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广西物流业的发展态势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来说,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广西物流服务业要注意和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战略高度,构建自由贸易型物流管理体制,理顺中央与地方的物流管理关系,理顺水、陆、空的部门关系,理顺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构建一个协调、快捷、低耗、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
(2)加强政府引导,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发展机制。既应通过制定出台积极的物流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国内外资金、技术、人力到广西投资发展物流事业,又应坚持适度原则,调控物流产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避免盲目投资引发“物流泡沫”。
(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鼓励高起点的物流产业的发展,限制、淘汰一些不科学的物流形态。例如,鼓励现代物流、第三方物流、现代信息技术和高科技的应用;限制污染大、能耗高的物流项目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4)加大会展物流教育和物流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物流队伍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养。
(二)培育会展科研、教育产业簇群
会展科研和会展教育是适应会展经济发展需要的支援性产业。它们在现代会展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举办,使广西面临加快发展会展科研和会展教育的紧迫任务。
1.动员政府、社会各界力量加强会展科研事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向会展各个领域广泛渗透,目前已逐渐成为会展经济的一项重要资源。各国对会展的科技投入正在逐年增加,从事会展科研的人员也在迅速增加。
随着会展科研的迅速发展,国外、国内有关会展论文、专着、教材、报告也在大量涌现。如美国MiltonT.Astroff、JamesR.Abbey着的《会展管理与服务》,澳大利亚Johnny Allen等着的《大型活动项目管理》,美国小伦纳德·霍伊尔着的《会展与节事营销》,马勇、王春雷主编的《会展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周彬主编的《会展概论》等。
在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直接推动下,广西会展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正在迅速发展。加强会展科研,既是引导中国-东盟博览会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又可为广西会展业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建议中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成立会展研究机构。既可依托政府力量,在广西大学、广西社会科学院等事业单位,成立二层机构性质的会展经济研究中心,也可发展民营、民间性质的会展咨询研究组织,如会展咨询公司、会展学会等;既可成立省级会展研究机构,也可成立市级会展研究组织;甚至还可以成立中国-东盟博览会研究机构,就博览会的实用技术应用、国外会展科技的引进消化吸收以及博览会的人才、物流政策、自由贸易政策等开展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
(2)加强会展实用技术的研究,加快会展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更新过程。会展科研的主要任务是寻求和解决会展产业发展的新观念和新技术,促进科学技术物化为会展产品的重要成分。在学习借鉴国内外会展业发展经验的同时,必须结合广西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客观实际,积极开发、使用、推广会展新技术、新观念,侧重发展适用技术,形成合理的会展产业技术结构,促进广西会展产业的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发挥会展技术的促进作用和经济社会效益。
2.多渠道培养会展专业技术人才
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广西,广西随即面临突出的会展人才供求矛盾。仅从中国-东盟博览会对外语人才的供求来说,缺口就较大。东盟十国的语言非常丰富,如仅是菲律宾就有70多种语言,而印度尼西亚则多达200多种民族语言。即使是国语或某国通用语,十国也有泰语、菲律宾语、马来语、印尼语、越南语、老挝语、缅甸语和高棉语八种。英语则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老挝、柬埔寨等6国通用。博览会举办者应能提供这9种最基本的语言服务,拥有这些语种的外语人才。据保守测算,专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的外语人才需求达400人以上。抽样调查显示,广西的公务员中能熟练掌握外语的仅占4.75%,专业技术人员中占5%,企业管理人员中占5.43%,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外语的国际化人才十分紧缺。
对此,广西区党委、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会展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广西把“借助外力,高起点;突出实战,保重点;立足今年,看长远”作为开展中国-东盟博览会人才工作的思路,并做出了具体的部署:首先,开展广泛的国际国内调研,充分吸纳国内外先进的办展经验和教训,选择国内外着名会展专家和业内资深人士讲学,选择国内外着名高校合作培训,力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起点起步;其次,针对首届办会准备时间紧迫,各类人才缺口大的现实,突出抓重点人员的国际化、实战型的培训;再次,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开始做广西会展人才本土化的中长期培训的基础工作。广西下发了《关于推荐中国-东盟博览会会展联络官和高级专业翻译预选人员的通知》、《关于联合培养开发中国-东盟博览会人才的通知》,通过文件的形式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所需人才的选拔培养做了进一步的明确。同时,还制定并启动了一批工作计划,包括“中国-东盟博览会人才培养开发工作方案”、“会展联络官选拔和培训方案”、“高级专业翻译和同传翻译人员选拔培训方案”、“中国-东盟博览会外语人才选拔工作方案”等,切实保证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2004年2月,广西举办了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人才交流会,与会展相关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股份制、集体、民营等80多家用人单位,包括广西国际博览事务局(即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共拿出1700多个职位和岗位来招贤纳才,拉开了广西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招揽人才的序幕。5月,广西组团赴新加坡、泰国和香港与有关高校和会展机构咨询洽谈,先后拜会了新加坡和香港会展业权威机构及知名人士,达成了一系列中长期合作开发人才的意向,其中香港贸发局明确表示愿意帮助广西培训会展骨干负责人。广西还启动了“高级专业翻译培训班”、“政务/商务公关代表培训班”等。这一系列大动作,推动了培育会展人才的进程。
着眼于广西会展业迅速发展的前景,对广西会展人才培育提出如下建议:
(1)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坚持高、中、初级人才并举方针。中国-东盟博览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别宽泛,需求层次多样,不仅应当抓好高级会展人才的开发和利用,还应做好中级、初级会展人才的培训工作。既应充分利用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教育资源,开设本科、专科会展专业,培养面向社会、知识全面的高级应用型会展人才;还应发动职业技术学院(校)、广播电视大学等学校,开设中专会展专业和各类会展培训班,以满足全方位、多层次的对会展人才需求。
(2)充分开发利用广西各高等院校现有的外语教育资源,开办各类外语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尽快满足博览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广西在非通用外语人才培育、开发方面拥有地缘优势,以东盟语种为主的非通用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广西民族学院是国家教育部2001年批准的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培养基地,2004年春季该学院非通用语种在校生469人,其中本科生302人,硕士研究生9人,高等职业教育专科生158人。同时,随着中国、广西与东盟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东盟各国到广西各高等院校学习交流的人员也逐年增多。目前,仅是在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学习的就有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5个国家的青年就有近100人。广西应当充分开发利用现有外语教育资源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东盟各国之间广泛开展外语教育与人才培训的合作。要支持和加强广西民族学院的东南亚语言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和重点学科以及广西各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培养从大专到本科、硕士、博士等多种多样和多层次的东南亚语文化和中国语言文化人才。同时,各大专院校也要开设一些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的选修课,为非外语专业学生教授一两门东南亚语言,扩大东盟各国语言在学生中的普及面。
(3)重视非通用外语语种教师资源和各类会展专业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西各高校目前精通东南亚语种的教师少,有的语种教师甚至为空白,而会展专业教师更是奇缺。教师队伍薄弱与会展人才培养任务重是一对突出的矛盾。要做好会展人才的培训工作,基础和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自治区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应尽快出台引进、开发非通用外语语种教师资源和会展专业教师资源的扶持政策,吸引外语专业知识扎实、又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界、政界或外国留学人员、外籍人士到高校从事教学工作,充实会展专业师资力量。
(4)加快成立会展行业协会,发挥协会在会展人才培训中的作用。国内外有些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国际展览者协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分别负责工业协调、出版、培训等事务。该协会组织专业培训,合格者获“认可的展览经理”称号。该协会与美国德雷克斯大学合作提供展览营销强化课程,这个课程是专为展览人员设置的。该协会每年为出色的展览营销工作和成就评奖,奖励名称为“展览焦点奖”。该协会还出版期刊和书籍,包括“年度成员目录和产品/服务导购”,这是一本全面详细介绍展览产品和服务的期刊,对展览经理很有用处。我国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上海商业金融专修学院,借鉴德国、美国、新加坡等会展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会展培训经验,汇集中外业内专家,共同开展会展专业人才的系统培训工作。据悉,培训班不仅面向上海市及兄弟省市会展从业人员,还对有志投身会展事业的人员敞开大门。
会展产业集群还包括会展旅游产业集群,以及工农业产品产业群、其他会展服务产业群等。也要重视做好这些支持性产业群的培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