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夫博士预计,我们很快就能通过互联网观看大部分电视节目——这种变革钟情的是新型互动服务,它将宣告传统电视频道末日来临。瑟夫说:“在日本你已经可以在16秒内下载一小时的视频节目。我们正开始研究怎样把多种信息相混合……设想一下吧,你可以暂停某电视节目,用鼠标点击屏幕上的各个不同按钮以找到更多相关信息。”
许多主要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警告说,互联网上的视频节目增多将最终让网络崩溃。他们担心数以百万计的人同时利用iPlayer等服务将摧毁互联网。瑟夫博士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称其为“恐吓战略”。他说:“看到海量信息在网上传播而产生担忧,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他还说,20年前就有权威人士预言,当人们开始大量使用互联网时,网络就会崩溃。“在30年间互联网用户激增了100万倍,但互联网的容量远未用尽”。
瑟夫博士还表示,他一直关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使其不仅局限在地球上。他正与同事共同开发新系统,利用互联网与太空飞行器通讯并控制飞行器,其中包括探索火星表面的登陆车。
除了专家学者,两位英国新闻系的年轻毕业生罗宾·斯隆(Robin Sloan)与马特·汤普森(Matt Thompson)也对互联网的发展作出了预测。他们制作了一部8分钟的短片《媒体未来的历史:1989~2014演变中的个人资讯建构》,对媒体15年的走向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再次把报纸的生命期大大缩短。网络研究专家闵大洪的文章介绍了该片的内容。片中预测部分,预言的标志性事件为:
——2006年,谷歌整合其全部技术与资源,包括TiVo、Blogger、Gmail及搜索技术,建立谷歌Grid传播平台,它几乎可以无限制地储存、传递、共用各类媒体资讯,永远连线并可从任何地方取得。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信息,以所需的安全层次储存在谷歌王国,或公开发行给他人阅读。
——2007年,微软继续与谷歌抗衡,推出新闻储存平台Newsbotster,整理排列个人化的新闻。
——2008年,谷歌与亚马逊(Amazon)合并,取名为Googlezon。谷歌的网络技术加上Amazon的商业建构,可以依每一个人的社会关系、兴趣嗜好,提供完全个人化的新闻、资讯与广告。
——2010年,网络媒体大战爆发,Googlezon终于战胜微软,因为Googlezon可以从平台撷取资料,重组词句,机动地建构新闻与资讯。
——2011年,《纽约时报》控告Googlezon侵占版权,8月4日最高法院判决后者胜诉,Googlezon更加不可一世。
——2014年3月9日,Googlezon推出一个庞大的网络结构EPIC,过滤、整理、组织全球的资讯。每个人都能是这一庞大网络的资讯供应人,从Blog网志、手机影像、影视片段,乃至深度调查报告,提供资讯的人可依受欢迎的程度,获得报酬。每个人也都是这一庞大网络的使用人,系统自动依各人的消费习惯、社群关系、族群特质、兴趣嗜好来建构资讯。EPIC成为世界资讯的集大成者,深入、宽广,前所未有。而此时印刷版的《纽约时报》将收摊,仅为少数执著与年长者印制简讯。
两位新闻系学生的短片最后加了一句话:“实际上可能不会如此。”事实上也并不可能如此,但这些预测并非没有道理。
2.报业寒冬论
2005年被很多人看成是中国传统报业的“拐点”,报业由此进入冬天。《京华时报》总编辑吴海民是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媒体市场结构由量变到质变,使2005年这个传统报业衰落的信号来得如此强烈,以至于让所有报人猝不及防。具有400年历史的传统报业,作为工业化时代的产物,将在信息化时代一步一步走向深谷。一个时代就要结束了。而网络媒体以灵动而矫健的身姿跃上新时代的舞台。
传统报纸停下了持续多年的上升脚步,进入了一个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与此同时,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经过十来年的指数性增长,已经接近“临界点”。未来两三年,网络媒体还将呈现爆炸式发展。媒体环境和格局将因之发生更大的变化。在这场媒体变局中,传统报纸的强势地位被从根本上动摇,市场蛋糕会越来越小。
报纸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整合和转型也势在必行。吴海民认为这种整合和转型表现在以下方面:
——全国性报纸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衰落,主要表现为全国性大报发行量急剧萎缩。这种情况,恰恰出现在一批门户网站纷纷创办并争夺受众眼球的时候。显然,门户网站的海量信息对全国性报纸的新闻起到了替代作用。
——各类行业报和专业报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走向衰落。这种情况,也恰恰出现在各类服务性网站纷纷创办、门户网站的专业服务信息日益丰富的时候。显然,读者从网络上可以更便捷地得到各种专业服务信息,从而对行业类报纸存在的价值提出了怀疑。体育类报纸的接连倒闭就是一个证明。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查阅到任何体育赛事新闻,从而使全国十余种体育类报纸失去存在价值。《南方体育》的关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明智的选择。也许,只有《体坛周报》等极少数报纸才有望生存下来,以满足部分体育迷对报纸的特殊需要。
——各地晚报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疲软。大多数晚报改为早上出版。这种情况,不能不说与网络新闻的及时发布及受众阅读新闻的节奏加快有关。在网络面前,任何晚报新闻都显得那么迟滞。
——一大批新锐报纸受挫,叫好而不叫座。如上海的《东方早报》《第一财经日报》,广东的《南方体育》,北京的《现代商报》《新京报》《竞报》等。这些报纸的新闻理念不可谓不先进,质量不可谓不上乘,但生不逢时。恰在这个阶段,网络媒体走出泡沫再度崛起,报纸的受众大量流失,传统报业的市场增量开始减少,市场的存量也开始缩小。
——都市报提前进入冬天。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在中国报业引领风骚的都市报出现大面积亏损。以前,是都市报打败了其他类型的报纸,人们称呼都市报为新兴媒体。但这个新兴媒体转瞬间就成了传统媒体。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面前,都市报作为“新兴媒体”的称呼多么不合时宜。
——报纸的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逐渐缩小。报业的增长点向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城市社区次第转移。中心城市的报纸市场持续萎缩,一批报纸从此寿终正寝,都市报为生存而进行的竞争将更加残酷。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一类城市天津和上海报纸还有一定增长空间,其他大城市,如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的报业市场已开始萎缩。成都、南京等省会城市的报纸市场完全饱和,报业大战打了多年,报纸市场已经没有缝隙。下一步报业最有希望的增长点,将在地市级小城市和大城市的小社区。
——报纸市场的集中度将大大提高,报纸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少数强势报纸通过竞争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区域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必将形成。经济规律表明,一个增量放大的市场容易出现完全竞争,导致“战国时代”;而一个存量缩小的市场必然出现垄断,演变为“一家独大”。在一个成熟而稳定的市场结构里,“一家独大”意味着市场的“老大”占有绝对强势的市场份额。这是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平均利润摊薄之后的结果,是报纸同质化竞争中替代性的结果,也是市场集中度提高的结果。事实上,国内许多城市的报业市场已经出现这种格局。如,《华商报》占有西安市70%左右的广告份额,其他众多报纸只能分食剩下的30%。长沙报业市场的老大《潇湘晨报》占有50%的广告份额。郑州的《大河报》、武汉的《楚天都市报》、南宁的《南国早报》、青岛的《半岛都市报》等,也都把当地一半以上的广告收入怀中。
3.报业“春天论”
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冲击下,报业真的束手无策吗?回答是否定的。对于报纸“消亡论”和“寒冬论”,也存在一些反对的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应当是报业“春天论”。
(1)报业困难是暂时的
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张建星2006年1月12日在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10周年“报业集团创新与发展论坛”上发言时说,最近传达出一系列信息,我相信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报业发展的春天到来了。早在3年前,曾任北京青年报社长、北京娱乐信报社长的崔恩卿就说:“中国报业将迎来春天。”2005年12月12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办的首期全国报纸编辑策划与创新提高班上,针对“中国报业的冬天来到了”这一论断以及所谓中国报业2005年出现了“拐点”和“低潮”的论断,崔恩卿予以批驳。他说,目前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各方面还很不成熟,而中国的报业就更不成熟了,它还远没有达到市场经济对报业的要求和中国百姓对它的需求程度。从近20年的发展来讲,中国报业目前还处于一个转型期。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原董事长范以锦也反对报业寒冬论。他认为,如果硬要说“寒冬”,也不过是“倒春寒”,是暂时的。2005年,不少报纸的利润降低,广告收入下滑是现实存在的。但报纸利润降低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由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一些原来的广告重点客户像房地产、汽车的广告投放减少,另一个是纸张涨价带来的报纸成本增加。但是,我国的经济还在发展,经济发展带动广告市场会继续扩大。房地产、汽车的广告投放量减少,但是一些日用品的投放会增加。毕竟国家的经济在增长,与许多国家比,我们的广告比例不算大,广告资源开发的空间还比较大,纸张也不会一直价格上涨。所以,下滑不必大惊小怪,它不会对报业产生爆炸性的冲击。如果有,那就是加速报业之间的整合,强势媒体会在竞争中越来越强,一些小媒体会被吃掉、被兼并。当然,困难也是存在的,如果不积极应对,强者也有可能变成弱者。
(2)报纸依然生机勃勃
反对报业寒冬论的人一般会引用世界报业协会2006年和2007年的年度报告来说明。报告显示,2005年,如果将免费报纸和付费报纸的发行量相加,2005年全球报纸发行量增幅达1.21%,5年累计增幅为7.8%。目前,免费报纸发行量占全球报纸总发行量的6%,占欧洲报纸总发行量的17%。2005年付费报纸广告收入较上年增长5.7%,近年来的累计增长已达11.7%。2006年,全球报纸与去年相比发行量上升2.3%,每天平均有超过5.15亿人买报。如果算上免费报纸,那么全球报纸总发行量则上升了4.61%。每天超过5.15亿人买报,而读报人口估计超过14亿。2006年全球付费报纸广告收入增长3.77%。
世界报业协会的年度报告数据还显示,中国日报发行量稳居世界第一,2006年日均发行报纸9870万份。2006年中国报纸发行量增长2.27%,2002年至2006年5年增长15.53%。在报纸广告收入方面,中国2006年增加16%,2002年至2006年增加58%。在世界销量最大的100家日报中,70家在亚洲,而中国、日本和印度三国就占了60家。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和德国是世界五大报纸市场,中国日均发行报纸9870万份,印度8890万份,日本6910万份,美国5230万份,德国2110万份。日本仍然是全世界人均买报最多的国家,每1000人购买630.9份报纸。
在欧洲,报纸发行量总体有所增长,有10个欧盟国家发行量增长,其中罗马尼亚增幅达25.7%。15个欧盟国家发行量下降,其中斯洛文尼亚降幅达18.6%。
2006年,亚洲报纸销量比上年增长3.61%,其中印度增长最多,为12.93%。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和韩国报纸销量均有上升。在亚洲,报纸发行量增长3.61%。印度报纸销量增长最多,增幅达12.93%。马来西亚、新加坡、孟加拉国和韩国的报纸发行量也有所增长,而日本出现了下降。在美国,日报发行量下降1.9%。在拉丁美洲,巴西报纸销量增加6.5%,哥伦比亚报纸销量增加3.2%。
而在读报时间方面,比利时人最长,平均每天花54分钟读报。中国人、芬兰人和巴西人紧随其后,每天平均花48分钟读报。
第五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文字媒体中,报纸以74.5%的阅读率位于首位;杂志阅读率为50.0%,排第二位;互联网阅读率为36.5%,排第三位,比2005年的27.8%提高了8.7%;图书阅读率为34.7%,比2005年的48.7%降低了14%。网络阅读首次超过图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