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埃及、叙利亚和以色列的战争爆发。战争开始时,以色列罕队处于守势,损失了大量飞机、坦克,还有数千人伤亡。索罗斯的目光盯着报纸上的文字和照片,脑子却在高速运转:以色列吃败仗的主要原因是军事装备落后,而他们军事装备是美国提供的,这就是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已经落后,将会更新换代。这样一来,美国军事工业会有大发展。
索罗斯密切关注军工业的发展,又专程去华盛顿与国防部的官员接触,他还找军工企业的承包商一起喝咖啡。一大圈走下来,索罗斯心里有底了: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时,索罗斯又获得重要信息,一些公司已得到大量订货合同,最近几年利润不会差。
于是,索罗斯马上行动。从1974年年中开始,他大量购买军事工业股票,其中包括“诺斯罗普公司”、“联合飞机公司”和“格拉曼公司”等股票,他还购买了传闻中即将倒闭的“洛克洛德公司”股票。
1975年,索罗斯买了许多电子类股票。在他看来,在战争中以色列空军输得很惨,主要原因是其电子对抗设备已经落伍。而在现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性能靠技术水平,具体地说主要取决于电子技术水平。可以预测,电子设备公司将得到大的发展。
果然,军工类和电子类企业空前发展,其股票上涨,为众多的投资者所追捧,索罗斯又大大地赚了一把。
众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地摄取到大量的财富,承担风险必不可少,但碰运气式的冒险,绝对不可行。
有时凭直觉行事,也能取得成功
直觉是人的一种天性,可以说,在很多时候,直觉都是正确的。如果我们能把直觉这一天性利用好,就会发现成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遥远。
世界著名的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有一次去欧洲参加指挥家前3名决赛。当他指挥一支世界一流的乐队演奏具有国际水平的乐章时,突然发现乐曲中有错误,而在场的作曲家和评判委员会权威人士却不承认。他考虑再三,坚信自己的直觉判断是正确的。
于是,他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他的喊声一落,评判台上那些高傲的评判们立即站了起来,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祝贺他大赛夺魁。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试探指挥家们在发现错误而权威人士又不承认的情况下,是否能够坚信自己的判断。前两名选手也觉察到乐谱有错误但不敢做出判断,因而与金奖失之交臂。
人如果能够在关键时刻凭直觉判断,并能够坚持自己的判断,会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直觉判断是在做决定的一刹那,敦促人们在两种或多种办法之中择一而行的心理。直觉容易消失,如果错过了,就会错失良机。这要求我们在资料、信息、论据不是很充足,而又来不及更多地搜集、分析的情况下,及时做出判断。
法国杰出的雕刻家罗丹,在他的《回想录》里,描述了自己创作《流浪的犹太人》的经过:“有一天我一直在工作,到傍晚时正写完一章。猛然间我发现纸上画了这么一个犹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它是怎样画成的,或者为什么要去画他。”无疑,罗丹是在直觉的驱使下,完成了《流浪的犹太人》的。
爱因斯坦在理论上和行动上都重视直觉。他认为,逻辑思维方法并非万能。在逻辑方法不起作用的地方,或许直觉会发生有效作用,所以直觉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他说:“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这些基本定律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的方法,辅之以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一种爱好。”在爱因斯坦看来,直觉也可以成为理由——当缺乏实验证据和逻辑理由的时候。当他同别人争辩不休的时候,他往往会说:“我相信直觉。”或许正是靠着这种“直觉行事”的方式,爱因斯坦才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
当我们对某一问题久思而不得其解时,当我们在人生路途上迷失了方向时,不妨缓和一下情绪,或许恰好会有直觉——瞬间的顿悟出现。
凭直觉行事,需要消除对自己的顾虑和担忧。正如海考·恩斯特所讲的那样,对直觉行动阻碍之大,不亚于过于努力工作或厌恶改变成规的心理。小泽征尔在关键时刻如果动摇自己的判断,怕自己犯错,那么肯定与桂冠无缘。事实上,无论在哪个领域,许多值得一试的新构想都在“这不会成功,以前没有人这么做”的观念下,胎死腹中。
凭直觉行事并非完全排斥或忽视理智裁决,相反,二者是相互作用的,互为补充。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突涌而来的直觉,也会产生这样的情景。
志当存高远,姿态要低矮
远大志向固然重要,但光有志向还是不够的,要想成功,还得学会在必要的时候降低自己的姿态,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时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尚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可以到处走动的便利条件,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一展雄姿奠定了基础。
一旦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就立即行动起来
立刻行动起来,不要有任何的耽搁。要知道世界上所有的计划都不能帮助你成功,要想实现理想,就得赶快行动起来。成功者的路有千条万条,但行动却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必经之路。
有一位侨居海外的华裔大富翁,但小时候家里却很穷。
在一次放学回家的路上,他忍不住问妈妈:“别的小朋友都有汽车接送,为什么我们总是走回家?”
妈妈无可奈何地说:“因为我们家穷!”
“为什么我们家穷呢?”
妈妈告诉他:“孩子,你爷爷的父亲,本是个穷书生,十几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考取了状元,官达二品,富甲一方。哪知你爷爷游手好闲,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坐吃山空,一生中不曾努力干过什么,因此家道败落。你父亲生长在时局动荡战乱的年代,总是感叹生不逢时,想从军又怕打仗,想经商时又错失良机,就这样一事无成,抱憾而终。临终前他留下一句话: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
妈妈继续对他说:“孩子,家族的振兴就靠你了,干事情想到了看准了就得行动起来,抢在别人前面,努力地干了才会有成功。”
他牢记了妈妈的话,以10亩祖田和3间老房子为本钱,后来位列《财富》华人富翁排名榜前五名。他在自传的扉页上写下这样一句话:“想到了,就是发现了商机,行动起来,就要不懈努力,成功仅在于领先别人半步。”
也许你早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勾画了一个美好的蓝图,但是它同时也给你带来烦恼,你感到自己迟迟不能将计划付诸实施,你总是在寻找更好的机会,或者常常对自己说:留着明天再做。这些做法将极大地影响你的做事效率。因此,要获得成功,必须立刻开始行动。任何一个伟大的计划,如果不去行动,就像只有设计图纸而没有盖起来的房于一样,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
有一个人,从确立了他的目标开始,时刻记得行动才是第一位的。这个人是美国海岸警卫队的一名厨师。空余时间,他替同事们写情书,写了一段时间以后,他觉得自己突然爱上了写作。他给自己订立了一个目标: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写一本长篇小说。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立刻行动起来。每天晚上,大家都去娱乐了,他却躲在屋子里不停地写啊写。这样整整写了8年以后,他终于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豆腐块而已,稿酬也只不过是100美元。他没有灰心,相反他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潜能。
从美国海岸警卫队退休以后,他仍然写个不停。虽然稿费没有多少,欠款却越来越多了,有时候,他甚至没有买一个面包的钱。尽管如此,他仍然锲而不舍地写着。朋友们见他实在太贫穷了,就给他介绍了一份到政府部门工作的差事。可他却拒绝了,他说:“我要做一个作家,我必须不停地写作。”又经过了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写出了预想的那本书。为了这本书,他花费了整整12年的时间,忍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困苦。因为不停地写,他的手指已经变形,他的视力也下降了许多。
然而,他成功了。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仅在美国就发行了160万册精装本和370万册平装本。这部小说还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观众超过了1.3亿,创电视收视率历史最高记录。这位真正的作家获得了普利策奖,收入一下子超过500万美元。这位作家的名字叫哈里,他的成名作就是我们今天经常读到的《根》。
哈里说:“取得成功的惟一途径就是’立刻行动‘,努力工作,并且对自己的目标深信不疑。世上并没有什么神奇的魔法可以将你一举推上成功之巅,你必须有理想和信心,遇到艰难险阻必须用行动来克服它。”
只要敢于尝试,就会赢得更多的成功机会
敢于尝试,常常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莎士比亚说:“本来无望的事,只要敢于去尝试,往往就会取得成功。”
1973年,后来成为美国最成功的广告人之一的S·肯尼迪高中毕业(这是他仅有的学历),他想找份工作,并打算从“专业销售”开始。他梦想拥有公司配的又新又好的汽车,一份薪水,外加佣金和奖金,每天西装革履地上班,还有销魂的出差机会。
肯尼迪偶然发现了一则招聘广告:一家出版公司的全国销售经理要在本城呆两天,只为了招聘一位负责5个州内各书店、百货公司和零售商的业务代表。肯尼迪梦想在将来成为作家或出版家,所以“出版”二字对他来说是有吸引力的。广告又说,起初月薪1600美元到2000美元,外加佣金、奖金、公务费和公司配车。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
不幸的是,肯尼迪不是他们的理想人选。他去面试时,那位全国业务经理很客气地向他解释,他不是他们要找的人。第一,肯尼迪太年轻;第二,他没有工作经验;第三,他没念大学。这份工作显然是为年龄在35到40岁之间、大学毕业,并具有相当丰富经验的人准备的,刚出校园的毛头小伙显然不适合。该公司已有几位应聘者待定。肯尼迪竭力毛遂自荐,但招聘者态度坚决——他就是不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