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摩根的介入,拯救行动开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在摩根的领导下,他们顶住了长达两个星期、蔓延全市的挤兑风潮。他们提供了避免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闭所需要的周转资金,挽救了纽约市的财政危机。最后,他们甚至也使互不信任的信托公司达成了协议,成功地筹措到一笔资金,以保护相对较弱的信托公司。
到了11月4日,随着市场信心的重新树立,股市终于开始回升,挤兑的人群也慢慢散去了。一场可能演变为全国性的危机虽然没有完全避免,但毕竟戏剧性地被消化掉了许多。
由于信奉“不运动”的养生理论,老摩根长了一副标准的鸭梨体型。由于其巨大的影响力,漫画里“华尔街资本主义大佬”的标准像几乎就是按摩根的形象来制作的。平时,仅仅这种凶狠傲慢的形象,就足以令人生厌。但在处理危机期间,在1907年的那一刻,他突然成了唯一的救星。老摩根不顾自己已经70岁的高龄,也不顾当时正犯着重感冒,一天工作19个小时,同数以百计的各色人等谈判,协调银行、信托公司、经纪行、证券交易所乃至政府之间的利益,最终使之形成一股合力,挽救了危机。他也以他个人的坚定意志稳定了正在丧失的华尔街的意志。之后,人们都称他为众神之神。
沃伦·巴菲特——伟大的投资人
1930年8月30日,沃伦·巴菲特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沃伦·巴菲特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
1942年8月30日的美国首都华盛顿,沃伦·巴菲特迎来他的12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猫头鹰带来的邀请信:一所名为霍格伍茨的魔法学校认为他具备修习魔法的能力,因而欢迎他去那里学习。于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魔法师)把他送回老家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从那里,巴菲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的确,当他18岁从霍格伍茨毕业,又先后曾在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纽约等地游历,2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拥有魔法石的伟大魔法师。
在广泛的推崇背后,是更多的人对于这位智者的陌生:你知道他的投资组合吗?你了解他的投资方法吗?你清楚他的投资原则的理论基础吗?
事实上,被称为“奥马哈的圣者”的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成就无疑相当于一位点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师——自从1942年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他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了财富:13岁时巴菲特靠送报赚取了自己的第一个1000美元;22岁大学毕业时靠投资获得个人第一个一万美元;25岁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伙企业时,个人资产已超过10万美元;1961年巴菲特31岁时,他的身价已逾百万;4年后的1965年,巴菲特通过合伙企业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权时,他也正式成为千万富翁;1981年他进入了亿万富翁俱乐部;1988年则总资产突破10亿;到了1997年,他则为自己的身价添上了第10个“0”,这年他67岁。据预计,到2009年,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22%的年收入历史平均增长速度,那么到80岁的时候,他将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千亿富翁。
虽然其财产膨胀速度不及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Gates)、沃尔玛的山姆·沃顿等少数超级实业家,但他却是所有明星投资人中积累财富最多、最快、最稳健的一个,作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进入前十名的明星投资人,乔治·索罗斯、彼特·林奇等久负盛名的同行也要让他三分。
所有的金融从业者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战胜指数。无论自身所操盘的基金所得几何,甚至亏损,但只要能够战胜当年股市指数,则该人士就是成功的。
通常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是从1929年美国股灾导致的全国性大萧条时开始的,大量沮丧的失业经纪人不知所措,又长期找不到工作,他们便有了足够的空闲退回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理论研究。
1952年,哈利·马可维茨发表了那篇“开创现代金融”的论文——《证券选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风险与回报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一个投资者能够在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的同时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但他认为如果买一些具备不同风险趋向的股票,则能将风险降低。而且,协同变化性越小的投资组合,其回报与风险的比值越大。
10年之后,比尔·夏普对马可维茨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提出应更多关注个股股价的波动性:波动性越大,则风险越大。个股的风险是一种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化解的风险,但正如马可维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风险是能够被多元化投资化解的,这就被称为“非相关性风险”。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以此来更为简便地计算非相关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
与马可维茨和夏普的理论共同作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有尤金尼·法码的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的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他们能够对每个新信息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判断,并由此改变股价的变化;这样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未来的股价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除了运气因素,没有人能够击退大势。
但巴菲特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47年前后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与上述几个理论完全冲突:市场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价的波动与回报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投资这一行为不是由选择投资组合的低风险性、持有的时间长这样的特点决定,而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就是说,选定了一家具备良好潜质的企业,并在相对低的价位上购买该股票,然后若干年内通过企业分红实现收益,而不是在股价的涨跌瞬间判定选股正确与否。
作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门生,巴菲特充分执行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原则。他常在说明自己选股的原则时进行这样一句说明: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既然如此,市场本身的变化就不再重要,市场反应是否足够,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也都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说过一句似乎很狂妄的话:“我对风险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谓的风险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股价正在上升”,这句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口边的话曾被《廊客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认真地批评过: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票仍将上涨呢?事实上,每日进行K线图分析的人们也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另一半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扯远一点,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
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关投资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关键词:“安全边界”。巴菲特认为,这些思想观点,从现在起几百年之后,将仍然被认作是合理投资的奠基石,简言之,就是找出最杰出的公司,在适当的价格购买,并长期持有它。而在赚钱之前,确定的“安全边界”应该是“不赔钱”。
很显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除了基础性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对购买价格有一个清晰的判定,这两者间的差值是未来公司升值的基础,被称为“内在价值”。事实上,符合以上标准的企业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没有永远符合这一标准的。在197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用1100万元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但之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进入。尽管如此,其在《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权益已经价值10亿美元。
巴菲特就像一个大收藏家般把收购的企业随意搁置在一边。他也把收购对象集中于保险公司、电力供货商、制衣、有线电视、建材、商务飞机服务商等几大领域,这些都是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中业绩波动都不会太大的行业。除此之外,他还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富国银行、迪斯尼等几家超级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这就是被称为集中投资的方式。
就像乔丹在球场具有主宰能力一样,巴菲特喜欢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从长远来看,真的很难下结论:可口可乐和吉列的商业风险会远远低于其他电脑公司或零售公司吗?在世界范围内,可口可乐卖出大约44%的软饮料,而吉列拥有刀片市场超过60%(价值)的市场份额。暂且不考虑口香糖市场(箭牌主宰着)。除此之外,我不知道别的哪家企业能在这么长时间内有这样的全球影响力。”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他们必须使用刀片,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一则充分带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该企业由罗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创立,在这位没上过中学的老人的苦心经营下,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是他的企业家气质,他用收购堆砌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是一个保险企业及大量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物品各占一半份额的帝国。
有经理人告诉记者,巴菲特的敏锐力惊人,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报中的数字记下来,如果你让他在财务报表中发现任何令他不满的数据,下次你就要小心了。标准普尔分析员布雷弗曼称,巴菲特带头改善企业的退休金管理及会计账目系统,只要巴菲特有份参与,有关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他本人也正尝试在他持有大量股权的公司发挥影响力,强化有关公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