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一个孩子有没有自尊、自信,不是取决于家庭物质条件的好坏,也不是取决于父母是否是高学历、高智商,而取决于他们生长和接受教育的环境。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隐私,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并且充分信任孩子,才能为培养出一个自尊、自信的孩子打下“精神基础”
然而,在对待孩子“私人”的问题上,父母却往往过分地去干预。他们像警察一样,时刻监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稍有不合父母心意的言行,他们便利用手中的“特权”,要么对孩子的房间进行秘密搜查,要么干脆进行来历“审问”。在父母的眼里,自己的任何言行都是正确的、天经地义的,因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对孩子的爱。但是,也正因为他们这些过激的言行,往往引起孩子的强烈反感,甚至是形成“代沟”的焦点。
千万别动孩子的抽屉,给孩子一份尊严和信任。当父母不再用“窥视”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孩子时,孩子才会在一个充满信任与尊重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当然,我们建议父母不要动孩子的抽屉并不是绝对的,当孩子出现意外或其他特殊情况时,父母可以动孩子的抽屉,但最好事先能征得孩子的同意或事后向孩子解释清楚,这样才能得到孩子的谅解,也更易于两代人之间沟通。
要做到“不要动孩子的抽屉”,还要做戮以下几点:
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
给孩子一个独立活动的空间。
尊重孩子的隐私,比如不私自翻孩子的书包,不私拆孩子的信件,不偷看孩子的电子信箱等。
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警察”的角色。
不要抓住孩子的“小辫子”不放。
不要动不动就跟踪、监视孩子。
不要强迫孩子按照你的意志待人接物。
不要限制孩子与异性交往,但提醒他要有分寸。
不要扔掉希望要保留的东西
“敝帚自珍”,这是成年人的习惯。很多时候,我们合不得扔掉大学时代的一个笔记本或一本书,因为那里浓缩着我们青春的记忆;我们合不得扔掉家里那个已变色枯萎的花环,因为那是爱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孩子也如此,孩子也有自己合不得扔掉、想保留起来的东西。不信,无论您什么时候打开孩子的“百宝箱”,里面肯定放得满满的。虽然那些被孩子认为珍宝的东西,不外乎是一本破损的故事书、一把木手枪、一个少了轮子的小汽车、一个陀螺、一根叫不出名字的鸟的羽毛,等等。
然而,虽然有些父母合不得扔掉自己那些已没有实用价值却有纪念意义的许多东西,但是,他们却往往容不得孩子的抽屉里、“百宝箱”里装着孩子自己很想保留的东西,因为它们在父母的眼里是没有任何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甚至觉得有些莫名奇妙的东西。于是,很多父母不和孩子商量,就武断地扔掉了孩子的“宝藏”。
其实,父母的本意是好的,是帮助孩子“大扫除”,帮助孩子清除“垃圾”,但在孩子眼里,父母诸如此类的行为无异于扔掉了他们最珍贵的东西,因为他们想保留的,也是他们自己认为最重要、最珍贵的部分。
“瞧你,像个破烂王似的,什么东西都当成心肝宝贝似的藏着、掖着。”晓明的妈妈一边说,一边把晓明床底下的小木箱打开,把里面的一只破损的风筝、一支玩具手枪和其他几样东西扔进了垃圾桶。
“妈妈,谁让你动这些东西的?”晓明扑上去,从垃圾桶里捡回妈妈已扔掉的东西,并小心地放回小木箱,然后整个身子护在小木箱上,不让妈妈再动一下。
“儿子,这些东西都是你以前玩过的,现在又破又烂,留着有什么用呢?你想招蟑螂呀!”妈妈说完,准备拉开晓明,再一次帮他清理木箱。
“妈妈,它们都是我的宝贝,我都合不得扔,你就让我留着吧!”晓明请求道。
“傻孩子,没出息。这些破铜烂铁在你眼里都成了宝贝了,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啊!”妈妈生气地说。
“妈妈,你和爸爸除了忙着挣钱,什么时候陪我玩过啊?这风筝、这玩具枪,它们陪我度过了好多时光,它们……它们比你们对我还亲。”已上初三的晓明突然哭了。
“都男子汉了,还为这点芝麻小事哭?扔了,都给我扔了!”晓明的爸爸也在一旁说,并且不顾晓明的哀求,一把抱起小木箱,跨出了家门,将它扔到门外的垃圾桶去了。
晓明的父母自以为做了一件很对的事,他们在帮助孩子扔掉垃圾。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轻轻松松扔掉的都是儿子记忆中最美好的东西,扔掉的是儿子的欢乐。从那以后,晓明回到家便将自己关在房里,很少和父母说话。
因为在晓明的心里,父母是那样的冷酷无情,他们不但很少给他欢乐,还扔掉了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无穷快乐的东西,他们太自私,太不理解自己了。
渐渐地,这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隔阂也越来越深了。
父母抱怨晓明不体谅自己的辛苦,晓明抱怨父母除了忙挣钱,从来就没真正关心过自己。更为重要的是,他无法原谅父母扔掉了他最珍贵的东西。
问问自己,您是不是也像晓明的父母一样,不顾孩子“小柯,去帮妈妈把身匿碰爷爷的晚报全部买下来。”
妈妈从口袋里拿出50元钱对小柯说。 “妈妈,刚才进城铁时,你不是在报摊上买过一份了吗?您刚才坐在城铁里还看过呢。”小柯提醒道。
“听妈妈的话,全都买下来!”
“可是,他手里大概有十来份呢,都买下来吗?妈妈,您要这么多报纸干什么呢?”
“待会儿妈妈再告诉你。”
“好吧。”小柯拿着50元钱来到老人跟前。
“小朋友,你也看报纸啊!”老人抽出_份晚报,边递给小柯边乐呵呵地说。
“爷爷,这些晚报我全要,您数一数共有多少份。”
“哦?你全要?不,小朋友,你看一份就够了,买多了也是浪费。来,爷爷找钱给你。”老人说完,便开始给小柯找零钱。
“爷爷,是我妈妈让我全买下来的。”小柯忙解释道。
“是的,大爷,我是让孩子都买下您的晚报。”小柯妈妈见老人执意只卖一份晚报给小柯,便上前解释道,“因为我家装修,需要一些报纸糊墙壁,而现在天色晚了,估计没多少人买晚报了,您就都卖给我吧!”
“哦,是这样呀,你买这些报纸看后还能派上用场,我就都给你了,一共是11份。”
“谢谢爷爷!”小柯接过找回的钱,礼貌地说。一转身,小柯就不解地问妈妈:“妈妈,您怎么骗人呢?刚才您对那位老爷爷说,’我家装修要用报纸,可咱们家不是上个月就已装修完了吗?”
“儿子,今天是中秋节,这么晚了老爷爷还在外卖报纸,一定是家里很困难,要不他早回家和家里人团圆,一起赏月去了。我们把他的晚报都买下,他不就能早点回家和家里人团圆了吗?”
“妈妈,您真善良,您的心肠真好!”
“儿子,妈妈希望今后也有人这样评价你,说你是一个善良、懂得爱人的人。妈妈今天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以实际行动来告诉你,当你看到他人有困难时,不能无动于衷,要尽力去帮助对方,要多体谅他人的难处,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问问自己,在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同时,您也教育孩子要学会爱人了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过表率吗?
如果还没有,请您今后一定要这样做,因为一个毫不吝啬献出自己爱的人,同样也会得到爱的回报。
告诉孩子无论在什么时候,心中都要充满爱,那样他才会有足够的爱奉献给他人。 告诉孩子多向那些品德高尚的人学习,有了榜样,孩子就会有目标。
告诉孩子当发现他人需要帮助时,要及时伸出双手。
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在一个人众多的品行当中,最重要的是“诚信”二字。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换句话说,诚信是人们交往中的规则,把两个字分开,就是对人要诚实,交往要讲信用。在现代社会,人们更是将诚信作为立足社会的基本准则。有社会学家指出:诚信是人生的通行证,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心理纽带。因为随着社会交往空间的不断扩大,人们需要面对着一个陌生人的社会,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人际关系,更多地需要诚信来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