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坤的“粉丝经济”语音写真一起上
导读“每月只要18元,陈坤亲自说晚安”,演员陈坤近日在微信平台推出收费会员项目,令“粉丝经济”再次成为热门话题。有消息称,收费会员推出仅一天,进账就超700万元。这成为粉丝经济在微信上的一大热门模式。
移动
粉丝互动的碎片化也可以指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碎片,而移动通讯智能客户端也创造了新的技术:可以对粉丝进行随时随地的定位。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接触一定是基于客户许可的,而且不能伤害客户的隐私和信任。因此,微信不仅要设置隐身和不公开自己的位置,还要有一种许可的触发机制,而不是简单的两种设置而已。
基于位置的LBS营销隐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酒店、商场、餐馆、4S店等都开始充分利用定位和位置推出即时促销等方式。如果不获得粉丝的许可就使用位置营销,那么你可能不会获得客户的信任,被他们抛弃。
如果能够利用好位置营销,对企业和消费者而言是真正具有双赢作用的。它不仅为品牌提供了随时定位到粉丝的功能,而且可以让粉丝随时随地找到他想去的地方,无论是麦当劳、星巴克、沃尔玛还是厕所。
如果没有隐私和安全的保护,位置营销很容易让人反感,就像被安装了跟踪仪一样。要知道,类似的消息都会具有侵犯性,企业并不能确保所有人都希望收到这样的消息。有的人会喜欢,有的人会暴跳如雷,所以这时需要你把客户喜欢的人以及消息进行分类搜索。
因此,对于位置服务,需要考虑时间和空间,考虑人的生命周期和接触点位置,还要结合渠道、平台来进行整合。企业要谨记不可基于推送式服务,而是要构建拉式索引服务或者许可触发服务。
比如,当粉丝需要寻找酒店或者餐馆的时候,告诉他的个人智能助手软件,智能助手开启GPS服务,打开位置雷达,搜寻附近的或者最适合的优惠折扣店等;或者询问微信某个公众助手,在交互式索引或个性化搜索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
移动智能手机让二维码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微信结合二维码的“扫一扫”,实现了O2O的识别、促销折扣等营销功能,它正逐步成为众多企业的热捧。但我们前面提到,O2O营销分为六个层次:客户接触、客户识别、单次促销、差异化营销、自营销和大数据营销,现在的微信二维码只实现了前面三个层次的营销功能。
微信O2O营销的关键在于:信任、许可、最佳时间和地点,适当的等待而不是主动出击。对于企业而言,没有信任,你便很难持续维系强关系;没有许可,你就很难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或喜好,从而也不能在最佳时间和地点进行触发。当然,你也不能贸然地主动出击,过多的推送只会将消费者推开。
没有Social CRM支撑的O2O营销,只能先出击;只有在强大的社会化数据和Social CRM的支撑下,O2O营销才可能在建立消费者信任和设置许可的前提下,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营销,推动消费者进行口碑推荐实现自营销,进一步在大数据基础上进行联合营销。
我们很难想象:结合了二维码 + 位置 + 微信/APP + 富媒体 + 移动支付 + Social CRM,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营销天地?
移动支付方面,微信的微支付根本不是问题,问题是开通了可以支付什么的商业模式没有清晰化。这些即时即地的移动智能技术,让我们可以重新打造一个新的客户体验世界,比如越来越吸引粉丝的微博和微信二维码的即时贴,或者贴有RFID的即时贴。
只是,还有一个问题:你如何让粉丝的微信确保在线?
“焦糖烤布丁”流动美食和Kogi移动餐车的“Kogi文化”
——来源:采编自互联网
导读 旧金山的焦糖烤布丁的街头流动美食站和洛杉矶的Kogi移动快餐车,充分展示了移动的魅力。它们利用移动位置引起了粉丝的互动和追捧。
在旧金山,焦糖烤布丁(Creme Brulee)是当地居民喜爱的一个街头流动美食站,它的大部分销售对象也来自于Twitter的粉丝。
焦糖烤布丁的主人是曾经当过建筑工人的奇姆·博尔,他的Twitter用一年多时间吸引了1.2万的粉丝,奇姆·博尔每天用微博询问粉丝希望在哪里买他的布丁,跟他们商量提供什么样口味的布丁,“这是人们关注我最大的理由”。
现在,Twitter是焦糖烤布丁的顾客唯一能找到奇姆·博尔的地方,奇姆·博尔表示他还没有为Twitter确定预算。另外,奇姆·博尔在 Facebook的露面还不多,因为他还不能确定Facebook的销售是否也可以像Twitter一样有效。
跟焦糖烤布丁比较,洛杉矶的Kogi移动快餐车则形成了一种风靡的“Kogi文化”。Kogi售卖经过改良的韩式煎玉米卷,每当夕阳西下,它的Twitter粉丝就会疯狂地刷新页面,追踪着Kogi快餐车的下落。
煎玉米卷其实是一种普通大众小吃,Kogi的成功更多地借助了社会化媒体的力量。一般的移动快餐车都没有下一站的销售宣传,但是Kogi的微博像预报电视节目一样通报它自己的下一个方位,如果因为交通堵塞有所耽误,Kogi会用一个温馨的小贴士来消除粉丝等待的焦虑:“请再耐心地等我们几分钟好吗?——永远的煎玉米卷。”
Kogi满足的不仅是粉丝的食欲,一定程度上它还满足了粉丝的精神需求。它的粉丝是一群热衷于街头小吃的“草根”一族,一群心理上和地理上渴望逃离、与世隔绝的洛杉矶人,因为Kogi的蹿红而使喜欢煎玉米卷的人越来越多,据称它每晚打烊都会卖掉400磅肉的煎玉米卷。如今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场景:Kogi的粉丝每天走上街头,翘首盼望Kogi快餐车的出现;为了Kogi,为了Kogi的故事,粉丝们可以心甘情愿地等上一个小时,有时候直到晚上9点都还有近200名“快闪党”守候在某个路边。Kogi的粉丝照片和YouTube视频都被上传到了Kogi的官博上,它形成了一种风靡的“Kogi文化”,对这种风靡的“Kogi文化”,许多大牌的传统媒体,包括BBC、《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都进行了报道。
点评 移动是碎片化中的一种特别的类型,因为消费者本身是移动的,而与其对应的移动位置的数据和交互,将更可能吸引消费者。另外,如案例中的焦糖烤布丁和煎玉米卷的销售可以看出,品牌不一定非要静态的活动,也可以尝试让自己的交互活动移动起来。
信任
品牌与粉丝互动的目的和基础都是信任,你与粉丝互动是为了建立信任,而互动的过程中又要基于信任。信任,涉及品牌与粉丝的关系强度、互动中的粉丝许可以及粉丝自组织的协作。
关系
从品牌原来的角度来看,无论是QQ还是Facebook,粉丝好友都是无差别的,都是一个静态的点,最多可以给自己的粉丝好友分组分类,但是不太容易对一个粉丝进行关系强弱的标识,即不能在时间上对品牌与粉丝的关系变化的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更别提在空间上对与他的关系的来源和延伸进行管理。
对于关系的强弱,可以划分为无关系、潜在关系、弱关系、强关系、长关系和亢关系六个阶段。其中,长关系是持续的强关系,而亢关系是长关系或者强关系的休眠、流失阶段,需要进一步激活或者再生。
企业与粉丝的关系强弱,也可以沿用此六个阶段,从无关系开始,到需求有些匹配的潜在目标客户关系,再到初次接触的弱关系,然后是有交易的强关系,最后到持续保持并有口碑推荐的长关系,当然最终在很多情况下又会产生有客户流失或遗忘的亢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是分强弱的,也是分层次的,有时候在现实社会中有着很严谨的规则。比如,B好友是你的A好友推荐认识的,当有某些事情的时候不能迈过A好友而直接与B好友达成,而是要先跟A好友打个招呼或者拉上A好友一起。
这就涉及朋友圈和群组。由于关系是有分类和层次的,因此朋友圈也需要有分类和标签,不能全部混为一谈;群组需要有属性或主题,以便对人群或内容进行过滤和控制。对于好友,如何进行关系强弱的标识和层次的分级,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当朋友圈可以由自己进行分类和分层时,群组可以由成员邀请,这就形成了一个简单的自组织模式。而这个自组织,需要对简单的成员角色、时序和层次进行区分和管理。当一个人是中心点时,会是一个群组或者朋友圈的核心,但不会是太多群组的成员;当一个人是连接点时,会是多个群组或朋友圈的连接点,他可以将很多群组和朋友圈跨接起来;当然,还有一些是弱连接的人,他们既不是中心点也不是连接点,可能只是一个连接关系很少的节点,相对比较孤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资本,它来源于自己所能够影响的关系网络的节点数量和强度。粉丝在微信上的好友数量 + 关系强度,基本上决定了他的微信价值,当然很多人还只是看到微信好友数量,而忽略了关系强度。
在微信上,更多的是强调一对一的交互,因为交互而带来的关系转化和信任提升,从而在营销上实现转化率的提高;而在微博上,往往以传播到达为目的,却忽略了到达后的持续的一对一交互,但往往一对一交互才是建立信任、实现价值转化的关键。但如果微博能够补充这部分内容,一样也可以实现较高的转化率。这就是Social CRM的存在价值。
如果要对社交信任关系进行一个衡量,可以尝试一下这个公式:关系回报 =(相关性 + 时效性 + 空间性)×信任系数。其中,相关性为内容和属性的相关程度,时效性为与好友的关系时间和互动频率,空间性为与好友的空间距离,而信任系数则为关系强度的权重系数转化。
迈克尔·杰克逊的粉丝经营
导读“世界最畅销专辑颤栗者”——迈克尔·杰克逊,他与粉丝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详细来看一下粉丝自己的描述。
许可
早期鼓吹微信营销的人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微信是真正的许可营销”。可惜的是,他们将客户识别和客户许可混为一谈了。消费者加入你的微信,只是加入和让你识别他,并未许可你可以任意推送消息和推送任何消息,这并不是许可营销。
其实,消费者通过手中的手机屏幕学会了在上面发送信息,但企业能否发送消费者希望看到的内容呢,他们还要一如既往、不分差异地推送?这需要企业有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你可能要去想:消费者想要什么?他们什么时候想要?为什么想要?怎么样更便捷?
试想一下,对消费者而言,你可能会因为促销、有趣或某次活动而加入某个企业账号,当超过50个以上时,你便会开始一个一个地取消关注;如果再有企业不分差异地狂轰滥炸,你一定会忍无可忍的。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滥用了,想想微博的大号,然后再想想它们进入微信后会怎么做?
那么,粉丝的客户许可到底是什么?
客户许可的一般步骤:一、激励或者吸引,通过促销、优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客户进行许可;二、交换,通过订阅或者参与营销活动来获得某种权益,由客户设定许可的条件、规划或者主题;三、自发推荐,鼓励或者设定条件激励消费者自发地推荐。
许可,不只是接入,而且要给粉丝opt-in(选择性加入)的许可选项,包括渠道、时间和内容范围,而这个内容范围即相关内容的标签。所以,出入的内容都应该有标签,没有标签就无从认知是否属于许可的范围。
作为企业,你应该明白粉丝关注你的微信,并不意味着你就了解他们了,也不意味着你可以对他们开始无休止地发送消息。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进一步了解他们的需求、喜好、许可的渠道和时间,然后再进一步发送个性化的、差异化的消息。
在互联网信息方面,需要制定一种规范,即保护用户隐私的最低标准,以及许可营销的规则,这个即NO-SPIM的行业规范,也涉及刚刚颁布的《个人信息隐私法规》。规范是为了让粉丝更大限度地接受广告,而不是让其泛滥,最终不得不全部扼杀。你能够理解吗?规范实质上是为了保护,而不是扼杀!
的确,微信给很多营销广告公司带来一个福音,他们觉得业主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又多了一条。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越来越便捷,你只需轻轻一按,几个步骤就可以完成购买。在淘宝网APP里面选购,用支付宝APP支付,也只是一两分钟的事儿。那么,也就是说,只要你推送了消费者喜欢的或者订阅的促销优惠信息,他可能很快将它转变为实际的购买。
客户许可是微信营销的基础,但是加入只是一个开始,你吸引了消费者加入你的微信,并不代表着他已经许可你推送任何的信息。这是最关键的原则:每一个消费者都不希望被打扰,包括你自己。
许可营销的核心不仅是opt-in,还有opt-out,也就是除了有选择进入,还要有选择退出。但对于微信而言,不仅有选择进入和退出的问题,还有一个选择在线的问题:也就是客户什么时间在线?什么时间查看消息?什么时间可以被打扰?什么时间可以进行对话?