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杨克瑞,谢作诗.教育经济学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程振响.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刘惠琴.高校团队创新绩效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申继亮.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赵学仁.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旭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M].北京:中国建设工业出版社,2004.
[7]张铁岩,吴兴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4.
[8]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冯晋祥.中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比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0]刘诚芳.现代高校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11]曹淑江.教育制度和教育组织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2]范明.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3]张凤林.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4]刘昕.薪酬福利管理[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15]贺应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培养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
[16]黄勇.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17]柴秀智.地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现状与对策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8]付云.重庆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06.
[19]刘茹.高等职业院校教师教育教学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
[20]马成东.高职院校两种教师评价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21]赖亚曼.美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研究[D].汕头大学,2007.
[22]陈艺文.高职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23]高燕.无锡SY职业技术学院教师职业生涯的开发与管理[D].南京理工大学,2007.
[24]王颖.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25]杜海林.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对策研究[D].夏门大学,2007.
[26]庞洪秀,包惠群.高职高专院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9)
[27]郑文开.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结构改善途径探析[J].经济师,2008(10).
[28]邓耀彩.高职院校师资的国际比较[J].高教探索,2003(2).
[29]张炳耀,费重阳.高职高专师资培养培训的途径浅议[J],职教论坛,2003(11).
[30]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
[31]杨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15).
[32]黎学平.美国高校的教师制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2).
[33]李建忠.印度高校教师的工资制度及特点[J].外国教育研究,1998(5).
[34]关培兰,申学武.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2).
[35]王雪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其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6]杨富民.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7(5).
[37]徐孟林.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特殊性[J].人力资源,2008(1).
[38]赵彭,于琼.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