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旗山脚下生、在旗山脚下长的农家孩子。旗山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了我许许多多的生活经历与心灵感知。在我离开家乡后,始终淡忘不了对家乡好山好水好风光的美好记忆,始终保有一份对这片故土浸透到骨子里的深沉的热爱与牵挂,于是,陆陆续续写出了一些作品,有的发表在报刊,有的则积压在抽屉。过了“知天命”之年,看到随着“大学城”的建设,这方故土发生了从乡间到城区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不仅表现在风光景物的历史性更替,还表现在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的根本性变换。现在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儿童、少年、青年,还有以后也来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新生代,有谁会知道它过去的美丽田园风光?又有谁能理解当年这块地面上农家人的喜怒哀乐?因此,我在与许多乡亲的交流中,伴随着对往事如烟的感叹,渐渐萌生了写作的意愿,真切地希望有一天能够用散文的形式,把我所经历过的、所感知过的故土风情记录下来,把在这种经历中体验过的情感世界表达出来,以便让今人和后人也能了解我所拥有过的家乡,能和我共同分享这片土地曾经有过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现在,这本散文集终于脱稿了。根据我的生活体验,把它分为“道路篇”、“亲水篇”和“田园篇”三部分,收集了专门写路、写水、写田园的系列文章。这些文章大部分是近两年到高校工作后利用寒暑假创作的,也有一些是原先发表或者写作的又经修改后编入,力图形象具体地反映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让读者能够更加感性地认知并认同这片土地。
我只是一名业余文学创作者,怀着满腔热忱进行创作,获得了这份成果。尽管这成果来得很艰辛,也很珍贵,但我深知由于自身水平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因此,权且把它当作赤子敬献给故土的一份微渺的礼物,当作这片土地上构建巍峨雄壮的历史大厦中的一块砖瓦。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旗山可鉴!
最后,谨让我真挚地感谢——
德高望重的乡亲金能筹大哥和敬重的学兄汪文顶教授热忱作序,给予鼓励与扶持。
著名书法家张林东院长亲笔题写书名。
好友董俊光老弟给我提供静心写作的场所。
同事郭旭明和陈宝色小弟不辞辛苦帮助打印书稿。
资深摄影记者林小宇老弟走遍旗山内外帮助拍摄照片。
我的妻子杨雯玲和儿子林漾,不断给我的理解、鼓励与支持。
还有许多亲朋好友……
在此再次一并致谢!
林其天
2014年初春于泉州黎大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