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文化是产生向心力的根源
《论语·学而第一》曾子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曾子说:“谨慎送终,怀念远祖,民众的德行就归于笃厚了。”终就是已经死去的人,远就是远祖。他们对社会有过贡献,现在怀念他们是应当的,这种怀念,也给现在的人做出表率,于是民风就越来越淳朴了。
毛泽东在纪念张思德的祭文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干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慎终追远”的精神对于团结整个人民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在企业中,老员工就是创业的先辈。如果企业还能记得他并把他们的故事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讲给新来的人听,就会逐渐培养出笃厚的企业文化。大家就会觉得企业是有人情味的,大家不只是打工,而是在做有意义的事情。
企业对待先辈的功劳念念不忘,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管理者的德行是否崇高。一个“慎终追远”的人,一定不会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进一步说,这样的管理者一定是一个守信用的、值得员工信赖的领导。
传说秦朝末年时,汉高祖刘邦取得天下,返回故乡的时候,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由于连年战争,一座座坟墓上长满杂草,墓碑东倒西歪,有的断落,有的破裂,墓碑上的文字无法辨认。
刘邦非常难过。部下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紧紧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现在风刮得这么大,我将把这些小纸片,抛向空中,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风都吹不动,就是爹娘的坟墓。”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抛,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刘邦高兴得不得了,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而且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后来,民间的百姓也和刘邦一样,每年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但会用人,而且通过自己的尊敬先辈的行为,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而项羽,就连自己的叔父项伯都暗地里倾向刘邦。所以,刘邦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而项羽到死也未见得明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很多管理者不能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导,许多企业人心涣散,不能形成向心力,恐怕与缺乏“慎终追远”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不能做到这一点,企业靠什么凝聚大家的心!有一句名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背叛自己先辈和传统的人,就很难得人心。不得人心者何以拥有天下,不能得到员工的广泛的支持的管理者,怎能管理好一个企业?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要特别尊重老员工、创业伙伴(他们的对企业所付出,是不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的),这样才可能培养才出富有人情味的、笃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这样,管理国家更不能缺少对前辈的尊敬。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堪称当时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王守仁从小接受严格儒学教育,十五岁游览居庸关、山海关等山川形胜,十七岁至江西上饶谒见理学家娄谅,听讲朱熹格物之学。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对兵家武事莫不精究。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兵部尚书。
明嘉靖初年,绍兴出了三个尚书,韩邦问、王鉴之和王守仁。
韩邦问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同辈,王守仁对他十分敬重。冬至节这一天,王守仁和韩邦问都去朝堂上朝贺。王守仁当时是一位立了大刘邦赢得楚汉战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不但会用人,而且通过自己的尊敬先辈的行为,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袖;而项羽,就连自己的叔父项伯都暗地里倾向刘邦。所以,刘邦的胜利是必然的结果,而项羽到死也未见得明白“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
很多管理者不能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领导,许多企业人心涣散,不能形成向心力,恐怕与缺乏“慎终追远”的企业文化不无关系。不能做到这一点,企业靠什么凝聚大家的心!有一句名言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一个背叛自己先辈和传统的人,就很难得人心。不得人心者何以拥有天下,不能得到员工的广泛的支持的管理者,怎能管理好一个企业?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角度,要特别尊重老员工、创业伙伴(他们的对企业所付出,是不不能用时间和金钱来衡量的),这样才可能培养才出富有人情味的、笃厚的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这样,管理国家更不能缺少对前辈的尊敬。
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堪称当时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王守仁从小接受严格儒学教育,十五岁游览居庸关、山海关等山川形胜,十七岁至江西上饶谒见理学家娄谅,听讲朱熹格物之学。弱冠举乡试,学大进。好言兵,且善射,对兵家武事莫不精究。明弘治十二年进士,历任刑部、兵部尚书。
明嘉靖初年,绍兴出了三个尚书,韩邦问、王鉴之和王守仁。
韩邦问和王守仁的父亲王华同辈,王守仁对他十分敬重。冬至节这一天,王守仁和韩邦问都去朝堂上朝贺。王守仁当时是一位立了大功的勋臣,他身着貂皮朝服,乘马前行。一会儿,随从报告说韩尚书在后边。王守仁立即下马执笏,立在道旁。韩公至,也不下轿,拱拱手说:“伯安(王守仁字伯安)走好啊!我先走了!”就过去了。王守仁等他过去才上马继续前行。这个时候,韩公居然以前辈自居,而王守仁对他十分恭敬,并不因身是伯爵而自以为了不起。
王守仁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对人身修养有独到研究,为历代官员所推崇。王守仁升了官,封了伯爵,但他十分注意自己的形象,对老臣尊重,并不得意洋洋。
王守仁少年有为,但在职场中却注意“真终追远”。在企业里,年轻的管理者应谨慎,对老的领导要加倍尊重,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否则就会孤立,甚至受到老臣们的攻击。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年轻的管理者就是再有本事,恐怕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从企业的员工的角度看待建立“慎终追远”的企业文化问题,更关系到企业团队精神的建设。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从这个企业如何对待老员工这个问题上,看到自己的未来,因为人人都会老,如果企业对待老员工采取“高鸟尽良弓藏”的势利眼的态度,恐怕新员工很难不为自己的退路打算,于是,对于企业的忠诚度就会下降。事实说明,如果不能尊敬老员工,要想建设一个忠诚敬业的员工队伍,恐怕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建设“慎终追远”的企业文化,是产生向心力的根源之一。
二、以“德”为中心建立企业文化
《论语·里仁第四》子日:“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一个人,如果要得到很多的朋友,就必须有“德”。试想,一个缺德的人谁愿意同他去交朋友呢?在这个问题上,三国中的曹操、刘备和孙权可以说各有一套。尽管他们是对立的三方,可是,在“为政以德”方面,三位领导者没有一个含糊的。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以“德”为中心,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
也许大家可能感到很奇怪,认为互相对立的三方怎么会在同一个“德”的基础上,建立企业文化呢?’事实就是这样,不同的利益集团或企业虽然有利益冲突,可是,关于企业的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却没有不同。虽然他们可以指责对方“无德”,但是,企业内部关系稳定和谐,绝不能离开“德”这个根本的原则。企业文化必然以“德”为基础。
刘备的企业文化建立在其号称“帝室贵胄”中山靖王之后的基础上,并且打出了“复兴汉室,剿灭汉贼”的旗号,借以吸引天下人才,壮大自己的实力,先获得关羽和张飞两位名将的衷心支持,后得到诸葛亮、赵云的倾心辅佐,可谓文武双全。
曹操以正统建立企业文化。曹操名为汉相,与刘备和孙权交锋的时候,都是打着“替天行道,剿灭乱臣”的口号。着实也吸引了众多能人志士。手下谋士过百,猛将如云。
孙权本来是所谓江东鼠辈,一无像诸葛亮那样的运筹帷幄之士,二无像关羽、张辽那样的骁勇战将。孙权仗的是群策群力,仗的是开明君主的企业文化。他让各个部门放开胆子去干,对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都莫不如此,极大地调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他们三个人所建立的企业文化莫不以德为本。
很多企业因为有正确的价值观,而产生过很好的效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样的例子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很多。我国石油工业的先驱大庆,以“艰苦奋斗,三老四言”为企业精神,所谓“三老四严”就是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以“善于学习,勇于创新”为企业精神;海尔集团以“自尊、自强、自信、自立”为企业精神。在20世纪30年代,东亚毛纺公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自己公司的座右铭。
企业文化可以弥补管理制度的缺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投入代价小,影响范围大的高层次管理;在它的影响下,一些不符合公司价值观和管理要求的行为将受到抑制。
有很多企业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一个比较“虚”的东西,因为他们看不到企业文化的作用。企业文化要发挥作用,的确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管理者贯彻实施企业文化,就像做一个麻辣火锅,企业就是一个能产生热量的容器。企业的中心烧着木炭,即生产部紧锣密鼓地搞生产,市场部披星戴月地忙市场。而围绕这个中心的就是一圈汤料,包含胡椒、味精、高汤所有的味道,融进了企业的经营理念、质量方针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当然,要想吃一顿美味的火锅,还必须有下到火锅中的主料。这些主料,正是需要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们。这样,一顿企业文化的火锅大餐就具备了基本的条件。然后,就看企业的管理者如何煮出企业文化的色、香、味了。
企业文化的“色”,就是当这个员工进入大门的一刻起,就在感受企业文化。企业的建筑特色、第一个接待他的前台文员的整体形象、办公楼的整体布局及装饰,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录入他的大脑,和他有接触的行政人事部员工及经理的办事态度和办事方法,都会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如果形成了一定企业文化特色,即员工的整体面貌,及行政人员对公司的讲解,都是非常直观式的教育课程。这将长期影响着一个员工的工作与生活。
企业文化的“香”,就是对员工的人职培训。这是一个非常注入式的教育体系,也是员工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想急于了解的一些内容。这个内容设计的好与坏就关系到企业文化教育模式的特色。当员工教育完毕后,就会进入公司的生活环境。饭堂、宿合、文化宣传栏,都是他们接受企业文化的最好载体。因为任何人到一个新环境里的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一环,这一印象可能就会决定员工的最终行为。
企业文化的“味”,就是企业文化的精神层教育。这涉及人的心智模式的改变,是企业文化实施到位的最关键的一环。举例来说:当一个工人看到厂区里有一块香蕉皮后,他是不置可否,还是弯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这个行为在公司里有多少人能做?如果只有少数的员工做到,说明这个企业的文化没有落实到位。如果通过调查,这一行为公司有绝大部分的员工做到了,这说明这个企业的文化工作做得非常到位。
色香味俱全,企业文化自然成为一顿丰盛的大餐,吸引更多的市场、更多的人才。“德不孤,必有邻”,“德”是一个大磁场。
企业文化是员全体员工所共同遵守的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共同的境界,是群体对于共同认定目标的追求,它直接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它还是一种管理氛围。企业文化形成一种正气,造成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能处处体现员工的精神风范,形成超强的凝聚力。
三、塑造企业形象先从企业领导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