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关于我国开放经济条件下内外均衡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将外贸发展战略视为既定的外生变量,在此前提下来研究实现我国内外均衡目标的政策搭配问题,或者是研究我国实现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各种政策实施环境的重要性,强调制度因素(特别是金融制度)、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政策协调效果的影响。根据西方国际金融学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协调内外均衡矛盾除了通过宏观政策的协调之外,合意的外贸发展战略也是一国或地区在开放经济下政策调控的前提基础或指导方向,在不同的外贸发展战略框架下,政府会选择不同的政策搭配方式,由此也会产生不同的协调效果。所以,一国的外贸发展战略模式应该是作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的内生变量来加以考量,选择合意的外贸发展战略对于内外均衡矛盾的政策协调来说是非常重要。
关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问题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和演变来加以解释,然而无论是进口替代战略、出口导向战略、混合贸易战略还是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模式,尽管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背后有着共同的指导思想: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更多地关注了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在经济发展战略上过分强调了GDP的数量增长,而忽略了高速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忽略了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均衡问题,已经不适合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共十六大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目标,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实现均衡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基础,成为我国外贸发展战略调整或定位的新的指导思想。
在内外均衡框架下来研究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应该说是符合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问题与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开放的宏观经济中,外部均衡是不同国家宏观经济运行过程的交集,一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正是在这个交集中发挥的。国际贸易的变化直接改变经常项目的收支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整个外部均衡状况,这是贸易政策或战略直接作用的对象,但不是其终极目标,贸易政策或战略最终要影响的是宏观经济的整体状况,即实现内部与外部的共同均衡,这也是开放宏观经济政策体系的总目标。从这样的目标出发贸易政策或战略的形成和实施过程都必须依赖和服务于开放宏观经济的整体均衡关系。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国际收支中的经常帐户作为纽带,将外贸发展战略与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目标结合起来,也就是将外贸发展战略模式视为内外均衡政策协调理论的内生变量,通过对我国内外均衡状况的实证以及与此相应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反思,进一步说明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合意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构建是实现宏观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重要渠道。为此,以新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在内外均衡框架下选择并构建我国新型的外贸发展战略体系,是我国今后的正确选择。
1.3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开放经济下的内外均衡以及内外均衡与外贸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我国在内外均衡框架下构建新型外贸发展战略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外均衡理论解析。本章节首先对内外均衡的涵义和性质进行解析,正确认识到内外均衡应是一种一般均衡、动态均衡、长期均衡、总量均衡、结构均衡、优化均衡和刃峰式均衡;其次分析开放经济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明确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并且可以用神秘四角——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关系来表示。
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矛盾、政策协调与外贸发展战略的关系。本章节首先分析了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矛盾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的原因;其次,分别从需求和供给视角分析了实现内外均衡的政策协调问题;最后,说明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的矛盾、政策协调与外贸发展战略的关系,突出强调了外贸发展战略模式应该是开放经济下内外均衡矛盾政策协调的前提基础。
第二部分,通过回顾并梳理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观与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的实践演变,总结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选择的决定因素,进一步说明,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打破传统的思维理念,选择构建我国新型的外贸发展战略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本篇沿着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路线,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梳理了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思想:发展经济学以前的“自由贸易思想”—→发展经济学早期的“结构主义思想”—→发展经济学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复兴”—→“新增长理论”的贸易发展观;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来看,与外贸发展的思想理论相对应,外贸发展战略也曾经历过由资源导或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贸易战略—→进口替代型贸易战略—→出口导向(替代)型贸易战略—→混合型贸易战略等的演变过程;通过梳理使我们从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实践中更清楚地看到,发展中国家外贸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受到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国际和国内环境的变化,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或转变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它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动态的、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课题,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内外经济环境下会有不同的侧重,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予其新的关注和解析是符合逻辑的,也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第三部分,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内外均衡状况和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战略绩效进行实证分析,来进一步说明外贸发展战略与内外均衡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突出强调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选择对于内外均衡目标实现的重要意义,从而为我国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定位与构建提供一定的实证支持。
我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状况的实证分析。本章节首先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内部失衡与外部失衡的主要表现进行描述,特别是对内部失衡的深层次衡量指标进行分析说明;其次在总结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的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1985-2005年间我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希望能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变化中对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的认识和调整带来一定的启示。
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战略绩效的实证分析——对我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反思。本章节首先总结并回顾了出口导向战略在我国强力推进的过程,并客观评价了出口导向战略对于改变我国长期闭关自守的封闭状态,推动国内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对平衡国际收支,获取大量的国际分工比较利益,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其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是间接和有限的,特别是出口导向战略的长期实施,事实上引发并扩大了社会和经济的内外部失衡。
宏观经济内外失衡对我国传统外贸发展战略的含义。从“供给约束型”经济到“需求约束型”经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出口导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但事实上,这种过分强调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结果是社会和经济的严重内外失衡。为此,消除内外均衡矛盾,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除了依靠宏观经济政策去协调之外,消除顺差情结、转变过去传统的出口导向战略模式是新的国内和国际环境下的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以内外均衡为目标选择并构建我国新型外贸发展战略体系,提出“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我国今后的最佳选择。
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的争论与分歧。本章通过总结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定位的几种不同的观点,明确了无论是主张“继续坚持出口导向战略”、主张“应转向进口替代战略”、主张“混合型贸易战略”还是主张“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都没有脱离开传统的旧发展观,即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这种发展思想下的外贸发展战略模式已经不适应中国当今的经济发展需要。
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我国的新选择。本章首先强调了“科学发展观”是选择并构建我国新型的外贸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其次解析了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涵义和特征;最后对于如何构建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给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构建离不开金融体系的配套改革。一国的金融体系是实现内外均衡的制度基础环境和推动力,所以无论是研究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还是研究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问题,都不能回避我国特殊的金融因素。所以应加快金融体系改革,促进金融体系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增强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有效性,增强金融体系抵御外部经济冲击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配合开放性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的实施。
1.3.2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的基本理论包括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理论、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优势、新贸易理论)、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观(传统的自由贸易思想、结构主义发展思想、新自由主义复兴思想、新增长理论的外贸发展思想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外贸发展战略理论(资源导向、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替代)、混合型)等。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国际经济学与发展经济学的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的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践分析的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合,横向对比分析与纵向对比分析的结合等。
1.4创新之处和存在的不足
1.4.1创新之处
创新之一:对一国外贸发展战略的研究应该是发展经济学中的一个相当古老的课题,传统的外贸发展思想和外贸发展战略尽管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都没有超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所谓旧的发展观。本文首要的创新之处是将国际经济学的内外均衡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外贸发展战略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外贸发展战略视为实现内外均衡目标政策协调的内生变量,从内外均衡目标的实现与外贸发展战略的关系上来研究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定位与构建,在指导思想和研究视角上超越了传统的思维理念。
创新之二:在对内外均衡的涵义和性质的进一步理解中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指出内外均衡是属于一般均衡、动态均衡、长期均衡、总量均衡、结构均衡、优化均衡和刃峰式均衡等范畴。
创新之三:关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的一般说明,能够突破初始状态为内外均衡的假设,分析了初始状态为“需求约束”和“供给约束”的条件下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并具体用“神秘四角”——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均衡之间的相关性来加以说明,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85-2005年内外部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创新之四:本文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新型外贸发展战略的定位与构建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是我国的最佳选择,并对此战略的内涵、特征和基本的构建途径等方面给出了详细的解析和说明。
1.4.2存在的不足
不足之一:在对我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关系的实证分析中,本文利用了宏观总量指标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来描述内部均衡状况,用国际收支差额来描述外部均衡状况,进一步通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差额之间的相关性来说明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关系。这种实证分析的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实状况,但由于所选择指标的有限性(例如失业率指标没有反映出来等),所以很难全面、具体的描述复杂的经济现状,为此,在实证的内容及方法上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充。
不足之二:在对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绩效的实证分析中,本文主要是针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回归分析,从回归方法上来看,是从简单生产函数出发,从供给的视角,将劳动、资本和出口视为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依次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仅仅是一个角度而已,如果能够从理论和技术上结合需求和供给两个视角来进行分析,就会更具有说服力。
不足之三:对“开放型内外均衡导向的外贸发展战略”模式的内涵、特征及基本构建途径的解析和论述,还有待于进一步理解、完善和充实。特别是在论文的最后,有关我国金融制度对于外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目标实现的重要性,以及加快金融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等问题,本文研究的还不够充分、完善,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再作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