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12200000010

第10章 制度文化(4)

皇帝独揽大权,如果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于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随着君主集权走向顶峰,宦官专权的程度和危害也越来越深。秦汉时,宦官主要是掌握政权,唐朝以后进一步控制军权,明朝则从中央到地方,从军政、刑法、财政到监狱管理,无所不包。宦官专权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化密切相关。它往往促使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更加尖锐剧烈,导致或加速农民起义的爆发,使旧王朝更快覆亡。

(3)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社会最黑暗的政治之一。

宦官生理畸形,总是最大限度地攫取权力和财富,以取得心理平衡。宦官社会地位低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和充满利害倾轧的环境中,宦官要卑屈以固宠,一旦得势,则以残害臣民作为补偿。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擅权往往比官僚的擅权为祸更烈。

(4)宦官制度比其他政治制度有更大的弹性,宦官职务的考核、升降、俸禄待遇、职掌虽然有一些规定,实际上并未严格遵行。宦官虽然有官品,实际上只是大大小小的家奴,除极少数宦官在宫外有宅邸,年老被恩准退休外,大多数都衣食于内廷,终身供职。生杀予夺全凭君主的喜怒,往往成为宫廷派系斗争的牺牲品。由此可见,宦官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残酷,也最不人道的一项制度。

2.2.4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铨选的途径很多,有世袭、纳赀(资)、军功、荐举、郎选、恩荫和科举等,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和四种制度,即夏、商、周时期的世袭制,秦、汉时期的荐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举制。

1.先秦的世袭制

世袭制,也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史前时代末期,“天下为公”的选贤举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的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按照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是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或封地,世代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特权。

2.秦汉时期的荐举制

荐举制,就是推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夏商周时期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各级官吏都由封建国家采用不同方式选拔后加以任命。两汉察举制、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

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来选拔官吏。所谓“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的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所谓“征辟”,则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以后,官员选拔过程中徇私舞弊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渐趋败坏。

3.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魏文帝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即在州、郡、县等地方政府设置“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德行才能,博采舆论,对地方士人进行铨衡品评,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三等九级,将官员职位也分为九品(官品)。然后按品级向吏部推荐,吏部根据中正官的报告,依品授官。

名列高品的,可以做大官,下品的只能做小官。已授官的,定期由中正负责向吏部推荐升降。

九品中正制给每个官职规定了任职者的人才品级资格,任何人如果没有资品就没有入仕的资格。由于担任中正官的都是世家大族,他们只凭门第出身品评人才,因此核评为上品的都是世家大族。随着魏晋门阀统治的加强,到东晋、南朝时期,这一制度弊端丛生,中正权重,品评随意,士族门阀把持中正,控制选举,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政府里的高官都把持在豪门世家的手中。

实行九品中正制度,堵塞了庶族地主做官的道路,为世家大族长期操纵政权提供了保证。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人数比士族地主多的庶族地主,经济力量日渐扩大,要求有政治权力。

因此,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日趋激化。而世家大族操纵地方政权,独霸一方,不利于中央集权。

4.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扩大政权的阶级基础,隋朝便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废止九品中正制度,实行科举制度。唐代全面推行科举取仕办法。这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此后各朝沿用不废,科举制度成为封建国家选官的基本制度。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也叫“开科取士”。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用考试方法来选进士。唐代,又添设了不少科目,如秀才、明经、明法等科,但进士科仍是最重要的科目。唐以后,进士科一直是最有代表性的科目,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无足轻重。所以习惯上把科举说成是考“进士”。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程序更加严密和完备。考试主要有3级,最低一级是“院试”,第二级是“乡试”,最高一级是“会试”和“殿试”。院试之前还要经过由知县主持的“县试”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经过府试录取的士子参加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及格者即取得入省(州)学读书的资格。凡是经过院试入县、府学的人通称“生员”,即习惯上所谓的“秀才”。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南京、北京和各省城举行,由皇帝任命的“主考”主持,考期在秋天,故称“秋闱”(闱是考场)。考取者叫“举人”。前五名叫“五魁”,其中第一名叫“解元”(“元”是第一的意思)。

“会试”: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考期在乡试次年的三月,故又称“春闱”。又因试于礼部,也称“礼闱”。各省举人都可参加。考中的叫“贡士”,其第一名叫“会元”。秀才、举人、贡士都不是官,只有经过殿试考中者,由朝廷决定授予官职的才算官。

“殿试”:是由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合格的贡士进行考试,也叫“廷试”。殿试成绩分为三等,即一、二、三甲,并给予不同的出身。一甲取三人,赐“进士及第”,第一名叫“状元”,也称“殿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三甲各取若干名,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殿试揭晓时,在太和殿唱名,同时在长安街张挂榜文三天,“榜”用黄表纸制成,称为“金榜”。一甲三名在殿试后,立即授官。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需再经过一次朝考才授官,朝考最优者做翰林院庶吉士,其他人分别授予京官或州、县等地方官,有的做教官。

科举制度虽然是这一时期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另有一些官吏则是由保举或捐纳得来的。捐纳就是用钱买官。这种办法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有,特别到清末鸦片战争以后,国家财政支出激增,于是广行捐纳,产生了大量腐败昏庸的官吏。此外,封建社会中的恩荫制度和残存的世袭制度,也是产生大批官吏的来源之一。

科举制度虽然也曾选拔了一些有才能的官吏,但在封建社会里,所谓论才取仕,常常是一句空话。明朝时,考试的文章,都是规定的死格式,叫作“八股”,使应考人的思想受到禁锢。考官纳贿、考生作弊的情形一直存在着。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八股士子,更是不学无术,缺乏实际才干。随着中国封建君主专政制度的即将崩溃,科举制度也终于在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除了。

2.2.5教育制度

1.古代教育的产生

据甲骨文和古书记载,商代已出现了正式的学校。校、庠、序就是那时的学校名称。

西周时的学校教育有“国学”和“乡学”两种。设在王都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叫国学,国学分大学、小学。周王的大学叫“辟雍”,诸侯的大学叫“泮宫”。国学是大贵族子弟的学校。

按规定,太子8岁入小学,15岁入大学。公卿大夫等贵族子弟是13岁入小学,20岁入大学。

各地还设有“乡学”,是一般贵族子弟的学校。

当时“国之大事,唯祀与戎”,即统治阶级所谓的大事主要是祭祀和打仗。因此,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传授宗教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①礼。在最初是一种祭天地祖先的仪式,目的是驱邪求福。至西周,随着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它几乎成了整个西周上层建筑的代名词:它不仅是支配人们全部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标准,而且成为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所以“礼”在六艺中的地位最高,理所当然成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

②乐。乐在当时不仅是指音乐,而且还包括乐歌(诗)和乐舞。统治者十分强调礼和乐的作用。他们认为礼的作用主要是把社会各阶层、宗族各支派的尊卑亲疏用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乐的作用在于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使人们自觉地接受和遵守以礼为代表的宗法等级制。礼乐成为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

③射和御。“射”是射箭,“御”指驾车。西周时代战争频繁,且以车战为主,故射箭和驾车技能的训练也是当时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④书。即识字,为基础课之一。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中的“书”主要指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指的是文字形体结构,即造字方法;转注、假借指的是文字的使用方式,即识字方法。

⑤数。即计算,同样是一种基本技能,蕴含着十分深奥的学问。西周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六艺中的“数”包括数艺九科(方田、栗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盈朒、方程、勾股)和九数(九九乘法表)。在古代中国,数学和阴阳风水等“迷信”活动一起,被归入术数类。

它的主要功能除了解决日常的丈量土地、算账收税等实际问题外,就是要计算天体,推演历法。

春秋时代是我国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这时王室衰落,“礼崩乐坏”,奴隶主地位下降,新兴地主阶级势力抬头。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也引起了教育制度的变化。原来官府所垄断的“官学”制度逐渐瓦解,官府所藏的典籍文献,开始流散。新兴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及依附于其他阶级的知识分子(当时叫“士”),聚徒讲学,发表政见,出现了所谓“私学”,形成了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学派。

2.官学

封建社会的学校类型,主要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官学制是从秦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以后产生的,当时曾有“吏师”制度,即设有专门担任教师的官吏。到了西汉逐渐完善,汉武帝曾采纳大经学家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学说及儒家经典,开始成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必学的课程。

汉武帝在中央设立最高学府——太学(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以五经博士为教官,入学子弟叫太学生,又称“博士子弟”,年龄一般是18岁以上。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选一经学习,没有固定学习期限,以自学为主,教师定期讲经,每年考试1次。考试成绩优良者,任用为官。在郡县设立学校,定期举荐士人做官,把读书和做官联系起来。汉平帝时明确规定,郡设学(国学),县设校,乡设庠,聚(村)设序。这些学校都属于小学性质。当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封建的学校系统,其教育方针是“尊孔读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教育制度比较完备,教育事业也极为发达。唐设国子监主管教育,国子监置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长官,司业2人,是副职。直属国子监的学校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不归国子监所辖的主要有属门下省的弘文馆(初名修文馆)和属东宫的崇文馆(初名崇贤馆)。以上是唐代中央官学的主干,通称“六学二馆”。此外还有属中央礼部的、祠部的崇玄学(又称崇玄馆、通道学),属大医署的医学,属秘书省的小学等。弘文、崇文二馆及国子、太学、四门、崇玄都属大学性质,秘书省小学属小学性质,其他均系高等专科学校。除了以上正规学校外,还有一些中央机关,如司天台、太仆寺、太卜署、中书省的文学馆,门下省的校书郎等,也为培养本机关所需的专门人才而设置了相应的教育机构,这具有职业教育的性质。

从隋唐开始,科举制度兴起,学校逐渐成为科举的附庸,通过学校学技能和求知识的功用逐渐降低了。明代,教育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备了,中央学校有国子监和宗学两种。宗学是皇家学校,当时地方学校较发达,各级都有普通学校和专科学校。中央和地方还普遍设立武学,特别重视律学。官学的教学内容,除学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外,还必须学习《御制大浩》、《大明律令》,为统治阶级培养习兵知法的人才。

同类推荐
  • 好老师好校长好家长

    好老师好校长好家长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教育的重大课题,是千千万万家庭最关注的问题。本书围绕“做好老师”、“任好校长”、“当好家长”三个主题,以作者亲身经历和案例为题材,展现了中、小、幼教育阶段学生、教师、校长以及家长的丰富多彩的教育与生活侧面。其中情节生动,事例典型。尤其是诸多具有哲理的警句,说理质朴,思维先导,是对教育现状的剖析,对教育改革的探讨,也是教育智慧的结晶。本书对教育工作者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将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高等师范院校学生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对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孩子的家长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对有志于教育改革者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
  • 感动学生的美德故事

    感动学生的美德故事

    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好的榜样,好的榜样对孩子的影响力是很强的,会成为他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之源。
  •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谜语(阅读中华国粹)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谜语(阅读中华国粹)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渊源以及技艺发展轨迹,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结晶。《阅读中华国粹》丛书囊括占今,泛揽百科,不仅有相当的学术资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艺术创作风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姜旭真和王秋菊编著的这本《阅读中华国粹:青少年应该知道的谜语》就是其中一册。
  • 这样学习最有效

    这样学习最有效

    以“高效的学习方法,实用的学习技巧”为立足点,把学习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习最有效》包括提高智力的方法以及各种学习方法和各科学习方法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自1879年初刊以来,广为流传,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的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教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热门推荐
  • 不朽世界

    不朽世界

    2588年,一款名为《不朽世界》的网络游戏悄然出现但火爆全球,然而却没人知道,这款神秘的游戏正在改变着这个世界。
  • 念道修邪

    念道修邪

    心中执念太多不愿为所谓正道而舍,人都有自己放不下的念想,既然如此修邪又如何。仇太深,念太重,情太浓,修邪。
  • 带个系统去修炼

    带个系统去修炼

    他虽出身于修道世家,但因身患残疾却屡遭欺压;她身残志坚,拥有绝世神功。他被抛弃荒岛,却意外遭她救助。“欧阳斗神,从今天起,你叫欧阳凌天,拜我门下,我要让你成为至强巅峰,要让那些小瞧你的人,在你的面前从此抬不起头来!”
  • 魔王轻轻爱:千里寻妻

    魔王轻轻爱:千里寻妻

    此文为小纸片的首发文,希望北鼻们喜欢醤~?(?▽`)~古代多为弱女子?错错错,大错特错,谁说女子不如男,谁说女子必在家中相夫教子?姑奶奶我能文能武,文武双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身边美男一抓一大把,来抢夫,去你的,蹲在奶奶脚下唱征服……
  • 天灵武神

    天灵武神

    武云夕,无知少年意外被天灵武神以残魂寄于体内,形成天魂圣城。借用天魂圣城的力量与亲朋好友们,生死离别,一步一个脚印,推翻九幽诸界,建立新的秩序世界
  • 草原铁骑

    草原铁骑

    流浪的狼从遥远东方翻越乌拉尔山跨过草原而来,当富饶的拜占庭、骄傲的佩彻涅格、崛起的基辅罗斯、腐朽的阿拉伯帝国在历史的舞台上尽情演出的时候,狼崽藏起爪牙,等待着时机。当狼群咆哮之时,铁蹄必将布武威于四方!
  • 异世最萌三小姐

    异世最萌三小姐

    她是多才多艺的大学生,虽有钱但家庭并不幸福听闻唐家三小姐是个草包失踪多日无人问津现在她成了她就要翻身从此无人再提及没用的三小姐有的只是那日的一歌一舞还有她居然敢拒绝九王的提亲真是胆大至极不行我要跑就算命运虐我千百遍,我也决不能委曲求全的活着初见他那气质简直如仙不管我要抱大腿了即可养眼又可防身可是好好的自己怎么又被抓到山庄不过这个庄主好帅啊就是太腹黑有点可怕我不想招惹这样的人只是为什么有些事就是不能随着自己的心意原来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告诉我,你爱我还是他”瑯钰一把擒住尹萌的双手“这……”尹萌“我告诉你,不论你到底爱谁,你只能是我的。”瑯钰说罢将尹萌拥入怀中。不,怎么会这样,难道我真的会同时爱上两个人?唐尹萌,这不可以,为什么心这种东西这么难以控制。
  • 九转鸿蒙

    九转鸿蒙

    诸神远古大战后,灵气稀薄,轮回九世的少年慕容剑横空出世……
  • 气盖天下

    气盖天下

    最传统的异界故事,最不同的修行之路因气导力,一个以炼气成就强者之路的世界,看我们的主角如何在这多彩的世界赢的一切老妖初来乍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凤破天下:王爷滚下榻

    凤破天下:王爷滚下榻

    传言,靖安王俊美无双,一袭银袍倾天下;据说,他竟自降身份,求娶懦弱无能且貌不惊人的她;原来,娶她只不过是利用她,谁知,一场‘意外’,结束了她年轻的生命,却迎来了全新的她和他。这里有神秘的兽宠,超萌的宝宝,腹黑深情的男主和贪财搞怪的女主,亲们还等什么,赶紧跳坑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