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29000000031

第31章 物种起源(1)

达尔文Darwin(英国1809年-1882年)

达尔文的著作(指《物种起源》,编者按)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做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依据。虽然存在缺点,但是在这里不仅第一次给了自然科学中的“目的论”以致命的打击,而且也根据经验阐明了它的合理的意义。

——马克思

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一生平平静静,飞黄腾达跟一个执著于科学的人毫不相关。但是作为思想史上的一颗巨星,使人仰望的是他从对化石的思索中找到人类起源于何处的答案,把人类从神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而使达尔文成为西方思想史上继牛顿之后将上帝驱逐出自然界的第二位杰出人物,而那本震撼整个人类灵魂的《物种起源》,也因此成为人类认识长河中极具思想价值的珍品,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反叛宗教创世说的科学家中,达尔文算是幸运的。哥白尼在他临终的病榻上拿出的《天体运行论》长期被列为禁书;布鲁诺因宣传哥白尼学说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伽利略也由于信奉日心说而受到教会的警告,并被判终身监禁;塞尔维特在他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被教会活活烧死了;有多少科学家因坚持自己的科学信念,不愿屈从宗教偏见而被迫流浪异国他乡。达尔文虽然遭到了恶毒的咒骂和攻击,但他的个人生活没有受到任何限制,而且他和他的朋友们还能自由地进行还击,使越来越多的人站到科学的进化学说一边。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结果。达尔文享受到了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他也以自己辛勤的劳动为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虽然在达温长期过着隐居式的生活,但正如德国社会活动家李卜克内西说的,“他在宁静的庄园里准备着一个革命”。这个革命彻底摧毁了宗教创世说,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极大地推动了科学和社会的发展。

其实,华莱士也得出了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相似的理论,区别在于,他始终不愿意把人类归于自然序列,而达尔文坚持把唯物论贯彻到底。达尔文很担心这种挥之不去的哲学气息将会招致敌对,这是他推迟发表自己理论的真正原因。他期待“随着科学的进步逐渐启迪人的理解力”,而不是一场革命,但并未如愿以偿,革命还是不可避免地来了,于是有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系列巨变,也使得《物种起源》在人类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

在古代西方,神学家们认为世间的生物是神——上帝创造的,而且自创造之日起就不曾改变,他们为此做了周密的论证。但他们没想到的是,几个世纪以后,英国的达尔文在他的《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物竞天择、自然进化。这一观点否定了一直以来统治人们思想的神造说,从而开启了生物学的科学进程。

在变化的生存条件中,生物构造的每一部分几乎都要表现出个体差异,这是无可争论的。如果其中有益于该生物的任何差异(或称为变异)确曾发生,那么具有这种性状的诸个体在生存斗争中会有最好的机会来保护自己。根据遗传原理,他们将会产生具有同样特点的后代。达尔文把这种保存原理,即适者生存,叫做“自然选择”。在《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指出这种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及其特征:“自然选择的作用,只在于聚集轻微的、连续的、有益的变异,所以不能产生巨大的或突然的改变,它的步骤是短暂的、渐缓的,所以‘自然界没有飞跃’的格言,为每次新增加的知识所证实。”选择的过程虽是缓慢的,如果力量薄弱的人类尚能在人工选择方面有所作为,那么,在长时间里,通过自然力量的选择,即通过最适者的生存,人类就能够绕开自身的素质和才能。达尔文认为生物的变异是没有止境的,一切生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物理的生活条件之间互相适应的美妙而复杂的关系,也是没有止境的。

除“自然选择”原理外,《物种起源》又论述了变异及杂交两个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二者也构成了达尔文物种起源理论的第二层次的理论基础。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谈到:“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另一个已经绝灭的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世所公认的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而正是变异的产生,使物种产生了进化。在杂交问题上,达尔文认为一切动物和植物都会偶然地进行杂交,即使是间隔很长时间后才进行一次杂交,杂交生下来的幼体在强壮和遗传性方面都远胜于长期连续同种受精生下来的后代,因此它们就会有更好的生存与繁殖其种群的机会。在此基础上,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指出,即使间隔的时间很长,杂交的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很大的。

理论探讨之外,达尔文还在《物种起源》中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承认一个物种会产生其他不同变种的原因,并谈及自己的理论产生所依靠的方式与手段,即通过近似于经验主义的材料积累,从而在材料来源的层面为自己的理论提供了证据。

《物种起源》的出版,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它撼动了神权统治的根基,从反动教会到封建御用文人都被触怒了。他们群起攻之,诬蔑达尔文的学说“亵渎圣灵”,触犯“君权神授天理”,有失人类尊严。与此相反,以赫胥黎为代表的进步学者,则积极宣传和捍卫达尔文主义,他们指出:进化论轰开了人们的思想禁锢,启发和教育人们从宗教迷信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现如今,当我们再次回眸那段历史,尚能感受到这本书所引起的激烈的争论,以及它带给人们思想深处的震动。

达尔文的微笑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自然科学史也是如此。在《物种起源》发表之前,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地球的生命史是以一系列灾变的大灭亡为标志的。在他们看来,物种是固定不变的,种的性质是生来具有的。有很多人曾对这一理论表示反对,例如阿德森在他的《植物家族史》一书中,就反对绝对的固定论;而布芬更致力于填平种间的鸿沟——将狼驯化为狗,把野兔培育成家兔。然而,这并不是新思想发表的吉祥时刻。威尔士的论文《一个白人女性部分皮肤像黑人》,特别是劳伦斯的《人的自然史》提出“欧洲的皇室家族加上精神贫乏的腐朽贵族,能够通过‘种系繁殖’而得到改良”的观点,冒犯了欧洲的统治者,面临被查禁的命运。

但是真理是无法被压制的,经过半个世纪的沉默和冷漠,伟大的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如同火山爆发一样震撼了全世界。《物种起源》的自然选择理论是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也是生物学进化论的奠基之作,它不仅开创了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新纪元,使进化论思想渗透到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在克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上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引起了人类思想领域的重大变革,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由于它既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充足证据,又合理地阐明了生物进化的机制,且用自然选择的学说合理而科学地说明了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从而有力地打击了唯心主义的特创论和目的论利用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长期宣扬的上帝有目的地创造生物的论点,这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伟大胜利。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把它引为自己学说的自然科学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目的论过去还有一个方面没有被驳倒,而现在被驳倒了。此外,至今还没有过这样大规模的证明自然界的历史发展的尝试,而且还做得这样成功。”确实,达尔文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在于他对观察的伟大献身精神,而思想界半个世纪的缄默和沉思也帮了忙。从18世纪起,进化论经历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曲折发展之路,只有到了《物种起源》发表之日,才使这一理论上升为科学的定律。在其后的日子里,各种思想接踵而至,各种假定和学说不断问世,但无一不是在达尔文所建造的大舞台上进行的。

伟大的著作源于伟大的思想,《物种起源》的成功并不是偶然获得的,它首先得力于达尔文超前的思想,这也是每个给人类思想带来巨大变化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品质。在19世纪的欧洲,尽管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早已因文艺复兴的兴起而向前迈了一大步。然而,在生物特别是人类自身的起源上,当时的欧洲人仍处在原始的蒙昧水平,神学依然在这一问题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因为只有它能给这个问题提供完整的答案。然而达尔文却跳出了神学的束缚,在神学之外寻找了解释物种起源的另一个答案。

《物种起源》的成功也离不开充分的准备。在达尔文之前,也有一些先进的生物学家试图寻求新的解释,然而他们的准备还不如达尔文充分,因此他们的解释未能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从而产生足够的冲击力去动摇神学的理论基础,引起人们的思考,并最终对当时的人们产生震撼性的影响。相比之下,《物种起源》的准备就要显得充分得多,而且全书拥有一个核心理论,这一理论贯穿始终,使《物种起源》一书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正是凭借这种优势,《物种起源》才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同类推荐
  • 树的呓语

    树的呓语

    “我允许它的存在,我说不出为什么。我喜欢摇摆的宁静,钟的安详。它的摆动暗合着我的心跳。我一直愿意,把它摆放在内心的神殿,我要让神圣,敬畏,忏悔,光亮,尘埃,呼吸,脚步声同时存在着……”。这本诗集蕴含着作者对自然对生命的倾听,优美的文字里,融入了细腻的情感。
  •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

    《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
  • 解放兖州

    解放兖州

    我军攻占了兖州这一津浦路中段的战略要地,共歼敌63600余人,其中俘敌44700余人,毙伤敌18900余人,解放了兖州、济宁、汶上、宁阳、曲阜、邹县、滕县、肥城、泰安、新泰、泗水、章丘等12座县城,控制了津浦路徐济段350多公里的铁路线。
  • 怀石逾沙

    怀石逾沙

    第二卷内容以《岛》前期散文和《最小说》前期专栏为主,那段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经历很多挫折,也遇到很多变故。书名逾沙二字,取自成语逾沙轶漠,形容跋涉了很多路途,经历了很多事情。而怀石,则是指这段岁月的跋涉,尤其沉重,负担着心中的壁垒,依然艰难地前行。
  • 不愿说谢谢的人

    不愿说谢谢的人

    对于今天的大多数中国青年来说,成长或许并没有什么不同,在学校里整齐划一的“被”接受同一种安排,继而在走上社会之后分道扬镳,开始了种种苦闷和挫折。一个思想丰富、内心滚烫的中国青年王老板,在社会威严的震慑下,那颗格格不入的心,开始了自己与自己的交谈。在妄想中意淫,在围观中发泄,在混沌中自省——有时很拧巴,没事瞎琢磨,偶尔也文艺,经常特愤怒,总是爱回忆,最爱胡扯淡。他的玩世不恭,他的阴阳怪气,他的嬉笑怒骂,却总会着调地出现那么几个片段,勾起你内心最真实的呐喊,让你痛,让你过瘾。
热门推荐
  • 狼啸都市

    狼啸都市

    当一匹狼知道自己的目标去向时,这个世界就会为他让路……被抓不可怕,挨饿也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了野心和上进心,变成一条摇尾乞食的狗……所以,活着就是为了吃肉,草原上任何动物都会成为我的午餐!路人甲叶翔就这么走上了他的成狼之路。
  • EXO一个不少

    EXO一个不少

    当一个饭上EXO的少女,因一场车祸变得残废,失去了双脚和永远的记忆,可是她不甘心,她被养父母派送到了韩国,在韩国她又会发生什么呢?她和EXO又会发生什么呢?
  • 温柔总裁冷漠妻

    温柔总裁冷漠妻

    自从那一场交通事故之后,爸爸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了!这个世界上就只剩下我一个人了,直到那个人的出现,他温文尔雅,他的笑容就像冬天里的阳光一样暖暖的照在我那冰冷的心里,从此之后我不再是一个人了,但就在我慢慢地把我的心打开时,他离开了。
  • 豪门密情:帝少追爱N次方

    豪门密情:帝少追爱N次方

    某天醒来,她一脚踹开在她身上肆虐的男人,反将他压在身下:“要多少,当我们之间什么也没发生?开个价!”当时她不知道被她欺压的男人竟然是……!事后,他步步紧逼:“代价我想好了。”他笑得邪魅,“我要你的心。”为了摆脱他,她渐渐赔上身心。“方少爷,你说的代价我给你了,我们之间已经没有关系了,放手!”“夏芷妍,我说过,要‘关系’,我们随时都可以发生!”【一朝醒来,不一样的灵魂,不一样的世界,故事却还在继续。原来,她重生的背后隐藏了一个惊天的秘密】★★女配不可欺★★系列第一部曲:“夏至芳泽”→夏芷妍VS方曜泽
  • 那时蔷薇已花开

    那时蔷薇已花开

    因为父亲的背叛,女主顾昀芊和母亲姐姐离家背井,在19年后回到本是属于自己却又一次也没有踏足的家乡——北京读大学。她选择的学校正是自己妈妈和爸爸的母校北京成济大学攻读历史。在入学后阴差阳错的关系,见到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姐姐纪雨晴。由此展开了一段爱与被爱的爱情故事。
  • 探索未知-丰富的地球宝藏

    探索未知-丰富的地球宝藏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八十天环游地球

    八十天环游地球

    儒勒·凡尔纳是19世纪法国作家,着名的科幻小说和冒险小说作家,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他一生写了60多部大大小小的科幻小说,总题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漫游》,其中的代表作是三部曲:《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凡尔纳将他的幻想以文学形式表达出来,辅以幽默的故事情节(生动的语言(流畅的文笔,激发了人们探索奇妙的科学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热情。他的作品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同时,也奠定了凡尔纳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 王爷我爬墙去了

    王爷我爬墙去了

    不就是喜欢钓钓龙虾喂喂蛇,有必要谁见了我就叫妖女吗?不就是一个意外在大庭广众之下把傻王爷扑到了,有必要让我负责吗?“啊~我不要嫁给傻子!”准王妃毅然爬墙逃婚,却被人陷害又丢进了府内。调戏二皇子,勾引三皇子,没事找四皇子出来喝喝酒玩玩乐!这样的生活也不赖!
  • 一记重拳

    一记重拳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人修,兽将,妖神,魔圣,所求大多是世间大道之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人奴,兽宠,妖灵,魔偶,所求大多是权力大道之巅。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修真,求权,求强,求生,所需者万万千千,大到世界元素之法,小到金铁兵器之利。谢清求的是随心意,需者不过...一记重拳!中创元年1173年,妖魔并起,人兽合谋,古仙神推波助澜,今圣魔血洗人间,且看一地球来客除奴籍,踏巅峰,斩仙神圣魔,不求魔,不求佛,不求神仙,只求一条随心大道!天逆我意我逆天,我逆天行天随我!亦正亦邪随心客,拳碎江山乱世魔。
  • 轻松管出好课堂

    轻松管出好课堂

    本书分为三篇,由近70篇文章组成,结合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对美国教育的各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