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山东半岛南端的青岛堪称是濒临黄海的一颗明珠,曾无数次地撩拨起我去游历的渴望之情。今年春节,我终于跟随着节日期间喜“走南闯北”的自驾游亲戚团而得以如愿以偿,见识了令我神往已久的这颗明珠的真容。
正是雪后初霁,湛蓝的天空一碧万顷,让人心醉,一处处融化了积雪的屋顶渐次露出了青岛特有的红屋瓦,在阳光下分外夺目。随处可见的挂在苍翠雪松的树梢间尚未消融的冰凌,常出其不意地将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的五彩霞光,折射到一拨拨路人的脸上,凸显出他们的悠闲和无限惬意的面容。
神往已久的“青岛游”给我留下了不少难忘的记忆,尤其是几处浓缩了青岛历史的、韵味隽永的景点。
背依巉岩突兀的峰峦、面向水天一线的蔚蓝色大海的青岛“八大关”,就是这样的一处。名曰“关”,其实看不到一丁点城墙建筑之类的关隘,见到的只有葱茏的树木,浓荫绿色掩映中的一幢幢精巧别致、拥有绿地点缀庭院的西式别墅,以及别墅群间依坡度修建的、横平竖直的棋格状的柏油马路。那为何有“八大关”之称呢?原来是这些主要街道,都是以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海、居庸、嘉峪、武胜、宁武、紫荆、正阳、韶关”等八大关隘(后来又增添了函谷关和临淮关)命名,故而世人以“八大关”代称此处。八大关环境极其优雅,无一丝令人不愉快的噪音干扰,听闻到的只有悦人的间关的鸟鸣,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诱使人不由自主地大口呼吸,一番“贪婪”之后,让人倍感神清气爽。这儿原是德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占夺青岛时的狩猎区,后来建成外国列强的别墅区,共计有俄、德、英、法、日、丹麦、西班牙、希腊等24国建筑的300余栋西式别墅,世人戏称八大关为“万国建筑的博览园”,至今在这些别墅的门墙上都挂有“文物保护”的标识牌。
八大关是青岛的一颗明珠,在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今天,八大关地区已被建成为中外闻名的风景名胜游览区及度假和疗养胜地。然而这颗明珠所曾蒙受的屈辱终究让人难以释怀,让人生发出诸多的感慨和深思:“国弱受欺凌”的历史教训应该铭记,国家富强,人人有责,中华民族当再接再厉,坚持不懈地奋发图强。
再一处难忘的景点是“劈柴院”。见证了青岛城市发展和变化的“劈柴院”,包含了青岛的一段厚重的历史。劈柴院名称的由来与青岛最早的村落之一的“鲍岛码头”渔村有关。1901年,鲍岛码头被扩建为港口,成了青岛南北航运、海陆贸易和海鲜集散的重要之地,商旅辐辏,店铺林立。其间,有居民烧火做饭所必需的“劈柴”(类似我们本地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烧火做饭的“柴爿”,将树枝干劈切成一截截的条块状)的买卖,并逐渐固定在几个大院子里进行交易,形成了“劈柴集市”,当地人习惯以“劈柴院”代称这些地方。但“劈柴院”之名的另一说是,当年卖劈柴的一些穷苦人,多集中居住在当地几个房屋低矮、潮湿、房租低廉的大院子里,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就被人们戏称为“劈柴院”。虽然两种说法歧义,然则都与“劈柴”有关,故而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中期,当青岛立市后修建的江宁路日渐成为一条商业街时,就以脍炙人口的“劈柴院”冠称之。
现今的劈柴院已成为观光者喜去光顾的“美食一条街”。一入街即有阵阵的香味前仆后继地往鼻腔中钻,徜徉其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充塞两耳,扑入眼帘的是形形色色的美食,爱吃肉的,有坛子肉、瓦罐肉、烤肉筋、秘方排骨;喜海鲜的,有炒蛤蜊、秘烤鱿鱼、嫩炒虾仁;更有诸多挑逗人大快朵颐的名小吃:虾仁锅贴,三鲜锅贴,虾仁馄饨,榴梿酥,长沙臭豆腐……不少食客还保留到此一游的倩影。那天,我亲见一对母女请人摄下她们同咬一串红艳艳的冰糖葫芦的“坡司”。
在劈柴院,我见识了久闻大名的青岛的“江宁会馆”。在德、日侵占青岛时期,江宁会馆是中国人集会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这处名胜古迹遵循“建筑机理不变,视觉走廊不变和历史风貌不变”的三原则得到修葺,至今仍保留有“酒庄、议事厅、客房和戏台”等设置,让纷至沓来的游客们触景生情,缅怀过往的历史。
在江宁会馆中尤为难得和令人惊喜的是,我亲身体验了一把以往只在影视中才能见到的场景。我们亲戚团的所有人像许多慕名到访的游客一样,在宽敞的上首设置着美轮美奂戏台的餐厅里进餐,忽然一阵出人意料的丝竹和鸣声迅即盖住了食客们的高谈阔论和觥筹交错声,原来是演出准备开始了。问询大堂服务员,原来这天安排演出的剧种是我们难得见识的“吕剧”,一阵莫名的喜悦瞬间占据了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