说,……首先,始终必须把问题在一切方面翻来覆去地考虑过,弄到我‘在头脑里’掌握了这个问题的一切角度和复杂方面,能够不用写出来而自如地从头想到尾。通常,没有长久的预备劳动而要达到这一地步是不可能的。”
4.灵感的到来受到主体外在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留心注意的话,不难发现,一些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等常常喜欢到风景优美的所在写作、创作、沉思。著名作家秦牧说,他如果到美丽的公园里写作,可以比平日高产三倍。世界圆舞曲之王斯特劳斯,在维也纳森林里与鸟语泉鸣一起,创作出许多动人心魄的乐章。这些,并不能全部以“喜欢游乐”、“消遣舒心”来解释。因为创作灵感确实与某种外在环境有一定关系。十分有趣的是,通过一些作家的生活传记,你可以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习惯,这些习惯,有一部分反映了他对某种外在环境的要求。
比如,安徒生喜欢到森林里构思童话;卢梭喜欢在阳光照耀下沉思;马克·吐温对海上写作是那样一往深情。有人把这种外在的有益于灵感产生的条件,说成是创造灵感出现的唯一条件或主要条件,这是歪曲;但是,不承认外在条件对主体创造的一定影响,也是没有道理的。一般来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优美、整洁、安静的环境。有利于灵感的产生。
要敢于冲破一般人的思想框框
有一位心理学家写的《创造性的开发》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你仔细读一读,考虑一下解决的方法。
“这里有三个小硬纸盒,其中一个盒子里放有三支蜡烛,一个放有三个图钉,另一个放着火柴。用这些东西把三支蜡烛固定在墙上用来照明。得怎样做才好呢?”
反正,因为有蜡烛和火柴,点燃它并不是什么难办的事。但是,一听说把蜡烛固定在墙上,就不知如何是好了。当然,因为有图钉,似乎可以想出办法来的。我们假定可以用尖部很长的图钉插透细细的蜡烛,钉在墙上。但是,因为蜡烛紧贴在墙壁上,会把墙烧着,即使是用不易燃材料砌的墙,也会把墙熏黑,一想到这里,我们就束手无策了。一般人通常会这么想:如果在墙上安装着蜡烛台的话就没问题了,但用现有的工具根本不可能把蜡烛立起来。
但是,心理学家认为:如果能用创造精神办事的人,使用现有的材料就可以把蜡烛牢牢地固定在墙上。试看:首先把蜡烛和其他东西从小盒里拿出来,然后把图钉从小盒的硬纸内侧向外插,把纸盒钉在墙上。这样一来蜡烛台就有了。把蜡烛立在小盒上即可照亮室内。
这样一说,有人会讲:“那样的事我也能干。”不错,听起来解决的方法再简单不过了。但是,重要的是刚一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大部分人往往是左思右想。而结局总是不行。当听到结果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呀!可是已经晚了。尤其是在没教给我们解决的方法之前,我们已深信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老老实实承认这一事实,这跟哥伦布立鸡蛋的故事是一样的。
哥伦布竖立鸡蛋的事现代也还有。几年前,日本南极探险队乘坐雪上汽车在南极大陆上探查。外面是零下几十度的严寒。可是由于发生了一点小故障,车子开不动了。所谓故障就是机器部件破损。可是找遍车上,没有备用的部件。在四周是自茫茫的好像巨大的冰库似的南极,当然不会有别的车子路过。离营地几百公里,用无线电呼救也很费时间,继续停在这里,队员全得冻死。在大家都束手无策之际,队长N博士命令在车上烧开水,然后把热水端到车外,把破损部件放在雪上,将热水泼在上面。水马上结成冰,部件破损处结成坚冰,再把部件安在机器上,车就开动了。因为在这里冰比金属还坚硬,不易损坏。他们就靠这冰冻的部件安全返回了基地。
这件事和哥伦布竖立鸡蛋一样,解决问题的方法超出了常识,也可以说是冲破了一般人在普通状态下的思想框框。因为部件坏了,必须立即找备用部件,而部件是金属做的,没有备用部件就毫无办法了。这是一般的想法。
可是当你想到零下几十度的严寒之中的冰比金属还要坚硬时,情况就不同了。说起来很简单。但我们常囿于常识的框框,问题就无法解决。只好举手投降了。打破常规解决问题,这就叫做“创造”。自古以来促进人类进步的,无一例外地要靠这种创造性。只有对习惯的看法从根本上产生怀疑,才能产生一切新的发明、发现。
哥白尼以前的人看到星星移动,以为天在动。总以为人类脚踩的大地是永叵不动的,认为这是正确无疑的。可是哥白尼却偶然一动脑子,想到会不会是大地在移动呢?终于创造出了“地动说”。,虽然教会认为这是异端,但时间终于证明哥白尼是正确的,从而全面改变了人类对地球和宇宙的看法。
由于哥自尼创造性的发现,给人类的知识体系带来划时代的巨大进步。这同样适用于发现力学诸法则的牛顿,发现支配生物的进化法则的达尔文,发现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他们的巨大成就,都是创造性的思考的产物。创造性的工作可以说是促进人类活动的原动力。不管多么细微的工作,改变以前的做法。把事情干得更好,这就是创造。
决定天才的不是智商,而是创造力
1907年11月,爱因斯坦有了他自己称之为“生命中最幸福的思想”。长期以来,他一直试图去理解重力现象,用他的狭义相对论去解释重力现象,但是失败了。现在,一个突然闪现在脑中的想法给了他很大启发:当一个人(或一个观察者)从房顶自由下落时,将不会体验到周围有重力场。他说:“如果从下落观察者身上掉下某个物体,则该物体将相对地保持静止或一致的运动。”这一闪念导致他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原理,从而推动物理学爆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
科学巨人所做的种种发现正在不断改变我们的世界,也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但是,还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科学天才是怎样思索的。大多数人以为:智商决定了天才,爱因斯坦所有的深邃洞察力是一种奥妙、专一的思维产物,是凡人所达不到的。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正在研究天才人物的思维,尽管还没有大量确凿的证据,但他们的研究已经为我们揭开天才秘密的一角。
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决定天才的不是智商,而是创造力。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商仅仅涉及人的逻辑数学能力。人类起码有七种不同的能力,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应该具有几种能力,他不但要有逻辑数学能力,而且要有空间想象能力,语言能力和有形动觉能力。
一些实例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某些科学家曾经报告说:有时候,一种思想围绕着某个形象而产生;有时候则集中在一种感觉或一个词上。爱因斯坦叙述在他指尖上曾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这种感觉引导他解决了某个问题。
电发明家特斯拉在一次偶然散步中想到旋转磁场,当时他正对着傍晚落日吟诵歌德的诗,突然出现的灵感使他想到一个在圆形磁铁中急剧旋转的磁场,这导致他解决了电机旋转的理论问题。是否诗的节律和晚霞给了他启发呢?
智商测试能公正断言一个人的学习成绩和掌握知识的快慢,但对天才的要求绝不只是掌握知识,天才必须能跃出当代知识的范畴去开创新知识的领域。一些专家认为,天才人物是以特别的方式对待事物或信息间的联系的。
一些对普通人不足为怪的事,在天才心中却能产生疑问。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时,注意一种不寻常的绿色荧光,可是,在他之前的一些研究者也发现过这种荧光,他们忽略了它,认为它是无意义的。而伦琴却对这种光进行了研究,终于发现了新的射线——x光。
加德纳认为,科学家解决问题是通过智能转移来进行的,逻辑数学能力是一个决定条件。科学家可以用语言思考问题,也可以用逻辑方式或空间想象来思考,他们像孩子那样,思维非常灵活。
心理学家史特恩布总结了三条科学思维的规律。第一是思维的选择性。
即从不被注意的事件中选出有用的东西。青霉素的发明是一个例子。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在做霉菌试验时,偶尔发现培养皿中的一些葡萄球菌大量死亡,他选择这一偶然事件作研究对象,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一种有强大杀菌能力的霉,这就是青霉素。第二种方法是结合法。把一些已知的信息材料用特殊方法结合到一起。就像达尔文发展进化论所做的那样。第三种方法叫形象比较法,把已知事物同研究对象联系起来。德国化学家奥格斯特曾经用蛇的形象来比喻苯环结构,使他在化学上做出了贡献。
不少研究人员认为,创造过程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段长时间的艰苦工作。
大多数天才人物把工作融合在自己的兴趣之中,他们有雄心勃勃的规划,他们知道怎样把一些棘手而不易解决的问题适当归类,而集中力量去做能解决的部分,达尔文就是这种科学工作方法的典范。
马萨诸塞精神病学者罗森伯格花了多年时间去调查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分析他们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后,他认为:天才头脑中的对立思想激发了创造发明的能力。他称对立思想为矛盾心理,对于普通人,矛盾心理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对于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矛盾心理是科学发现的动力。一个科学家能统一同时产生在心理上的对立思想,并创造一种新的联系、新的理论,使对立的事物能被解释得合乎逻辑。罗森伯格说,每个人都有对立思考的能力,只是天才人物经常运用它。
青年人一定要注重培养和发挥想象力
杰出的原子核物理学家卢瑟福说过:“出色的科学家总是善于想象的。”爱因斯坦也把想象力当作一种可贵的智能,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想象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人的大脑皮层由大小、形状、排列顺序不同的140~15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这些细胞又分别组成若干集团,各司其职。
心理学家认为,大脑有四个功能部位:一是接收外部世界信息的感受区;二是将这些感觉信息收集整理起来的储存记忆区;三是评价所获得的信息的判断区;四是按新的方式把旧信息和新信息结合起来的想象区。人的思维能力相应地分为感受力、记忆力、判断力、想象力四种。所谓想象,就是由保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出发。把这些表象以不同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新的形象或构想这样一种思维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