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9900000033

第33章 影像如何记忆——年鉴学派视野下的影像记录(5)

1.三个时段、历史与现实的互动

面向传媒市场的电视节目、面向学术研究的影像文本这两个层次,尽管功能不同,但其核心均是依托前期收集的各类影像资料,按年鉴学派的三个时段完成对历史或现实影像文本的构建。在这个层面上,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搭建三个时段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有效勾连。在三个时段方面,是建立三者点、线、面的循环往复的互动关系。具体说,一方面,短时段的人物或事件的选择,必须建立在对历史与现实的中时段、长时段的考察之下,同时也只有将之放置到中时段、长时段的视野之下,我们才能洞悉短时段的人物和事件在中时段、长时段历史与现实中的意义;另一方面,长时段、中时段的宏观视野,同样需要短时段在具体点上的积累,从而规避其忽略人物、政治、叙述的缺陷,使历史进程显得更加丰厚饱满。历史与现实之间同样是这种互动关系,对历史的回溯是源于对现实的困惑,而对现实的记录又是基于对历史的反省。只有在三个时段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形成上述勾连互动,才能构成浑然一体的稳定、均衡的影像记录框架。

2.公共服务

“人人都是历史学家”,[周梁楷:《历史学的思维》,正中书局1993年版,第23页。]这是美国史家贝克(Carl Becker)描绘的一个史学愿景。这一方面是强调“自下而上看历史”的新史学的学术追求,只有当每个普通民众都能自觉、也有能力撰写自己的历史时,新史学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真正的总体史;另一方面,时代的发展也使这样的史学愿景具备实现的条件,文字作为等级制度的象征早已被破除,而在视觉传播时代,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基于个人电脑的非线性编辑系统,以及基于Internet的网络传播,这三项革命性的技术突破使民众掌握影像从生产、加工到传播的各个环节成为可能,官方的、垄断的、一元的影像生产和传播由此开始走下神坛。

在这种背景下,培养公众认识、解读和使用影像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真正参与到更加广泛的影像记录中来,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在笔者的设想中,这项工作可由音像资料馆通过三个层次的公共服务来完成。其一,对影像资料进行延伸开发,按不同梳理方式制作各类影像文本,并通过网络平台或集中放映免费提供给公众,培养公众的影像经验。其二,定时举办各种有关纪实影像的专题讲座,逐步提高公众的图像素养(Visual Literacy)。[笔者认为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影像文本与客观史实、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此可能产生影响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其二,影像的特质、影像的生产流程、公众的接触方式等对公众理解影像文本有何影响;其三,普通百姓不仅是历史本身,是历史的制造者,而且还可以是历史影像的写作者。]其三,通过定时举办各种不同形式的影像活动,让民众真正拿起影像工具,参与到对自己历史的重建,以及对身边正在上演的社会现实的记录活动中来。

“这是另一种把人民自己的历史返还给人民的方式,它向人民表明历史是有价值的,从而激励他们做出自己的贡献。”[〔英〕保尔·汤普逊:《过去的声音——口述史》,辽宁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版,第20页。]当每个民众都有机会,也有能力拿起影像工具来书写自己的历史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无缝隙地对广袤的人类社会进程形成扎实、均衡的影像记录。

【结语】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全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呈现出惊人的趋同性。一大批不适应现代社会的传统文化以空前的速度消失在历史洪流之中,文化生态日趋失衡。作为全球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高速运转的经济改革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引发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古老的国度正在经历容颜的巨变。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其独立性与多样性同样遭遇社会转型的严峻挑战。时至今日,还有几个都市里的年轻人能剪出漂亮灵动的窗花?又有多少远离乡土的后生能哼唱滋味浓浓的乡谣?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许多文明细节正在死亡之途上。如何使祖先传下来的文化遗存得到及时的抢救与保护,并且有生命地、鲜活地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今天的炎黄子孙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作家冯骥才多年来一直从事民间文化保护工作。1999年得知天津历史最长的老街估衣街要拆了,他立即召集志愿者开展抢救工作:(1)挨门挨户地摄像,留下估衣街鲜活的音像史料;(2)访问原住民,用录音机记录下估衣街的口述史;(3)搜集相关文物,尽可能挽留估衣街的实证文物。“我要求他们有救火般的速度和救死般的精神!”[董月玲:《冯骥才哭老街》,《中国青年报》2001年9月26日。]画家赵以雄夫妇原本是为创作一幅展现当年丝绸之路的盛大场景而踏上征途的,但沿途的不断的遗憾与焦虑让他们走了25年。“我们可能是最后一批可以看到丝绸之路比较古老面貌的人,就想尽可能多地记录下那些很快将会消失的东西。”[纪录片《世界遗产之中国档案·传承》,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2003年1月3日。]在台湾,《汉声》杂志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秉承“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纵坐标”的使命,以“中国的、传统的、民间的和活生生的”为标准,用文字、影像等多种手段采集中国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信仰、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致力于建立一个民间文化基因库”。[赵岩:《〈汉声〉创办者黄永松:建立中国民间文化基因库》,http://www.hsm.com.cn/rwjj/wy/200612/02/53525.shtml。]

视觉传播时代已然来临。在影像工具日趋普及的今天,我们如何用好手中的影像工具?又如何通过一种框架性的建构,让上述艰涩前行而又弥足珍贵的个人化、民间性努力,转变为一种更富规律性、日常化和多层次的稳定记录?本文仅仅是一次小小尝试,意在起抛砖引玉之用。由于笔者影像经验与史学积累的不足,观点难免偏颇稚嫩,甚至流于对年鉴学派的简单套用。但是,从倡导科际整合的年鉴学派入手,进而把借鉴的视野拓展到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积累深厚的学科,从这些先行者的身上汲取观念、思维与方法,当然还有信心与动力,从而为影像记录寻求更为科学、均衡和全面的眼光来记录转型中的人类社会,这的确是笔者莽撞地提出上述构想的出发点。

然而,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困局,是当前多个致力于类似努力的创作团队,境遇大多并不尽如人意,体制性的障碍让它们步履维艰。在历史领域,《见证·影像志》在凌晨时段苦苦坚守着自己的创作理念,预计12年完成的影像工程——《甲子》系列也进行到了第四个年头。但是,当下功利、短视的传媒生态,还是让影像工作者不时流露出某种担忧。“在电视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个工程能否最终完成?如果你喜欢今年的《戌年记忆》,请为它祈祷。”[陈晓卿:《我们没有完全失忆》,http://www.cctv.com/program/witness/20060303/101419.shtml。]在现实领域,《纪事》已很难从容地进行长线的记录,作为为数不多的仍然坚守现实领域的纪录片栏目,“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挺孤独的。”[刘鸿彦,《纪事》制片人,2007年2月16日在《纪事》栏目接受笔者采访。]“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这一畸形的体制模式,使被政治任务与生存压力时时牵制的电视传媒,无暇顾及这种探索的长远价值。而对这批影像工作者来说则更加尴尬与被动,理想的坚守经常遭遇万恶的“末位淘汰制”的威胁,不得不在“宣传机关”、“公益机构”和“市场主体”之间进行“人格分裂”式的拉锯与摇摆。

那么,在当下社会整体浮躁的大环境中,特别是置身于全球广电媒介由公共体制向商业体制转轨的大趋势下,上述这种缺乏体制保障,又无法产生短线商业回报的构想,会有多大的可行性?它会不会成为又一个学术空想?

行文至此,笔者不由得想起了布洛赫生命中的最后时光。1941年,布洛赫和他所在的部队正在德国纳粹的猛烈攻势下四处迁徙。当时也是年鉴学派最艰难的时刻,《年鉴》杂志在他与费弗尔时断时续的通信中维持着不定期的出版。也是在这个时候,布洛赫在一家小店买了一本学生用的笔记本,开始了新的写作。三年后,布洛赫被捕,不久牺牲于法西斯的枪口之下。半个多世纪后再次翻开这本没来得及完成的小书,我们仍能强烈感受这位年鉴学派开山鼻祖对历史学未来图景的无限憧憬。书中甚至不难看到如此阳光和温情的笔触:

这仅仅是一个幻想吗?尽管道路曲折,然而在我看来,我们现在正处于比前辈更为有利的地位上,已可以看到前方的一线曙光。[〔法〕马克·布洛赫:《为历史学辩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研究室〕

同类推荐
  • 三十年间有与无

    三十年间有与无

    无论是事件还是事情,哪怕就发生在眼前,大家也不会有一个共同的认可,甚至就连这件事是否“真的发生了”也会众说纷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记录过去?也许只能以散文的方式在记忆中描述自己的意识现象。这就是我更多的灵感主要来自于小说、电影、诗歌、绘画、音乐的一个内在原因;也许只有当时的某种情绪性的感受才最为真切,因为我相信我所记述的只是我个人的历史——最好是能折射出时代中某种普遍性的东西,这就需要某种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 中国为何不高兴

    中国为何不高兴

    近年来,我们不仅受到到了外部地挑战。而且遭遇了举世罕见的自然灾害:夺走数万条生命的5.12汶川大地震、席卷全国的SARS、50年一遇的大雪灾、经常出现的旱涝灾害……正所谓多难兴邦,在灾难中。我们民族的团结精神被激发,充分体现了大灾有大爱;同时,中国政府与人民在灾难中的表现更是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改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 “国难”之际的思想界

    “国难”之际的思想界

    1931~1937年,因日本入侵造成中华民族空前的民族危机,从知识分子为主题的思想界展开了对中国当时政治出路的大讨论。
  • 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

    当代世界民族冲突问题研究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国家建构中的民族冲突、当代民族冲突及其理论分析框架、北爱尔兰民族冲突的历史缘起和发展、北爱尔兰两元的民族认同和冲突等。
  • 历练党性的熔炉

    历练党性的熔炉

    本书是一部记述中共长治市委党校发展历程的史实类著作,反映了该校创立、探索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记录了一代代党校人奋斗拼搏的足迹。该书共分六章,即创建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和“文革”前期、恢复时期、正规化和改革时期、深化改革和全面发展时期、能力培养和素质培训时期。
热门推荐
  • 唐宫美人天下(下)

    唐宫美人天下(下)

    从天而降的“狐仙”美人,是真爱还是孽缘?是谁,一舞动人魅惑君心?是谁,躲在黑暗里想操控整个天下?于正最新作品《唐宫美人天下》,芭比美人李小璐化身一代神探,“四爷”痴情相伴闯龙潭虎穴!英俊小生明道初入深宫为爱涉险!看美人环绕的后宫里,谁能独宠天下?红烛燃尽,薄凉凤塌,但闻新人笑哪见旧人哭……
  • 美人计之杀手梅魂

    美人计之杀手梅魂

    美人如花,如花似梦。谁与我携手渡一生?狂放不羁,自由洒脱。谁与我仗剑走天涯?鲜衣怒马,红颜薄甲。谁与我定国安大业?引颈高歌,仰天长啸。谁与我一笑泯恩仇?恩情也好,仇怨也罢,当阅尽千帆舟济,看过人生百态,恩怨情仇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梦幻泡影。
  • 我梦我爱过

    我梦我爱过

    回忆有时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只是除了回忆,我还拥有什么……《我梦我爱过》其实去年已经开始写了,只是一直没有时间来整理,现在公开出来,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有的地方写得很啰嗦,不要笑话,因为我写的都是真实的经历,并没有扭曲、虚假、做作或夸大事实,文彩也不太好,希望大家谅解。
  • 狂音魔曲

    狂音魔曲

    一缕强大的魔音帝记忆出现在古浪的脑中,从此,他的人生大不同!一身惊艳惹人恨!各路牛鬼蛇神,隐秘豪门世家,绝顶武道尊者,诡异异能斗士,纷至沓来!但魔音决在手,试问谁敢争锋?热血!争斗!温情!傲气!一首魔曲,任君登顶!
  • 高冷律师犹扰扰

    高冷律师犹扰扰

    扰扰是一个刚本科大学毕业不久后初入职场的一个小白领,她的好朋友有有则是一个没上过大学的漂亮女生,沈烬沉是一个经由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一个声名在外的高冷大律师,由于有有爱情上的失败,让扰扰与沈烬沉两人有了交集……
  • 若雅晗的穿越梦旅

    若雅晗的穿越梦旅

    十七岁的若雅晗因贪玩摔入山涧,醒来之时一切都变了,这些人的穿着怎么这么奇怪,和电视上看的古代人相似,就连自己也是。难不成自己,穿越了......
  • 单色青春被故事填满

    单色青春被故事填满

    夕阳下,男孩拉着女孩的手,女孩脸上泛着红晕,低头说道:长大以后你可以和我一起去旅行?看尽世界么?男孩还没说完,就要被他家人接回家了,男孩看着女孩失落的样子,觉得心疼,在他回头的那一霎那大声说道:长大以后我一定陪你走到世界尽头,一起去旅行…女孩幸福的笑了…
  •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大有文章:直说电视圈里的人和事

    打开电视,一派热闹景象,而电视圈内部也很热闹:各种争风吃醋、各种爆料炒作、各种是是非非,那些有的没的、乱七八糟,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云里雾里。作为观众的我们,只能看到荧屏上放映的节目,其实,荧屏背后的故事更加精彩。本书是我国资深电视人费默撰写的,讲述电视圈内那些对圈外人保密的方方面面的怪人与怪事。从风光的主持人讲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从普通的电视主持人讲到他们变身为明星;从一个栏目的产生写到其背后有哪些自毁性的故事,以及电视台的内部运作。同时,广大读者将通过这本书,较为全面、真实地了解到,电视荧屏上的名嘴们,在荧屏下的“方方面面”
  • 极品二货

    极品二货

    是命运的作弄,还是生死的轮回。一切尽在此书中!
  • 光焰王座

    光焰王座

    希望作品得到更大的机会,故此,准备参加《上古世纪》征文,还望各位大大海涵,我会在新书上多多更新的,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