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刊与图书出版是锡伯族50余年来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文人志士曾编辑刻印《朝霞》等油印期刊。1946年,部分锡伯族知识分子在新疆伊宁市油印《自由之声报》,1949年改成《新生活报》。1956年底社址迁至察布查尔,1966年停刊,1974年10月复刊后易名《察布查尔报》,至今仍在出版,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195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设立锡伯文编辑室并开始出版图书。1956年,新疆教育出版社成立后又设立了锡伯文编辑室。两家出版社在断断续续数十年的锡伯文出版活动中,先后出版各类锡伯文读物近500种。此外,区内外出版机构又先后出版有关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汉文着述近50种,其中的《锡伯族简史》《锡伯族史》《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研究》《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百科全书》《汉锡简明对照词典》《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等在国内外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自1987年始出版的丛刊《锡伯文化》至今已出版38期,成为宣传和反映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图书报刊的出版与质量的提高,与一代又一代锡伯族知识分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出版、社科研究和其他文化领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化人,多年来,他们将锡伯文化一步步向前推动发展,并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当中有的已作古,有的已至耄耋之年,有的处于正当年,频频出成果,成为促进锡伯族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学艺术创作作为锡伯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50余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文学创作者先后推出汉锡文字的长短篇小说、纪实作品、回忆录、散文、诗歌、译作等数十部。改革开放后先后创作演出的舞蹈《狩猎舞》《萨满舞》《射箭姑娘》《婚礼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等,不仅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传播国内外,有的还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不同奖项。
在人民生活中每日离不开的广播、影视、通信等,近几年在锡伯族地区已有了飞速发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广播站自创建至今,便一直用锡伯、汉等语言广播,几十年来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国内外及本县各类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视进入百姓家,有线电视电缆(或光缆)入乡镇农户,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可谓飞速,十几套甚至数十套电视频道为群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节目源,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锡伯族历来重视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在节假日、喜庆场合都可以欣赏到锡伯族的各类艺术表演,如民间舞蹈、说唱、歌剧、小品等,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点,成为锡伯族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表演艺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其内容日益丰富,而且其文化含量更有所提高。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乡镇都设有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往往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上述文化活动。可以相信,随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民间文艺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艺术表演水平也将更加提高。
锡伯族的民间文化团体是因锡伯族文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民间社会组织。这种组织自民国以来不断被创办,它们为锡伯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1915年和1916年在锡伯营创立的尚学会和兴学会、1935年左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的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新疆三区革命时期在伊宁成立的锡索文化协会等,均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这类文化团体提供了经验。1980年12月28日,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在乌鲁木齐成立,随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分会;1987年5月15日,辽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翌年大连成立分会;20世纪90年代,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锡伯族聚居区先后成立锡伯族联谊会等民间组织。其中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和辽宁锡伯族史学会,始终以开展本民族历史、文化学术活动为要务,先后召开了十几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关锡伯族语言、历史、民俗、爱国精神等方面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组织会员撰写各学科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文集、专着、资料集等近10部。此外,这些民间团体还为东北及西北锡伯族同胞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逐步开展以及锡伯族民间文化团体的相继成立,东北与西北锡伯族同胞之间的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沟通逐步多了起来,不仅促进了民族内部感情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为发掘和整理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及爱国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节生态资源
锡伯族的分布,自清代始便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局面。辽宁、吉林、黑龙江地区的锡伯族大都聚居在适宜耕种的农业地区。辽宁位于我国东北的南部,地势大致东西较高,中部和沿海较低。除松岭、医巫闾山等丘陵山地外,概为辽河平原。这里的河流以辽河为主,支流以浑河和太子河较为有名。分布在辽宁的锡伯族主要散居在辽河、浑河以及太子河这三河流域。散居在吉林、黑龙江的锡伯族则居住在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松嫩平原面积广阔,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宜耕宜牧。这些地区的锡伯族至今仍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养殖业。
新疆锡伯族聚居的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直属县之一,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面、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南部以乌孙山为界与昭苏、特克斯两县毗连,北部隔伊犁河与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相望,东邻巩留县,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东西最长约90千米,南北最宽约70千米,整个县境形状似一把打开的折扇。全县总面积为4430平方千米,平原占总面积的44.3%,丘陵地区占27%,山区占28.7%。自治县地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大体上分为以下几部分:南部乌孙山山区(中高山区),海拔在1600米以上,主峰(白石峰)3480米,这里气候寒冷且湿润,年降水量为300~400毫米,是自治县境内的原始森林区,多生长耐寒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该县的主要夏牧场;丘陵地带和倾斜平原,海拔为650~1600米,乌孙山山顶终年积雪,融雪沿着山沟下泻,形成许多溪流,给这一带土地提供了水源;土层厚度随高度变化而不同,一般厚度为60~90厘米,多为灌溉灰钙土,其主要土种是黄土,这里草原丰美,宜耕宜牧,是自治县的主要小麦、油料产地,也是春秋两季的主要牧场;自治县中部是河谷阶地平原,海拔为590~650米,土壤多为草甸土和灌溉沼泽土,土层较厚,地势低平,水草丰美,是该县的水稻产区;沿伊犁河南岸为次生林区,是该地区良好的冬季牧场。
察布查尔地区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由于它处在伊犁盆地中部,东、南、北三面有天山山脉作为屏障,西部地势开阔,易受北冰洋气流的影响,因而气候比较温和、湿润。春末夏初多雨,平均年降水量为200毫米,是新疆降水较多的地区之一,冬季和初春多雪,积雪厚度多为50~60厘米。年平均气温为8.5℃,最高气温为38.4℃,最低气温为-32.6℃,无霜期约165天,年日照时数为2800个小时,大于10℃的积温为3300度。气温、降水量等条件适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
察布查尔地区以生产粮食为主,历史上素有“粮仓”之称。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可耕面积为300多万亩,其中已耕面积100多万亩(包括军垦面积)。该县的农业主要是灌溉农业,一年一熟。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麦和糜子,油料有胡麻、油菜、油葵,经济作物有甜菜、豆类、烟草、麻类、红花、棉花、打瓜、马铃薯、瓜果和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