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7000000015

第15章 电视民生新闻与政治民主化(3)

第二,民主参与、舆论监督的栏目化、规模化阶段,主要是指1993年至2002年。

1992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电视新闻媒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媒介双重属性的确立及媒介功能的进一步拓展,使电视新闻媒介获得了参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与报道各方面信息的主动权。同时,电视媒介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从根本上提升了电视新闻媒介的经济实力与信息传播的活力。

这一阶段,政府在进一步公开倡导政治改革的纲领中,将新闻媒介的改革与政治体制的改革予以紧密结合。新闻媒体在酿就符合社会民主化进程的时代精神、促使民众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参与、展现政治领袖们的政治良知与智慧,提升政党选择民主化模式的能力等方面日益彰显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依靠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创办和有效传播,从中央到地方出现了一大批带有舆论监督与民主参与意识的电视新闻栏目群,这类栏目群又培养了大批关注电视新闻节目,关注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观众群。胡智锋教授认为1993年的变革确立了中国电视的两个标尺,一个是制片人制,另一个就是舆论监督,第一次以栏目化的方式,明确、有规模地对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进行监督,以至于等同于某种政治权威。与此同时,传播技术的发展使电视的传播力量大大增强,逼真的声画效果与强烈的视觉冲击以及越来越频繁的现场报道、直播报道,使电视迅速超过报纸、广播而成长为第一大媒体。人们通过电视现场直播,快捷、便利、直观地“参与”了“香港回归”、“三峡截流”、“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等重大新闻事件和国家政治生活。1998年中央电视台还首次现场直播了江泽民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北京举行的中美首脑高峰会的记者招待会,产生了一定的政治效应和国际影响。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重大热点时事问题的“指导性”观点也起到了宣传政治主张、疏导社会情绪、添加舆论遣责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阵热潮过后,人们发现,大多数省台、地方台的“热点”、“焦点”、“透视”类栏目主要关注的并不完全是与老百姓的眼前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就连被誉为“焦青天”的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也出现了舆论监督、批评报道总量下降,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一阶段的电视新闻传播活动基本上可以说报道“国计”有余而关注“民生”不足。市场是无情的,电视新闻不能贴近观众的需要,就会被观众舍弃,《东方时空》被迫一再改版,播出时间也已由早间改到傍晚的非黄金时段,而各省台、地方台的同类型节目则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

第三,构建公共话语平台阶段,2002年到现在。

随着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以及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电视新闻正经历由栏目化走向频道化的变革,传播内容上则是由大众化向分众化、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电视新闻媒介参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方式与侧重点也发生了变化。电视媒介对信息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社会舆论的开启能力与导向能力日益增强。如前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值得关注的是,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提出与践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政府执政行为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态度与决心日盛。特别是政府已经将基层民主改革作为一项率先推进的重要工作,农村基层民主选举与城市社区居民民主选举制度的改革与推行,已经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这一社会最底层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进程中,电视新闻媒介给予了特别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较为深入的监督与报道。更重要的是,这一阶段出现的以地方台民生新闻为主体的电视新闻节目,高举“民生为本、关注百姓”大旗,充分彰显电视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色彩,在对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特别关注中形成了独特的“公共话语平台模式”。

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主要是以社会公众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的热议为契机,通过电视民生新闻这类平民化、地域化的电视新闻节目讨论老百姓共同关心的牵涉到各自切身利益的公共话题。如政策法规、经济文化生活、城市建设、社会治安、交通信息、自然灾害、疾病防治、环境保护等。在公共事务的沟通与处理过程中,电视民生新闻充当的实际是公众代理人的角色,包括适时反映公众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与矛盾,替公共舆论代言,帮助市民对政府、社会管理机构施加影响等等。公共话语平台的构建,以及《1860新闻眼》所标榜的“公共新闻”的兴起,表明在市场与政治的博弈中,中国电视新闻媒介的角色开始从单纯的政治性质中分化出来,成为了“作为政治的公共领域的传媒”,既是政治治理结构的一部分,又承担了国家与社会“中间领域”的角色。詹姆斯·库兰认为:一个民主的媒介体制需要拥有某种完善的、专业的媒介层面(special media tier)。这一层面的媒介可以为不同的受众服务,让各种社会集团以他们各自的条件来辩论社会认同、集团利益、政治策略和规范性理解等争议——尤其对那些从属性集团来说是有解放作用的,因为他们将会获得空间和媒介武器去质疑各种社会安排,这些社会安排严格限制了他们对各种社会资源的利用,限制了他们的生活机会。他们也将能够质疑那些把他们的从属地位合法化的统治性话语,以使他们自己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可以发展一些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利益的替代性观点。电视民生新闻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尝试,无疑为这种平民利益的替代性观点提供了表达的场所,它使高高在上的政治民主找到了放低门槛的有效途径。虽然其话语交流的效果与发展前景始终还很模糊,但其在现实中国的积极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平民化”所能涵盖的范围。

三、政治生态环境与电视新闻媒介的现实局限

如前所述,媒介的政治生态决定了电视新闻媒介在社会政治民主化进程中能否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开放、政治民主的媒介生态将会使电视新闻媒介成为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助推器,使电视新闻媒介与政治民主化的相互关联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电视新闻传播对于整个社会发展的正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发挥。相反,社会开放程度低,政治民主化尚不完善的媒介生态环境将会限制电视新闻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使电视新闻媒介成为传统政治力量的传声筒和宣传工具。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与信息传播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信息传播的公开化与社会舆论的民主化就会受到阻碍。目前的电视新闻媒介多多少少受到一系列传统政治力量的制约,使之对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作用难以发挥,从而使电视新闻传播陷入两难境地,一方面在满足普通民众对于国家政治生活的知情权,以及对于社会公共事务信息公开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受到传统政治力量对于政治信息公开化的限制,造成社会公共信息得不到有效而且充分的传播,难以形成政治民主化的舆论氛围。加之电视新闻媒介的宣传功能与信息传递功能的并存性,在社会公共信息传播与话语表达层面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因此,电视新闻媒介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现实局限主要在于完全意义上的民主监督与公共话语自由表达空间尚未成型,这一切都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程度以及民主政治氛围的真正形成。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电视新闻媒介及其从业人员自身的局限性也使电视新闻媒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传统新闻观念中的“工具论”思想促使电视新闻媒介自觉成为传统政治力量的代言机构,难以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影响到电视新闻媒介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上的创新。

电视新闻媒介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现实局限性还在于,媒介对于民众利益的忽略与轻视,从而表现出过分精英化与时政化的倾向。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就是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的意志与愿望应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电视新闻媒介受到传统政治力量的影响,过分强调“舆论导向”和时政信息的传播,而忽略了民众利益的多元化诉求,主要的原因就是社会政治力量强加于新闻媒介的以宣传为主导的唯一诉求。政治民主化的生态环境则要求电视新闻媒介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的作用,这也是电视新闻媒介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社会政治环境和市民生活状态的变化促使电视民生新闻成为信息服务型媒体而不是宣传主导型媒体,以受众为本位而不是以政治宣传为本位,为大众提供信息服务而不仅仅是舆论宣传。

第二节电视民生新闻推进政治民主化的

途径与策略电视新闻媒介参与政治民主化进程主要体现在对各级党政机关政治活动的报道,对时政新闻信息的传播,对权力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部门行政行为的舆论监督,对社会公众民主意识的培育,对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各类问题的揭露与批评等。而以平民化传播为特色的电视民生新闻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表现就在于:对重大时政新闻信息的平民化解读,对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不良习气的批评与监督,以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等。其中最具特色,最能体现民生新闻内在品质的就是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与构建公共话语平台。

一、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

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在近年来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在民众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成为民众民主参与、民主监督的有力工具。舆论是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相同或相近的人们对某一事件的一致态度。舆论监督是指公众通过舆论这种集合性意见形态,对各种权力组织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舆论作为一种自在的社会意见形态,它对舆论客体的态度形成一种软性监督。舆论的力量不在于它拥有某种有形的权力,而在于舆论对舆论客体造成的一种精神方面的道德压力。社会舆论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公众的好恶可以使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得以发扬,也可以使一种坏风气受到抑制。与各种权力组织的监督不同,舆论是公开的、自然形成的公众集合意见,它对客体进行的察看、督促,虽然不具备强制力,但可能对客体造成必须按法律或社会道德行事的精神压力。新闻舆论则是新闻传播者模拟公众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及所体现的一致性意见。

新闻舆论的最大功能是对社会舆论的集合以及对于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不良行为的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介根据群众意见和议论,运用新闻报道的方式,对不合乎法律、纪律、道德的行为进行报道,以促进其转变的监督方式。舆论监督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有力武器,是公民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体现和反映,也是衡量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标志。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将国内电视新闻舆论监督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电视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从形式到内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舆论监督有着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舆论监督的平民视角、多元化、服务性与实用性等方面。

同类推荐
  • 北京太势利

    北京太势利

    这是一个严肃的命题,但和说教无关,它读起来更像一份十分有趣的指南——关于北京城的“机关”和“暗道”。大家曾笑话电影《无极》里的皇城像蚊香。其实,那是陈凯歌深谙皇城的规则:北京城里就到处是圈子,大圈套着小圈,在这里奋斗一生,也可能依然找不到入口。
  • 会展成长的逻辑

    会展成长的逻辑

    本书分析会展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中小会展企业品牌建设中文化创意的影响作用。通过对会展文化创意的预警进行分析,阐述会展中文化创意的知识产权风险、种类、如何预防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文化创意的保护力度是有效克服风险的有力保证等。
  •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德育工作

    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德育工作

    校长的领导力,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校长的领导力渗透在学校管理的每一个地方,有时既是有形的,有时又是无形的。这种领导力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现在,还可以延续到将来。
  • 老观念,新观念

    老观念,新观念

    某份著名杂志的宣传语是“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为了再新一点”。“新一点”是一份努力、一种跨越、一分灯火阑珊处回望时脱胎换骨的感悟。本书的总结出关于人生的100个观点,从老观点里挑出精髓,从新观点里迸出火花,让老观点不老,新观点更新。
  •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中外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研究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美、英、德、法、俄、日等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轨迹,指明了新闻传播教育的历史使命,明确了新闻传播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提出当代新闻传播教育应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以高等教育为主体,以复式专才教育为途径,以社会责任为专业理念,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以高素质的师资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为保障。本书的读者对象是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者、新闻传播从业者、新闻传播史论的研究者和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学生。
热门推荐
  • 末世奴妃:王爷靠边站

    末世奴妃:王爷靠边站

    她,是小国莫雪国的长公主雪清涟,为救莫雪国的千万百姓于战火纷飞,她和亲于强大的天离王朝,嫁俊美无俦,惊才绝艳,却冷酷的天离王朝皇帝离麟,赐奴。从此,天下人只知她为奴妃。他,为他宏图大业,本不屑与这小国公主。可是,成亲那一晚,他看她眼中带着一丝倔强与慌乱,却勾起他想玩玩她的兴趣。他们于这一世相缠,分不清的爱恨纠结。
  • 梧桐树狐狸雨

    梧桐树狐狸雨

    她只是他的一个宠物,可这个宠物却为了另一个男人背叛他,他发了疯,施展一切手段去报复,但当她站在他触手可及的地方微笑时,他只想把她揉进骨头里,塞进血液里,混在灵魂中。
  • 魔鬼少爷别恋我

    魔鬼少爷别恋我

    她是受人瞩目的大小姐,却喜欢上了一个不可能喜欢上她的男人,从此,她的漫漫追男路开始了,她会抱得美男归吗……
  • 迁梦

    迁梦

    翻开古籍总有些人白日飞升,黄宇打小听爷爷说这些故事长大,羡慕却带着不信,以为这就是一些古人遐想,打坐修行参禅悟道不过是大忽悠,神棍们的诡计,一种由精神上的谎言到物质上的统治。直到他走入梦的世界,才发现……原来无神论只是由于神的形式变化,现代人不修仙,修梦!……百寐千梦只为超脱轮回……
  • 帅哥,别惹女篮社!

    帅哥,别惹女篮社!

    皇啻王朝系列一:《撩妹A计划》哈利路亚!龙傲雨的工作之外,除了生活。生活之外,只有工作。还能改变吗?有,工作时,狂撩小秘书陈白凤,兼具工作乐趣,外带减压。
  • 乱世白莲花

    乱世白莲花

    这是一本骑士小说。也是一本魔法小说。它是仙侠。也是都市。背景东方古代,但也西方魔幻,书名乱世由此而来。
  • 魂武至圣

    魂武至圣

    他──是万亿中无一的魂武双修,控兽术、炼丹,炼器,布置结界无所不能。讲述了一个一无是处的废物成长成为世界的圣!!!他就是此小说的主人公──潘翎云。看他如何在这个以武唯尊的世界中一步一步成为人上人。拜名师,学神武技,闯荡天下!!!
  • 菩提心义

    菩提心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你就是一朵百合花

    你就是一朵百合花

    《原创阅读文库:你就是一朵百合花》朴实无华、语言洗练、视角独特,展示了校同生活的种种现状,具有鲜明的校园原生态的特点。作者比较注重描写、对比等艺术手法的运用和细节的刻画与渲染,精心塑造了一个个血肉鲜活、个性鲜明、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不少篇什所提出的问题发人深思,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和内涵。
  • 恋爱初养成

    恋爱初养成

    “没爸妈的野孩子!畜生!”一群孩子围着一个男孩子对他拳打脚踢。“住手!你们再打他我就去告诉保安叔叔啦!”出现的是一个小女孩,扎着两只马尾辫,一只手叉着腰一只手指着他们嘟着小嘴稚气的喊。一群小孩一哄而散。“疼吗?”小女孩看着男孩脚上和胳膊上的擦伤问。“不疼!”男孩倔强的说。女孩抽出纸巾轻轻擦拭男孩的伤口说“我要做你的王子,那样我就可以保护你啦!”男孩嘟着嘴说“是公主!男孩子怎么可以让女孩子保护!”“是王子!”“是公主!”“是王子!”“是公主!”。。。。。突然,小女孩笑了起来,夕阳下,女孩的笑容格外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