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充满机遇和挑战,不仅需要有竞争、应变和创新能力,更需要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正确认知大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异常心理,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惑,培养健康的心理。
第一节大学生的异常心理
一、异常心理及其分类
(一)异常心理及判断标准
异常心理又称心理障碍,障碍学生常有主观痛苦体验和社会功能损害,表现为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异常改变。如何判断异常心理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无一明确的界限,正常人在某个时期也会有异常心理活动,精神病人哪怕是最严重时也有正常心理活动。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异常及异常的程度,主要还靠认真观察。
1.观察心理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协调性。一个人正常的心理及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应与外界相协调,而不应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的言谈和举止行为,应该受到正常人的理解。比如说,一个同学在班级活动时唱一支歌曲,可得到大家的掌声,但如果在一个会议上突然引吭高歌,就会引起人们的惊讶。
前者为正常心理,后者可能为异常心理,因为他的表现和外界环境不协调。
2.观察心理活动与情感和行为的一致性。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应与受它支配的情感和行为是一致的。正如人们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闷来愁肠瞌睡多;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比如一个同学面带笑容地讲述他的不幸遭遇,我们说他对痛苦的事件缺乏相应的内心体验。知觉、情感、意向不协调,也是一种异常心理。
3.观察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性。一个人受遗传素质、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等影响,对现实有比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人的性格特点。如果一个人几年来一直寡言少语,不明原因突然变得话多而爱交往,给人一种判若两人之感,这就说明有异常心理了。
总之,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异常,只有把他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放到当时的客观环境、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虑,通过和社会认可的行为模式比较,并和其本人一贯的心理状态与人格特征加以比较,才能判断他有无异常心理。
相关链接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心理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状态—本人不觉得痛苦;他人不感觉到异常;社会功能良好。不良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损害轻微,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大部分能自我调整。
心理障碍—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常人不同;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很正常;损害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疾病——强烈的心理反应;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
(二)异常心理的分类
心理异常的表现可以是严重的,也可以是轻微的。据WHO 的统计,在同一时刻里,几乎可有20%耀3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异常。心理异常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目前,一般仍按下述表现对其进行分类。
1.轻度的心理异常: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癔病、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抑郁症。
2.严重的心理异常:(1)精神分裂症;(2)躁狂抑郁性精神病;(3)偏执性精神病;(4)反应性精神病;(5)病态人格和性变态。
3.心身障碍:(1)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包括肝、肺、心、肾、血液等内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代谢营养病,产后精神障碍和周期性精神病。(2)各种身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支气管哮喘等)引起的心理异常。
4.大脑器质性疾病伴发的心理障碍:(1)脑器质性精神病;(2)有害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包括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和非依赖性物质(如一氧化碳、重金属及食物等)所致的中毒性精神障碍;(3)精神发育迟滞等。
5.行为偏离或人格障碍:(1)行为偏离(不良行为),如烟瘾、酒瘾、药物依赖、过食、纵火癖、偷窃癖等;(2)人格障碍,如反社会型人格、分裂型人格、冲动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癔症型人格、强迫型人格及依赖型人格等。
二、大学生异常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生理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遗传素质是人心理活动产生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人们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具有个性特征,并建立起对紧张性刺激的反应模式。具有病态人格者就更具这种特征性。例如癔病性人格,特征是富于暗示性,情绪多变,易激动,爱自我表现等;强迫性人格,对具体事物表现为谨小慎微,优柔寡断,责任心过重和苛求自己。此类特征越明显,则较轻微的刺激因素就可致病。因此,特殊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导致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之一,对其人格障碍的形成起催化作用。大学生要认清这一点,充分了解自己,扬长避短,趋利避害。
(二)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的影响
家庭环境和早期教育对个体心理的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单调而贫乏的环境中成长的儿童,心理发展容易受到阻碍,其潜能的发挥也可能受到抑制。早期儿童与父母的关系,会对个体以后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产生很大影响。有资料表明,儿童早期与父母建立和保持良好关系,会对其适应性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反之,则产生阻碍作用。父母对儿童持慈爱、鼓励的态度,容易使儿童形成信任感和安全感,使子女在成年后能够与他人顺利交往,否则将形成孤僻的性格特征,难以与人相处。对子女的过分保护和过分严厉,将影响其独立性和自信心的正常发展,容易形成过分依赖或过分自责的倾向。杰克布逊认为,青春期前的爱的缺乏与丧失,与成年期的抑郁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生活事件和环境变迁的影响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社会生活的变动,如升学、就业、意外伤害、亲人亡故等。大学生要付出精力去调整和适应因这些事件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产生压力感。有人对大学生生活压力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学习压力过大或负担过重”是引起大学生心理紧张、压力过强的主要原因。大学生要获得学士学位,顺利毕业,就要过英语四级。为了适应“双向选择”、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要精通计算机。同时,专业课也不能忽视,这就使许多大学生精神压力很大。
(四)个体的心理矛盾与冲突
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生理变化和智力发展的高峰时期,他们兴趣广泛,活动面宽,思维活跃,但由于缺乏社会实践,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常落后于活动能力,因而导致众多的矛盾和冲突。如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和自己不够尊重别人的矛盾、交往与封闭的矛盾、性生理成熟与性心理不完善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和冲突给大学生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若不能及时调适,就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紧张、焦虑、苦闷、惆怅、失望、压抑、自卑、懒散、强迫等情绪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
三、大学生常见异常心理的类型及自我防治
(一)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又称神经衰弱性神经症,是指排除各种躯体疾病以及其他各种神经症和抑郁症以外的,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容易疲劳,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一种神经症。表现为全身乏力、睡眠不良、头痛、注意力涣散、健忘、情绪低落、食欲减退等,致使工作或学习效率低下。神经衰弱是最常见的神经症,发病率高,占全部神经症的58.7豫。在神经症中程度最轻,适当治疗能够完全恢复。
精神因素是诱发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凡能引起神经活动过度紧张并伴有不良情绪的情况都可能是神经衰弱的致病因素。
自我防治:
1.保持良好心态。保持乐观、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面对社会竞争和个人得失时,正确认识挫折,避免心理失衡。
2.规律作息。建立起一套健康、规律的生活制度,维持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在“习惯成自然”中收获良好睡眠。
3.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入睡前应该注重创造一个有利于睡眠的环境和条件,如睡前半小时洗热水澡、泡脚、喝牛奶等,并长期坚持,形成一定的“入睡条件反射”机制。
4.适度体育锻炼。白天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患者放松神经,并获得身体上的疲劳感,有利于晚上入睡。
5.注意睡眠卫生。注意保持卧室清洁、安静、温馨等,避免睡前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兴奋神经的饮料。
6.自我暗示。睡前放松,做家务、听音乐、散步等,有助于放松自己,加快入睡。
7.白天少睡。除了中午小睡一会儿(不超过半小时)外,其他时间不要睡觉或打盹,以免影响晚上睡眠。
相关链接
什么才是健康的睡眠?
人一生中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然而,许多人对什么是健康的睡眠知之甚少。很多人认为做梦有害,这种观点不对。做梦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每个正常人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做梦,每夜做梦不超过4次都属正常,这不会影响睡眠质量;午睡具有协调人体生物钟和抑制人体衰老的作用,健康人长期坚持午睡可以使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少30%。普通人每次午睡一般以15耀30分钟为宜,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保证7个小时左右的睡眠就足够了。
判断一个人睡眠的好坏,不能单看其睡眠的时间,还应看睡眠的质量和睡眠是否有规律,过长时间的睡眠会给人体带来损害;安眠药所带来的睡眠并不能代替自然睡眠,这是因为大多数安眠药会缩短人们深睡眠的时间,从而降低睡眠质量。
建议失眠患者应尽量通过调节心情、改善饮食和加强身体锻炼等方法来治疗失眠,只有在必要时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