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专业的钓鱼者,从来也没有很专业地钓过鱼。我在孩童时代的钓鱼体验,虽然也有某些收获的期盼,更多的却是当作一种乡下孩子的玩耍、一种自娱自乐的游戏。
这种钓鱼活动,也有独特的情趣。自娱自乐,首先从制作钓具就开始了。那时候家里缺钱,伸手向父母讨要不仅会落空,搞不好还要挨骂,最后闹下个自讨没趣。唯一的办法,就是自食其力,自己想办法解决。好在不少物件都可以“就地取材”:缺鱼竿,就在进山砍柴时砍几根竹竿带回来;缺浮标,就在芦苇扎成的扫把上折下一截,中间插上一根锅刷上折下的小竹签,再把两端用粗线绑紧;缺鱼线,就用家里缝被子的粗棉线替代;只有铁制的鱼钩无从寻觅,需要花钱去买,不过也不贵,花几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就可以。一把很实用的钓鱼竿,就这样由自己制作而成,那种成就感,那种成功的喜悦,还没开钓就已充盈心头。
接着是制作引诱鱼儿聚拢来的香饵——找一截筷子般长的杉木,用小刀削成指甲盖大小的方木棍,再把其中一头削尖并且接连,削出五六道坎后涂上红墨水,在另一头削一圈拴绳子的绳沟;还要找一块破瓦片,打磨成中间也有个洞的“光饼”模样,削一根箭头状的竹箭从洞中穿过,用一根耐水的细麻绳把竹箭和杉木棍系上,麻绳的长度根据水深而定,平常就一圈一圈地缠绕在木棍上,使用时再现场调节。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是制作鱼儿爱咬,但又不会几口被咬没的“饵”。再要先把稻谷在铁锅里炒热,最好炒出点焦味;再放在石臼中捣成粉末后,加入米饭捣成糊状;然后用手一团一团地团在光饼状的瓦片上,等到它们晾干,这种“饵”就制作成了。钓鱼时,要先放下一个空的香饵测一下水深,然后再调节香饵麻绳的长度,让它们依靠杉木棍的浮力,能够下沉到鱼儿拿时常巡游的深度。要钓鱼,自然也离不开鱼钩上的鱼饵。这反而十分容易,只要拿一把锄头,端一个旧碗,随便找个田头、菜地挖开来,都可以找到需要的蚯蚓。讲究一点的,也可以自己培育。用一个旧陶瓮,装上特意碾压碎烂的稻草,再放上一些馊米饭,然后去有“货”的小伙伴家要来一些类似小蚯蚓的家养鱼饵放进去,几天后,陶瓮里也就长满了这种鱼饵,钓鱼时随取随用,方便得很。不过保管有点困难,主要是防范老鼠偷吃,一般要用竹篮子装起来,再吊在房梁下。
花费了这么多心血,做好了全部的准备工作,不去实施自然可惜。因此,只要有空,总会邀上三两个小伙伴,或者独自一人来到池塘边,布下几个“香饵”后,静静地观察动静,看到哪根涂有红颜色的杉木棍晃动了,那便是有鱼儿在啃咬,这是才甩出带鱼饵的钓竿,盯着同样染有红颜色的“浮标”,盯着鱼儿上钩。鱼儿上钩的标志是“浮标”被拖下水面,这时就要提起钓竿“起钓”,运气好或者技术高的话,鱼钩上就会有鱼儿被提上来;假如技术差,没有掌握拉好“起钩”时机,不但见不着鱼儿的影子,还会连鱼饵也被搭进去,只剩下一个空鱼钩。我很多的时候,提起来的就只有空鱼钩,甚至还经常遭遇到“浮标”只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根本就没有被鱼儿拖下水面的日子。
不过,我还是喜欢钓鱼,还是经常会去钓鱼,因为整个过程都充满了乐趣,因为把自己融入池畔的田园风光,就会感受到一种心旷神怡的悠闲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