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遵循合理的人际交往法则
1.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那样去对待别人。这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一条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并得到大家的公认。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对别人和周围环境持有绝对化、不合理的要求,例如,“我对你怎样,你就必须对我怎样”或“别人必须喜欢我,接受我”等等,而他们自己却做不到“必须喜欢别人”。并且这类绝对化的要求总是难以实现,也总会使自己对别人产生愤怒和敌意等情绪。实际上这时已经违背了“黄金法则”,构成了“反黄金法则”。因此,如果能按照“黄金法则”去与他人相处,去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你会发现其实人与人的相处并没有那么复杂。很多人常常认为,朋友应该体会到自己的心情,应该明白自己的心意,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而事实上,在我们都无法体会朋友的心情、心意时,我们又凭什么去要求别人呢?从此刻起,“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那样去对待别人”吧!
2.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这条人际交往法则是由美国迈克尔·奥康纳博士提出的。旨在告诉我们从别人的需要出发,学会真正了解别人,然后以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他们,而不是我们自己中意的方式。这一点还意味着要善于花些时间去观察和分析我们身边的人,然后调整我们自己的行为,以便让他们觉得更称心和自在,使得他们更容易对我们产生认同。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都有自己审视世界的方式,都有自己传达个性风格的方式和途径。我们握手的方式,碰到不顺心的事时排解情绪的方式,我们作决断的方式,我们打电话时或简洁利落或喋喋不休的方式,以及诸如此类种种其他的方式方法,都可以传达出我们个性风格的信息。学会“读”懂这些信息的“符号”,准确识别他人的个性风格可算得上是一种能力,其目的是据此调整我们的行为方式,减少和避免冲突及不快的发生。
(二)建立成熟、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良好的人际关系以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为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的固有价值的认识。是否具有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的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前三种交往模式不仅损坏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损害我们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第四种模式是成熟而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1.“我不行、你行”的交往模式。这是一种常见的心理自卑者与他人的交际模式。交往的一方深深地感到自己是无能和愚笨的。由于人在生命的初始是依赖于周围的人而生存的,潜意识中形成了“我不行、你行”的心理模式。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逐渐克服这种心态的过程。有的同学由于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尚未完全摆脱儿时的这种心理行为模式,因而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卑和恐慌,最为极端的表现是社交恐惧症。
2.“我不行、你也不行”的交往模式。这种关系模式中,交往者一方自认为低能,同时也认为别人不比自己优越多少。既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既看不起自己也看不起别人,既不会去爱他人也不能体验和接受他人。
3.“我行、你不行”的交往模式。这种关系模式中,交往一方成了专横跋扈,充满着一种想象的优越感的人。常常表现为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总觉得自己对别人好而别人对自己不好,并为此感到愤愤不平,把人际交往失败的原因都归咎于他人。
4.“我行、你也行”的交往模式。“我行、你也行”这是一种成熟而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这种交往模式里涵盖了理性、理解、宽容、接纳等美好品质。具有这种交往心态的人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爱自己也爱他人,能客观地悦纳自己和他人,正视现实,并努力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事物,善于发现自己、别人和外部世界的光明面,从而使自己保持一种积极、乐观、进取、和谐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应努力建立这种人际交往模式。
相关链接
15个细节帮你赢得好人缘
1.如果长相不好,就让自己有才气;如果才气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
2.气质是关键。如果时尚学不好,宁可选择淳朴。
3.与人握手时,可多握一会儿。真诚是宝。
4.不必什么都用“我”做主语。说话的时候记得常用“我们”开头。
5.坚持在背后说别人好话,别担心这好话传不到当事人的耳朵里。
6.有人在你面前说某人坏话时,你只微笑。
7.尊重不喜欢你的人。
8.对事不对人;对事无情,对人要有情;做人第一,做事其次。
9.榕树上的“八哥”在讲,只讲不听,结果乱成一团。要学会聆听。
10.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好视为理所当然,要知道感恩。
11.自我批评总能让人相信,自我表扬则不然。
12.尊重传达室里的师傅及搞卫生的阿姨。
13.把未出口的“不”改成:“这需要时间”“我尽力”“当我决定后,会给你打电话”……14.不要期望所有人都喜欢你,那是不可能的,让大多数人喜欢你就是成功的表现。
15.当然,自己要喜欢自己。
(三)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
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美好的人际关系,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朋友。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不同的人对别人的要求、期望各不相同,每个人的交往动机与态度也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仍然能从最一般的方面总结出一些共性,即正确的态度与动机是真诚喜欢和接纳对方、尊重对方、理解对方、信任对方,既不逢迎对方,也不傲视对方,平等相待,乐于相助。
1.尊重。人都有被人尊重的需要,尊重别人就是要在心理上承认别人的价值、人格和尊严。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中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的人格、习惯和价值,承认人际交往中的平等地位。尊重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关系重大,可以说它是开展人际交往、有效进行交往的重要基础。
2.真诚。真诚的态度有助于交往的有效进行,无论用何种语言的表达都不如行为的表现,唯有真诚才能使行为举止自然得体,也只有交往的主体都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才能彼此理解、接纳和信任。
3.理解。真正的理解就是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问题,真正领会他人所作所为的原因,知人之所感,感人之所感。虽然我们喜欢那些在人生态度、价值观、个性特征、文化背景等方面和我们相似的人,但我们无法避免、也不可避免要与那些相异者相处或共事。在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和并不完全是因为彼此间的思想分歧或道德水准相差太悬殊造成的,而是由于“不顺眼”“看不惯”“合不来”等小事情造成的。因此,缩短人际距离,疏通沟通渠道,增进相互间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非常必要。
4.热情。热情表现在对他人的态度方面,与人在公共场合交往热情大方、笑容可掬,可以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可以缩小交往者的心理距离,可以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可以创造良好的交往效应。待人热情虽然是外部表现,但体现人的内在心理品格,是人际交往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之一。
5.谦虚。在社交场合,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傲视一切是大忌,往往会使人避而远之,不敢、不愿接近;相反,豁达大度、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温文尔雅者,常常会具有亲和力。谦虚是一种美德,在人际交往中,对于谦虚好学者,人们总是乐于与之交往,在社交场合,谦虚也会产生良好的礼仪效应。
6.适度。任何事务的处理都要讲究“度”,人际交往更是要注意度的把握。人际交往要因人而异,要考虑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等条件,以社交礼仪为例,如果施礼过度会使人感到虚伪;如果施礼不足会使人感到不懂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保持适度的人际距离很重要,一个没有人际界限的人将面临混乱的人际关系,比如,为别人承担责任、过度掌控或顺从、想要改变别人而感到无力和沮丧。一个缺乏界限的人,将会失去自我,那么他们也不会感到快乐的。
相关链接
保持人际的界限
为什么在有的人际关系中,两个人都感到非常舒适,而在有的关系中却充满了不满和伤害?这与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是否能够与对方有清晰的界限有关,界限模糊或者界限过于僵硬都会给关系带来种种问题。
清楚的界限使每个人都能保有独特性,彼此既不会觉得疏离,又不会觉得过分纠缠,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
界限不清楚会出现混乱的局面,过于紧密的关系阻碍了关系中每个成员的自我发展。
僵硬的界限使关系中的成员之间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相互作用,使他们感觉不到相互之间的归属与亲情,处于疏离状态。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除了要有清晰的界限外,还有许多能力需要培养。需要提升四项基本能力,即觉察、同理、表达和信赖。这四项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拥有的,只能在不停地练习中提高,甚至是在犯错中得以进步。
7.欣赏。体现善意和关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是表达我们对他人的赏识。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如果不喜欢一个人,我们倾向于忽视对方的优点,而专注于我们不喜欢的方面,而欣赏会使我们能更全面地认识他人。缺乏他人的肯定,我们积极的品质很难得到发挥,甚至难以继续存在。对他人来说也是如此,自己越是肯定别人,就越能创造互相赏识的气氛,这对自己的发展也十分有益。但我们并不是为了得到某种回报而表达对他人的欣赏。如果本着欣赏的精神,那就不会在意自己将会得到什么。同样的,本着欣赏的精神,当感到自己需要别人的欣赏时,不必羞于寻求别人的肯定,因为我们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