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石油大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美国商业史上第一个亿万富翁,1839年7月8日出生于纽约乡间的一个贫穷家庭。父亲是个犯有重婚罪、行为放荡的假药贩子,母亲是个循规蹈矩的清教徒。
1855年,l5岁的洛克菲勒花了40美元在福尔索姆商业学院克利夫兰分校就读三个月,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正规商业培训。l8岁时,他从父亲手中以一分利贷款1000美元,与克拉克合作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经营农产品。战争需要大量的农产品,所以,美国的南北战争让20多岁的洛克菲勒发了财。像其他富人一样,他每年花300美元雇人替他入伍打仗,而他却紧紧抓住战争这一重大机遇,积累雄厚的资本,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战争给洛克菲勒创造了发展的新天地,战后的经济繁荣又给充满活力、机警敏锐、贪得无厌的他带来了机遇,仅以4000美元的投资与他人合作成立的石油公司为例,这位资本家撞进了黑金之河,财富源源不断。无与伦比的商业才智和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内创建了美国最有实力、最令人生畏的垄断性企业——标准石油公司。这个被众多专门揭人隐私的文人称为“章鱼”的托拉斯企业所提炼和销售的石油,几乎占当时美国同类产品总产量的90%,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的一个财富神话。
1859年,埃德温·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行斯维尔钻出了石油;洛克菲勒和一个名叫莫里斯·克拉克的伙伴则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开了一个经纪人商行。南北战争时期商行业务兴旺,洛克菲勒又插足铁路和地产生意,同时密切关注蒸蒸日上的石油业的发展。当时,石油价格涨落幅度很大。在钻探第一批宾夕法尼亚油田的时候,原油为20美元一桶,后来市场上到了一大批石油,于是两年内价格跌到10美分一桶。不久价格又回涨,l869年大致保持在每桶7美元的水平,只是在1870年又降到3美元以下。
由于这些原因,洛克菲勒感到钻石油并无太大意思,因为即使你钻探成功,原油也是没有价值的,还得把它提炼成煤油。炼一桶(合42加仑)原油是30美分,1870年一加仑煤油能卖到1美元。可见,石油业的关键在于炼油的人:控制了炼油的人,既能决定加工费用,又能决定市场价格。
1863年,洛克菲勒、克拉克和他的两个兄弟,还有化学师塞缪尔·安德鲁斯组成了“求精石油厂”,这是克利夫兰地区许多炼油厂之一。洛克菲勒大力经营,使求精石油厂成为该地区最大的炼油厂。每天炼油500桶,两年以后,他就买下了全部产权。为了改善自己的地位,洛克菲勒借了很多债。l865年和l866年,他在克利夫兰买下了50个炼油厂,在匹兹堡又买了80个炼油厂。
洛克菲勒的一些炼油厂是石油业中设备最新、效率最高的工厂,这就使他在成本方面占有重要优势。由于他工厂的产量极大,使得他与铁路方面建立了友好联系。他甚至控制了克利夫兰的车站。由于这种强大的地位,他能从当地银行取得资本。但是他在买工厂时,不是直接购买,而是通过股票交易,有些竞争者硬说他们被迫把股票卖掉,但事实上,洛克菲勒在交易中所出的价钱并非不合理。对许多行将倒闭的炼油厂来说,尤其如此。
战后经济萧条时期,许多工厂倒闭,但有几家却向洛克菲勒发动激烈的进攻。为了达到进一步节约的目的,使自己产品的价格更低,洛克菲勒采取了几个步骤,以求达到垄断生产和销售中的纵向综合生产:买下木材储备和做好的油桶,选仓库,设置船队。此外,他还改组了公司,l867年与另外两位企业家亨利·弗拉格勒和塞缪尔·安德鲁斯建立了合作关系。3年后,公司更名为俄亥美孚石油公司。
在大多数工业中把握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控制其他一切所依赖的一个最重要的工序或部门,并非洛克菲勒一人。宾夕法尼亚铁路垄断了在油田和东部的港口之间行驶的火车,就迫使洛克菲勒在把他的煤油和其他产品运到东部市场去时,必须按铁路方面的价格支付运费。美孚石油公司的领导们也做出了同样的决定。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向纽约中央铁路公司提出了一个建议:如果铁路方面能把“美孚”的运费定得很低,他们就永远放弃水运,并保证每天运60节车皮的石油。中央铁路方面同意了,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垄断权就此被打破。
洛克菲勒很快就想到,如果能订出一个方案,还会使他的权力更大。他把一些炼油厂组成“南方改良公司”。该公司的货运由宾夕法尼亚、纽约中央和伊利三家铁路公司分担,运费为每桶2.4美元;美孚石油公司的运费则是每桶l.9美元。
19世纪70年代,美孚石油公司发展很快,它继续勘探,并加强对石油业的控制。在这期间,洛克菲勒坚持每天早上来工作时,放一份关于净值的财务报表。为了节省运输费用,他开始建造输油管。到l876年,美孚石油公司拥有长达400英里的输油管。还有能储藏l50万桶石油的集散点。当宾夕法尼亚铁路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炼油业进行又一次挑战时,洛克菲勒打垮了这个当时美国最大的公司,并买下该公司的全部炼油设备。
到19世纪80年代,宾夕法尼亚的油田已开始枯竭,洛克菲勒不能再漠视钻井和销售的事了。而美孚石油公司当时所控制的公司的资产已逾7000万美元。“美孚”须保证有源源不断的原油供应。洛克菲勒买下了几个地区性的销售公司。他的公司已经以“章鱼”著称,在石油业中到处都有它的势力。它的产品大约已占炼油厂产品的90%,并且垄断着诸如煤油、润滑油、石蜡、石脑油、各种溶剂以及其他一些产品的价格。
但是,洛克菲勒并不想由他的帝国来控制全部市场。他明白,让比较小的、效能较差的一些竞争者去承担其中微不足道的部分,在困难时期迫使他们为生存而斗争,而美孚石油公司则能继续以几乎全部能量投入生产,同时还能免受独家控制的指责。
随着洛克菲勒石油帝国的发展,这本身就有庞大的难以控制的危险,因此,弗拉格勒和“美孚”的律师塞缪尔·多德在1882年组成了一个托拉斯。它拥有14个公司的全部,包括俄亥美孚石油公司,拥有其他26个公司的一部分,从3000万美元的杰曼尼亚矿业公司,资本总数估计达7000万美元。该托拉斯规定,在纽约、新泽西、俄亥俄和宾夕法尼亚设立以“美孚”命名的子公司,把活动集中在自己所在的州。
这种结构不仅强大,而且极为触目,它的存在促进了当时的反托拉斯运动。新闻记者亨利·劳埃德在《反共和国的财富》一书中写了一份对托拉斯的起诉书:“我们在被自己手中的剑刺死的时刻,必须控制它,或者占有它,或者毁灭它。”洛克菲勒针锋相对地答道:“美国月季美人在壮丽的光辉和芬芳的香味中产生,给观赏者带来欢乐,之所以如此,是以牺牲它周围的早期的花苞为代价的。在经济生活中也是一样。这是自然法则和天理所致。”但劳埃德还是成功了,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被通过。但20世纪初,一直是洛克菲勒在控制市场。
批评洛克菲勒的人指责他的帝国是建立在不择手段的经营策略上的,例如,同铁路公司广泛勾结、实行掠夺性价格、派遣行业间谍以及向政府官员行贿等。
洛克菲勒虽然聚敛了巨额财富,而且手段阴险,但他个人的日常生活却非常俭朴。他时常给他的儿女们灌输他深陷贫困的儿童时代时的价值观,不让他们知道父亲是个富人。而洛克菲勒的几个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前,也从没去过父亲的办公室和炼油厂。
洛克菲勒在家里还搞了一套虚拟的市场经济,称他的妻子为“总经理”,要求孩子们认真记账。孩子们靠做家务来挣零花钱:打苍蝇2分钱,削铅笔l角钱,练琴每小时5分钱,一天不吃糖可得2分钱,每拔出菜地里l0根杂草可以挣到1分钱,唯一的男孩小约翰劈柴的报酬是每小时1角5分钱,保持院里小路干净每天l角钱……
洛克菲勒为自己能把孩子培养成小小的家务劳动力感到满意。他曾指着l3岁的女儿对别人说:“这个小姑娘已经开始挣钱了,你根本想象不出她是怎么挣的。我听说煤气用得仔细,费用就可以降下来,便告诉她,每月从目前的账单上节约下来的钱都归她。于是她每天晚上四处转悠,看到没有人在用的煤气灯,就去把它关小一点儿。”他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们勤俭节约,每当家里收到包裹,他总是把包裹纸和绳子保存起来。为了让孩子们学会相互谦让,只买一辆自行车给4个孩子。
洛克菲勒还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但也毕竟有史为证。截止20世纪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机构。洛克菲勒一生的捐献累计5.4亿美元(现在折合美金60亿),他的整个家族的慈善机构的赞助则超过了10亿美元。中国受益尤多,接受的资金仅次于美国,l915年,洛克菲勒基金会成立中国医学委员会,由该委员会负责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现代医学知识人才。
而且,他的赞助几乎是慈善业的一场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赠人往往只是资助自己喜爱的团体,用慈善行动的方式换取社会资本和政治资本,而洛克菲勒的慈善行为则更多地致力于改善公共环境,促进知识进步,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意义。
洛克菲勒通过创立芝加哥大学确定了今后作为慈善家的工作方式。l897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哈伯邀请洛克菲勒参加五周年校庆。这天,3000多名教授和学生见到了这位身着普通礼服、头戴丝质礼帽的创建人。第二天,洛克菲勒骑着自行车参观校园,每到一处,学生们都齐唱道:“约翰·D·洛克菲勒,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他把余财全部献给了芝加哥大学。”另外,始创于l901年的洛克菲勒大学的教师名录中,也出现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
洛克菲勒在商业上的表现,和他的慈善活动,引起了许多争议。有人说,他是集虔诚和贪婪、同情心和凶残狡诈于一身的猛兽;有人则说他是美国清教徒先祖们毁誉参半的化身,鼓励节俭和勤劳,同时又贪婪成性。
在他去世之后,家人担心他的墓地会被人蓄意破坏,便将他的棺木安置于一座炸药无法炸开的墓穴中,并在上面铺着厚厚的石板。而各家报纸登载讣告纷纷把他说成是乐善好施的大慈善家,只字不提那个残忍的托拉斯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无论是持什么立场,包括那些同他有过冲突的人,在他死后都无不对他大加赞扬,一位检察官是这样称赞这位他曾经问讯过的、搪塞敷衍的证人的:“除了我们敬爱的总统,他堪称我国最伟大的公民。是他用财富创造了知识,这位世界首席公民将名垂青史。”
阿曼德·哈默——无往不胜的经营大师
曾被人称为“经营之神”、“幸运之神”的阿曼德·哈默,是美国实业界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阿曼德·哈默1898年5月21日出生于美国。大学期间,他成功地经营了父亲留给他的药厂,成为当时美国唯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l921年他去了苏联,在那里成为贸易代理人,再次获得巨额的财富。1956年,哈默又一举收购了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通过经营,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l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哈默可谓无往不胜。从他经营的各种行业来看,无论是与苏联人做粮食、铅笔、毛皮生意,帮赫斯特卖珍玩,还是经营威士忌、石油,都获得了暴利,就连他的对手也不得不惊呼:“哈默是无敌的。”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一定还有其他“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头说:“实际上,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二三百……”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其实,他哪里知道这正是对20世纪20年代哈默在俄国l3次生意的精辟概括,包含着他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粮食奇缺。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度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值得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他做出在一般人看来十足疯狂的抉择,进入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一般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恢复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仇视和偏见,把苏维埃政权看做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