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七情可以直接影响人的不同器官,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果七情太过,就会发生情志致病,所以克制七情是极其有必要的。
七情为何物
七情,就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中医认为它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生理反应,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致人于病的。但是,倘若情志活动剧烈、过度,超越人体能够承受的限度,并持久不得平静,那就必然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导致全身气血紊乱。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又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等,都说明了七情的过度偏激对人体的气血、脏腑均有一定的损害,也就是所谓的“内伤七情”。
七情中的“喜”,是心情愉快的表现。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有高兴的事可使人精神焕发。但是高兴过度就会伤“心”,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超乎常态的“喜”,会促使心神不安,甚至语无伦次,举止失常。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故事,就是讲他数十年寒窗不得志,一旦中举,高兴得举止发狂,疯癫而目不识人。这就是中医所谓“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的原因。另外,过度喜悦能引起心跳加快,头目眩晕而不能自控,某些冠心病人亦可因过度兴奋而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因此,喜乐当适度。喜则意和气畅,营卫舒调,但过度会走向反面。
“怒”,指人一旦遇到不合理的事情,或因事未遂,而出现的气愤不平、怒气勃发的现象。中医讲,肝气宜条达舒畅,肝柔则血和,肝郁则气逆。当人犯怒时,破坏了正常舒畅的心理环境,肝失条达,肝气就会横逆。故当生气后,我们常感到胁痛或两肋下发闷而不舒服;或不想吃饭、腹痛;甚至出现吐血等危症。中医术语称其为“肝气横逆,克犯脾土”。现代医学也认为:人处在极度精神紧张的情况下,可引起胃肠功能紊乱或形成消化性溃疡;亦有因血压升高而诱发冠心病导致猝死的。三国时代的周瑜因生气吐血而亡,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偶然发生。因此,从健康的角度出发,最好的办法是尽量戒怒,因为这对人对己有益。
“忧”,指忧愁而沉郁。表现为忧心忡忡,愁眉苦脸而整日长吁短叹,垂头丧气。《灵枢·本神》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若过度忧愁,则不仅损伤肺气,也要波及脾气而影响食欲。谚语说:“愁一愁,少白头”。传说伍子胥过文昭关,一夜之间须发全白,就是因为心中有事,过分忧愁所致的。
“思”,就是集中精力考虑问题。思虑完全是依靠人的主观意志来加以支配的。如果思虑过度,精神受到一定影响,思维也就更加紊乱了。诸如失眠多梦、神经衰弱等病,大多与过分思虑有关。中医认为:过思则伤脾,脾伤则吃饭不香,睡眠不佳,日久则气结不畅,百病随之而起。因此,对待社会上或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倘若“百思不得其解”的话,最好就不要去“解”它,因为越“解”越不顺,心中不顺则有可能导致“气结”。
“悲”,是由于哀伤、痛苦而产生的一种情态。表现为面色惨淡,神气不足,偶有所触及,即泪涌欲哭或悲痛欲绝。中医认为悲是忧的进一步发展,两者损害的均是肺脏,故有“过悲则伤肺,肺伤则气消”之说。这说明悲哀太过是会伤及内脏的。因此,家庭中一旦发生不幸的事情,一定要节哀,以保重身体为要。
“恐”,是惧怕的意思,因精神极度紧张而造成的胆怯。“惊”,是突然遇到非常事变,导致精神上的卒然紧张。诸如骤遇险恶,突临危难,目击异物,耳听巨响等,都可发生惊吓。惊与恐不同,惊是自己不知道而惊吓;恐是自己知道而恐惧。无故恐惧害怕的人,大都肾气虚,气血不足;突受惊吓而当场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的人,大都因心气逆乱,心血受损,导致心无所倚、神无所归的缘故。因此,治恐当补肾,治惊应安神。
七情是人类正常的生理反应,七情主要毁于一个“过”字。正常情况下的情志能正确表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并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七情也是人体情感体验的正常发泄。“过犹不及”,七情便显得过于激烈或者长期处于七情的反应中就会导致情绪病。中医上认为“情志太过之时,则损伤五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恐惊伤肾”就是这个道理。
情绪与情志疾病
情绪与情志是同一范畴的概念,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它是指人们对外在环境各种刺激引起的心理状态,即个体受客观事物刺激后所作出的一种内心反应。中医将人的情志活动归纳为7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七情”。
情绪是正常生理表现。《读医随笔》指出,“喜怒思忧恐,本乎天命,人而无此,谓之大痴,其性死矣”。所谓“七情六欲,人之常情”,顺利完成工作任务后,感觉轻松愉快高兴,而失去亲人则会痛苦和悲伤,对敌人的挑衅则愤怒难忍,遇到危急可能引起震惊与恐惧,这些都是任何一个有灵性的人的正常反应。
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不同的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而同一种刺激,由于境遇和心情的不同,不同的人也能产生不同的情志活动。所谓“我哭豺狼笑”,即是同一种结果所造成的敌我双方截然相反的反应。
情绪的表现形式常相似。研究表明,虽然种族不同、肤色不同、饮食文化习惯各异,但人类表现喜怒哀乐的面部表情却惊人地相似。例如愤怒时,身体直立、胸部挺起、紧握拳头、鼻孔张大、咬牙切齿等。表达友善的微笑,表达厌恶的皱眉等,别人一望便知。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情绪愉快时,人的眼球活动增加,主动与周围的目光接触;抑郁时,眼球的活动量和活动范围均减少,而且回避与周围目光交接;紧张状态下,眼球活动增加,而视野范围缩小,密切注视着周围环境瞬间的变化。正因为表情动作具有生物学根源,所以基本的喜怒悲怨等原始情绪在全人类都是相似的。
情绪可造成一定生理变化。无论是良性的,还是不良的情绪,均可通过内分泌腺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产生一定的生理反应,如心跳加速、瞳孔扩大、呼吸加速、血压升高、血糖增加、不思饮食、面红目赤,甚则出现“毛骨悚然”、“怒发冲冠”等。正因为如此,当外来的精神刺激突然强烈或持久不除时,就使得七情过激,一旦超过心理活动的许可范围,就成为致病因素,所以,“七情”也称为精神致病因素。中医认为,五脏生五志,即喜为心志,思为脾志,怒为肝志,恐为肾志,悲为肺志。如若“七情”太过,则引起相应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紊乱,即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悲伤肺,以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等。这些由情绪引发的疾病就称为“情志疾病”。
如果一个疾病确实为情绪导致,那么要找病因是很容易的。或者说,几乎不用找,自己本能地也能知道,比如说,对某件事情非常生气,随即疾病就发生了;再比如说,对某件事情处心积虑,一段时间后疾病便发生了;又或者事不遂心,闷闷不乐等,时间久了,疾病便发生了。在这种种的疾病发生前和发生时,情绪的因素是如此明显,因此,掌握各种不良的情绪可能给人导致的疾病种类以及针对它们的处理方法才能做到“心病还须心药医”。
不良情绪可以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而且程度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由于情绪不当伤及五脏,从而会导致各种严重疾病的产生。这些疾病也可以通过现代的医学仪器检查,但用通常的治疗方法,很难会有效果。心病还需心药医,疾病是情绪导致,还得从情绪去治。
七情太过致疾病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的,相反。人们总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表现出某种相应的情感,如高兴或悲伤、喜爱或厌恶、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等。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感表现在正常范围内,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更不会引起病变。《黄帝内经》里说:“有喜有怒,有忧有丧,有泽有燥,此象之常也。”意思是说,一个人有时高兴,有时发怒,有时忧愁,有时悲伤,就好像自然界气候的变化有时下雨,有时干旱一样,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七情表现得太过,就能导致很多疾病的发生。
1.狂喜
古人口中有四喜: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太久的期盼变成现实的那一刻,人们往往会喜极而泣,甚至转变为突然的狂喜。这种狂喜可导致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淤滞,便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症状。所谓“得意而忘形”就很好地说明了由于大喜而神不藏,以致不能控制自己的形体活动。不论是《儒林外传》中因五十岁得举而兴奋癫狂的范进,还是《岳书传》中打胜仗而兴奋过度,倒地身亡的牛皋,都反映了狂喜对人体的害处。
2.过忧
忧,指忧愁、苦闷、担心。日常情绪表现为失去欢笑,悲伤恸哭,气祛神弱。轻度忧郁者,表现为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寡语,抑郁寡欢,独坐叹息;重者则难以入眠、精神萎靡或紧张,心中烦躁,并会导致咳喘、噎逆、呕吐、食呆、失眠、便秘、癫痫等症,甚至诱发癌症或其他疑难重症。俗话说:“多愁多病,越忧越病”“愁一愁,白了头”,多少历史名人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东周伍子胥,因无计闯韶关,一夜之间愁白满头青丝;唐代柳宗元,才华出众,但由于遭到打击,长期被贬,沉闷、忧郁的贬谪生活,把柳宗元折磨得形容憔悴,体质虚弱,得了毒疮又患霍乱,正当壮年便与世长辞了。
3.暴怒
指怒气过剩,它是由于某种目的或愿望不能达到,逐渐加深紧张状态,导致发怒。可表现为暴跳如雷、牌桌大骂、拳打脚踢、杀伤人畜、毁坏器物。轻怒者会肝气郁结,食欲减退;重者便会出现面目苍白、四肢发抖,甚至昏厥死亡。《三国演义》中周瑜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将才,但好生气发怒,被诸葛亮三气之下,大怒不止而死。其实,轻度的发怒,有利于舒缓压抑的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但过分的生气发怒,只会危害自己。
4.过思
思,是集中精神考虑问题,每个人在遇到问题时都要思考,但若思虑过度也会导致多种病症。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有脾在志为思”,故过度思虑最易伤脾气,脾胃运化失职,就会造成食欲减低、胃脘胀满、腹胀腹痛等。《吕氏春秋》有因思伤脾的例子:齐闵王因为思虑过度,损伤了脾胃功能,以致积食内停,久治不愈,后经文挚用激怒的方法,使其气上,促其吐出胃中积食而痊愈。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工作压力过大的人,易患消化道溃疡病,这和中医学的“思虑损伤心脾”的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5.骤惊
惊,是指突然遇到意外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如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受惊后可表现为颜面失色、神飞魂荡、目瞪口呆、冷汗渗出,肢体运动失灵,或手中持物失落,重则惊叫,神昏僵仆,大小便失禁。几乎人人都有受惊的体验,惊慌时会感到心脏砰砰乱跳这是由于情绪引起交感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的缘故。血压升高,也是最常见的表现。有人特质了一张靠背椅,一按电钮,靠背就会立刻后倾。测试时,让受试者紧靠后背而坐,并测量血压;随后突然按动电钮,椅背立刻倒下,受试者的血压便骤然上升。这个实验还表明,由惊恐所致血压升高,大多表现为收缩压升高,其机理是心脏搏出的血量增加。正常人若耳闻巨响、目睹怪物、夜做噩梦等都会受惊,但是很快就能恢复。心气虚的人或儿童受惊后,可能导致抽搐。由于“惊则气下”,受惊的人还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经常受惊,会损伤人的胆气,使人的胆子越来越小,即使受到外界的一点刺激都会让人心惊胆战,成俗话所说的“惊弓之鸟”。
6.大恐
我们常将“惊”、“恐”并提,但是二者又不完全相同,惊多自外来,恐常由内生,恐常由惊转变而来。“恐则气下”“恐伤肾”,恐惧过度则消耗肾气,使精气下陷不能上升,升降失调而出现大小便失禁、遗精、滑泄等症,严重的会发生精神错乱、癫病。
7.甚悲
遇到难过的事情,因悲伤而哭泣是人们正常的情感反应。中医认为悲则气散,适当地哭泣可以使郁结之气抒发消散,对身体是有益的。现代医学也证实当人悲伤时流泪可以排出体内的毒素,有益缓解不良情绪,因此“男儿有泪也要弹”。任何事物都有极限,悲哀太甚或时间过长,可致心肺郁结,出现气短、心悸、胸闷,在精神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厌世。现代科学证明过度悲伤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得癌症。
情志致病的机理
七情致病伤人,其基本病理主要可从三个方面来解释,即气机郁结、损伤脏腑、忧伤心神。简单来说,情志致病的机理就是影响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导致人体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