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3200000006

第6章 :合理的开导

一、宝宝为什么会有幼儿园恐惧症

每年的9~10月,对于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来说,无疑是身心俱疲、备受煎熬与磨砺的一段日子。因为这个时候,他们的宝宝要入园了。入园对于家长来说,就像家有高三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一样,是件不能掉以轻心的大事。

9月1日一早,我应邀去某幼儿园给新入园的家长举办“新生入园”专题讲座。因为时间比较早,我就在幼儿园内四处看看。在托班教室门口,我看到一排站在墙角边抹着眼泪痛哭流涕的小朋友。他们每个人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其中还不乏“派克兰帝”之类的名牌,只是无一例外的,小宝宝们的脸上都挂着晶莹的泪水,眼睛都满是期盼地盯着教室门口。当然这些安静地默默淌眼泪的宝宝还是好样的。更有甚者则是满面通红,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跺着脚,扯着嗓子,哭声震天。

托班的老师说,新生入园前两个月基本不能正常开课,孩子也学不到什么东西,主要是调整常规,从哭到不哭,就是一个质的转变。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上个幼儿园怎么跟上刑场一样呢?

难道是老师虐待孩子?老师们则大呼其冤!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不适应。

一是生活不适应,二是情绪不适应,三是社会交往不适应。

这些不适应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陌生人带来的不安全感。以前宝宝在家里,面对的人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家里,家长们都会以小宝宝为中心,一切围绕着他,对于他的情绪、情感、小表情和各种各样的要求,家长照顾备至,甚至他还没有表达出来,家长就已经提前行动了。而在幼儿园里,宝宝要面对那么多的陌生人,有陌生的老师还有陌生的小朋友,那些小朋友和自己一样大,也会哭,也会发脾气,还会跟自己争抢玩具,宝宝立刻有了危机意识和不安全感。

第二,在家里时,不管是吃饭、睡觉还是做游戏,宝宝早已养成了自己的习惯,有了自己的生物钟,按自己的时间规律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睁开眼睛就有玩具和各种好吃的食物。可在幼儿园里,要按老师规定的时间吃饭、睡觉。小宝宝自然会感觉到自己的行动受限制了,觉得不舒服,所以不喜欢。

第三,环境和用品的不适应。比如在家里宝宝们用的大多是坐便器或是带有可爱造型的小便盆,可以边玩边方便。而在幼儿园要排队,要被老师带着去使用蹲便器来方便。不仅如此,所有的玩具都要和别人分享,不是想玩哪个就玩哪个的。吃的东西也一样,不想吃的也要吃,想吃的怎么哭也吃不到,每天只能按幼儿园的食谱吃饭,也没有爸爸妈妈来喂。

归根结底,孩子在家里面对爸爸妈妈和老人的宠爱与呵护,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了幼儿园一下子面对很多陌生人,而且自己不再是焦点,不再享受“特权”了。吃饭、睡觉、玩玩具都要受到限制,都要遵从各种规范。而且不仅是单纯的玩,还要有“学习”任务,一下子接触大量的信息,自然有些不适应。所以,用“哭闹”来表示抗议、表达不想去幼儿园是宝宝防御机制正常的反应。

一般孩子在这个时期会经历三个阶段,反抗—失望—超脱,而爸爸妈妈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和“沟通”。千万不能看孩子哭了,就心软不送了,也不能只是一味地采取强硬措施,而是要多和宝宝沟通,鼓励他去和其他小朋友交往。有了小伙伴,小朋友就敢于在老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哭泣,在生活上他们也会加强自理能力,比如穿衣、叠被子、洗手,等等。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拿一些宝宝特别喜欢的东西,比如小布偶、妈妈常戴的围巾,让宝宝带着去幼儿园,就像妈妈陪在宝宝身边一样,给他提供一些情感过渡的媒介,让宝宝慢慢地适应。

二、别让小宝宝“以自我为中心”

今天在班上看到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一级三班里有6个小朋友(我们的思维班都是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每班最多不超过10个人。小班授课的好处在于,老师能够更好地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思维特点,有针对性地作最适当的引导),年龄都比较小,最大的3岁1个月,最小的两岁11个月,是我们思维学校里最小的宝宝。

他们在课间休息的时候会加餐。除了老师准备一些饼干和水果外,小朋友还要从家里带来一些零食。老师一般都会借此机会引导小朋友相互赠送礼物,让他们把自己喜爱的零食送给别的小朋友,体会分享的感受。

然而,第一次尝试的效果并不太好。6个小朋友里,只有3岁的默默(这个班里唯一的女宝宝)能大方地从小书包里拿出海苔、蛋挞等好吃的分给大家。而其他小朋友,有的一边用小手紧紧捂着自己的小书包,一边用眼睛警惕地看着别人,生怕别人会抢去似的。有的则干脆抱着吃的东西跑到教室外面去找爸爸妈妈。

在玩游戏的时候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多了,小朋友们只能各玩各的,很少可以进行团体游戏,而且还常常发生抢玩具的“暴力”事件,就像诺诺和依依,两个人都很想玩托马斯小火车,于是争来抢去各不相让,直到把小火车拆成了两半才罢休。

家长们很无奈也很不解,现在的家庭基本都生活富足,而且每家只有一个孩子,零食、玩具都不缺,可孩子却依旧养得很“独”,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孩子的“独”不仅反映在能不能跟他人分享食物、玩具这些小细节上,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思维模式,孩子在考虑问题时,常常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的。例如,你问他:“你有几个哥哥?”他会说:“我大姨家有一个哥哥,舅舅家有一个哥哥,我有两个哥哥。”回答得很好,而当你换一个角度问他“你哥哥有几个弟弟?”时,他就回答不上来了。

再比如给他们看一幅图画,上面画的是公园里的场景,你问他图上画的是什么?小朋友会说:“那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公园玩。”

即使他是男孩,画面上的小朋友是梳着两条小辫子的女孩,即使画面上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与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长得并不相像,但是孩子依旧认为那是他和他的家人在做他喜欢的事情。这说明孩子依旧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一切从自己出发。我们尝试着再问他:“画面上还有什么?”“每个人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他常常会答非所问,甚至会跟你讲他和爸爸妈妈在公园里是如何如何玩的……所说的都是他曾经的经历或是他凭空想象的,而不是认真地看图、仔细地观察图上人物的情绪、行为之后做出的符合命题的答案。

这种“以我为中心”是婴幼儿心理活动的思维特点,孩子在生活中处处都会有表现,慢慢形成“人人为我,我是中心”的行成习惯。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社会交往,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和思维成长。

所以,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要逐步改变孩子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认识和行为。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培养孩子“心中有他人,关心他人”的良好情感。

有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太“独”了,有的时候即使是爸爸妈妈跟孩子要“玩具”或“好吃的”,孩子都不肯,只要稍稍拂逆他的意思,他便大哭大闹,搞得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其实我认为,这不是没有办法,而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养成事事注意、时时培养的习惯。

我记得有一次听一个教育专题讲座,有一位优秀的家长介绍了她的教子观念(她的孩子小学上的是家门口的普通小学,然而初中时则以特长生的身份考入了北京四中,直至后来升入北大)。她讲了这样一件事:当孩子两岁多时,亲戚从四川老家送来了一筐橘子,那不同于我们在北方常见的橘子,橘子无核而且特别甜,个头圆润小巧。孩子特别喜欢。为了教育孩子从小懂得“你认为好的东西,别人也需要”的道理,妈妈规定每天家里每个人只能吃一个橘子,而且由孩子来分配、来监督。第一天,当孩子把橘子送给爸爸妈妈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当着孩子的面吃掉了。以后的日子里,爸爸妈妈就不再吃了,总是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再把孩子分给他们的橘子悄悄地放回筐里,留给孩子吃。尽管如此,到最后有一天只剩下了三个了,这时孩子舍不得分了,就对妈妈说:“剩下这几个小的,就留给我吃吧!”妈妈当即说:“不可以,有好东西一定要分享。”于是两岁多的孩子还是含着眼泪把橘子分了,大的给爸爸,较大的给妈妈,最小的留给自己。分完以后,孩子眼巴巴地望着爸爸妈妈,希望他们不要吃。但这一次,爸爸妈妈却当着孩子的面把橘子吃掉了。孩子拿着自己的那个橘子始终没舍得吃,一会儿亲亲,一会儿又用鼻子闻一闻,最后拿着它在自己脸上滚滚,最后也没舍得吃,而是拿着它回了房间。这位母亲说:“最后一天,当我和孩子爸爸一瓣一瓣吞下橘子的时候,心里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但为了让孩子学会分享,学会关心他人,我们只能这样做。”

这件事距离现在已有十多年了,这十多年里我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橘子也好,荔枝、芒果也罢,只要孩子想吃,对于家长来说都不是一件难事。而且孩子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只要他们喜欢、对身体有益,家长们绝不会吝惜金钱。但是这个故事,这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今天的家庭教育中仍然可以延用。

其实,帮助宝宝树立正确的观点,纠正处处“以我为主”的思想,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只需稍加注意,同样的事情换一种说法,就能达到了效果,有时甚至还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

比如我们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家几口簇拥着一个小宝贝,在他的面前,一定摆着最好的菜品。孩子都喜欢吃虾,于是孩子的碗里堆满了剥好皮儿的虾仁,而爸爸妈妈面前的碟子里应该都是像小山一样高的虾皮。

把最好的给孩子吃没有错,但是如果你是这样说的,就错了——

“吃吧,你爸爸和我都不爱吃虾仁。”

这样的结果一定会导致孩子独自大吃特吃,因为孩子真的以为大人都不爱吃虾仁。

更可怕的是有的家长会这样说:“吃吧,你爱吃,就都给你吃!”

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一种概念:我爱吃的,就得给我一个人吃。

孩子根本不知道这其实是父母舍不得吃让给他的。长此以往就会养成孩子吃独食的坏习惯,遇事只想到自己,认为父母疼自己是天经地义的事。

作为家长,虽然是从“爱孩子”的良苦用心出发,却最终耽误了孩子。因为你根本没有给孩子机会去理解“爸爸妈妈是因为爱,所以才会省下来给你”的爱心,孩子也就无从体会“爱”与“被爱”、“施”与“得”的情感,自然更不会明白什么是“分享”、什么是“体谅”。

同样的事情,换一种说法结果就会大不相同。家长只需要正面对孩子说:“宝宝正在长身体,虾仁很有营养,妈妈希望你多吃一些,长得结结实实的。”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中体会到父母给他的关爱,帮助孩子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渐渐学会分享的重要。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一级三班的小朋友已经可以体会到“分享”带给他们的快乐了。最“吝啬”的诺诺和依依现在在课间也特别积极地与小朋友分食品和礼物。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他们还会跑出教室,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分好吃的东西,以至于很多家长见到他们,常常会捏捏他们的脸蛋儿逗他们,“宝贝,今天给我们分什么好吃的呀?”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很认真地想一想,如果恰巧手上没有食物,还会特别仔细地翻翻口袋,然后说:“没有了。叔叔下次早一点儿来,下次我给你带好吃的。”

在生活中,稍稍多用一点儿心思,好孩子的塑造其实很简单。

三、不要忽略孩子情绪的变化

宣宣原本是一个特别开朗的小男孩,两岁半入幼儿园,一直是班上的明星学员,别的小朋友入园的时候会哭、会闹、会黏家长,而宣宣不会,所以老师很喜欢他,他的父母也为有这么个听话的儿子而骄傲。

很快,宣宣升班了,从托班升入小班,后来又升至中班。这正好是宣宣爸爸妈妈最忙碌的时候,爸爸频繁出差,家里购置了新房,妈妈除了上班还要忙新家的装修,忙得不可开交,于是就把宣宣送到了姥姥家,宣宣也跟着换了一个离姥姥家比较近的幼儿园。

因为忙,妈妈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宣宣,宣宣的性格也渐渐发生变化。渐渐地,妈妈发现每次去姥姥家看宣宣的时候,宣宣都会很黏自己,而且宣宣的笑容越来越少,性格也越来越内向。刚开始的时候,妈妈并没有过多在意,然而有一次,正好是六一儿童节,家长应邀去幼儿园看宝宝们的汇报演出,妈妈发现了问题。所有的孩子都化好妆在台上表演,而宣宣却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样子十分可怜。宣宣妈妈问老师,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孩子参与表演?老师说因为他太内向,上了台也不配合。

宣宣妈妈觉得很奇怪,宣宣以前在幼儿园、在班上的表现一向都很突出的,怎么在这里突然就成了落后分子呢?仔细想了想,可能是因为孩子换了环境不熟悉造成的,再适应适应也许就好了。

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宣宣妈妈才开始真正地担忧了。那天妈妈将宣宣送到幼儿园后,原本已经走出大门突然又想起自己包里还有一件小外衣应该给孩子留下,于是又折回去。人还没走进教室,就听到一阵哭声,她想这是谁家的孩子呢,都上中班了怎么还哭?

迎面遇到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家长问道:“是宣宣的妈妈吗?你儿子刚才拉着我的手,指着自己衣服上绣着的名字说,阿姨,这是我的名字,您带我去找我妈妈好吗?看着挺可怜的。”

宣宣妈妈一听,顿时脑子嗡的一声,跑进教室一看,儿子正缩在角落里哭。

经过反复追问,儿子才告诉妈妈:“老师不喜欢我,还经常掐我……”妈妈一开始还想从正面去引导孩子,告诉他一定是他淘气了不听话,老师才会生气。可是儿子把头一扭,就不再说话了,眼神中满是委屈和失望,正是这样的眼神刺痛了妈妈。宣宣妈妈立即找到了幼儿园的园长反映了问题,从此以后孩子倒是不哭了也不告状了,却变得越来越沉默。

一个月后的一天,宣宣妈妈下班早,就提前去接孩子,发现宣宣一个人在地上爬,而其他小朋友都围坐在一起和老师做游戏。宣宣妈妈忍不住质问老师,老师则说:“您的孩子我可不敢管,到时候您又去园长那儿告状,我可受不了。”

原来孩子虽然免于被老师体罚,却又受到了冷暴力。

原本开朗的宣宣现在的性格变得十分内向,自然也影响到了学习和成长。宣宣马上要上小学了,还是这样的状态,爸爸妈妈非常着急。他们把孩子送来我们思维学校的时候,特别希望我们能够加强孩子在思维方面的培养,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在常规思维能力测试过程中,我们发现宣宣与同龄小朋友有一段不小的差距,测评老师跟宣宣的爸爸妈妈进行了沟通,他们坚信孩子生理上不存在任何问题,是“转园”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才导致孩子的性格变了。

是的,“转园”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件大事。离开熟悉的老师和小伙伴,进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格外的呵护。这和两岁半新入园时不同,那时所有的小朋友是在同一起跑线,大家都是陌生的。而转园后,新到的幼儿园里,其他小朋友都彼此熟悉,怎样上课、怎样游戏、吃饭、睡觉以及和老师互动都非常默契,并形成了习惯,而对新转进去的小朋友来说,会受到整个集体的排斥。孩子是敏感的,在这个时期需要老师和父母更多的关注。而宣宣的父母恰恰在这一阶段忽视了孩子情绪的变化,没有倾听更没有沟通,自然也不能帮助孩子解决面临的问题。孩子孤军作战,在不愉快的环境中只能把心封闭起来,拒绝与他人交往,拒绝学习新的知识、接受新的挑战。

其实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很多影响智力发展的非智力性因素,如孩子的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能力以及自信心、独立性、受挫性,等等,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智力成长起到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所以,作为父母,要特别留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多观察、多引导、多沟通。同样作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我虽然不认同某些幼儿园老师的做法,但是也能够理解他们。幼儿园与我们这样专门的早教机构不同,幼儿园里很多班级通常都是三四十个孩子在一起,老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有保育的责任,要负责孩子的吃、住、玩,在有些环节上难免有疏忽和偏差,甚至个别老师不能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做不到一视同仁,做不到处处耐心、细心、体贴,也属正常。但是,百分之一的疏忽发生在一个孩子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伤害。

我在我们的思维训练学校,看到过很多被认为智力有偏差的孩子,其实真正的原因都不是来自于孩子的智力本身,更多的是来自于成人不经意的伤害。这种在幼儿期造成的伤害,调整起来相当不易,所以父母需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而对于所有幼儿教育从业人员来说,以心治学,责任重大。

四、让孩子懂得爱,学会给予爱

“十一”的时候去朋友家参加聚会,好久没见的大朋友们聚在一起,自然少不了各家的小朋友。孩子们的年龄都差不多,三四岁,正是好玩的时候,凑在一起热闹极了。

小朋友一进门,主人便热情地给他们分水果和零食。这时小朋友们的表现也各不一样。果果会迎上去接过水果说“谢谢”,乖巧懂事,举止得体,立刻得到大家的称赞。延延则搂着妈妈的脖子,小声地告诉妈妈她想吃什么,让妈妈给她拿。延延妈妈无奈地从主人手里拿过零食,一面喂延延,一面叹息说:“这孩子,真没出息。”然而这还不算什么,令我们大跌眼镜的还是同事家的小宝贝桔桔。桔桔拿起香蕉咬了几口,然后就高举着喊:“爸爸!”原来香蕉上面有一点儿发黑的地方,小宝宝把白色的好的部分吃掉了,把剩下的变黑的部分递给了爸爸。爸爸笑着接过来吃了,一边吃一边说:“我就是她的垃圾桶,她一叫我,准没好事。”

“这孩子真聪明,知道发黑了、坏的地方不好吃,自己不吃还怕浪费所以让爸爸吃,真有意思。”延延妈妈笑着说道。

这一观点也引来其他家长的附和。

因为职业的关系,我看着这些孩子们的举动,会忍不住去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于是我半开玩笑地反驳,“孩子既然知道黑了的香蕉不好吃,自己不吃,为什么要给爸爸吃呢?”

大家立时被我问住了。

随即有人说:“职业病,又开始瞎联想!”

我笑了,挨个儿拉着小朋友做了一个简单的测试。在朋友家的书房里,我对每个小朋友问了同一个问题,是每个人单独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她们不受别人的影响,独立思考。整个过程,她们的爸爸妈妈也不在场,我只是用手机把孩子的话录下来。

问题是这样的:“宝宝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班上有个小妹妹发高烧,冷得发抖,你会不会将你的衣服借给她穿?”

果果是几个孩子中最开朗的,她眨着美丽的大眼睛问我:“那天冷不冷?”

我说:“当然冷了,外面还下着雨呢!”

果果摇了摇头,“那我不能借。借了她我也会冷,也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很疼的!”一边说,还一边煞有介事地皱着眉。

小家伙还挺有想法的,我继续启发,“你穿着两件衣服是不冷的。而且妈妈还给你带了一件外套,你可以把你的外套借给她呀!”

“可是……”果果表情特别认真,好像在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想了好一会儿才特别为难地说,“生病会传染的,我的衣服借给她,我会得病的,我生病妈妈要花钱的。”

我知道果果是一个特别有主见的小朋友,很外向,也很爱说,她其实就是不想借,又不想直接说不借,所以一直在想办法找理由。

第二个被问到的就是羞涩的延延。延延小声嘟囔了一句“我妈妈知道了要打我的”,话还没说完就逃一般地跑出书房去找妈妈了。

被公认为最有心眼的桔桔最后回答道:“我的衣服借给她,到时候弄脏了怎么办?”

我说:“不会!如果弄脏了,小朋友也会洗干净再还给你的。”

“那我也不想借,我的衣服很贵的,都是我妈妈给我买的,不能借给别人!”桔桔歪着头看着我,眼睛一直在闪,也不知在打什么鬼主意。

“哦!”真的不甘心全军覆灭,于是我换了一个话题,“小妹妹冷得直发抖,老师把衣服借给她了,所以她现在不冷了,暖和多了。可是她肚子有点儿饿了,你的小书包里有好多好吃的,你愿不愿意分一半给她呢?”

“不!”桔桔回答得很干脆。

我继续引导,“可是小妹妹在哭呀!”

“活该,她怎么那么烦呀!”桔桔也跑开了。

听完录音,家长们都沉默了。这一定不是他们想要的结果,虽然每家现在只有一个孩子,都把孩子当成掌心里的宝贝,可是宠他、纵他无法让他懂得爱。

其实作为孩子他们并没有错,他们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他们的判断力来源于日常生活中家长对他的肯定、赞扬、责备、批评。孩子的回答不是谁处心积虑教授的结果,而是日常生活中家长不知不觉传递给孩子的影响,即所谓的生存智慧。其实作为成年人,也许我们会说“我会把衣服借给她,会把自己爱吃的东西分给她!”我们会用这样的回答来得到赞赏和肯定,但却未必会付诸行动。可是孩子不懂得答题与行为可以不一致,他们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做。

因为是朋友,所以大家说话比较随意,桔桔的爸爸不免发起牢骚来,他说别说是不相干的小朋友生病了,肚子饿了,就是他和妈妈有时候跟桔桔开玩笑,想拿她的玩具或零食,她都会死抱着不撒手。对待自己的爸妈尚且如此,又怎么可能懂得帮助别人,与别人分享呢?

延延的妈妈则认为这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这个时代,“爱心”、“分享”都属于口号似的宣言,只停留在口头上,能真正落实到行为上又有几人?孩子最重要的是聪明、健康。在学前期,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智力基础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我们非常清楚没有一个人是可以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因此,家长有义务、有必要提前对宝宝进行“共生教育”——即初步了解并遵守共同生活所必需的规则,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懂得爱,更学会“给予爱”!

在孩子学龄前阶段,爸爸妈妈关心的是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对孩子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智力,关注得则比较少。

所谓社会性智力就是将来孩子适应社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适应环境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性、自信心、规则意识、任务意识等。社会性智力非常重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于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展。

孩子的社会性智力不理想,主要是在幼儿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意识,从爸爸妈妈的“宝贝”一下子变成团体当中的“普通一员”不适应,诸多的特权不再享有,巨大的心理落差造成的。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宝宝在学前阶段非常聪明,有很多优于同龄小朋友的表现。比如在3岁就能背几十首唐诗;4岁时可以流利地说英语;5岁的时候就熟练掌握了加减乘除,甚至智商值高于140,是众人眼中的“超常儿童”。可是这样的“神童”上了小学以后,成绩却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就是孩子的社会性智力影响的。比如孩子独立性差,在学前阶段一切事务可以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包办,有时候只需一个表情,就能让家长知道他的需要,立即捧到面前。而上了小学以后,处在一个陌生的团体中,他是孤立无援的。加之不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差,就会感觉非常不自在,不能与小朋友合作,规则意识、任务意识不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比较弱……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成长障碍。

在学前期,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社会性智力,让孩子全面均衡发展。

爱是一种很玄妙的东西,自有人类就有爱,父子之爱、母女之爱、姐妹之爱、兄弟之爱、师生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情人之爱……爱无所不在,沉浸爱的滋养中,宝宝会更加快乐、健康。

爱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是一种能力,要让宝宝从小懂得爱,因为能够给予爱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健康的。

五、置之不理,还是帮忙代劳?

周末,八级班的教室里正在上“立体图画课”。每个孩子面前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十六个立方体,每个立方体的六个面上,都是不同的图案。老师出示题板,要求孩子在非常有限的时间里,记住题板上的提示,然后老师把题板扣放,孩子们根据记忆拼摆那些立方体。

这不是一般的拼图游戏,拼的也不是单一的动物或建筑图案,而是以拼图为载体的思维训练课程。这个训练活动是让孩子们在细致观察、理解图案排列规律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拼图。对记忆力好的孩子,我们让他观察5秒后扣下题板,让他自己根据记忆拼摆,对记忆力弱的,我们会让他观察的时间长一些。

幼儿阶段都是单元记忆者,进入小学后则要求他们从单元记忆过渡到系统记忆、规律记忆。

在基础训练环节,老师会提供一些相对简单的图案,如动物、人物、汽车等形象的图案。孩子们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有的只能看到什么记忆什么,而且只能记住一个基本的轮廓,无法记住细节。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会引导孩子进行一些特征记忆,比如记住图案中机器人右手边的铅笔、左手中握着的小球,逐渐过渡到能够记忆全部。这样慢慢增加难度,逐步让小朋友从记忆形象的图形过渡到记忆抽象的、带有逻辑推演要求的图形。

这个过程中不仅训练了孩子的记忆力,同时也帮助提高了孩子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孩子就无法全面观察,无法完成整个活动。注意力有几个指标:稳定度、持久性、宽度。有的孩子注意力宽度不够则只能观察到局部,所以他在拼摆图形时只能拼对其中的某个部分。这样的孩子上学后,在看黑板板书的过程中会遗漏许多信息,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样在上课,有的孩子学到的知识比别人少的原因。

这个课程,对于5~6岁的宝宝来说,很有挑战性。老师一声令下,孩子们的表现各不相同。

乐乐一边摆弄着自己桌上的小方格,一边冥思苦想,小手托着下巴,显然遇到了困难。他的目光开始追逐着老师,“Happy姐姐,帮帮我吧!”

“乐乐自己好好想想,姐姐相信你一定能做出来。”

Happy姐姐给了他一个甜甜的笑容,却没有上前帮忙。因为她知道乐乐的图形能力不错,就是有些小惰性,所以这个时候绝对不能心软。

思维课程要求老师在同一课程上,针对同一个训练目标,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所以Happy姐姐来到了牛牛身旁。

牛牛一个小方格都没有摆出来,他皱着眉头,眼睛瞄着窗外,一脸的不高兴。

“牛牛,还记得刚刚姐姐出示的题板吗?上边有很多像救生圈一样的圆环,每个小格子都不一样,蓝白,白蓝……”

Happy姐姐正启发着牛牛,突然听到身后响起一个甜得腻人的声音。

“漂亮的姐姐!”

“最最漂亮的姐姐!”

“那个最最漂亮的Happy姐姐,帮帮我好不好呀?”

不用回头也知道是乐乐。这孩子真会哄人,Happy姐姐虽然心里美滋滋的,但依旧忍着没有理他。

“哼,最最狠毒的姐姐。不帮我,我自己做。”乐乐一看得不到援助,只好自己认真做了起来。

而牛牛则不管Happy姐姐怎么启发,就是不动手,最后站起身走到窗边,用手扒着栏杆哭了起来。

从监视器里看到这一幕,牛牛的妈妈很无奈。我问她,孩子不喜欢图形类的游戏吗?她点头。

男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通常会很喜欢这类游戏。拼图和积木虽然方式相同,但是要求的能力又有些差异,一个是拆分,一个是组装,对应的是分解和集合能力的体现,也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转换,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牛牛的状态不是程度的问题,而是他非常反感,我想他这种表现的背后一定有原因。

通过进一步的沟通,牛牛妈妈终于坦诚相告:“这也赖我,在他三四岁的时候,我们同事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拼图,1000块的拼图几分钟就拼好了。而牛牛却不怎么喜欢。我就觉得他不聪明,越这么想越着急,买了好多拼图,天天都让他拼。有的时候他拼不好,我气急了就会骂他。有一次,我看见他在撕拼图,我觉得这孩子太不上进了,就把他暴揍了一顿。后来,孩子估计就有阴影了。”

这是非常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的强压式教育失败的案例。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

让每一个孩子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迎接未来挑战的原动力。同样,当孩子对于某种事物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心理或者是逆反心理时,疏导的过程远比初始化教授要困难多了。所以作为家长,在孩子的早期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

同样一节课,带给我们的反思不仅于此,乐乐妈妈在课后跟老师交流的时候,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家里看到乐乐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都会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充当救火队员。就怕他因为遇到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失去学习和探索的兴趣。然而这样一来也有负面影响,造成孩子的依赖心理特别强。上周在学校参加一个关于交通安全的培训,老师问‘如果在路上看到有人被车子撞了该怎么办’的时候,别的小朋友有说找警察的,有说先把他扶起来的,乐乐却说‘找我爸爸’,真让我们哭笑不得。”

这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比较常见的误区:帮少了,怕孩子有畏难情绪,会退缩;帮多了,又会造成孩子独立性差,依赖性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

家长也好,老师也罢,我们教授、帮忙的“原则”和“前提”一定是要了解孩子的现状,掌控好尺度。在本节课上,主课老师很清楚乐乐的能力,虽然暂时遇到一些小小的障碍,但相信他还是可以独立完成的,于是不管他如何“求助”,也没有给予帮助,最终他非常出色地完成了操作。

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并做出正确的判断。思维训练就是通过各个游戏单元,让孩子在自己动手操作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是朋友,是玩伴,是慧眼独具的观察者,只有这样才能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

同类推荐
  •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做一个懂教育有方法的好家长

    本书是一本向广大中国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和技巧的实用指导图书。内容包括:父母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保障;父母如何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家庭关系,如何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使家庭教育做到有的放矢;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健全、健康的人格、品德和情感,为孩子拥有好前途打下良好的基础等。
  • 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孩子成长的学习细节

    本书从学习的细节入手,分析透彻,事例生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建议。另外,这本书不仅针对家长,同时也针对学校的老师,他们都是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认识并把握这些细节,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十分有利的影响。
  • 孩子成长中的56个怎么办

    孩子成长中的56个怎么办

    本书在总的谋篇布局上,列出点滴塑造、关爱引导、科学疏导、严令身行、大胆放手、巧妙引导、授之以渔和软硬兼施等八个方阵的大框架,又有横向上从“孩子没有上进心怎么办”到“孩子有浪费时间的不良习惯怎么办”的56个设问,还有纵向上在每个设问的解答性阐述中的“重视理由—追根溯源—榜样魅力—解决方法”的四步曲,层次分明,层层深入,纵横交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本书文字通顺,语言流畅,笔锋犀利,文采洋溢。通过全书56个“怎么办”的设问,将翔实、具体的内容在一问一答中展开阐述,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可读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兼而有之。
  • 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告诉孩子“网”向何方

    这是一个网络信息化爆炸的时代,不会上网的孩子将会被社会抛弃,这已经是个事实。当然,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帮助孩子增长知识,也可以“削”去孩子的学习时间、导致感染“病毒”。因此,家长、老师以及社会不能过分夸大负面或者依赖“秘方”让孩子完全与网隔绝,“堵浪截流”不如“因势利导”。当务之急,就是应该找到一种既能让孩子积极地漫游在“网络的世界”涉取知识,又能杀“病毒”于身外的法宝,我想本书将会给孩子、家长、社会充当这种“法宝”。
  • 鼓励孩子50招

    鼓励孩子50招

    本书正是秉承了鼓励的原则,并将这一原则贯穿到书中的50种方法中,从学业、面对挫折、责任、求知欲、沟通、身体锻炼、心灵成长、创新精神和社会交际等方面,同父母们一起探讨如何让孩子更加自由自在地成长为一个睿智的、和善的、负责任的、独立思考的、积极进取的、身体强健的、社会需要的人才。
热门推荐
  • 修真世界之人神怒

    修真世界之人神怒

    一名普通的杀手,倒霉的被雷电劈中,莫名的来到修真世界。”你以为,冰火三灵根就是垃圾灵根,这就是你的错了。“修真世界风起云涌,少年杨宗,能以平庸的资质走上不平凡的道路吗?
  • 械化狂潮

    械化狂潮

    在不远的将来,当天空升起第二轮月亮,人类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是肉体化为钢铁,还是细胞腐蚀金属,都无法阻止他踏上征程,因为在星星闪烁的彼岸,有她在等待。。。第一本已经完本,虽然是扑街,不过第二本,我卷土重来。。。
  • 倾一世天下

    倾一世天下

    她不想成为任何人的累赘,她只想一世逍遥,奈何总是被父亲过分保护,以爱的名义禁锢自由,她选择逃离,这一世,她要自己做主,不受任何禁锢,自己做主,赢一世逍遥,倾一世天下,请收藏加推荐,薄凉拜谢。
  • 让我们砸个痛快

    让我们砸个痛快

    【千里传音】(可爱状:我可是10现实币一次的哟~)警告!警告!这是一个朝着大龄剩女之路奔行的壕妹一怒冲冠为亲弟在全息网游中拿钱砸人的脑残故事。略爽,略爽。只有YY,没有营养。仇富的圣母白花慎入!金手指大开,如有呕吐症状请及时就医!
  • 雾幽

    雾幽

    悠悠历史,山河交替;亘古世事,成败沉浮。人,群而生。因群而争,竞争、纷争贯穿整个历史。人与人之争,势利与势利之争,门派与门派之争...竞争惨烈!财富之争,权利之争,资源之争...纷争不断!
  • 丧尸小姐也能当勇者吗

    丧尸小姐也能当勇者吗

    即使是丧尸小姐也能当勇者吗?这是个问题。绝大部分的奇幻故事里面你都是个失忆了的勇者,为了寻找自己的记忆又或是为了单纯的弄死魔王而行动。但这一次不是。假如你醒来发现自己呆在冰冷的地下室的棺材里面,呼吸着寒冷的气体,身体冰冷。是那些平时被勇者当做经验值的丧尸的时候……
  • 最牛司机

    最牛司机

    一个很普通的出租车司机,因意外获得穿越的超能力,从而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有高冷范的大明星,暴力狂的警花,可爱的小萝莉,御姐范的女老师------看老司机如何将她们一一收服,尽在《最牛司机》
  • 末世异界

    末世异界

    末世的那一刹那,一切的一切变得那么陌生,我仿佛看到了人类文明遭遇重创,我,可以挽救这个世界吗?
  • 隐藏小公主,少爷请接招

    隐藏小公主,少爷请接招

    小公主隐藏身份,后来少爷发现了。她和他就住在一起。夜半,少爷盯着那红润的小嘴流了流口水。心想,这个小丫头的小嘴到底有多甜呢?一吻芳泽,多么的美味,以后就,年月月亲天天亲,没完没了,终于小公主发现了说:“你到底在干什么?”←_←。欢迎跳坑,么么哒哒。
  • 那个孤独多年的女孩

    那个孤独多年的女孩

    刹那间所有的试卷,所有的书从他们身旁掠过,飘过,雪白的踪影,飘满整个世界,孤独多年的女孩,终于有人陪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