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对橱窗广告有着非同一般的喜爱。在《道路以目》中,她认为“橱窗布置是极有兴趣的工作,因为这里有静止的戏剧”,并兴致勃勃地叙述了自己看橱窗广告的情景“四五年前在隆冬的晚上和表姊看霞飞路上的橱窗,霓虹灯下,木美人的倾斜的脸,倾斜的帽子,帽子上斜吊着的羽毛。既不穿洋装,就不会买帽子,也不想买,然而还是用欣羡的眼光看着,缩着脖子,两手插在袋里,用鼻尖与下颌指指点点,暖的呼吸在冷玻璃上喷出淡白的花”。其作品中最出色的橱窗广告大量出现在《年轻的时候》、《花凋》、《红玫瑰与白玫瑰》、《道路以目》、《创世纪》、《散戏》、《小艾》、《多少恨》、《十八春》、《道路以目》、《色,戒》中。如:《年轻的时候》中的“汝良点头道是。他们走过一家商店,橱窗上涂了大半截绿漆”;《花凋》中的“这花花世界充满了各种愉快的东西——橱窗里的东西,大菜单上的,时装样本上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她的短裙子在膝盖上面就完了,露出一双轻巧的腿,精致得像橱窗里的木腿,皮色也像刨光油过的木头”;《创世纪》中的“她一动也不动,向橱窗里望去,半晌,忽然发现,橱窗里彩纸络住的一张广告,是花柳圣药的广告,剪出一个女人,笑嘻嘻穿着游泳衣”;《道路以目》中的“倒是喜欢一家理发店的橱窗里,张着绿布帷幔,帷脚下永远有一只小狸花猫走动着,倒头大睡的时候也有”;《散戏》中的“街上的店铺全都黑沉沉地,唯有一家新开的木器店,虽然拉上了铁栅栏,橱窗里还是灯火辉煌,两个伙计立在一张镜面油漆大床的两边,拉开了鹅黄锦缎绣花床罩,整顿里面的两只并排的枕头。
难得让人看见的——专门摆样的一张床,原来也有铺床叠被的时候”;《小艾》中的“有时候她到马路上去看看橱窗里陈列着绒线衫式样”;《多少恨》中的“谁知她上次在电影院里遇见的那个人,这时候也来到这里,觉得这橱窗布置得很不错,望进去像个圣诞卡片,扯棉拉絮大雪飘飘,搭着小红房子,有些米老鼠小猪小狗赛璐珞的小人出没其间”;《十八春》中的“走过一家店铺的橱窗,她向橱窗里的影子微笑”;《道路以目》中的“深夜的橱窗上,铁栅栏枝枝交影,底下又现出防空的纸条,黄的,白的,透明的,在玻璃上糊成方格子,斜格子,重重叠叠,幽深如古代的窗隔与帘栊”。最多的橱窗广告出现在《色,戒》中,有11次,如“隔着橱窗里的白色三层结婚蛋糕木制模型,已见一辆汽车开过来”、“对面就是刚才那家凯司令咖啡馆,然后西伯利亚皮货店,绿屋夫人时装店,并排两家四个大橱窗,华贵的木制模特儿在霓虹灯后摆出各种姿态。隔壁一家小店一比更不起眼,橱窗里空无一物,招牌上虽有英文‘珠宝商’字样,也看不出是珠宝店”、“车如流水,与路上行人都跟她隔着层玻璃,就像橱窗里展览皮大衣与蝙蝠袖烂银衣裙的木美人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也跟他们一样闲适自如,只有她一个人心慌意乱关在外面”。
霓虹灯是1887年德国人盖斯勒发明的。1910年,法国的G·克劳特公司在巴黎皇宫装置了世界上第一个霓虹灯广告。1923年,一位美国汽车经销商把霓虹灯广告引入美国。我国最早的霓虹灯广告出现在1926年,当时上海南京路上的伊文思图书公司在其橱窗里安装霓虹灯,为“皇家牌打字机”做广告。1927年,上海又出现了霓虹灯招牌和露天霓虹灯广告。1929年,华商创办了最早的霓虹灯厂——“远东霓虹灯厂”。当时,上海最大的霓虹灯广告是安装在“大世界”对面屋顶上的“红锡包”香烟广告,最高的霓虹灯广告是矗立在国际饭店顶层的“天厨味精”广告。
霓虹灯广告色彩艳丽、生动、鲜明,其特点是以光、色彩、动态等表现形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从而提高信息的接受率。霓虹灯广告一般都设置在城市的制高点、大楼屋顶和商店门面等醒目的位置上。它不仅在白天起到路牌广告、招牌广告的作用,夜间更以其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到点缀城市夜景的作用。霓虹灯传入上海后,主要被用于户外和橱窗广告,也被用于勾勒建筑的轮廓线。变幻、闪烁的灯光,使上海赢得了“不夜城”、“夜上海”之类的美名。
张爱玲作品中的霓虹灯广告集中在《色,戒》、《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十八春》、《道路以目》等作品中。如:《色,戒》中的“楼上乘客稀少,车身摇摇晃晃在宽阔的街心走,窗外黑暗中霓虹灯的广告,像酒后的凉风一样醉人”,“华贵的木制模特儿在霓虹灯后摆出各种姿态”;《金锁记》中的“玻璃窗上面,没来由开了小小的一朵霓虹灯的花——对过一家店面里反映过来的,绿心红瓣,是尼罗河祀神的莲花,又是法国王室的百合徽章……”;《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天还没黑,霓虹灯都已经亮了,在天光里看着非常假,像戏子戴的珠宝,经过卖灯的店,霓虹灯底下还有无数的灯,亮做一片”;《十八春》中的“曼桢记得是五百零九弄,她一路认着门牌认了过来,近弄口有一爿店,高高挑出一个红色的霓虹灯招牌,那弄口便静静地浴在红光中”,“走出大门,门前的街道黑沉沉的,穿过两条马路,电灯霓虹灯方才渐渐繁多起来”;《道路以目》中的“四五年前在隆冬的晚上和表姊看霞飞路上的橱窗,霓虹灯下,木美人的倾斜的脸,倾斜的帽子,帽子上斜吊着的羽毛”。
西洋画片是一种彩印广告画,它是一种典型的“洋广告”,在香烟、洋酒、化妆品、药品、西洋食品、银行、保险广告中用的较多。它最早出现在沿海一带。明末清初,一些外国商船靠岸后派人四处张贴广告,兜售商品,因为是从海上来的,人们就把这种宣传画叫做“海报”。开始时数量很少,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出现。最先以上海为发源地,继而拓展到广东、山东等地。洋商最初以为印刷精美、色彩鲜艳的欧美画片一定会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便把西方伟人像、骑士、服饰姿态各异的美人像、静物、西欧名胜风景画以及饮誉欧美的世界西洋名画印成小画片或香烟牌子,运往中国,随商品赠送给顾客。不料,由于画片内容皆为上海人陌生的西方历史文化题材,这份美意馈赠并没有博得中国顾客的好感,洋广告未能奏效。于是他们又入乡随俗,广收江浙一带的木刻年画,从中研究中国民众的兴趣、爱好和习俗,以推动广告宣传。西洋画片开始本土化,将中国传统国画和木版年画送到国外制版,用先进的彩印技术,把中国各种人物、脸谱、风景、动物、花卉以及飞机、汽车等新鲜事物图画印在其间,随洋货一道附送给顾客。由于这些洋画片印制精美,色彩艳丽,图像逼真,又有文字注释,极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终于获得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喜爱。
在张爱玲作品中出现的西洋画片主要是西洋风格的广告画片。如:《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墙上用窄银框子镶着洋酒的广告,暗影里横着个红头发白身子,长大得可惊的裸体美女,题着‘一城里最好的’。和这牌子的威士忌同样是第一流。这美女一手撑在看不见的家具上,姿势不大舒服,硬硬地支拄着一身骨骼,那是冰棒似的,上面凝冻着冰肌。她斜着身子,显出尖翘翘的圆大乳房,夸张的细腰,股部窄窄的;赤着脚但竭力踮着脚尖仿佛踏在高跟鞋上。短而方的‘孩儿面’,一双棕色大眼睛愣愣地望着画外的人,不乐也不淫,好像小孩子穿了新衣拍照,甚至于也没有自傲的意思;她把精致的乳房大腿蓬头发全副披挂齐整,如同时装模特儿把店里的衣服穿给顾客看”;《花凋》中的“郑先生长得像广告画上喝乐口福抽香烟的标准上海青年绅士,圆脸,眉目开展,嘴角向上兜兜着”;《创世纪》中的“正中另有个小橱,放着化妆品,竖起小小的广告卡片,左一个右一个画了水滴滴的红嘴唇,蓝眼皮,翻飞的睫毛”;《年青的时候》中的“他所认识的外国人是电影明星与香烟广告肥皂广告俊俏大方的模特儿”;《到底是上海人》中的“看惯了他们,上海人显得个个肥白如瓠,像代乳粉的广告”;《谈跳舞》中的“提起东宝歌舞团,大家必定想起广告上的短裤子舞女,歪戴着鸡心形的小帽子”。
公共交通广告是指设置在公共交通工具内外宣传企业商品的广告。上海的公共交通广告最早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初,那时汽车刚刚来到上海,一些聪明的商人就在自己运送货物的汽车车厢两侧绘上企业名称、商标、品牌做广告。1908年,上海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通车营业,该电车线路西起静安寺,东至外滩,贯穿上海最繁华的闹市中心。1914年,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开通,全线贯穿上海最热闹的南京路和北京路。1922年,上海公共汽车诞生,线路自静安寺到曹家渡。1933年,上海又引进了双层公共汽车。上海公共交通的发展,为公共交通广告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公共交通广告随着公共交通车辆在上海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流动,成为上海街道中一道流动的风景。张爱玲作品中的公共交通广告出现在《封锁》中的“他低声道:‘你知道么?我看见你上车,前头的玻璃上贴的广告,撕破了一块,从这破的地方我看见你的侧面,就只一点下巴。’是乃络维奶粉的广告,画着一个胖孩子”。
电波广告即电波媒介广告,它是通过无线电波向公众传递声音、图像的广告。电波广告是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广告形式。张爱玲作品中的电波广告不多,这与她创作鼎盛时期的媒介环境和情势有关。主要如《洋人看京戏及其他》中的“这一家的扩音机里唱着梅兰芳;那一家的无线电里是卖着癞疥疮药”;《谈吃与画饼充饥》中的“电视广告上常见的‘汉堡助手’”。
此外,张爱玲作品中还有商品说明书。如《怨女》中的“墙角堆着一大沓电影说明书,有三尺高。他每天看电影总拿一大沓,因为印得讲究,纸张光滑可爱,又不要钱”。
3.近代中国新创的广告形式
中国近代新创的广告形式是迫于当时的商业竞争态势发展起来的。西方殖民者的经济入侵,使中国开放了几乎所有的沿海主要港口,洋商洋货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商业广告也开始传入上海这个大都市,“上海成了近现代中国广告的发源地”。在帝国主义之间、民族资本与帝国主义之间激烈的市场争夺中,催生了中国近代的广告传播形式——月份牌广告画。
1906年出版的《沪江商业市景词》是这样咏叹月份牌的:“中西合历制成牌,绘得精工异样佳。分送频年交往户,藉招生意贺同侪”。事实上,早在19世纪晚期,我国的画报社就采取了用赠送年画的方式来做广告。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每年过年都要随送一幅单色大年画给读者,后来又开始送更加精致的套色年画。但这个时期的年画并不是专门用来做广告的,仅仅用来为画报社做宣传。广告画出现在民国时期,“是民国时期最有时代特色的新兴广告形式”。它是在中国传统年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初的广告画学术名称为“月份广告画”,它隶属我国传统年画的一个分支,现代简称的月份牌之叫法纯属上海人的口语称谓。月份牌诞生于清道光年间,盛行于民国一二十年间。迄今发现最早的月份牌画,是清道光二十年香港屈臣氏药房发送的《屈臣氏药房》月份牌。这张画中间是一个繁体“华”字,里面为故事性的画面组成,其与清末石印“苏州桃花坞年画”相差无几。
据年画研究专家王树村先生考证,月份牌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当时上海四马路上有家鸿福来吕宋大票行,随彩票奉送一种“沪景开彩图,中西月份牌”画片,此图出现之后,月份牌这个名词就沿用下来。而实际上,月份牌这一名称的出现比这要早。月份牌实际上是一种融画、广告、年历三位于一体的商业文化产物。其一般形式是中间画画,画的两边是日历表,画的上方或下方是商号、洋行的名称或商品,有的上下边缘镶有铜边条,有的还仿照国画的装裱形式,上下各有一轴。月份牌广告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初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早期的月份牌以“桃华坞”年画高手周慕桥为代表,广告用中国传统的木版年画、民间写真等技法作画,题材传统,直到1915年海派画家郑曼陀发明了擦笔淡彩法(即用炭精粉先在纸上擦出一个底子,好比打下一个素描的架子,然后涂以不同层次的水彩)之后才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