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午夜,两个窃贼偷偷摸摸地进了一家商场,他们想趁深夜无人时大捞一笔。没想到,他们费尽心机才进入一家大专卖店,却发现收银台里没有现金。无奈之下,两人只好对着满室的衣服大发牢骚。
突然,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另一个人问:“为什么?”
第一个人大叫说:“都说我们是抢劫犯,太冤枉了,这套衣服才是抢劫犯呢,还是光明正大地抢,你看这标签。”
另一个窃贼看了一眼衣服的标签,也傻眼了,那上面标的是:2万元人民币。
让窃贼产生强烈不满的衣服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标价?原因就两个字:品牌。
在经济学中,品牌是给拥有者带来溢价、使消费产品增值的一种无形资产,它的载体是用以和其他竞争者的产品或劳务相区分的名称、术语、象征、记号或者设计及其组合,增值作用则源于消费者心智中形成的关于其载体的印象。
品牌还代表着一种持久的价值体系,它是其所有公司向外界宣扬其价值观以及发展业务的有效方式。一个公司的品牌所带来的效应和影响是深远的。所谓品牌效应,即是由品牌为企业带来的效应,它是商业社会中企业价值的延续,在当前以品牌为先导的商业模式中,品牌意味着商品定位、经营模式、消费族群和利润回报。
品牌以质量取胜,常带有文化、情感内涵,所以品牌给产品增加了附加值。我们可以看一看著名饮料企业可口可乐的例子:可口可乐公司1999年的销售总额为90亿美元,其中22.5亿美元为品牌为企业带来的高额利润。由此可见,品牌,特别是名牌给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
随着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涌入中国,诸如时尚品牌路易威登、爱马仕、阿玛尼、迪奥、香奈儿等,汽车品牌奔驰、宝马、凌志、本田等,电脑品牌IBM、苹果、戴尔、东芝等,遍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对这些品牌如数家珍,甚至非品牌不买,哪怕同样的产品,品牌的贵出许多,很多消费者都会心甘情愿地掏钱。品牌为何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呢?什么样的产品才能够成为品牌呢?要想成为品牌,必须具备以下两点:
第一,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与忠诚度非常高。在品牌时代,消费者选择某个产品的原因已经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基于品牌形象传达出来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会让消费者非常忠诚。例如人们对麦当劳、肯德基的快乐生活形象的认同和忠诚;再如奔驰、沃尔沃、本田等汽车品牌都代表了不同的特性、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设计理念,消费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喜好,依据产品的特性进行自己的选择。
第二,商品达到差异化。差异化是商品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赢得市场的一大法宝。通过赋予商品差异化、稀缺化的特点,让品牌获得更高的价值。例如在设计上花工夫、增加商品的时尚性等,让商品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大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就会让商品获得品牌效应。
由于需求的变更和竞争的推动,除了少数产品,普通产品不会长久地被消费者接受。一般而言,产品都有一个生命周期,会经历从投放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整个过程,包括投入、成长、成熟和衰退4个阶段。但是品牌不同,它有可能超越生命周期。某个品牌一旦拥有广大的忠诚顾客,即使其产品已经历多次改良和替换,其主导地位可能依旧不变。
同时,品牌代表企业,企业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必须从产品质量上下工夫,于是品牌,特别是知名品牌就代表了一类产品的质量档次,代表了企业的信誉。比如海尔,人们提到海尔往往就会联想到海尔家电的高质量和海尔的优质售后服务。再如耐克作为运动鞋的世界知名品牌,其人性化的设计、高科技的原料、高质量的产品,为人们所共睹。耐克代表的是企业的信誉、产品的质量品牌——企业竞争的武器。
树品牌、创名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共识,人们希望通过品牌对产品、企业加以区别,通过品牌形成品牌追随,通过品牌扩展市场。可以说,品牌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
品牌,特别是名牌,使用户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忠诚度、信任度、追随度,使企业在与对手竞争时拥有了后盾基础;品牌可以利用其市场扩展的能力,带企业进入新市场,带新产品打入市场;品牌可以利用品牌资本运营的能力,通过特许经营、合同管理等形式进行企业扩张。总之,品牌作为市场竞争的武器,常常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都以拥有自己的品牌为荣,一个拥有良好品牌信誉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自然有较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企业在拥有品牌后就放松警惕,让自己的品牌形象越来越差,其损失往往难以弥补。
24小时营业中的潜在竞争力
某晚,几个好友聚在阿布的单身宿舍打扑克,激战至午夜,大家都感觉肚子饿了,想让阿布去弄点吃的,可单身宿舍没有什么可填肚子的,在半夜12点多,外面也不知道哪家店没关门。
阿布说话了:“别急,我家楼下有个7-11的24小时便利店,我这就去给你们买东西去。”不一会儿,阿布就提着一大袋饼干、面包、饮料进来了。大伙一边吃一边说:“平时不觉得这些24小时店晚上营业有什么必要,现在才知道它的好啊!”
中国很多一线城市都有24小时营业的商店,购物者可以随时买到自己所需的商品。我们知道,整夜营业的商店会比那些正常营业的商店多出数笔额外开支,如空调和照明费用、晚间轮班的员工的加班费,这些成本可能比创造的额外利润高,既然如此,为什么这些商店还是坚持24小时营业呢?
顾客去哪家商店买东西,取决于几方面因素:价格、商品种类、商店位置和营业时长。大多数顾客一旦选中最符合自己要求的商店,以后买东西就会直接到该店。对大多数顾客而言,熟悉了一家店的摆设后,就不愿再花费精力到另一家店去找东西。因此,让自己成为尽量多顾客的第一选择是众多商店的强烈动机。
通常,每一家店的上架商品的价格和种类都相差不大,如果哪家店的位置或营业时长更具优势,就可能促使一部分购物者选中该店作为长期光顾的对象。在交通不便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专门到一家不顺路的商店买东西,但随着交通的发达、汽车的普及,商店的位置不再是人们购物要考虑的最优先因素。如此一来,商家只好把差异性放在营业时间上了。假设所有商店都在晚上10点关门、次日早晨8点开门,如果一家店把营业时间改为晚上12点关门、次日早晨6点开门,它就成为营业时间最长的店。即便那些很少在晚上12点或早上6点买东西的顾客,也可能因此选这家店作为自己买东西的常去之处。他会想,自己没准哪天就需要在半夜买东西,这样的话,此商店就给自己带来了最大的便利。对给予自己方便的商店,人们会经常去那里购物作为回报。所以,虽说超市在晚上12点或早上6点吸引到的顾客并不多,但由于它营业时间长,就能吸引到更多顾客。
当然,其他的商店不会坐视自己的顾客流失,它们也会采取相同的方式——延长营业时间。而这时,有些店又会把关门时间延长到凌晨1点或2点,开门时间提前至4点或5点。如果多营业一个小时的成本不太大,那么竞争的最终结果就是现在许多24小时营业的商店。
对于同样24小时营业的商店,顾客选中哪家店,就和它们的营业时间没什么关系了,这时商店又需要在其他方面继续彼此的竞争。例如,一家店以低廉的价格作为吸引顾客的特点,在它那里经常能买到碰瘪了的听装啤酒或接近食用期限的食品,即所谓的处理品,价格可以便宜三分之一左右,因此经济不太宽裕的家庭会长期光顾此商店。有些商店则以广告见长。它将印好的广告分发到附近地区的居民家中,广告上详细介绍该店在何时对什么商品大减价,居民可以在此期间去购买。有时候顾客还可以将广告单上的广告剪下来去店里直接兑换小礼物,如一瓶可乐、一听啤酒等。这类商店的高明之处在于,通过一些小优惠将顾客吸引到自己的店里来,但顾客往往不会单为那些优惠而来,顺便还会购买其他无优惠的商品,平均每位顾客消费几十元,商店所获的利润就远远超过那些小优惠和小礼品的成本了。
尽管竞争由营业时间的长短转向了其他方面,那些24小时营业的商店也不会因此将营业时间变回原来的10小时或12小时,毕竟这也是维持竞争优势的一个条件。
用包装将门面撑大
弟弟:“妈妈,你偏心,我和姐姐年龄一样大,为什么给她买新衣服而不给我买?”
妈妈:“外销产品,当然要注意包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