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铸辉煌,盛世谱华章。
时逢党的十八大强劲东风,在青铜峡全市各族人民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奋力打造沿黄经济新型工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金岸城市精品区、黄河文化展示区、内陆开放先行区、社会管理创新区,率先在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建设美丽、富饶、文明、和谐青铜峡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中共青铜峡市委、市人民政府决策,并由青铜峡市第十届政协常委、《中国改革报》驻宁夏记者站站长邢纪国同志策划编撰的《青铜峡》一书付梓面世,这是本届青铜峡市委、政府不负古峡人民重托,以厚重的历史文化成果践行科学发展,构造人文青铜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具体体现,是全力打造古峡黄河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青铜峡对外知名度的一大卓越成绩。
“天下黄河富宁夏,塞上明珠青铜峡”,青铜峡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水神奇,德隆人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和人类社会不断演化推进的文明进程中,青铜峡凝山河之灵性、承华夏之禀赋、融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之精髓,逐步形成了黄河文化、丝绸文化、边塞文化、宗教文化、古人类遗址文化和非物质遗产文化六大古历史文化体系。境内名胜星罗棋布、典雅古朴,紫金晓雾、青铜锁秀、芦沟晚霞、地涌浮屠、中洲株柳、西天古刹、花石松纹、阁绘万佛等八大胜景底藴深厚,引多位帝王共幸青铜峡,数十位历史名人巡游赋诗,人文山河的悠长龙脉尽显其中。
在青铜峡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编撰《青铜峡》一书于2012年10月6日正式启动,并邀请区内一些专家、学者参与把关,严格遵循真实、准确、客观、统一的原则,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又突出地方特色,着眼当前、服务发展,借鉴前人、谋划未来,将本书定位为重点反映近两年来青铜峡市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环保、卫生、科技、旅游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着重宣传历届青铜峡市委、市政府带领27万古峡人民在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经验、新成就,力求《青铜峡》一书达到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完备、叙述清晰、文风朴实,地方特点突出、乡土气息浓厚,具有“资政、存史、教化”功能。
为了创作出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作者与相关专家先后三次深入到108塔、牛首山寺庙群、青铜峡北岔口明长城、广武口子门沟岩画、鸽子山、董府、青铜峡拦河大坝、青铜峡鸟岛、中华黄河坛、青铜古镇、黄河楼、金沙湾、庙山湖等青铜峡名胜古迹、旅游景点实地采风,倾听历史回音,追寻文化源流,聆听美妙传说;寻访名士踪迹,体味佛门幽深,感受古今巨变。
在编纂过程中,作者与统稿人员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从拟定篇目、搜集资料、撰写初稿到评审、定稿,每个环节都力求严谨细致。其中,查阅有关青铜峡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资料达800万字,经青铜峡市宣传部协调,青铜峡市政府办公室、工业和商务局、旅游局、教育体育局、科技局、司法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水务局、农牧局、卫生局、人口和计划局、环保局、统计局、林业局等单位提供资料10万余字,搜集图片600多张,经过筛选,按《青铜峡》篇目分类录入计算机中,形成近20万余字的资料汇编。仅仅用了不到50天的时间,到2012年11月20日,完成《青铜峡》一书初稿,在青铜峡各单位的配合下,对前期编纂内容进行复核。各单位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审核、调整、补充和完善,先后3易其稿。特别说明的是,《青铜峡》所刊的数据来源统计方法或使用角度不同,不同部门提供的同项数据也尚存不一致之处,虽经编辑人员反复核实,仍有一些难以统一,如遇同一项目或名称的数字不一致的情况,以统计部门正式公布的数据为准。
本书从创意策划到编辑出版,得到了青铜峡市许多党政领导、宣传文化部门的领导以及社会各界朋友的热情鼓励和支持。中共吴忠市委常委、青铜峡市委书记桂福田在百忙中还关心本书的编辑和出版,并拨冗为本书写序;市长冀晓翀、市委宣传部部长张志宁等领导也都给予鼓励和帮助。此外,中国艺术创作院理事、国家奥林匹克书画院执行院长、北京红杜鹃文化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刘瑞明先生为本书书名欣然题词。在此,谨向为本书提供帮助和支持的所有领导、专家,表示诚挚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编好《青铜峡》一书,是青铜峡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厚望和要求,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笔者学识有限,资料和编纂工作各方面存在欠缺,再加上编纂时间紧迫、工作量大,虽竭尽全力,仍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邢纪国
2012年1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