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96600000027

第27章 美国主流报纸为何褒扬台湾批评大陆(1)

第一节 国家利益的考虑

在二战结束后,国家战略安全利益是美国制定对外政策的首要考虑。在中国台湾问题上,美国插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为了这个利益。美国对台、对华政策的制定,总是与其远东政策和全球战略紧密联系。中美紧张对峙、中美缓和乃至建交,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让步,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十分明显。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极度膨胀,力图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为遏制苏联,美国曾企图将中国纳入美国的全球战略之中:“美国的安全利益要求将中国置于苏联的控制之外。否则,亚洲所有地盘都完全有可能落入苏联的势力范围之中。”美国担心社会主义中国的诞生会使东西方力量对比发生逆转。美国政府曾一度试图离间中苏关系而暂时采取了“等待尘埃落定”的政策。蒋介石败退台湾之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剧了美国反动势力对新中国的敌视。因此,美国打出了遏制中国的“台湾牌”。

美国支持台湾的目的在于:一是企图在政治上遏制共产主义。这首先是由美国的安全利益和对外政策的原则决定的。二战后,美国推行全球霸权政策,从当时来看,能够对其形成制约的力量主要来自苏联及其影响下的人民民主国家;其次是由美国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造成的,它不单是美国反华势力的主张,而且是美国一府两会及不同党派之间的一个共同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它表现为扶蒋反共,与前苏联争夺势力范围。在新中国成立后,它表现为西化、分化,并把台湾作为对中国实施西化、分化政策的重点。二是在军事上,把台湾作为美国的附庸。台湾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中国通向太平洋的门户。这种重要的战略地位表明,控制了台湾,就控制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出海口,也有利于向北控制日本和向南震慑东南亚地区。所以,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政府借机采纳了麦克阿瑟视台湾为“不沉航空母舰”的战略分析,派遣第七舰队直接侵入台湾海峡。从此,台湾问题成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最大的争议问题和斗争焦点。三是在经济上,为美国在东南亚的海外贸易开通航道。美国控制台湾,是以表面上不侵占中国领土的方式,为美国在亚太地区开辟市场提供方便,有利于美国的经济利益不断向亚太地区拓展。

在观察美国媒体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他们的“公正”、“客观”、“自由”理念后面所包含的国家利益优先的原则。从根本上说,美国资产阶级控制的美国主流媒体的利益与美国大资产阶级的国家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美国媒体必然要把资产阶级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所谓“民主”和“自由”,但如果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即使他们认为实际上某个国家并没有民主和自由,美国媒体仍然会忽略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面报道这个国家。

李希光、刘康在《美国媒体为什么总是消极报道中国?》中有如下叙述:

自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以来的28年间,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浪漫化,(20世纪)80年代的天使化和(20世纪)90年代的妖魔化三个阶段。

中国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在民主法制和个人自由上有进步,美国媒体对之的报道离中国的现实越远。究其原因,美国媒体关心的不是中国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社会开放和个人自由,他们的新闻价值标准只有一件东西:美国的利益。

1972年,当尼克松访华时,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高峰,很多基本人权正遭到严重践踏,但是,尼克松带来的那一大批记者对这些根本看不到,也不做报道。他们关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浪漫而神奇的世界:自行车,针灸,大熊猫,长城,故宫,人民公社,讲道德守纪律的人民,富有异国情调的蓝色海洋(毛式服装)。

进入(20世纪)80年代,当中国刚刚对世界打开门缝,允许私人雇一个工开一个小饭馆,允许年轻人跳迪斯科,妇女留披肩发,穿牛仔裤,超短裙,这就不得了了,中国在各方面都是个好孩子。简直没有任何毛病,跟邪恶的苏联帝国相比,中国简直就是一个天使。

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五大后,中国全面对外开放,中国的经济连续多年保持8%的增长率,个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允许各种规模的私人经济,并把保护私人经济写进了宪法。但对这些,美国媒体多半视而不见,他们眼中只有不同政见者、达赖喇嘛、“台独”、赤字、政治献金、卫星技术泄密、盗窃核武器技术和民族主义妖魔。

一位西方记者是这样描绘美国媒体对华报道的演变过程:

在(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他对接他的翻译说:“带我去采访动物园,看大熊猫”;

在(20世纪)80年代,当美国记者在北京一下飞机,他对接他的翻译说:“带我去迪斯科舞厅”;

在(20世纪)90年代,他一下飞机,对翻译说:“带我去见不同政见者。”

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媒体要浪漫化和天使化中国,把中国当成乖孩子和好孩子?事实上,在苏联解体前,特别是在1989年天安门事件前,美国媒体把中国的确看成最乖的孩子了。波士顿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富·斯密司在回忆当时的美国电视画面时说:“瞧,一打开美国电视,就会看到,所有的中国人都要成为美国人了。”

在(20世纪)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美国把中国当成“好孩子”,因为当时有苏联的存在。正如一个美国老学者在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指出的,“当时,我们出于自私的原因,希望中国在军事上强大,以对抗苏联。”齐奥塞斯库统治的罗马尼亚在今天的美国人看来是个绝对的极权国家。但是,美国舆论的唯一标准历来都是国家利益第一位。由于他们发现齐奥塞斯库与苏联保持一定的距离,美国政府和舆论极力扶持齐奥塞斯库的政府,直到被推翻。红色高棉(20世纪)70年代在柬埔寨的极端行为早为中央情报局和媒体所闻。但是,当时,美国媒体对此却无兴趣去追究波尔布特的“种族灭绝的罪行”,相反,为了对抗越南和苏联在那个地区的扩张,中央情报局和媒体分别给予红色高棉军事上和道义上的支持和同情。而今天,它却摆出了一副要把红色高棉残余引渡到美国审判的国际道德警察的架势。

诚如这篇文章所言,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纽约时报》甚至专门开辟了一个专栏“服道札记”,由一位记者每天评述尼克松的访问。这些文章告诉美国人说,中国人十分有礼貌,乐于助人。而在实际上情况决非如此,这无疑不符合美国人历来对“自由”和“民主”的推崇。当时美国媒体对此视而不见,而是大谈发展美中关系的重要性。这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美国遏制苏联、联系中国的国家利益的需要。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后,美国人开始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是否会在某一天像前苏联一样挑战美国利益,威胁美国安全。这种担心使得“中国威胁论”一个时期以来在美国社会甚嚣尘上。不论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夸大,还是对中国军事意图的猜疑,“中国威胁论”的作者们都流露出对中国动摇美国支配地位的担心。美国外交的一以贯之的基本目标就是,防止任何一个除自身以外的大国在亚洲或欧洲处于支配地位。现在,一些美国战略分析家环顾世界后,把中国当作了可能的对象。在美国国务院任职的一位华裔官员曾对他的中国朋友说,美国对华的根本战略目标是:在苏联垮台以后,不允许有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为此,美国媒体寻找种种证据,给中国罗织罪名。报纸上一会儿断定中国国防费用不透明,一会儿指责中国扩充武库,一会儿说中国威胁台湾。这就是美国媒体在台海问题报道上不遗余力地抨击大陆的主要原因所在。

美国学者约瑟夫·斯特劳布哈尔(Joseph Straubhaar)和罗伯特·拉罗斯(Robert La Rose)认为,美国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到越南战争再到水门事件,经历了从“趴儿狗”(lapdog)到“看门狗”(watchdog)再到“攻击狗”(attack dog)三个角色的转变,这一概括相当形象也相当准确。“水门事件”以后,特别是“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以后,美国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与政府的关系已经转变成了第四个角色,即“牧羊犬”(sheep-dog)角色。

当前,美国不希望看到一个统一的中国,也不情愿卷入台海冲突,这是现阶段美国在台海问题上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美国需要以台湾制约大陆,用大陆牵制台湾,既不能让局势失控,又不时制造两岸对立,从鼓动李登辉访美、敦促美国政府对台出售武器到抨击大陆《反分裂国家法》,美国媒体始终秉承美国的国家利益。

当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瞬息万千,随着美国对中国利益需求的增减变化,美国媒体对大陆的批评也会因之变化:美国在涉及重大国家利益方面有求于中国时,对大陆的批评就会适当减少;美国不需要中国时,美国媒体对大陆的批评就会持续增加。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分歧

美国社会的“开放”、“多元化”和“言论自由”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在美国的政治词语中,“意识形态”一词常常含有贬义,通常表示一种偏狭的信念,因而在美国往往用“价值观”、“信念”、“精神”、“气质”、“理想”、“信仰”等词来取代“意识形态”这个词。美国号称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不重视意识形态,但实际上,意识形态在美国社会,特别是在媒体中无孔不入,美国媒体所标榜的新闻自由和客观公正原则背后更深层次的是关于自由、人权、个人主义、法治、基督信仰等隐性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体系。在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欧洲白人的价值观,即强调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视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为自由和幸福的最大威胁。

美国的意识形态根植于一种“自由”的个人权利观。这一核心理念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人眼中的世界只有两个——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世界”和以美国的敌人为代表的“邪恶”世界,而美国的使命是要“捍卫自由世界”和“消灭邪恶势力”。

美国传媒和学术界主流把维护美国国家安全的主流意识形态描绘为普遍的意识形态,主张与非美国的意识形态对峙,抵制和围堵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在其国际报道中,美国媒体绝对是以意识形态划线,跟政府保持一致,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强权政治服务。以台海问题报道为例,大陆是一个与美国迥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国家,中美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根本对立,使中国无论怎样融入国际社会,都不被美国公众接受,特别是冷战后,美国媒体一有机会就攻击中国。美国媒体多年来的负面宣传在美国公众心目中形成了敌视中国的思维定式和偏见,较少关注外部世界的美国公众受到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美国媒体的左右。

意识形态在美国媒体中非常普遍、无孔不入。欧洲白人的价值观在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这种价值观倡导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为洪水猛兽,是对自由和幸福的最大威胁。美国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决定着新闻记者观察世界的能力和角度。记者们无论如何努力地力求客观,仍将受到他们所坚定不移地奉行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国际事务报道中,美国媒体的意识形态色彩比在国内事务报道中更加突出和明显。

长期以来,美国人判断别国“好坏”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该国是不是“自由、民主”的国家。长期冷战思维的影响,又使美国人视共产主义为“自由、民主”制度的对立面。冷战结束以前,前苏联就是共产主义的代名词。苏联解体之后,中国就成为了美国人对共产主义的仇恨的对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美国媒体把中国塑造成一个改革的先锋,正在偏离共产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但1989年的“天安门事件”之后,中国在美国媒体上的形象发生180度的大转变,并严重影响了之后数年的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与冷战有关的国际性事务成为美国外交的中心议题,也是美国媒体的关注焦点。这种思维是西方至上的文化价值观的表现,是一种不自觉的、更具隐蔽性的思维定式。当美国与其他国家发生冲突或危机时,这种思维定式表现得尤其明显。媒体被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热情所左右,与美国政府及其外交政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倾向性,而不会站在“无派别”的中间立场上“客观”地报道事实。

《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经常将中国与“大陆中国”、“共产党中国”、“红色中国”、“独裁政府”甚至是“邪恶帝国”这些充满敌意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在看待中国时,可以说美国媒体时时不忘“自由民主”与“共产主义”的对立。这种意识形态根深蒂固地扎根于把持美国媒体的“社会精英”阶层心中,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同类推荐
  • 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

    中国母亲在中美教育之间的选择

    本书以作者在美国大学、小学亲身教学的经历为模板,向读者展示了客观和真实的美国学校、美国教育、美国家长和美国学生的生活,并介绍了美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环境、社会交往及各种传统节日等,展现了美国小学课堂的概况,描写了美国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了美国小学与中国小学有什么异同。同时,也以作者在国内大学和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中国的学校、学生和教育情况。
  • 活着,就为了灿烂:我的青春从60岁开始

    活着,就为了灿烂:我的青春从60岁开始

    网络红人励志婆婆讲述了自己参加第一次选美、数次整容、相亲、隆胸寻初恋等在网络反响巨大的各种非凡经历,以及她如何冲破各种非议一步步迈向梦想的舞台。作者更是首次勇敢而真实地揭露了自己前半生鲜为人知的苦难岁月。昔日往事,今朝梦想,看当今最时尚的励志达人是如何不屈不挠,追求梦想,将励志进行到底的!
  • 26岁必读书:无产者如何成为有产者

    26岁必读书:无产者如何成为有产者

    人在22岁时候了解一点人生道路和人生规划,对将来的人生方向有帮助。社会现实是一个金字塔,顶尖上只有少数人可以建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这话固然鼓舞人心,却不能对所有人管用,因为人的能力可以被提升,却始终有高下之别。因此,如果22岁时读本书,你未必要选择本书中所讲的人生道路,却可以作为人生的一种备选方案。毕竟22岁还很年轻。不过,到了26岁,就必须对我们的人生有所考虑和选择了。而27岁~35岁之间,对人生竟有绝对性的影响。大器晚成始终是少数。因此,26岁前后,是人生道路的第一个分界线。你的决定不再由父母和家长决定,而完全靠自己做主。
  • 传播与文化

    传播与文化

    本书是作者2005年出版的《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一书的延伸。《跨》奠定了从事跨文化传播必须解释清楚的后殖民“文化语境”,本书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传播和新媒体(新媒介)语境,以“文明演进”为横轴,以“文化变迁”为纵轴,探讨传播科技和新媒体为世界和中国的文化变迁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本书梳理和重新界定文化与文明的含义和关系,建构了一个二者的逻辑函数关系模型,提出了“新媒体成就中国”的理论假设并作了论证。这本书也是为作者下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建构一个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学科所需要的理论体系一一在解决了研究语境、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概念问题之后。
  •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陇南市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研究

    甘肃省陇南市是2008年我国重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区域,在地震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人口迁移和异地搬迁安置,是重建工作的一个重点。陇南市又是我国地质条件非常复杂的地区之一,也是贫困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研究这个区域的灾后重建与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对策问题,有着非常现实
热门推荐
  • 无良娘亲之腹黑至上

    无良娘亲之腹黑至上

    苏子玲,二十一世纪女子特种部队的精英,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牺牲,竟意外穿越到风国,一个笨笨的杀手身上。最要命的是,她竟然被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子压在身下,正在做那种羞羞的事情,她的两个第一次,就这么迷迷糊糊的被人夺走!这可怎么是好!一个是风国的大将军,一个是迷药、迷情药傻傻分不清楚的新人杀手。两人又会在一起迸发出什么样的别样爱情呢?“娘,这个漂亮叔叔是谁啊?是我爹爹吗?”一个两岁左右粉粉嫩嫩的小屁孩,依偎在某女的怀中。“不是,你没有爹爹,你是娘捡的!”某女赶紧撇清,丝毫不在意某男一脸的渴望。“可是这个怪蜀黍让丫丫喊他爹爹!”“是吗?啊—男惨叫
  • 魂魄两极天

    魂魄两极天

    一个小家族的小人物,不屈自己的命运,走向改变自己命运征程。
  • 我的女儿是吸血鬼

    我的女儿是吸血鬼

    某天突然收到一个纸箱,里面竟然躺着一只白丝小萝莉!不管你是欧洲的吸血鬼还是日本的式神,亦或者坟墓里的僵尸娘,总之,你们这些奇离古怪的生物都来找我吧,大家合作互利,养出一只萌萌哒女儿。
  • 传说:弑神

    传说:弑神

    传说在远古大陆,神占据了这个世界,西灵金陆被五大元素之金木水火土之王,占据,东圣神陆被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占据,南殇绝陆被四大自然之力风雨雷光占据,北寒级地充满未知,极度恐怖。弑神者的出现让大陆重现生机、自由。
  • 仙路争锋

    仙路争锋

    公务员唐杰遇险穿越成孤儿,不甘平庸他立志修仙!杀马贼,结仙人,破玉门,开灵眼,看他如何逍遥仙途纵横天地!漫漫修仙路从这一刻开始!
  • 废材嫡女.邪魅王爷逆天妃

    废材嫡女.邪魅王爷逆天妃

    生无可恋死无可惧上帝的宠儿多重的天赋迷离的身份这是腹黑的他勇猛无敌天赋英才绝世的高手梦中情人超强的背景这是腹黑的他他清洁一生只为她而醉她奋斗一世只为与他比肩他们是腹黑的对决他的强大是她的动力她与他何时才可并肩
  • 困难又简单

    困难又简单

    一个和家人有一段不长不短的异地“恋”的高中生,一个懂得执着走自己路的女生,一只知道自己不高不白不美的“丑小鸭”……即使做不到他人眼中的涅槃,也能在自己的世界里翱翔。
  • 相亲进行曲

    相亲进行曲

    为了不成为剩男,要加油咯;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努力再加努力,买房子,买车子,找老婆;然而后来才发现,努力了好些年,付出的远远没有得到的多……好不容易被幸运看中,仅仅是本色出演自己,就可以少奋斗很多年;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这个看似困难却又不难完成的任务的背后藏着一个深邃的秘密……
  • 刎爱

    刎爱

    从小性格孤僻,不爱交流的她,在上学时,经常不受同学们的喜爱,上初中的她终于遇见一个可以继续爱他的人,和一个知心的闺蜜,她闺蜜的性格就如一个她,在初中两年,她又一次感受到了被爱的滋味,可是好景不长,命运将她再次拉入深渊,他的离开,使她再次回到以前那个没有爱的人,接受不了事实的她,再次向爸爸提出转学,在苦读高中,三年后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新的生活,新的启程,大学的生活依然不能使她忘记,那段刻苦铭心的爱恋,不敢面对新感情的她,眼里只有书本和成绩,在大学时光,给她留下唯一较深的记忆,也就是扫路大妈和修路灯的大叔,一次次的伤害让她心碎不以,她想忘记怎样忘记得了,直到他的到来……
  • 混乱圣师

    混乱圣师

    悟空:师傅,我要打败比克大魔王,请教我更好的修炼办法。陈星:用重力室吧。悟空:师傅,我不要被压五指山,不要去西天取经,请教我更好的本领。陈星:《黄庭内景经》就传你了,还有这根弑神抢也送你,可杀圣人。张无忌,关羽,刘德化,天蚕拖逗,霍去病,嬴政,…除了篮球,无论是什么行业,什么世界,都有我的身影。我是谁?我是混乱圣师,我无所不能。但,我也只是一个为了在NBA成为至高蓝神的球员,我崛起,我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