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0700000018

第18章 监测与评估:性别视角与传播视野(3)

二、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方法与特征

现行的网络平台中,基本都设有以“女性”为专题的版块或频道,但是其内容与形式却并非都具有性别敏感意识与性别平等观念。相反,将女性身体商品化或以女性的受辱经验为看点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受女性主义学术研究的推动,以及“九五”世妇会上中国政府做出的“性别平等主流化”承诺,加速了以专门推动性别与传媒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网络主体的形成。

以上所归纳整理的性别监测与传播网络分为七大类,涉及条目20个,地域涉及两岸三地,专业领域涵盖了教育、法律、文学等,关切议题包括政策、发展、日常生活等。内容的组织和更新以不同程度地摘编纸质媒体、电视新闻和其他网络媒体中相关议题的新闻和论文为主。运营以公益服务为突出特点,鲜有外挂广告和电子商务等网络运营的通用模式,网络维护通常依靠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各级基金会赞助和志愿者的无偿服务,所以信息共享和交流是性别监测与传播网络目前最基本的特征。

以网络设置的栏目名称所选用的关键词为指标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第一,出现频率较高的栏目所用词汇,前三位分别是:妇女、资料、研究。

这三个词反映出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运行实体,基本上都是针对并主要服务于女性受众、以提供资料和进行研究为主要目标。这和网站内容主要摘编自其他媒介的做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网络监测的批判性并不突出,监测大体上还处于资料整理汇编的阶段。

第二,赋权意识与参与社会秩序的建构成为监测不断走向深入的潜在动力。

可以看到,“权”、“性”和“观察”“交流”“资源”“信息”“学术”等词汇出现的次数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在争取权利的诉求上,这些网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所增强。“建设”、“讨论”等栏目占据了一定比例,也揭示出进行性别监测的网络在参与更为广泛的社会秩序的建设方面,所体现出的热情与巨大潜力。

第三,从边缘走向中心:议题、理念与行动

“色情”、“彩虹”、“同志”、“Lesbian”、“越界”等栏目的出现,说明对这些议题的研究或关注,已经成为了不可忽略的新热点,并正在以更学术、更专业、更大众化的面目进入公共讨论的视阈。以往这些被边缘化、污名化、妖魔化的议题,在性别监测的体系下得到了系统的梳理与研讨,体现出监测维度的拓宽和监测内容的丰富。

三、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发展策略

本文所涉及的这些性别监测与传播的网络,构成了社会观念建构的基础平台和重要资源,对促进和谐、发展、平等理念的推广,以及在理论研究和媒介实践中促进和提高妇女对媒介的拥有量、影响力和决策力,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这些网络的访问量和关注度还并不突出,影响到的受众群体更多地集中在从事性别研究或对性别议题感兴趣的群体和社团中,影响范围和影响力度都相对有限。

针对这些网络的共性与特色,笔者认为,中国本土网络性别监测的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开拓业务、提升技术的角度予以规划

第一,可以从学校教育入手,将这些网络发展成专业信息的资源库、信息库和数据库,并将其纳入辅导教育的体系,使其成为学科化、专业化教育的必备资源;

第二,也可以从NGO团队的发展规模和活动入手,吸引更多的人加入网络所依托的不同NGO组织,间接地扩充网络的影响力;

第三,还可以从个人兴趣和业务交流入手,开拓更多利于互动的平台,提供个人充分参与网络的机会;

第四,以网络为纽带整合培训、研讨和各种活动,联合不同行业背景、教育背景的人才,将网络、社会与个人发展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从基于妇女NGO本体发展与践行其宗旨的角度予以规划

第一,培养妇女NGO所特有的民主参与精神与平等发展理念,使性别敏感意识通过网络成员影响至广大的网络用户,并将性别批判的视角深入到最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二,立足妇女NGO的特色,抓住“差异即机遇”的发展优势,使妇女NGO的行动更有效地介入社会秩序的建构与生活品位的引导当中,脱离“小圈子”式的发展窠臼,与更广阔的社会发展理念与行动紧密结合起来。

第三,提升妇女NGO的文化内涵,摆脱以资料汇编为其主要内容的行业印象,而以其作为一项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的独立主体的角色,规划其发展的方向与轨迹,并以女性主义所特有的客观立场与批判精神,总结妇女NGO在责任履行中的经验,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

第四,更好地发挥“平台”的作用。提供给参与者实现多重身份兼容的空间。鼓励各个层面的参与者带着妇女NGO的使命延伸至不同领域发挥作用,鼓励她们/他们扮演更多的社会角色,从而实现社会资源更优化的整合,为妇女NGO的发展带来更多动力与启发。

第二节 网络与性别研究的新议题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特征

网络与性别的研究,是媒介与性别的研究(Gender communication Studies)进入到一定阶段以后的产物,也是媒介与性别研究进程中的一个分支研究方向。

从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看,网络与性别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可分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网络研究、以网络为分析对象的性别研究,以及女性主义另类媒介中的女性网络研究等。

在网络与性别的研究中,“性别”与“网络”是两个关键的研究要素。

1.有关“性别”的认知

性别(gender),即社会性别,美国社会历史学家琼.W.斯科特(Joan W.Scott)在《性别:历史分析中一个有效范畴》中指出,将性别当作一个分析域是20世纪末的新生事物。在正统社会理论中,它尚无一席之地。虽然,某些正统社会理论建立在男女两性对立的基础之上,还有一些社会理论承认“妇女问题”的存在,也有人提出了主观性别认同的概念,但是并没有指出性别是一种谈论社会或性别关系的方式。因而有人提出,有必要把性别划定为一个分析域,并认为,“gender是基于可见的性别差异之上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是表示权力关系的一种基本方式。”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传播学教授凡.祖南教授(Liesbet van Zoonen)认为社会性别是环境、机遇和限制的产物,她建议把社会性别解释为话语(discourse),一套指涉性别差异的、重叠的、有时矛盾的文化描述和规范。

美国女性主义哲学家桑德拉.哈丁(Sandra Harding)认为,社会性别不仅是解释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变量,而且社会性别的差异也造成社会等级制度内部的差异(Harding,1986)。

法国社会学家福柯.马歇尔认为,社会性别是一种建构权力关系的机制,或者说是“一种复杂的政治机制”(Foucault,1980:172)。

美籍意大利学者劳伦狄斯认为,诸种社会机制的产物和作用过程,是技术——社会或生物——医学机构的产物和作用过程(Lauretis,1987)。“社会性别事实上是对一种关系,一种隶属于一个阶级、一个团体、一种类别的关系的再表现。社会性别并非指代一个个人而是指代一种关系,即一种社会关系。”

由此可见,“即使不是唯一的,性别也无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构成的关键因素,并且是具有相当决定作用的因素。”

从以上诸多学者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社会性别或曰性别,已经进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并在这些领域之内形成内涵基本相同而表述各异的话语。性别可以是一种视角、一种分析域、一种理论框架,具体用于对既有的学术规范、理论范式、分析方法等所谓的“旧的问题”进行考察,并将彻底的解构与渗透性的建设结合起来。它不仅带有女性的视角,发出女性在历史上不被认可、不被允许的声音,也将男女在性别秩序中受到压抑的制度与现实予以呈现,并思考表象背后体制与文化的革新之路。

2.“网络”的界定与发展

(1)网络的定义

广义上看,网络既包括网络媒体(即互联网,也称因特网),也包括社会学意义上的“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

因特网的名称是在1986年被正式使用的,internet的含义表明,这是一种把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互联在一起的网络。

网络媒体是指借助国际互联网这个信息平台,以电脑、电视机以及移动电话等为终端,以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来传播新闻信息的一种数字化、多媒体的传播媒介。互联网络所具有的数字化、大容量、即时性、双向性、跨时空特征使它在传播的自由性、时效性、多元性、交叉性和互补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人类有史以来功能最强大、服务最全面的传播手段。

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被视为一种理论方向,它抓住了社会结构的重要本质——社会单位关系的模式,无论这些单位是自然人、集体还是位置。如齐美尔强调的那样,社会结构的任何概念化,其核心都是结构包括实体之间的关系与联结。网络分析让我们对实体和关系的性质以及内在于这些关系的特性与驱动力认真地进行概念化……社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其网络特性。无论社会结构展示了其他什么维度(文化的、行为的、生态的、世俗的、心理的等等),支柱仍然是处于一定位置之上的、和他人交往并交换资源的人之间互相联络的体系。

本文论及的网络与性别研究,其中网络的概念主要指网络媒体(互联网)。

(2)网络媒体的特性与发展

第一,互联网的发展标志着传播与社会发展的飞跃。

互联网是冷战时代的产物,它是美国军方为防止苏联攻击其命令控制系统而研制开发的,90年代以后才被广泛运用到科研、教育、商业等民用项目上。互联网是由冷战的军事技术的需要直接催生的,但它的内在机制却包含了与冷战思维相对抗的因素,互联网之趋于商用和民用的发展远远超出了其早期设计者的想象,这个过程与冷战及冷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变化相吻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连接了世界180个国家和地区、1亿台个人电脑和10亿用户。时效性强、多媒体、容量大、覆盖面广、可检索、可交互、可保存,这是公认的网络媒体的7大特性。

互联网是一种全新的媒体,它不但具有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实时性和交互性传递信息的独特优势。它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是变点对面的传播为点对点的传播,变单向传播为双向传播、多极传播,从而有力地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信息流通的迅捷化和无障碍化。互联网的兴起不但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而且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流通方式。因此被认为“无论就新闻传播而言还是就社会发展而言,它无疑都是一次质的飞跃。”

殷晓蓉认为,国际互联网所带来的不仅是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本身结构和经济状况的冲击,而且是与该民族乃至与整个世界的认知习惯、思维习惯和生活习惯连在一起的巨大变化。她提出,中国互联网建设与发展,如果以接入因特网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科技、教育和学术网络阶段。1988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的网络初步建成,1994年正式进入国际互联网。北京中关村地区的网络于1990年由国家科委正式立项,1993年主干网开通,1994年正式进入互联网。二、商业化网络阶段。邮电部1995年向社会开放的中国因特网骨干网和公用网,统称为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 Net)。1996年中国金桥信息网,即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开通。1997年4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出了“统筹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以此为动力,中国的网络环境和信息资源开发迅速腾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了网民构成的多样化。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2.53亿人,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从性别上看,男女比例出现均衡化趋势。从年龄上看,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仍是网民主体。从学历上看,高中和初中学历网民增量最大,网民的学历结构正逐渐向中国总人口的学历结构靠拢,与互联网的大众化过程暗合。从职业构成看,学生、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占据网民身份的前三位。可见,网络的普及化使网民从原来同质化的精英群体转变成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等各不相同的网民群体。此外,最近几年国际出口带宽高速增长(493729Mbps),2007年增长率达到58.1%。这使得中国网民访问国外网站更加便捷。

第二,互联网的发展促成了媒介融合的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与传统媒体的发展并非是割裂的。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趋势下,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媒介发展史已经表明,掌握了发行就控制了通向市场的要道(Schiller,1998:p.97)。传统大众传播媒介意识到了互联网提供的市场扩展的可能性,因而竞相向网络化发展。尽管传统大众传播媒介向网络发展还有其他原因,不过,可能的市场扩展是一个最重要的动因。环球网和浏览器的问世,以及因特网的商业化,为因特网开发为一个媒介市场的可能性铺平了道路。

1994年,美国出现了新一轮报纸上网热,20家报纸上了网。到1999年,全球4925家报纸上了网。与此同时,广播电视也在积极上网。

同类推荐
  • 甘肃近代社会史

    甘肃近代社会史

    该书是本着区域社会研究的展开而撰写的,是社会史研究的子课题。它以微观的视角,去叙述历史,剖析历史,关怀历史,对某一时期的区域社会进行叙述、诠释和研究。它主要探讨甘肃近代社会的存在状况如何,各部分有什么样的关系,在近代化的社会因素出现后,这些传统社会的各种存在状况是如何嬗变的,它的变化轨迹如何等问题。甘肃地域广阔,各地的子社会系统在许多方面又有很大的差异。本书叙述甘肃这一地理范围内的基本社会存在状况,廓清其在特殊时期的演变轨迹,对甘肃近代社会进行全面的叙述、了解和分析。分析各种社会存在状况之间的因果关系,以便从微观上更生动、更理性地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理解社会。
  • 工伤保险要落实

    工伤保险要落实

    工伤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岗位上,从事与生产劳动有关的工作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急性中毒事故。但是职工即使不是在生产劳动岗位上,而是由于企业设施不安全或劳动条件、作业环境不良而引起的人身伤害事故,也属工伤。
  •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媒介演化论:历史制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

    本书聚焦中国媒介制度的变迁与演化过程,史论结合,以论带史,详尽而生动地揭示出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发生学原理;运用历史制度主义整合“行动”与“结构”分析的理论框架,本书构建了一个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四维模型”,以简驭繁,将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清楚地呈现出来。全书理论深厚、内容充实,逻辑严密,新见迭出,具有鲜明的中国媒介研究的本土意识和问题意识,堪称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研究的扛鼎之作。
  •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学(第一辑)

    俄罗斯在经历了二十年社会转型的急剧动荡之后,其政治态势已基本稳定,其经济形势已开始复兴。然而,细观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转型和态势,却尚未完成“复兴”和“软着陆”。用中国学术界熟识的词汇——“史学危机”、“哲学贫困”和“文学疲乏”来形容俄罗斯学术界曾经面临并至今仍未终结的状况似乎不为过。俄罗斯学术界路穷思变,力图从俄国学术文化传统、苏联学术经验和教训中汲取“营养。
  • 礼貌待人(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礼貌待人(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

    青少年礼仪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的青少年朋友认为,一个人只要品德好就行了,讲文明礼貌只是一种形式,无关紧要。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好品德看作内容,那么讲文明礼貌就是这个人好品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假如没有这个形式,他的优良品德又如何体现出来呢?你会设想一个品德优良的青少年,言谈举止却是野蛮、粗鲁、不懂礼貌吗?
热门推荐
  • 荣耀前锋

    荣耀前锋

    生命不息,荣耀不死。一个从英国监狱走出的少年,死亡足球的幸存者,弹指间,左右天下足坛。
  • 璃羽碧殇

    璃羽碧殇

    漫天流光飞舞,樱丝飘荡化点点芳华倾世容颜明媚,却掩盖不了那颗悲凉的心看着他不顾一切的冲过来,她淡淡一笑裼,也许今生不能陪你到海枯但遇见你,便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即使不能相守,我也会在角落里默默的看着你,做你唯一的,天使
  • 花落尘埃两不知:风尘岁月

    花落尘埃两不知:风尘岁月

    那风尘没落的岁月,只留下她一个人在原地兜兜转转个不停。那些人来了,走了,哭了,笑了......她在原地像是诉说着什么转身,却只有自己。
  • 绝世源峰

    绝世源峰

    主角艳文俊是源魂村的俊丽少年因为战争和父母分开,离开源魂村受尽世间的,屈辱各种苦难终于成为成为大陆上强者。
  • 末世之龙起浅滩

    末世之龙起浅滩

    人类对自然的践踏得到了上天惩罚,一个只针对人类的病毒爆发了,三个月的时间让七成的人口变成了可怕的怪物丧尸。活着的人们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往日安逸的生活,不甘心被动的接受老天给于的惩罚,人们奋起反抗。肖臣一个为了战友的尊严被迫复原的正直军人,建基地,保护亲人和战友以及父老乡亲。利用祖先遗留下来的储物戒指,报复末世前敌对的国家,成就一番事业。末世尾为守着自己的亲人抛弃一切荣誉,只为弥补自己欠他们的感情!向军人和家属致敬
  • 续子不语

    续子不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奇异之旅:为何我会遇见你

    奇异之旅:为何我会遇见你

    一次意外遇见,她认识了他,相知到相惜,她还会舍得离开吗?
  • 仙女法则

    仙女法则

    我也赶时髦,穿越了?不过,仙女法则?199条?啊啊啊,我要回去!!!(原创,不喜勿喷,如有相同,纯属巧合)
  • 颜倾天下:嫡女惑君心

    颜倾天下:嫡女惑君心

    你是我一生的执着。你是我一世的追求。“王爷,不好了,王妃放火烧了相府。”“嗯,叫些人去给王妃帮忙,别让她累着自己。”“王爷,不好了,王妃进宫打了贵妃娘娘。”“嗯,去跟父皇说本王要了贵妃,让王妃好好玩。”他倾尽自己全部去宠她爱她,为她抗下一方天地!她用毕生之力,为他打下一片疆土。男强女强。
  • 九界魔神

    九界魔神

    身为七圣大陆最隐秘宗门少主的墨北,掌控着隐宗门下三教九流五十三堂,小小年纪便已经打开了三个脉轮,并通晓奇门遁甲,机关术数,可以说是一名百年难遇的天才。只是,天有不测风云,顷刻之间,隐宗宗主残剑子被人下毒陷害,隐宗门下各个堂口也被魔宗控制,就连墨北自己也经脉损毁,修为尽废,并遭到魔宗的围捕......不过,让魔宗没有想到的是,修为尽失的墨北竟然奇迹般的活了下来,不仅如此,他还重新集结力量,与魔宗展开了对抗,发誓要让魔宗覆灭。只是,墨北没有想到的是,就在他快要将魔宗逼得无路可走的时候,一个关于九天十界,无数众生命运的秘密,出现在了他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